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的病原菌溯源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1/13
目的 对2021年安徽省阜阳市某集中供餐学校发生的一起感染性腹泻暴发疫情进行病原学检测及溯源分析,为疫情处置和控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根据流行病学特征,采集患者肛拭子、粪便、呕吐物和食堂留样食品等进行病原体检测.对分离出的细菌进行鉴定、药敏试验、毒力基因检测、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和全基因序列分析.结果 从患者和留样食品中分离出19株肠炎沙门菌,均携带毒力基因(invA、sopE、agfA、spvR、hilA、stn、pefA).19株肠炎沙门菌对萘啶酸均耐药,18株菌对氨苄西林、四环素、头孢噻肟、头孢他啶、氨苄西林/舒巴坦和链霉素耐药.全基因组测序的6株肠炎沙门菌均检测出7种获得性耐药基因和 1 个靶基因位点突变,分别为 aac(6')-Iy、aph(3")-Ib、aph(6)-Id、blaTEM.1B、aac(6')-Iaa、sul2、tet(A)和 gyrA(p.D87Y).19 株肠炎沙门菌的PFGE带型相似度是100.00%,均为ST1 1型.结论 引起此次感染性腹泻暴发的病原体为肠炎沙门菌,感染来源为金丝脆鸡排.分离菌株对青霉素和头孢菌素高度耐药,耐药机制与携带blaTEM-1B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13
-
伤寒沙门菌Ⅵ型分泌系统对SopE表达影响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19
为探索伤寒沙门菌Ⅵ型分泌系统(type 6 secretion system,T6SS)对SopE表达的影响,阐明其中的分子机制,本研究利用自杀质粒同源重组法构建携带sopE::3×Flag的伤寒沙门菌野生株(WT-pBAD33)、T6SS功能分子缺陷株(ΔsciG-pBAD33)和回补株(C-ΔsciG),用构建成功的菌株感染巨噬细胞THP-1并在模拟巨噬细胞内环境(LPM培养基、微需氧)下培养,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fluorescence quantitativ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与蛋白质印迹法(Western blot,WB)试验探索 T6SS 对SopE表达的影响,采用β-半乳糖苷酶活性检测来进一步验证sopE基因启动子的转录水平,Ni柱纯化T6SS功能蛋白SciG,电泳迁移率变动分析(electrophoretic mobility shift assay,EMSA)研究SciG蛋白对sopE基因启动子的调控作用.结果显示:ΔsciG-pBAD33中SopE表达水平较于WT-pBAD33明显降低;SciG蛋白不能直接与sopE基因启动子区域结合.本研究结果表明,伤寒沙门菌T6SS影响了 SopE的表达,但是其功能蛋白SciG不能直接调控sopE基因的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2015-2016年淮安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污染及其病原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的污染情况,并研究分离菌株的病原学特征.方法 2015-2016年以随机采样方式从淮安市8个县区的超市和农贸市场采集禽畜肉样品,按照GB 4789.4-2010《食品安全国家标准 食品微生物学检验 沙门氏菌检验》方法检测沙门菌.对分离的沙门菌株进行血清分型,耐药特性分析,毒力基因携带情况分析以及脉冲场凝胶电泳(PFGE)分型研究.结果 368份畜禽肉中共有37份检出沙门菌,总检出率为10.05%,其中,鸡肉、鸭肉、猪肉和牛羊肉中沙门菌的检出率分别为14.14% (14/99)、11.11%(10/90)、10.34%(12/116)和1.59%(1/63).37株沙门菌共有8种血清型,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药敏试验说明本地禽畜源沙门菌对氨苄西林和萘啶酸的耐药率最高(72.97%),对头孢西丁的耐药率最低(8.11%),不同样本来源及不同血清型沙门菌的耐药表型存在差异.肠炎沙门菌中invH和sopE的携带率最高,鼠伤寒沙门菌中invH、sopE、rhuM的携带率最高.PFGE分型研究发现,所有肠炎沙门菌的带型相似度均在81.56%以上,相同样本来源的肠炎菌株之间的亲缘关系更近;鼠伤寒沙门菌的带型各不相同,分离株的基因型别呈现多样性.结论 淮安市售禽畜肉中沙门菌的污染率较高,优势血清型为肠炎沙门菌和鼠伤寒沙门菌.沙门菌分离株的耐药状况严重,毒力基因携带率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貂源沙门菌血清型调查及其对小鼠的致病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采用选择性培养、生化鉴定、血清型鉴定等方法,对从53份水貂病料中分离的35株沙门菌(Salmonella)进行了鉴定,分离率66.04%(35/53),其中34株为肠炎沙门菌(Salmonella enteritidis,Se),分别命名为Se-SD-1~Se-SD-34,1株为鼠伤寒沙门菌(S.typhimurium,St),命名为St-SD-1,这表明沙门菌在山东省诸城市水貂群中流行.采用PCR方法对35株沙门菌的10个毒力基因检测,结果invA和mgtC的携带率为100%(35/35),sopE 和 tolC 97.14%(34/35),stn 94.29%(33/35),avrA 88.57%(31/35),spiA 82.86%(29/35),hilC 68.57%(24/35),spvB 62.86%(22/35)和pefA 42.86%(15/35),毒力基因在不同菌株的分布不同.