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及其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临床特点、手术方法、手术疗效及预后的特殊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至2018年于北京大学第三医院手术治疗的160例"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患者的临床及影像学资料,男80例、女80例,年龄(35.5±14.6)岁(范围5~77岁)。重点观察指标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合并畸形、手术入路选择、后路固定节段、术后神经功能恢复情况进行总结,影像学指标包括寰齿间距、齿突超Chamberlain线距离、延髓脊髓角。结果:"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的症状包括四肢无力、麻木和笨拙(67.5%,108/160),步态不稳(30.0%,48/160)和眩晕(20.0%,32/160)。其中130例(81.3%,130/160)合并脊髓病,颈椎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为(13.5±2.5)分(范围4~16分);20例(12.5%)出现颅神经病变。影像学检查显示延脊髓压迫130例(81.3%),脊髓空洞症37例(23.1%),Chiari畸形30例(18.8%)。90例患者接受CTA检查,结果显示55例患者(61.0%)存在椎动脉畸形,5例患者(6.0%)存在颈内动脉内聚迂曲。术式包括后路枕颈融合术(可复位脱位,145例)、前路经口咽松解联合后路融合(不可复位脱位,15例)。160例中57例(35.6%)采用备用术式,即不对称的组合式固定。随访时间为(50.5±22.4)个月(范围24~120个月)。152例患者(95.0%)获得坚强骨性融合;6例患者(3.8%)术后影像学未见明显骨性融合,但动力位X线片未见明显寰枢椎不稳;2例患者(1.2%)出现内固定松动,脱位复发。脊髓病患者末次随访时JOA评分为(15.1±1.8)分(范围5~17分),改善率为42.9%±33.3%。术后9例(5.6%)患者出现并发症:包括4例脱位复发症状加重、2例螺钉松动、2例吞咽困难和1例切口感染。结论:"三明治型"寰枢椎脱位是寰枢椎脱位的一个亚型,具有特殊的临床特征,即发病年龄小,合并脊髓病比例高、病情程度重、预后较差;常合并严重的骨畸形和血管畸形,术中常需使用组合式固定,因此术前需规划备用技术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切开复位锁定钢板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与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江门市五邑中医院创伤骨科于2018年7月至2020年7月门诊或急诊收治的60例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资料。男24例,女36例;左侧35例,右侧25例;年龄40~70岁。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将患者分为切开组30例(采用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治疗)和闭合组30例(采用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记录并比较两组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手术切口长度、骨折愈合时间、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及术后并发症情况。结果:切开组与闭合组肱骨外科颈骨折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闭合组患者的手术切口长度(5.2±1.1)cm、手术时间(34.3±12.7)min、术中出血量(52.5±7.3)mL、骨折愈合时间(9.2±1.5)周均显著优于切开组[(11.1±2.5)cm、(69.4±21.4)min、(123.5±5.2)mL、(14.2±3.4)周)],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的Neer肩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闭合组(93.3%,28/30)显著高于切开组(66.7%,20/3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均未见术后并发症发生。 结论:闭合复位交锁髓内钉内固定治疗肱骨外科颈骨折疗效优于切开复位锁定钢板内固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治疗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3月期间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收治的29例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资料。男17例,女12例;年龄为35~83岁,平均68.7岁。初次内固定方式:动力髋螺钉固定12例,股骨近端锁定钢板固定13例,髓内钉固定4例。内固定失败原因:头切割8例,骨折不愈合10例,钢板或螺钉断裂6例,髓内钉断裂3例,髋内翻畸形2例。翻修手术均采用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记录患者的骨折愈合时间、末次随访时疼痛视觉模拟评分、髋关节Harris评分、健康调查简表(SF-36)评分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29例患者翻修术后获12~24个月(平均18个月)随访。