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的效果。方法:选择天津医院2016年4月至2018年6月收治的37例老年肱骨近端骨折患者,男13例,女24例,年龄(66±5)岁。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17例)和对照组(20例),分别给予Multiloc髓内钉内固定和锁定钢板内固定。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失血量、骨折愈合时间、疼痛模拟视觉评分(VAS)、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组间数据比较采用 t检验。 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较对照组短[(72±7)min比(89±9)min, t=6.365, P<0.05];术中出血量为(56±6)ml,低于对照组的(74±8) ml( t=7.923, P<0.05);观察组肩关节功能优良率为94.1%(16/17)、对照组为90.0%(18/20)(χ 2=0.209, P>0.05)。观察组术后1 d VAS评分为(3.6±0.8)分,低于对照组的(4.9±0.8)分( t=4.706,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为(81±8)分,高于对照组的(76±8)分( t=2.156, P<0.05);观察组术后6个月外翻角度为19.21°±2.88°,大于对照组的16.32°±2.63°( t=3.189, P<0.05),肱骨头内翻角度为3.57°±0.47°,肱骨颈干角度139°±10°,均小于对照组(分别为5.24°±1.26°和146°±13°)( t=5.159、2.258,均 P<0.05)。两组术后12个月肩关节功能评分、并发症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髓内钉与锁定钢板治疗老年肱骨近端骨折均可获得较好的疗效,但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后疼痛轻,恢复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全关节镜下微创复位固定术治疗Sanders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纳入2017年3月—2020年12月徐州仁慈医院足踝外科Sanders Ⅱ、Ⅲ型跟骨骨折患者40例,其中男36例、女4例,年龄18~58(39.6±10.8)岁,左侧22例、右侧18例,Sanders Ⅱ型16例、Ⅲ型24例。40例患者数字表法随机分为关节镜组(采用关节镜下跟骨关节内骨折微创复位、经皮螺钉固定术治疗)、大“L”形切口组(采用传统的大“L”形切口跟骨骨折复位钢板内固定术治疗),每组20例。观察指标:(1)比较2组患者性别、年龄、体质量指数(BMI)、骨折类型、术前美国足踝外科学协会(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差异;(2)比较2组患者手术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切口愈合情况等围术期资料差异;(3)术后观察局部有无麻木感、是否钢板外露、切口皮肤坏死、术后1年是否有创伤性关节炎等手术并发症情况;(4)对比分析2组患者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Gissnae角和Bohler角。结果:(1)2组患者性别、年龄、BMI、骨折类型、术前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等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关节镜组患者的切口长度(0.94±0.08)cm、术中出血量(7.20±1.98)mL、手术时间(41.45±9.96)min、住院时间(8.45±2.01)d,大“L”形切口组患者的切口长度(14.35±1.63)cm、术中出血量(27.35±10.35)mL、手术时间(90.65±12.08)min、住院时间(17.15±6.72)d,关节镜组优于大“L”形切口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6.70、-8.54、-14.04、-5.54, P值均<0.001)。(3)术后平均随访12.3个月。术后关节镜组切口均甲级愈合,无创伤性关节炎、足背皮肤麻木。大“L”形切口组20例中,18例患者切口甲级愈合,2例患者切口皮缘坏死、钢板外露,予腓肠神经营养逆行岛状皮瓣修复后伤口愈合;有4例患者术后感足背外侧麻木,经治疗分别于术后8~14个月痊愈。(4)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功能评分关节镜组为(92.10±3.16)分、大“L”形切口组为(91.3±2.45)分,术后2组患者跟骨的Gissnae角和Bohler角均在正常范围内,组间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 结论:与传统的切开复位内固定术相比较,全关节镜下微创手术治疗Sanders Ⅱ、Ⅲ型跟骨关节内骨折,具有手术切口小、手术时间短、内固定牢固、切口愈合好、疗程短、术后瘢痕不明显、功能恢复快等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克氏针结合“8”字捆绑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
编辑人员丨6天前