对阿莫西林等11种药物敏感性试验结果表明,35株水貂沙门菌存在不同程度的耐药,34株Se普遍耐药,其中对新霉素的耐药率最高(15/34),并存在对多种药物耐药现象,1株St耐药不严重,仅对四环素耐药.基于血清型、毒力基因检测结果,选取了 Se-SD-1和St-SD-1作为代表性菌株,以小鼠为实验动物,进行了致病性研究.结果表明,Se-SD-1和St-SD-1均可引起小鼠发病,死亡率与接种剂量相关.该研究丰富了水貂沙门菌病的研究数据.有必要进一步开展水貂沙门菌的病原学和流行病学监测,具有重要的公共卫生学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福建省宁德地区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性及毒力基因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分析福建省宁德地区沙门菌感染的流行病学特征、耐药性及毒力基因,本研究选取2015—2020年从该地区分离获得的364株沙门菌,分析其流行病学资料,对菌株培养后进行分离鉴定,并采用脉冲场凝胶电泳进行分子分型,K-B纸片扩散法进行耐药性分析,常规聚合酶链反应进行毒力基因检测.结果显示,男性沙门菌感染率显著高于女性(P<0.05),0~10岁组人群感染率显著高于其他年龄组(P<0.05).共分离出22个血清分型,其中鼠伤寒沙门菌、肠炎沙门菌、斯坦利沙门菌为主要血清型,分别占57.42%、16.21%、6.87%.耐药性分析结果显示:鼠伤寒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四环素、链霉素的耐药率较高;肠炎沙门菌对氨苄西林、磺胺异噁唑、四环素、链霉素、甲氧苄啶的耐药率较高;斯坦利沙门菌对头孢他啶、环丙沙星、头孢噻肟、头孢吡肟未表现出耐药性.364株沙门菌共212种带型,带型相似度为44.52%~100.00%,其中优势带型为B53,共23株.毒力基因avrA、ssaQ、sodC1、mgtC、gipA的携带率均为100.00%,ssiD、sopE、sopB的携带率分别为90.66%、94.23%、92.03%,spvC的携带率为63.74%.结果提示,福建省宁德地区沙门菌感染人群集中在10岁以下儿童,男性高发,具有一定的遗传多样性,且毒力基因的携带率较高,主要血清型对第3、4代头孢菌素类较为敏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伤寒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opE对晚期沙门菌液泡稳定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探讨伤寒沙门菌Ⅲ型分泌系统效应蛋白SopE对其入侵巨噬细胞后形成的晚期沙门菌液泡(Salmonella-containing vacuole,SCV)稳定性的影响,以伤寒沙门菌GIFU10007野生株(wild type,WT)为研究对象,利用自杀质粒pGMB151介导的同源重组法构建sopE突变株(ΔsopE);以pBAD33为载体,利用质粒回补法构建ΔsopE回补株(C-ΔsopE);利用绿色荧光蛋白(green fluorescent protein,GFP)原核表达质粒pET28-sfGFP构建GFP表达菌株WT/pBAD33∷pET28-sfGFP、ΔsopE/pBAD33∷pET28-sfGFP和C-ΔsopE/pET28-sfGFP.通过巨噬细胞THP-1胞内生存能力实验,研究SopE对伤寒沙门菌在巨噬细胞内生存能力的影响;利用免疫荧光和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探究SopE对晚期SCV稳定性的影响;进一步采用qRT-PCR和蛋白免疫印迹法探究SopE与自噬的关系.结果显示,ΔsopE/pBAD33∷pET28-sfGFP菌株在巨噬细胞内的生存能力显著低于WT/pBAD33∷pET28-sfGFP和C-ΔSopE/pET28-sfGFP菌株,sopE缺失导致晚期SCV的稳定性降低,且SopE能够抑制自噬相关基因的转录和表达.以上结果提示,SopE可能通过影响自噬而调节晚期SCV的稳定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植物乳杆菌培养上清对不同血清型沙门氏菌的抑制效果及作用机理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探究植物乳杆菌培养上清(Lactobacillus plantarum culture supernatant,LPC)对3种血清型沙门氏菌猪霍乱(Salmonella cholerae,SC)、肠炎(Salmonella enteritidis,SE)和鸡白痢(Salmonella pullorum,SP)的生长和致病性的抑制作用效果及机理.[方法]将2%LPC与3种沙门氏菌分别共培养后,采用比浊法及牛津杯抑菌圈试验检测沙门氏菌生长情况及LPC中的主要抑菌物质,使用实时荧光定量 PCR(quantitative real-time polymerase chain reaction,qRT-PCR)探究沙门氏菌致病性相关基因表达水平,最后通过结晶紫染色法检测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结果]2%LPC能够显著抑制3种沙门氏菌的生长,其作用效果与庆大霉素(gentamicin,GM)相近且对SE的生长抑制效果优于GM,其主要抑菌物质为有机酸;2%LPC对3株沙门氏菌SPI-1编码的主要毒力基因(InvA、InvF、SopE、SopB、SipB、HilA和SipA)、SPI-2毒力基因(SopD2)、菌毛相关基因(FliF、LpfA、SefA和FimF)和鞭毛相关基因(FlhD、FliC和FliD)表达均有显著抑制效果且抑制效果与GM相近;2%LPC对3株沙门氏菌的生物被膜形成均有显著抑制效果,抑菌率12 h为40%-50%、24 h为60%-80%,且作用效果与GM相似;对比发现,2%LPC对SE的生长及致病性的抑制效果优于SC与SP.[结论]2%LPC对3种血清型沙门氏菌的生长性能及致病性均有显著抑制效果,且对肠炎沙门氏菌抑制效果最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