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脊髓损伤严重影响患者胃肠功能并引发肠道菌群失衡,导致脊髓神经炎症加剧。近年来,随着“肠道菌群-肠-脑”轴理论的提出,肠道菌群在中枢神经与胃肠系统中的调节作用逐渐得到重视。尽管已有相当多的研究从不同角度关注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对脊髓神经功能修复的影响,但当前以肠道菌群为干预靶点治疗脊髓损伤的研究模式繁多,仍缺乏统一有效的临床治疗方法。笔者就脊髓损伤患者肠道菌群特征及以肠道菌群为靶点的治疗方法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为脊髓损伤的临床救治与基础研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肠道菌群-肠-脑轴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肠道菌群-肠-脑轴在神经、精神发育和胃肠道疾病的生物和生理学基础研究领域中越来越受关注。肠道菌群和大脑通过自主神经系统、免疫系统、代谢产物(如短链脂肪酸、胆汁酸和支链氨基酸)等多种途径相互交流。影响宿主菌群组成的因素众多,包括遗传、分娩方式、感染、抗生素的使用、营养状况、环境压力源、生活习惯和昼夜节律等。焦虑症、抑郁症、肠易激综合征、炎症性肠病、肥胖、孤独症等多种疾病涉及肠道菌群-肠-脑轴改变,动物模型、粪菌移植、脑成像和菌群基因组测定等研究方式的发展对了解肠道菌群-肠-脑轴起到了至关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胃肠精神病学”的临床意义与干预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全球经济和社会的发展,患有功能性胃肠病以及精神疾病的病例越来越多。近年来,大量高质量的研究证据显示,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往往并存,且互为因果,恶性循环,其共同的病理生理基础为“菌-肠-脑轴”的互动异常。在功能性胃肠病与精神疾病的临床诊疗中,医患双方对其临床表现认知及重视程度不够、病理生理机制的认识欠缺及干预方式的全局观和整合观不足,造成当前该类疾病的疗效欠佳。本团队根据国内外的研究进展,结合笔者的临床经验,提出“胃肠精神病学”的概念,并总结其临床干预策略需要包括饮食和生活方式改变以及益生菌、益生元、菌群移植和心理认知等多学科介入。本文以“胃肠精神病学”为基础,对该类疾病的诊疗进行系统的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道微生物群的阿尔茨海默病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显示,肠道微生物群(GM)与阿尔茨海默病(AD)的产生和进展直接相关,GM可能是AD患者脑内β-淀粉样蛋白、Tau蛋白以及脑内慢性炎症的主要来源之一。GM及其代谢产物通过肠-脑轴影响大脑,促进AD患者神经和认知功能改变,并涉及神经系统、内分泌系统和免疫系统等多种交流途径,这为AD患者的早期识别诊断提供了新的研究思路。GM的影响因素众多,包括年龄、情绪、生活和用药方式等,通过早期健康干预(如生活方式干预)调节GM多样性从而改善AD患者的临床症状,为未来AD预防和治疗研究开辟了一个新的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菌群-肠-脑轴靶向治疗假性肠梗阻1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假性肠梗阻(IPO)是一种少见但难治的肠动力异常疾病,通常病情严重、可出现多种并发症,临床治疗手段有限。脑肠互动异常、肠道菌群紊乱可能是胃肠动力障碍/功能疾病的重要发病机制;另外,患者在应激事件下的精神心理异常(如抑郁状态),也可能是发病的机制。所以,IPO患者结合心理评估结果,给予抗抑郁、神经调节、补充益生菌等针对菌群-肠-脑轴协同调节的综合性治疗可能更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关系的研究现状及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精神分裂症为临床常见精神类疾病,目前临床中尚未明确其病因。近年来有研究指出精神分裂症可能与患者全身免疫系统变化及肠道菌群参与的免疫反应存在相关性,由于肠道微生物菌群的数量和组成变化可通过肠道菌群-肠-脑轴影响人类的社会行为和认知行为,精神分裂症的发生与肠道菌群相关,以期将肠道菌群作为治疗精神分裂症的新靶点。本研究综述了肠道菌群与精神分裂症的关系,为临床预防和治疗精神分裂症等疾病的研究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肠-脑轴探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对阿尔茨海默病模型小鼠认知障碍及神经元损伤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8/17