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是带骨块的伸肌腱终腱从末节指骨基底部背侧处撕脱分离,造成末节手指远指间关节(DIPJ)屈曲畸形,受伤时间≥3周。手术治疗方法包括石黑法、双克氏针法、钢丝抽出法、微型骨锚或钻孔重建伸肌腱止点法、克氏针旋转扣压法、微型钩钢板固定等方法,疗效各异,存在骨块复位困难、固定稳定性差、易移位或翻转等诸多缺陷。双克氏针结合“8”字捆绑,从四点的作用力在三个维度下精准复位、固定、加压骨块,目前尚未见此方法用于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报道。为此,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21年4月至2022年6月南京江北医院收治的15例陈旧性骨性锤状指患者的临床资料,探讨双克氏针结合“8”字捆绑治疗陈旧性骨性锤状指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半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骨科2012年9月至2018年5月采用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的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患儿临床资料,患儿胫骨假关节手术后均获得一期愈合。收集手术前、取内固定时及末次随访时双下肢全长X线片及胫腓骨X线片,统计分析股骨胫骨角(mechanical tibiofemoral angle,mTFA)、股骨远端外侧角(anatomic lateral distal femoral angle,aLDFA)、胫骨近端内侧角(anatomical medial proximal tibial angle,aMPTA)及其变化,评估矫正效果及有无反弹。记录内固定留置时间、畸形矫正速率(°/月)。结果:共18例(18侧下肢)患儿纳入研究,男女各9例;左侧10例,右侧8例。手术时年龄(4.2±1.4)岁。总随访时间(73.4±18.5)个月,其中内固定取出后随访时间(46.0±16.8)个月。患儿矫正效果均满意,平均矫正速率1.26°/月。1例术后发生切口脂肪液化,1例出现螺钉松动。无一例感染、内固定断裂、内固定失效、骺板损伤等并发症发生。术前mTFA(14.8±3.6)°、aLDFA(85.7±2.7)°、aMPTA(100.8±3.1)°;取内固定时mTFA(3.7±3.2)°、aLDFA(83.5±2.9)°、aMPTA(85.3±3.5)°;末次随访时mTFA(5.5±3.6)°、aLDFA(82.0±1.8)°、aMPTA(88.7±1.6)°。3个时间节点的mTFA、aLDFA、aMPTA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组间对比显示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mT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取内固定时和末次随访时mTF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aLDFA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取内固定时和末次随访时aLDF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取内固定时和手术前、末次随访时的aMPTA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取内固定时aMPTA恢复正常,但末次随访时aMPTA有增大趋势,其中4例出现反弹。 结论:采用8字钢板半骨骺阻滞术治疗儿童先天性胫骨假关节愈合后胫骨近端外翻畸形,矫正速率快,损伤小,矫形效果满意,但畸形有反弹的可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围手术期结果的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腹直肌旁入路与髂腹股沟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的围手术期结果。方法:采用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方法,纳入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期间北京积水潭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74例髋臼骨折患者。按照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随机分为两组:A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55.8±15.2)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10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7例,横形骨折1例,T形骨折3例,双柱骨折16例;采用腹直肌旁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B组37例,男28例,女9例;年龄为(49.4±14.6)岁;骨折Letournel-Judet分型:前柱骨折8例,前方伴后半横形骨折6例,横形骨折及T形骨折各2例,双柱骨折19例;采用髂腹股沟入路钢板螺钉内固定治疗。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骨折复位质量及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等。结果:两组患者除合并伤之外其他术前一般资料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A组患者的手术时间中位数为150(120,180)min,显著低于B组患者[180(150,225)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A组与B组患者的术中出血量中位数分别为800(600,1 000)、1 000(600,1 300)mL,术后骨折复位质量优良率分别为91.9%(34/37)、78.4%(29/37),并发症发生率分别为24.3%(9/37)、45.9%(17/37),两组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髂腹股沟入路比较,腹直肌旁入路内固定治疗髋臼骨折可明显缩短患者的手术时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技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技术治疗儿童双下肢不等长的阻滞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3年1月至2020年7月北京积水潭医院小儿骨科采用"8"字钢板治疗的双下肢不等长患儿49例,男27例、女22例,手术时年龄为(8.8±2.6)岁(范围3.8~13.1岁)。