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5月至2021年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矢状缝早闭患儿的临床资料。首先采用π形截骨进行治疗,自冠状缝后约1.0 cm处横行截取宽约1.5 cm骨条,两端至左右颞顶缝处,且横跨矢状窦上方;自闭合的矢状缝旁开1.5 cm处平行于矢状缝及人字缝截取弧形骨条至颞顶缝处,骨条平行于矢状缝处宽约2.0 cm,平行于人字缝处宽约1.0 cm左右,两侧对称性截骨,截取的骨条类似π形。术后1~2周开始佩戴矫形头盔,每天20~22 h,矫正6~10个月。术后定期随访,观察头颅形态,测量头颅横径和前后径,计算头颅指数(CI)及颅腔容积,CI为头颅横径与前后径的比值,CI<0.75为效果不满意,CI在0.75~0.90为效果满意。结果:共纳入单纯矢状缝早闭患儿4例,均为男性,5~11个月龄,术前患儿CI为0.69~0.73,颅腔容积576.7~853.2 ml。所有患儿手术过程安全,术中用时2.13~2.28 h,出血量30~100 ml。术后住院时间为7~10 d,患儿仅出现头顶部、枕部皮下肿胀(7~10 d后自行恢复)及发热表现,经对症处理后体温于术后5 d内恢复正常;均未出现神经系统异常表现,未发生脑膜炎、硬膜破损导致的脑脊液漏及硬膜外血肿等表现。随访6~7个月,所有患儿头颅外形均较术前有所改善,CI为0.76~0.80,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颅腔容积为757.3~1 261.4 ml,较术前明显增大。结论:π形截骨术联合矫形头盔辅助治疗婴儿矢状缝早闭,手术时间短,术中出血少,术后并发症少,可以明显改善舟状头外观,使头颅宽长比趋于正常,并动态扩大颅腔容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应用Le Fort Ⅰ和π型截骨术治疗上颌不规则牙弓畸形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评价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的Le Fort Ⅰ和π型截骨术联合应用于矫治严重牙颌面畸形的临床疗效.方法:选取7例先天性发育性上颌骨牙弓不规则畸形成年患者.此项研究选用了12个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进行3D头模测量分析.将术前1周(T0)与术后3个月(T2)的3D头模测量数据(骨组织及软组织)进行对比分析.将所得的所有数据导入SPSS 21.0软件进行对比分析;术前1周(T0)、术后3个月(T2)间采取配对t检验;术前模拟(T1)、术后3个月(T2)间采用等效性检验.结果:本组7例患者,T0与T2测量结果显示,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G-Sn-Pos、Cm-Sn-UL、A'UL-LLSi、LL-Si-Pos、UL-E plane、LL-E plane、Si-LLPos、H角、G-Sn、G-Ls、G-LL、G-Si、G-Pos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1).T1与T2所有测量指标(SNA、SNB、ANB、A-CP、B-CP、PG-CP、OP-FH、MP-FH、N-ANS、ANS-ME、NA-PA、SNPg、上颌骨水平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垂直向位移误差、上颌骨前后向位移误差)双侧90%可信区间均在(-△,△)范围内,说明在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术后面部外形及口颌功能均达到术前设计的预测效果.结论:3D数字化技术指导下运用Le Fort Ⅰ型截骨术和π型截骨术联合矫正上颌骨复杂畸形是一种行之有效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完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全切+原位新膀胱术
编辑人员丨2023/8/5