所有患者均获骨性愈合,愈合时间平均为4.5个月(3~7个月)。随访期间未出现骨不连、再骨折及内固定失败等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患者疼痛视觉模拟评分[(4.6±1.6)分]显著低于术前[(7.1±2.1)分],髋关节Harris评分[(85.2±8.2)分]、SF-36评分[(75.9±15.5)分]显著高于术前[(48.0±12.7)、(48.7±18.8)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末次随访时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系统评定疗效:优9例,良15例,可4例,差1例,优良率为82.8%。 结论:对于股骨转子间骨折内固定失败患者,尤其是股骨头颈骨质良好、髋关节状态较好者,股骨近端解剖锁定钢板加自体髂骨植骨固定可获得较满意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长钉与短钉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长髓内钉与短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的疗效。方法:回顾性收集2019年3月至2022年8月采用髓内钉治疗的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患者60例。接受长髓内钉治疗的长钉组34例,男16例、女18例,年龄(68.41±17.84)岁(范围31~96岁);接受短髓内钉治疗的短钉组26例,男13例、女13例,年龄(72.23±13.97)岁(范围31~90岁)。对比两组受伤原因、骨折AO/OTA分型、术中失血量、手术时间、骨折愈合时间、影像学指标(骨折复位质量、术后颈干角、内侧支撑)、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术后1年内死亡率及并发症的差异。结果:长钉组随访时间(24.26±6.67)个月、短钉组为(24.31±5.60)个月,两组性别、年龄、致伤原因、侧别、骨折AO/OTA分型、术前实验室检查、是否合并血栓或高血压或糖尿病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术中出血量(281.47±235.28)ml、手术时间(110.44±24.63)min,短钉组分别为(121.92±84.14)ml、(81.15±28.54)mi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住院时间为(12.35±4.81)d、骨折复位良好率为55.9%、骨折愈合时间为(120.44±16.43)d、内侧支撑存在率为67.6%、末次随访髋关节Harris评分优良率为79.4%,短钉组分别为(10.89±4.30)d、61.53%、(128.07±18.33)d、65.4%、65.4%,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长钉组并发症为切口浅表感染、骨折延迟愈合、骨折不愈合、头钉切出各1例,短钉组包括浅表切口感染1例、骨折延迟愈合2例、骨折不愈合1例;长钉组1年内死亡率为5.3%、并发症发生率为11.7%,短钉组分别为7.1%、15.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长髓内钉与短髓内钉治疗AO/OTA 31-A3型股骨转子间骨折均能获得良好的固定效果与临床疗效,其中短髓内钉手术时间更短,术中出血量更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难复性寰枢椎脱位的亚分型与临床治疗选择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制订难复性寰枢椎脱位临床分型亚分型,并探讨其可靠性。方法:2010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难复性寰枢椎脱位患者48例,男19例、女29例,年龄(39.2±13.3)岁(范围16~65岁)。根据全身麻醉后大重量牵引(1/6体重)状态下寰枢椎相对解剖位置的变化制订新的亚分型,即牵引松动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和牵引稳固型(寰椎枢椎角变化<5°)。对牵引松动型不必行前路或后路软组织松解,直接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对牵引稳固型先行经口咽软组织松解,再行经口咽前路寰枢椎复位钢板(transoral atlantoaxial reduction plate,TARP)固定融合术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观察指标包括寰齿间距(atlantodental interval,ADI)、寰椎枢椎角(atlantoaxial angle,AAA)评价复位效果;脊髓有效空间(space available for the spinal cord,SAC)评估脊髓压迫情况;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评估枕颈部疼痛程度;日本骨科协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JOA)评分评估脊髓神经功能;美国脊柱损伤协会脊髓损伤分级(American Spinal Injury Association impairment scale,AIS)评估脊髓损伤程度。术后1周、3、6、12个月及之后每年随访时均行X线、CT检查,以评价寰枢椎椎间复位稳定性、内固定及植骨融合情况。结果:牵引松动型22例,16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6例行枕颈复位融合固定术。牵引稳固型26例在经口咽前路松解后,24例行前路TARP复位融合固定术、2例行后路寰枢椎钉棒复位固定融合术。所有患者术后1周X线、CT及MRI均示寰枢椎复位良好,脊髓压迫解除。