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42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临床病理学特征及基因突变情况。方法:收集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病理科2021年1月至2023年4月诊断为肺腺癌且伴有SMARCA4缺失病例42例,回顾性分析HE切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总结临床病理特征,并随访患者生存情况。对部分病例进行二代测序。结果:42例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穿刺标本35例,手术标本7例。男性38例,女性4例,男女比例为9.5∶1.0。年龄42~78岁,平均年龄62岁。吸烟者33例,平均吸烟时长37年。有呼吸系统症状25例(59.5%)。TNM分期Ⅰ期4例(9.5%),Ⅱ期2例(4.7%),Ⅲ期18例(42.9%),Ⅳ期18例(42.9%)。肿瘤组织均为非黏液腺癌,无贴壁模式,大部分为低分化腺癌,组织形态多样,可见横纹肌样形态细胞、瘤巨细胞及坏死。肿瘤细胞胞质大部分嗜酸性,胞质内有嗜酸性小球,间质可见炎性细胞浸润及胆固醇结晶。免疫组织化学:29例(69.0%,29/42)表达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10例(40.0%,10/25)表达Napsin A,20例(100.0%,20/20)INI1未缺失;40例(95.2%,40/42)肿瘤细胞BRG1完全缺失,2例(4.8%,2/42)为BRG1部分缺失;PD-L1(22C3)59.2%(16/27)阳性。二代测序检测发现表皮生长因子受体、ROS1、MET、RET及KRAS突变,6例(6/8)SMARCA4突变,7例(7/15)p53、4例(4/8)STK11及1例(1/8)KEAP1突变。驱动基因改变多见于女性患者( P<0.05)。随访1~25个月,4例死亡,20例进展。 结论:SMARCA4缺失性肺腺癌缺乏特征性的组织形态,大部分表达TTF1,少数病例有驱动基因的改变,有必要对肺腺癌常规进行BRG1免疫组织化学检测,筛选出此类病例,以便采用更精准的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心脏疾病合并SMARCA4缺失型肺部肿瘤2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报道2例心脏病合并SMARCA4缺失型肺部肿瘤患者。病例1因头晕就诊,诊断SMARCA4缺失型右肺肿瘤、脑转移瘤;既往诊断扩张型心肌病及心房颤动;在接受心脏病治疗、肿瘤放疗及靶向治疗后,至今存活已超过17个月。病例2因咳嗽、咳痰就诊,诊断SMARCA4缺失型右肺未分化肿瘤,具有RET融合与KEAP1突变;既往有心房颤动病史;患者先后接受化疗、靶向治疗后肿瘤均短期进展,最终死亡,生存期7个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SMARCA4缺失型胸部肿瘤17例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分析病理确诊的17例SMARCA4缺失型胸部肿瘤患者的临床特征及预后分析。方法:通过病理科结果查询系统收集济宁医学院附属医院2021年9月至2023年1月病理确诊的17例胸部SMARCA4缺失型胸部肿瘤患者,其中男16例,女1例,年龄42~74(64.0±5.7)岁。对患者一般情况、临床症状、肿瘤标志物、影像学特征、治疗及转归等进行回顾性分析。结果:纳入的17例患者中,仅1例女性无明确吸烟史,16例男性均有吸烟史,其中1例吸烟量5包年,余15例吸烟量均在20~100包年,平均(68.5±44.5)包年。临床症状主要表现为咳嗽、咳痰,其次为胸闷、咯血、胸痛。肿瘤标志物CYFRA19-9升高9例(3.79~16.61 ng/ml)、CEA升高8例(5.37~295.93 ng/ml)、NSE升高6例(17.18~70.37 ng/ml)。影像学表现为肺内或纵隔团块影,肿瘤累及纵隔9例,右肺上叶6例、左肺上叶5例、右肺下叶3例、左肺下叶3例;颈部或锁骨上淋巴结转移8例,胸膜转移4例,肝转移3例,脑转移3例,骨转移2例,皮下转移1例。病理结合免疫组化诊断SMARCA4缺失型非小细胞癌6例及SMARCA4缺失型未分化肿瘤11例。8例患者应用含铂双药化疗,其中4例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1例服用恩沙替尼治疗。上述9例患者中仅1例患者治疗后达部分缓解,余8例治疗后复查胸部CT提示肿瘤均较前进展。5例患者放弃治疗,随访6个月均死亡。3例患者行外科手术切除治疗,随访6个月均无明显进展。