-
重视病因,加深退行性脊柱侧凸的认识与规范治疗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退行性脊柱侧凸(degenerative scoliosis,DS)是成人最常见的脊柱畸形类型,尤其在中老年人群中发病率较高。随着人口老龄化趋势的加剧,其发病率逐年上升,给社会和个人带来了沉重的经济负担。DS的病因复杂,与椎间盘退变、生物力学改变、骨质疏松和肌肉减少症等因素密切相关。诊断DS依赖临床体格检查和影像学检查,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coliosis Research Society,SRS)分型、Schwab分型、SRS-Schwab分型、Lenke-Silva分型、Berjano分型等分型系统为其分类和治疗提供了标准。DS的治疗包括保守治疗和手术治疗。保守治疗如物理治疗、药物治疗主要用于控制症状,治疗效果缺乏高等级的临床研究证据支持。手术治疗需要个性化规划,微创手术技术提供了创伤小、恢复快的治疗选择,但存在特定适应证和禁忌证。针对目前存在的疾病病因复杂、机制不清晰、微创手术存在局限、手术方式差异化大等问题,进一步深入DS的生物学机制研究非常必要。其目的是拓展安全、有效的微创技术应用,精细化个体化治疗策略和手术规划,以应对人口老龄化背景下DS带来的健康和经济挑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斜外侧入路和经椎间孔入路椎间融合术在腰椎退变性侧凸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斜外侧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和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transfor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 TLIF)治疗腰椎退变性侧凸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8年5月治疗116例腰椎退变性侧凸合并椎管狭窄症患者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两组,其中56例患者采用OLIF入路[OLIF组,男21例,女35例;年龄(65.2±8.7)岁;Lenke-SilvaⅡ型41例,Ⅲ型15例]和60例采用TLIF入路[TLIF组,男19例,女41例;年龄(61.3±11.6)岁;Lenke-SilvaⅡ型43例,Ⅲ型17例]。比较两组手术前后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 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 ODI)评分及并发症;分析两组的各自手术前后的腰椎矢状位、冠状位Cobb角和顶椎中心偏移距离。结果:OLIF组和TLIF组VAS评分分别由术前的(7.7±1.6)分和(8.1±1.2)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9±1.5)分和(2.2±0.9)分;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和TLIF组ODI分别从术前47.5%±9.1%和52.6%±5.8%增加到末次随访时的22.4%±6.7%和25.1%±8.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矢状位Cobb角,术前OLIF组为8.6°± 5.7°,末次随访时为23.6°±4.3°;TLIF组术前为9.2°±4.2°,末次随访时为21.3°±4.8°;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68, P=0.01)。腰椎冠状位Cobb角,OLIF组术前为16.4°±9.6°,末次随访时为2.8°±2.1°;TLIF组术前为15.2°±7.8°,末次随访时为6.4°±2.7°;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6, P<0.001)。顶椎中心偏移距离,术前OLIF组为(26.3±9.4)mm,末次随访时为(4.3±1.9)mm; TLIF组术前为(23.4±5.5)mm,末次随访时为(7.5±4.2)mm;末次随访时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26, P=0.03)。OLIF组融合率为97.7%(127/130),TLIF组为91.1%(164/18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神经并发症发生率:OLIF组为16.1 %(9/56),TLIF组为8.3%(5/60),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O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12.3% (16/130),TLIF组椎间融合器塌陷率21.9%(35/180),两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53, P= 0.03)。 