术前通过下肢全长X线片测量股骨和胫骨的长度差异,应用"8"字钢板在较长腿的股骨远端和(或)胫骨近端骺板内、外侧分别跨骨骺固定以减速生长。随访中于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评估局部骺板形态及内固定情况,双下肢全长X线片对比手术前后股骨、胫骨长度差变化,以评估阻滞手术效果;并按照阻滞部位(股骨或胫骨)、病因(不等长差距恒定或增加)、阻滞螺钉直径(3.5或4.5 mm)以及阻滞时年龄(≥8岁或<8岁)进行分组,对比阻滞速率的差异。结果:49例均顺利完成手术,随访时间为(39.6±18.5)个月(范围16~91个月),钢板固定时间为(24.3±11.8)个月(范围7~66个月)。共获得76个独立的单骨阻滞数据资料,阻滞幅度为(8.6±6.4)mm(范围-8~37 mm)。76个单骨阻滞速率为(0.35±0.31)mm/月,其中52个股骨的阻滞速率为(0.41±0.32)mm/月,较24个胫骨的(0.20±0.14)mm/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5.323, P=0.008);双下肢不等长差距恒定组阻滞速率为(0.54±0.32)mm/月,较双下肢不等长差距增加组的(0.26±0.21)mm/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362, P=0.001);直径4.5 mm螺钉组阻滞速率为(0.46±0.23)mm/月,较直径3.5 mm螺钉组的(0.26±0.24)mm/月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467, P=0.022);<8岁组30骨阻滞速率(0.32±0.25)mm/月、≥8岁组46骨为(0.37±0.31)mm/月,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026, P=0.548)。 结论:"8"字钢板临时骨骺阻滞技术治疗双下肢不等长的阻滞效果与原始病因及阻滞部位有关,股骨远端阻滞效果优于胫骨近端,双下肢不等长差距恒定者阻滞效果优于差距增加者,应用较粗的螺钉效果更好。由于阻滞效果较缓慢,应当早期治疗、合理选择适应证以获得更佳阻滞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改良透视方法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改良透视方法在肱骨近端骨折内固定术中应用可行性。方法:前瞻性研究。纳入2017年6月—2019年12月西安市中心医院骨二科单纯肱骨近端骨折患者36例,其中男12例、女24例,年龄61~79岁。骨折按Neer分型,3部分骨折25例,4部分骨折11例。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每组18例。两组患者均采用胸大肌三角肌间隙入路行切开复位钢板内固定手术治疗,其中对照组术中采用传统X线透视法,观察组采用改良X线透视方法。对比两组患者临床基线资料,术中最后一轮正侧位X线透视所需要的次数和时间,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12个月,对比两组患者骨折愈合时间及肩关节功能Neer评分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性别、年龄、骨折Neer分型等临床基线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对照组最后一轮透视所需次数3~7(4.2±1.2)次、累计时间3.5~15(5.6±2.6)min,观察组最后一轮X线透视所需透视次数2~5(2.5±0.9)次、累计时间2.5~6.5(3.1±1.0)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808、3.808, P值均<0.01)。观察组的手术时间(77±5)min、术中出血量(84±5)mL均小于对照组的(85±6)min、(94±8)m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4.335、4.384, P值均<0.01)。两组患者术后均获随访3~12个月。随访期间,两组患者均未出现术后复位丢失、内固定失效、骨折不愈合,深部感染等并发症。观察组14例、对照组13例患者术后随访达12个月,其骨折愈合时间及Neer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依据Neer评分标准评定肩关节功能,观察组优7例、良6例、可1例,对照组优6例、良6例、可1例。 结论:改良的术中X线透视方法较传统透视方法可减少术者及患者辐射暴露,其操作相对简单、可重复性好,间接缩短手术时间、减少术中出血和术后伤口感染的风险点,值得临床推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续断汤加减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续断汤加减联合微创经皮钢板内固定术(MIPPO)治疗胫骨中下段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选择2018年1月至2019年12月丹东市第一医院收治的134例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根据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观察组( n=67例)和对照组( n=67例),两组患者均进行MIPPO手术治疗,对照组术后进行常规处理,观察组在对照组治疗基础上加续断汤加减治疗,对比分析两组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同时测定治疗前后两组患者的生化指标[钙(Ca)、磷(P)、碱性磷酸酶(ALP)]、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低切变值)、早期炎症因子[C反应蛋白(CRP)、白细胞介素-6(IL-6)、白细胞介素-8(IL-8)]水平变化情况,并采用Johner-Wruhs评分系统对术后两组患者的骨折恢复情况进行评价。 