结论:对于大量吸烟的中老年男性,尤其影像学表现为肺内和(或)纵隔内团块影,病灶进展快、远处转移早的患者,需警惕SMARCA4缺失型胸部肿瘤。临床分期晚是患者总体生存不良的高危因素,含铂双药化疗联合免疫检查点抑制剂治疗可能有效,早期手术可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体间叶源性肿瘤新分型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子检测对指导子宫体间叶源性肿瘤的诊断和治疗具有重要意义。随着测序技术的应用,新的分子亚型不断被提出,包括BCOR ITD及BCORL1基因异常的高级别子宫内膜间质肉瘤、伴有GREB1重排的类似卵巢性索肿瘤的子宫肿瘤、NTRK重排的子宫肉瘤、SMARCA4缺失的未分化肉瘤等。本文综合新近报道,将具有新分子亚型的子宫体间叶肿瘤的研究进展做一总结。并介绍基因检测技术在其病理诊断工作中的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子宫间叶源性肿瘤进展:基于分子遗传学发现的新类型和新亚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二代测序等分子生物学技术的应用使得人们对子宫间叶源性肿瘤有了新的认识。本文将介绍延胡索酸水合酶-缺陷型平滑肌瘤、PGR重排上皮样平滑肌肉瘤、PLAG1重排黏液样平滑肌肉瘤、SMARCA4缺失未分化子宫肉瘤、血管周上皮样细胞肿瘤、类似卵巢性索间质肿瘤的子宫肿瘤、炎性肌纤维母细胞肿瘤、伴NTRK融合或COL1A1-PDGFB融合的子宫肉瘤等新近认识的子宫间叶源性肿瘤,重点讨论其临床病理学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相关分子遗传学改变对肿瘤的精准诊断、预后评估和靶向治疗有重要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成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成人中枢神经系统非典型畸胎样/横纹肌样肿瘤(AT/RT)的临床病理和分子遗传学特征以及诊断和鉴别诊断要点。方法:收集2例成人中枢神经系统AT/RT的临床病理资料,采用HE染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荧光原位杂交(FISH)以及二代测序等方法观察组织学、免疫表型以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例1女,43岁;例2男,66岁;影像学检查分别表现为鞍区和小脑占位,肿瘤最大径分别为1.6 cm和2.5 cm。镜下观察2例肿瘤显示相似的形态学特征:上皮样瘤细胞呈实性片状分布,常见血管外皮瘤样结构,偶见核偏位的横纹肌样细胞,核分裂象活跃,多灶可见肿瘤性坏死。免疫组织化学染色,例1显示INI1表达缺失(BRG1表达保留),例2显示BRG1表达缺失(INI1表达保留),此外2例肿瘤均不同程度表达上皮、神经外胚层和间叶性分化标志物。分子遗传学检测,例1行FISH检测示SMARCB1/INI1基因纯合性缺失,例2行二代测序检测示SMARCA4/BRG1基因第4号外显子c.547C>T突变。2例患者分别于术后6个月和4个月死于肿瘤广泛转移。结论:成人中枢神经系统AT/RT是一种罕见的高度侵袭性肿瘤且易于误诊。多表型分化联合SMARCB1/INI1缺失或SMARCA4/BRG1基因突变可助于准确诊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上皮样肉瘤10例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上皮样肉瘤(ES)的临床病理及分子遗传学特征。方法:收集解放军东部战区总医院(南京大学医学院附属金陵医院)2006—2018年病理科共10例ES病例进行回顾性研究,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并利用二代测序检测其相关分子遗传学特征。结果:10例ES中,男性7例,女性3例;年龄26~64岁(平均年龄37.3岁)。组织学诊断包括经典型9例、近端型1例。在10例ES标本中,发生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突变7例,其中SMARCB1拷贝数缺失4例,是最常见的分子遗传学改变。其次,还包括ARID1A基因突变2例、ARID5B基因突变1例、ARID1B基因突变1例及SMARCA4基因突变1例;同时还检测到5例存在PI3K-Akt信号通路的突变。同一个病例亦可同时存在多种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的异常:其中以SMARCB1和其他基因突变共存较为常见。结论:ES有多种形态学亚型,诊断上较为困难,SWI/SNF复合物家族基因突变在ES中频繁出现。