结论:OLIF技术是治疗伴有椎管狭窄症的腰椎退变性侧凸的有效手段,与TLIF相比可实现类似的临床效果,且能获得更好的腰椎冠状位和矢状位的矫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方法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人口老龄化的加剧,需手术干预的成人退变性脊柱侧凸(ADS)患者逐年增多.一个良好的分型不仅有助于指导手术方案的选择,还能促进学术交流,但由于ADS病情复杂,其分型至今尚未统一.截止目前,已有几种分型方法包括脊柱侧凸研究学会(SRS)分型、Schwab分型、Simmons分型、Faldini分型、Lenke-Silva分型和Berjano分型等,上述分型都具有一定的临床意义和价值,但每种分型仍不够完善,各有优缺点.为达到对ADS病情评估、手术方案选择以及学术交流的目的,有必要对现有分型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enke-Silva Ⅵ型退行性脊柱侧凸不同内固定方式的生物力学分析及活动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正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对其进行仿真分析,得出钉-棒系统的应力分布情况,根据钛合金钉棒的屈服强度确定患者术后活动度.方法:选取4例已完成矫形手术但钉棒并未取出的患者,分别采取了不同内固定方案(A方案,T10~S1共17枚螺钉固定,横向连接位于矫形区上方;B方案,L2~S1共12枚螺钉固定;C方案,T10~S1共14枚螺钉固定,横向连接位于矫形区下方;D方案,T10~S1共19枚螺钉固定,卫星棒跨L1~S1固定加强,横向连接位于矫形区上方).分别对4例患者的脊柱进行CT扫描,通过CT图像建立完整的三维有限元模型,对三维模型进行加载,模拟人体前屈后仰、左右弯曲、左右旋转六种工况,分析各个工况下钉-棒系统应力分布.对钉棒进行敏感度分析,并根据钛合金钉棒的屈服强度及敏感度曲线确定患者术后的活动度.结果:成功建立了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正术后三维有限元模型,钉棒所受应力集中于钉尾与钉身交界处以及钉尾与矫形棒连接处.A、B、C、D四种内固定方案前屈后仰的活动度分别约为22°、30°、45°、30°;左右弯曲分别约为19°、28°、34°、32°;左右旋转分别约为21°、20°、42°、24°.结论:退行性脊柱侧凸矫正术后有限元模型的建立及应力分析能为退行性脊柱侧凸生物力学研究提供借鉴意义,并为手术方案的制定及患者术后活动度预测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Lenke-Silva分型在退变性脊柱侧弯治疗的临床应用及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分析并评估Lenke-Silva分型在国人退变性脊柱侧弯(DS)临床应用中的价值与临床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1年3月至2018年6月在我院接受手术治疗的DS患者58例.全部病例参照Lenke-Silva分型标准分级指导治疗:1级行单纯减压(7例);2级行后路减压并短节段融合固定(14例);3级行短节段固定并侧弯矫形(12例);4级行矫形恢复腰椎前凸(10例);5级行长节段融合固定至胸椎(9例);6级均行截骨矫形(6例).对比患者手术前后矢状面平衡(SVA)、冠状面平衡(C7PL-CSVL)、腰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L)、骨盆入射角(PI)、骨盆倾斜角(PT)、PI与LL匹配度(PI-LL)测量结果.比较患者手术前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和脊柱侧弯协会22项问卷表(SRS-22)评分.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个月~4年,平均15.3个月,所有患者术后6个月及末次随访VAS、ODI均小于术前,SRS-22评分均较术前升高(P<0.05);影像学评估:1~2级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LL、PT、PI-LL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3~6级患者术后6个月、末次随访Cobb角、PT、PI-LL均小于术前,LL大于术前(P均<0.05).结论 依据Lenke-Silva分型为指导制定手术方案的所有病例均取得了满意的临床疗效,该分型对于国人DS患者临床应用可行,对临床诊疗具有一定指导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多节段斜外侧椎间融合术矫正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多节段斜外侧腰椎椎间融合术(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退行性腰椎侧凸的短期临床疗效.