牵引松动型组和牵引稳固型组各有1例失访,余46例患者随访时间为(38.0±17.2)个月(范围6~72个月)。21例牵引松动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9±2.2)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3±0.9)mm及末次随访的(2.3±1.0)mm,AAA由术前57.9°±12.3°升至术后3个月的91.0°±2.2°及末次随访的90.9°±2.2°,SAC由术前(9.8±1.3)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1±0.7)mm及末次随访的(14.9±0.7)mm,VAS评分由术前(1.5±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1.0)分及末次随访的(0.3±0.6)分,JOA评分由术前(10.2±1.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3.3±1.3)分及末次随访时(14.9±1.5)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25例牵引稳固型组患者ADI由术前(9.7±2.0)mm降至术后3个月的(2.1±1.4)mm和末次随访的(2.1±1.3)mm,AAA由术前55.8°±9.2°升至术后3个月的90.9°±1.4°及末次随访的90.9°±1.3°,SAC由术前(10.5±1.0)mm升至术后3个月的(15.4±0.5)mm及末次随访的(14.8±2.8)mm,VAS评分由术前(1.7±2.1)分降至术后3个月的(0.7±0.9)分及末次随访时(0.3±0.5)分,JOA评分由术前(10.1±1.3)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12.9±1.5)分及末次随访的(14.4±1.3)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牵引松动型组中10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改善至E级;牵引稳固型组中2例术前AIS C级患者末次随访时1例改善至E级、1例改善至D级,11例术前AIS D级患者末次随访时均改善至E级。骨性融合时间为(4.4±1.5)个月(范围3~6个月)。随访期间内固定无松动,无复发脱位。 结论:难复性寰枢椎脱位可分为牵引松动型和牵引稳固型;牵引松动型采用后路钉棒复位固定即可实现满意复位,牵引稳固型则宜先行前路松解,再采用前路TARP或后路钉棒复位固定方能实现满意复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微创逆行弹性钉髓内三维角度面性支撑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微创逆行弹性钉髓内三维角度面性支撑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的技术方法及临床疗效。方法:我院自2017年5月至2020年5月采用微创逆行弹性钉髓内三维角度面性支撑治疗76例成人肱骨干骨折患者,男50例,女26例;年龄19~94岁,平均(47.55±2.71)岁。均为闭合性损伤。观察术中出血量、手术时间、骨折复位情况、术后并发症、骨折临床愈合和骨性愈合时间及患肢功能恢复情况,末次随访时采用Neer评分评定患侧肩关节疗效,采用Mayo评分评价患侧肘关节功能,DASH调查表评价上肢功能。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15~25 min,平均20 min。术中出血量5~15 ml,平均11 ml。骨折均达到功能复位的标准,83%的患者对位超过4/5,冠状位成角0~8°,平均3°;94%的患者冠状位成角小于5°,矢状位成角0~13°,平均6°;90%的患者矢状位成角小于10°,旋转0~6°,平均3°;95%的患者旋转小于4°。76例均获得随访10~48个月,平均19.5个月。所有患者均骨性愈合,临床愈合时间8~16周,平均10周,骨性愈合时间12~20周,平均15周。术后均无神经血管损伤、骨不连、关节僵硬等,无针道感染、激惹、松动等。术后12周时肩关节Neer评分:优73例,良3例,优良率100%;肘关节Mayo评分:优76例,优良率100%;DASH评分0~18分,平均8分,92%的患者DASH评分小于10分,上肢功能正常,疗效评价结果所有患者均治愈,有效率100%。结论:微创逆行弹性钉髓内三维角度面性支撑弹性钉治疗成人肱骨干骨折具有出血量少、手术时间短、骨折复位满意、固定牢靠、骨折愈合快、并发症少、功能恢复好的优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治疗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复合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2017年10月-2020年11月,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八八医院骨科对12例13侧胫骨骨折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软组织缺损患者,采取保留内固定的两阶段治疗。Ⅰ期彻底清除感染病灶,拆除失效螺钉,尽可能保留内植物,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链珠植入骨折远、近端髓腔,载抗生素骨水泥填充骨缺损并包裹内植物,同期采用组织瓣覆盖创面,创面缺损面积3.5 cm×5.0 cm~7.5 cm×14.5 cm,组织瓣切取面积为4.0 cm×5.5 cm~8.0 cm×15.0 cm。供区8侧直接拉拢缝合,5侧因无法完全闭合,拉拢缝合之后剩余创面行植皮覆盖。在感染指标和临床体征控制良好的前提下,于Ⅰ期术后6~9周Ⅱ期取出骨水泥,在利用Masquelet技术形成的诱导膜周围充分植入自体松质骨粒或复合同种异体骨,对于骨折不稳定者植入辅助钢板。出院后定期来院门诊复诊,之后采用门诊或微信方式随访,观察皮瓣的质地、颜色和骨愈合情况,末次随访时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进行评定。