其中SMARCB1的占比最高,其失活的分子机制通常为拷贝数缺失。二代测序作为近年来发展起来的一种比较先进的测序方法,可有效筛选相关基因突变,为临床医师提供潜在治疗靶点,从而改善患者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6例9p24区微缺失胎儿的产前诊断与遗传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对6例9p24区微缺失的胎儿进行产前诊断与遗传学分析。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至2020年1月因血清学唐氏综合征筛查高风险/临界高风险就诊于河南省人民医院遗传咨询门诊6例孕妇的遗传学检测资料。采用常规G显带和微阵列比较基因组杂交(array comparative genomic hybridization,aCGH)技术检测胎儿羊水及其父母的外周血,对检出的拷贝数变异致病性采用美国医学遗传学与基因组学学会(American College of Medical Genetics and Genomics,ACMG)评分标准进行分级。对结果进行描述性分析。结果:6例胎儿孕中期超声检查均未发现异常。G显带分析结果显示,6例胎儿及其父母染色体核型分析均未见异常。aCGH检测结果显示,6例胎儿在9p24区存在1 019~6 001 kb染色体缺失,涉及 DMRT1、 SMARCA2和 DOCK8等疾病相关基因;其中例3胎儿的缺失遗传自无临床表型父亲,其他胎儿染色体缺失为新发突变。参考ACMG分级指南,例1~2、5~6胎儿检出微缺失为致病性/可能致病性,例3和4胎儿检出微缺失为临床意义未明。经遗传咨询后,例1~2、5~6孕妇及家属选择终止妊娠;例3和4选择继续妊娠,出生后半年随访婴儿发育良好。 结论:9p24区微缺失胎儿产前缺乏特异性表型, DMRT1和 SMARCA2可能为该区域关键基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胃肠道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癌9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胃肠道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免疫表型及鉴别诊断。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2021年复旦大学附属肿瘤医院9例胃肠道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癌的临床资料,总结其病理学特征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患者中男性7例,女性2例,平均年龄58岁(范围39~74岁)。患者多以消化道症状就诊。肿瘤分别发生于胃(6例)、右半结肠(2例)和十二指肠(1例)。5例行手术治疗,平均最大径6.7 cm(范围5.0~8.7 cm)。镜下观察见片状分布的圆形至上皮样未分化细胞,核仁明显,核分裂象易见,局灶区域瘤细胞呈横纹肌样,并失黏附性。瘤细胞形态相对一致,但1例瘤细胞显示有明显的多形性,1例含有梭形细胞成分。5例肿瘤内可见凝固性坏死,1例间质伴有黏液样变性。免疫组织化学标记显示,8例肿瘤完全失表达BRG1(SMARCA4)和BRM(SMARCA2),1例部分失表达BRG1和BRM。除1例部分表达广谱细胞角蛋白外,其余8例或极少量瘤细胞表达(<5%,5例)或为阴性(3例)。此外,4/7例、4/6例和4/5例还分别表达CD34、SOX2和SALL4。随访6例患者,4例在1年内死亡。结论:胃肠道SMARCA4缺失性未分化癌是一种高侵袭性未分化肿瘤,由于瘤细胞缺乏特异性分化,易被误诊为各种类型的差分化或未分化肿瘤。知晓这一特殊类型肿瘤不仅有助于诊断和鉴别诊断,也可为临床治疗和预后判断提供重要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伴有印戒细胞癌形态的SMARCA4缺失胃癌1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本文报告1例罕见的SMARCA4缺失胃癌。患者女,69岁,因腹胀伴恶心、呕吐入院。磁共振成像检查示胃窦部占位,胃镜活检示腺癌。镜下观察:肿瘤组织主要由大小不等的实性细胞巢构成,局部见形成不良的腺管状、筛状及失黏附性的条索状结构,局部胃黏膜内观察到印戒细胞癌的形态,肿瘤细胞未见横纹肌样形态。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示SMARCA4缺失。诊断为胃SMARCA4缺失的低分化腺癌。需要与神经内分泌癌和肝样腺癌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