方法 回顾性研究2018年7月至2020年2月因退行性腰椎侧凸行多节段OLIF治疗的26例资料,其中男7例,女19例;年龄47~84岁,平均(63.17±18.31)岁.Lenke Silva分型Ⅲ型15例、Ⅳ型8例、Ⅴ型2例、Ⅵ型1例.收集术前及末次随访影像学资料,测量冠状面侧凸Cobb's角、骨盆腰椎匹配值(pelvic incidence-lumbar lordosis,PI-LL)、矢状面平衡(sagittal aertical axis,SVA)、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参数;临床疗效评价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ability index,ODI),计算植骨融合率.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一期行单纯OLIF,三节段18例、四节段8例;间隔5~10天,平均(7.2±1.7)天,二期行椎弓根钉内固定术,后路经皮椎弓根螺钉内固定融合术3例,经Wiltse入路行腰椎椎弓根内固定术12例,切开植入椎弓根内固定融合术11例.住院时间平均(13.7±2.1)天.随访时间8~21个月,平均(15.9±3.4)个月.冠状面术前Cobb's角(20.3±3.0)°,末次随访(5.4±1.4)°;术前PI-LL(30.7±8.8)°,末次随访(13.5±1.2)°;SVA术前(69.9±5.7)mm,末次随访(28.6±4.5)mm;术前PT(23.3±3.2)°,末次随访(12.1±6.1)°;腰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6.3±1.0)分、(3.2±1.4)分、(1.8±0.6)分、(1.1±0.9)分;下肢痛VAS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5.2±0.8)分、(2.8±2.3)分、(1.3±0.2)分、(1.0±0.7)分;ODI术前、术后1个月、3个月及末次随访分别为32.7±0.4、19.1±0.9、16.7±2.7、14.7±0.3.OLIF联合内固定手术治疗腰椎侧凸患者术后症状较术前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根据Suk标准,所有患者椎间融合达到100%.术中1例出现节段动脉损伤,1例出现髂总静脉损伤;术后1例出现终板损伤;5例出现屈髋屈膝乏力,4例在术后2周内恢复,1例在术后4周随访期内消失.2例出现大腿前外侧麻木,均在术后3个月恢复.结论 OLIF治疗多节段退行性腰椎侧凸围术期并发症较轻,脊柱畸形改善和临床疗效良好,可以显著缓解患者的疼痛,改善患者的功能,是一种微创、有效、风险小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退行性脊柱侧凸的Lenke-Silva分型及手术方法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退行性脊柱侧凸的Lenke-Silva分型及其指导临床治疗的意义.方法 回顾性分析自2016-01-2019-07诊治的35例退行性脊柱侧凸,损伤按Lenke-Silva分型:Ⅰ型2例,Ⅱ型10例,Ⅲ型11例,Ⅳ型7例,V型3例,Ⅵ型2例.Ⅰ型只需要进行减压处理;Ⅱ~Ⅳ型需要行减压联合短节段固定,矫正冠状面侧凸及腰椎后凸畸形;V型与Ⅵ型需要行减压联合长节段固定,矫正矢状面及冠状面的失衡,必要时需截骨矫形.比较术前、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腰椎前凸角(Lumbar lordosis,LL)、骨盆倾斜角(Pelvic tilt,PT)、骨盆入射角(Pelvic incidence,PI)与LL的差值.结果 35例均顺利完成手术并获得完整随访,随访时间8~24个月,平均15个月.术后1例出现脑脊液漏,1例出现肺部感染,1例出现下肢静脉血栓,均经对症治疗后治愈.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疼痛VAS评分、ODI指数、伤椎Cobb角、PT、PI与LL差值较术前减小,LL较术前增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Lenke-Silva分型指导退行性脊柱侧凸的治疗可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此分型可信度高,重复性好,临床实用性高,值得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退变性脊柱侧凸分型的现状
编辑人员丨2023/8/5
伴随人口老龄化加剧,中老年群体中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发病率正逐渐升高,更多患者选择手术矫正以提高生活质量.在退变性脊柱侧凸的诊治中,分型系统起着重要作用,选择合适的分型系统既有利于评估预后情况,又有助于医师对患者进行规范化、系统化的诊治.近20年来关于退变性脊柱侧凸的分型已有十余个,如SRS-Schwab分型、Lenke-Silva分型、MISDEF分型等,但尚缺乏可被广泛认可的统一分型方式.本文回顾、分析、评估了其中较为重要的分型,并归纳一个理想的分型系统应包括的要素,以期推动退变性脊柱侧凸理想分型系统的形成,帮助医师选择合理而具体的手术矫正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