结果:Ⅰ期术后12例13侧皮瓣均顺利成活,无血管危象发生,伤口Ⅰ期愈合,仅2例2侧感染复发,经再次清创、取出内固定改换为外固定。Ⅱ期术后所有患者均获得12~26个月随访,平均18个月,13侧肢体骨折愈合良好,骨缺损愈合时间16~25(平均19.5)周,患肢功能参照Johner-Wruhs评定标准,优6侧、良5侧、中2侧。结论:采用Masquelet技术联合组织瓣移植技术,将可吸收硫酸钙抗生素缓释剂链珠作为载体,在保留内植物的前提下,分阶段治疗胫骨内固定术后中、早期感染性骨缺损、骨外露具有可行性和较高的优良率,初步探索出程序化治疗创伤性骨感染复合缺损的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俯卧位自然复位法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在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中的应用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8月至2018年4月期间清华大学附属北京清华长庚医院骨科收治的7例股骨转子下骨折患者资料。男4例,女3例;年龄为31~87岁,平均55.6岁;左侧3例,右侧4例;骨折按Seinsheimer分型:Ⅱ型3例,Ⅲ型2例,Ⅴ型2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9~44 h,平均26 h。所有患者均采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髓内钉固定治疗。记录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复位所需时间、总手术时间、导针置入透视次数、复位透视次数、总透视次数、复位质量、并发症发生情况及疗效等。结果:7例患者均成功完成闭合复位髓内钉内固定。7例患者的术前准备时间平均为29.4 min(21~42 min);复位时间平均为6.3 min(3~10 min),总手术时间平均为157 min(82~275 min)。透视次数:导针置入平均37次(14~96次),复位平均23次(10~49次),合计244次(121~360次)。骨折复位质量按改良Baumgaetner复位标准评定:优6例,可接受1例。7例患者术后获12~34个月(平均20.1个月)随访。1例患者术中发生交锁钉孔处钻头折断,1例患者住院期间发生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1例患者术后发生骨折不愈合;其余患者未发生俯卧位相关并发症。末次随访时按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4例,良2例,可1例。结论:髓内钉固定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时应用俯卧位自然复位法有利于骨折复位及维持复位,术中透视方便,且进针点不受患者肥胖影响,具有良好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无菌性骨不连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0月至2019年10月期间上海交通大学附属第六人民医院骨科收治的32例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患者资料。男25例,女7例;年龄为27~68岁,平均50.5岁;骨不连时间为9~24个月,平均12.2个月。骨不连根据Weber-Cech分型:血管丰富型9例,缺血型23例。所有患者均不取原髓内钉、采用附加锁定加压钢板固定并联合自体髂骨植骨治疗。记录患者的骨愈合时间、患髋功能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等。结果:32例患者术后获6~24个月(平均12.9个月)随访。所有患者骨不连均获临床及影像学愈合,临床愈合时间为3~8个月,平均5.2个月;影像学愈合时间为6~10个月,平均7.4个月。末次随访时根据Sanders髋关节创伤后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8例,良4例,优良率为100%(32/32);根据髋关节Harris评分标准评定疗效:优21例,良10例,可1例,优良率为96.9%(31/32)。随访期间无一例患者发生感染、内固定物松动及断裂等并发症。结论:附加锁定加压钢板联合髂骨植骨治疗股骨转子下骨折髓内钉固定术后无菌性骨不连疗效良好,是一种可靠、有效的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一种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的方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使用髓内钉固定尺骨、克氏针交叉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的方法。方法:自2016年1月至2018年12月我科治疗11例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患者(排除尺桡骨干、远端及骨骺骨折病例)。手术均在C臂机透视下闭合复位,以髓内钉固定尺骨远端骨折端、克氏针避开骺板交叉固定桡骨远端骨折端,术后用长臂屈肘位管型石膏固定4~6周。平均随访时间为12个月(6~15个月)。结果:所有病例均获得骨折愈合,桡骨平均12周(11~16周),尺骨平均10周(9~13周)。所有骨折复位均良好,内固定物位置满意,固定牢固,均未损伤骨骺,随访期间未发现有内固定物移位、断裂及钉道的感染。所有患儿骨折端未发现有畸形愈合、延迟愈合、不愈合及前臂、腕关节活动受限、骨骺损伤等并发症。结论:髓内钉固定尺骨联合交叉克氏针固定桡骨治疗儿童严重移位的尺桡骨远端移行区骨折,不固定骨骺,效果可靠,术后并发症少,是一种安全、微创且有效的手术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