目的 探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通过调节肠道菌群-肠-脑轴对APP/PS1小鼠认知障碍和神经元损伤的改善作用.方法 应用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Lf)对雄性APP/PS1转基因小鼠进行处理,利用筑巢实验和旷场实验评估认知功能情况,利用尼氏染色和刚果红染色评估神经病理学的改善,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评估小鼠肠道菌群的变化.结果 与APP/PS1组相比,APP/PS1+Lf处理组小鼠的筑巢功能评分显著升高,旷场实验中停留时间显著减少、移动距离显著增加、平均速度显著升高;大脑皮质和海马区的尼氏小体数量增多;脑内β-淀粉样蛋白(Aβ)沉积降低;肠道菌群alpha多样性显著改变.在科水平上 APP/PS1 组Saccharimonadaceae 丰度显著增多,APP/PS1+Lf 处理组 Muribaculaceae 和 Rikenellaceae 丰度显著增多;在属水平上 APP/PS1组 Candidatus_Saccharimonas、Gordonibacter 和 Eubacterium_xylanophilum_group丰度显著增多,APP/PS1+Lf 处理组 Dubosiella、Prevotellaceae_UCG-001、Faecalibaculum、Marvinbryantia 丰度显著增多.结论 发酵粘液乳杆菌WMU003可以通过调控肠道菌群-肠-脑轴改善阿尔茨海默病的认知障碍和神经元损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粪菌移植在神经精神疾病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4/8/17
近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发现肠道菌群可通过神经递质、内分泌、免疫和代谢等途径参与肠道和中枢神经系统的双向调节;大脑也可调节肠道菌群的结构组成,适应环境改变,维持肠道微生态平衡.这些发现逐渐形成了一个新的医学研究热点——"肠道菌群-肠-脑轴",它与孤独症谱系障碍、帕金森病、阿尔茨海默病、情感障碍、焦虑、精神分裂症和神经性厌食症等一系列神经精神疾病密切相关.重建健康的肠道菌群是治疗脑部疾病的新策略,而粪菌移植(fecal microbiota transplantation,FMT)是重建肠道菌群的有效手段.随着研究的深入,FMT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方面取得了一些重要的进展.本文主要就FMT在治疗神经精神疾病中的应用、安全性和局限性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7
-
电针治疗偏头痛的作用机制研究概况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偏头痛是临床常见的一种神经系统疾病,电针治疗具有良好的临床疗效,但其作用机理尚未阐述清楚.笔者对近十年来的相关文献进行阐述总结,发现电针治疗偏头痛作用机制主要从改善颅内血流量、调控血管神经活性肽(CGRP、SP、5-HT)水平、调节TNF-α、IL-1β等炎症细胞因子和调控内源性大麻素受体及其分解酶释放这4个方面进行,目前大多数研究的结论局限于对现有指标的研究,需要进一步完善和充实,同时发现从肠道菌群-肠-脑轴调节机制进一步探讨其作用机制是一个新的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基于"脾失藏意"从菌群-肠-脑轴探讨认知功能障碍病因病机
编辑人员丨2024/6/22
认知功能障碍指由大脑功能和结构异常引起的个体感知觉、记忆、理解、学习、创造等功能失调.本文基于脾之运化失常、统血无权和清气不升,结合菌群-肠-脑轴,对肠道菌群失调影响认知功能障碍的中医病因病机展开探讨.中医脾与肠道菌群在生理、病理上相通:脾藏意主认知,脾失健运,运化、统血、升清无能,均可导致脑神失养;肠道菌群与中医脾密切相关,通过神经系统、内分泌、免疫及代谢等机制影响大脑机能.本文可为认知功能障碍的中西医临床研究和治疗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