结果:观察组的骨折愈合时间、骨痂形成时间均明显短于对照组,骨折恢复优良率明显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治疗后,两组患者的Ca、ALP水平及血液流变学指标(血浆黏度、全血黏度高切变值、全血黏度低切变值)、早期炎症因子(CRP、IL-6、IL-8)水平均明显低于治疗前( P<0.05),且观察组明显低于对照组( P<0.05);两组P水平明显高于治疗前,且观察组明显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在胫骨中下段骨折患者中应用续断汤加减联合MIPPO手术治疗,可有效改善患者的血液流变学指标,并能有效降低早期炎症因子水平,对促进关节功能的恢复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标本融合术中生物力学的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应用于踝关节融合术的生物力学性能,为复杂踝关节融合术中固定钢板的选择提供生物力学依据。方法:选取新鲜成人小腿-足踝标本16具,其中男8具、女8具,年龄36~60岁、平均45岁。16具标本按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B组,每组8具。对2组标本的踝关节面用骨凿进行破坏,制备成踝关节创伤标本。A组使用自主研发的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B组使用传统的双钛合金重建钢板行踝关节前路融合固定术。术后检测2组标本在1.0、2.0、3.0、4.0、5.0 N ·m扭矩下的抗扭转性能;检测标本在中立位、背伸位时,压力为100、200、300、400、500、600、700 N下的轴向压缩性能;检测标本在700 N压力时,加压1 000和30 000次的抗疲劳性能,同时行X线透视检查并拆开标本缝线,观察踝关节固定钢板有无变形,有无螺钉松动、断裂等情况。 结果:在4、5 N·m扭矩时,A组扭转的角度分别为3.39°±0.33°、4.20°±0.20°,小于B组的3.85°±0.42°、4.64°±0.38°,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44、2.87, P=0.028、0.012);在5 N·m扭矩时,A组的扭转刚度为(1.69±0.27)N ·m/°,高于B组的(1.45±0.39)N ·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t=1.67, P=0.118)。在100、200、300、400 N压力时,2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500、600、700 N压力时,A组中立位、背伸位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在700 N压力时,A组轴向压缩刚度(244.38±26.60)N/mm,大于B组的(207.88±18.95)N/mm,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16, P=0.007)。抗疲劳性能组内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2组轴向压缩位移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组间比较,加压1 000次和30 000次时,A组的轴向压缩位移均小于B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A组未发现螺钉松动、断裂及钢板变形;B组在加压30 000次时,1例模型出现钢板折弯变形,2例模型出现锁定螺钉松动。 结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生物力学性能明显优于双钛合金重建钢板,为踝关节前路融合解剖钢板在临床的应用提供了生物力学的数据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前臂离断合并四指离断再植成功一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女,52岁,因左手机器冲压伤2 h急诊入院。入院检查:患者神志清、精神差、意识淡漠,被动体位,血压80/50 mmHg,心率110次/min,呼吸25次/min。专科情况:左前臂自腕关节以近6 cm完全离断,中、环、小指自近节基底完全离断,指蹼皮肤相连,示指自近节远端完全离断,肢体均完整,创缘欠整齐,前臂部分肌腱自近端撕脱抽出,前臂残端部分肌肉挫灭。尺、桡骨远端粉碎性骨折,示、中、环、小指近节骨折。患者入院后立即予输液、输血,纠正休克治疗,家属强烈要求再植。臂丛神经阻滞麻醉,上臂上气囊止血带。手术由3人分2组进行:1人行前臂残端清创,彻底去除失活肌肉组织,标记血管、神经、肌腱,创面彻底止血;另外2人行手掌和断指彻底清创,找到指深屈肌腱远近两个断端,标记其近端断端并留牵引线防止回缩,去除指浅屈肌腱。断指指骨均缩短0.3~0.4 cm,以直径1.5 mm克氏针纵行固定,指深屈肌腱手指断端以3-0肌腱缝线改良Kessler法缝合。每个断指以11-0显微缝线吻合一条优势侧指固有动脉,9-0显微缝线修复双侧指固有神经,指伸肌腱和指背静脉暂不修复,手掌部伤口皮肤简单缝合。尺、桡骨短缩4 cm,桡骨复位后以斜T型重建钢板固定,尺骨以一枚直径3.0 mm克氏针纵行固定,并以一枚直径1.5 mm克氏针固定桡尺远侧关节,修复关节韧带。随即以9-0显微线吻合尺动脉,放松止血带,腕掌部和断指一次性通血成功,肢体离断后至通血成功历时7 h整。断肢通血20 min后,以血管夹夹闭尺动脉,每1 h松开通血一次,然后以3-0肌腱缝线改良Kessler法修复腕部屈肌腱,"8"字法缝合伸肌腱,9-0显微线缝合正中神经、尺神经、桡神经浅支,吻合桡动脉及其伴行静脉2条,吻合腕部静脉4条,以3-0肌腱缝线"8"字法修复指伸肌腱,11-0显微缝线吻合手指静脉9条,最后缝合所有伤口皮肤。术后患者卧床1周,患肢制动,短臂石膏托外固定,局部60 W烤灯照射,密切观察血液循环,每1 h观察记录一次,予抗感染、抗痉挛、抗凝血治疗。术后4 h示指发生静脉回流障碍,环指动脉供血障碍,考虑为局部淤血压迫所致,以止血钳撑开伤口放出淤血后均缓解,伤口更换引流条。之后再植肢体稳定,未再发生血管危象,顺利存活。术后6周拔除手指和固定桡尺远侧关节克氏针,患者自行功能锻炼。术后25个月随访:拇指掌指关节活动范围0°~60°,拇外展0°~60°、内收60°~0°,指间关节活动范围0°~45°。第2~5掌指关节活动范围0°~45°,近指间关节活动范围5°~35°,远指间关节无主动活动。腕关节屈曲40°,背伸30°,旋前90°,旋后85°。腕掌部及拇指感觉S 3,2~5指感觉S 2。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