原位膀胱重建术是目前膀胱根治性切除术后临床上可以最大限度恢复患者自主排尿能力的方法,可使患者恢复正常的社会生活,提高术后生活质量。随着机器人辅助腹腔镜的开展,完全机器人辅助腹腔镜下原位膀胱重建手术逐渐进入临床,并且新膀胱构建的方式方法也多种多样,加上机器人手术明显降低了腹腔镜下的手术难度,这项技术被逐渐推广开来。但是,原位膀胱重建手术的步骤非常复杂,学习曲线陡峭,而且围术期并发症较多,如果术中操作不合理或术后管理不当,可能导致患者出现严重并发症,产生不良结局。本视频旨在通过一例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全切及完全腔镜下原位新膀胱构建手术的展示,详细介绍手术细节和注意事项。相关回肠原位新膀胱的手术步骤如下。一、新膀胱尿道吻合完全腔内原位膀胱构建的第一步是肠道与尿道的吻合。距回盲部35~40 cm处寻找到回肠最低点作为新膀胱颈口,将回肠最低点移动到尿道口附近,注意拖拽时要轻柔,避免损伤肠管。采用后重建技术(Rocco缝合),将肠道最低点与尿道固定在一起,减小吻合张力。在肠道最低点头侧切开1.5~2 cm,作为新膀胱的膀胱颈口,采用单结双针吻合法(Van Velthoven吻合),用3-0双头倒刺线进行新膀胱尿道吻合。因患者处于头低位,肠道与尿道吻合中存在张力,需要左右均匀缝合,逐步降低张力,同时,肠道和尿道的缝合边距要充分,进出针要按照针的弧度,避免发生吻合口撕裂的情况。吻合口12点处是张力最高的部分,两针吻合到此处后可交叉缝合一针,然后打结,完成新膀胱与尿道的吻合。二、新膀胱肠道截取及恢复肠管连续性新膀胱尿道吻合后,以吻合口为标志,向尾侧截取10 cm肠管,向头侧截取40 cm肠管。采用60 mm白色钉枪进行肠管截取以及π形侧侧吻合恢复肠道连续性。三、新膀胱储尿囊构建首先,需要进行肠管去管化操作。去管化范围包括吻合口尾侧的10 cm肠管以及吻合口头侧的30 cm肠管,保留近端10 cm肠管作为输入袢。切开肠管时,助手可采用吸引器指引切开方向并避免切到对侧肠黏膜,同时,要保证在对系膜缘切开。完成去管化后开始进行新膀胱后壁的重建。需要重建的肠管总长为40 cm,因此,对折后需要完成20 cm的重建距离。先采用3-0可吸收线,将头尾侧肠管的起始部吻合在一起,每隔5~7 cm缝合一针,共缝合4针牵引线。助手和第四臂Cardiere抓钳分别牵拉需要缝合肠段的前后牵引线,绷直肠段,然后用3-0倒刺线连续内翻全层缝合或浆肌层连续缝合,恢复后壁的连续性。完成后壁缝合后,开始进行前壁下半部分的缝合。后壁吻合为第一次对折肠管,前壁吻合为第二次交叉对折肠管,将之前吻合在一起的左右侧起始部肠壁与左侧肠壁的中点进行吻合,留近端开口不封闭。然后将远端肠道前壁连续缝合起来,采用3-0倒刺线连续全层内翻缝合或浆肌层连续缝合。四、输尿管与肠管输入袢吻合完成新膀胱储尿囊前后壁吻合后,开始进行输尿管与肠管输入袢吻合,我们采用Wallace法吻合。第4臂提起双侧输尿管的带线Hem-o-lok,形成有张力的倒"V"字形结构。距末端2~3 cm纵行切开输尿管,长度2~3 cm,4-0可吸收线将输尿管相邻后壁连续缝合,拼接双侧输尿管开口,备吻合。剪开输入袢的末端,将针持从输入袢的近端伸入,自远端尚未封闭的储尿囊开口伸出。此时,助手在台上自下腹正中耻骨联合上方2 cm穿刺5 mm金属套管,将双侧输尿管单J管连同导丝由5 mm套管内置入,针持将双侧输尿管支架穿行输入袢置入双侧输尿管中(左侧绿色,右侧红色)。然后进行拼接输尿管与肠管输入袢的端端吻合。采用3-0双头倒刺线,按照Van Velthoven吻合法,自6点开始,将输尿管全层与肠管全层进行连续吻合,由6点至12点,逆时针先吻合右侧输尿管壁,在吻合至12点后,将双侧输尿管壁切断,但保留输尿管系膜,保持第4臂提拉输尿管,将输尿管拉至水平位置,则可显露左侧输尿管壁与肠管间隙,然后进行6点至12点的顺时针吻合,最后两根线在12点进行打结,完成吻合。五、关闭储尿囊开口及固定输尿管支架用3-0倒刺线连续缝合储尿囊残余开口,采用全层内翻缝合或者浆肌层缝合,注意针距和边距,保证储尿囊的水密性。缝合过程中,在输尿管支架附近用倒刺线环绕支架管两圈后,继续缝合肠壁,拉紧缝线以固定支架管,两根支架管分开固定。关闭储尿囊开口后,留置20 F导尿管,注水50~60 ml测漏,冲洗新膀胱,完成新膀胱制作。2021年8月至2022年6月我科为11例膀胱癌患者行机器人辅助腹腔镜膀胱全切术,完全在腹腔内进行回肠原位膀胱重建。遵循"先吻合尿道,后构建膀胱"的原则,通过交叉折叠的方式制作改良Studer原位膀胱。患者平均住院时间10.8 d。术后30 d内未见严重并发症发生。随访3~14个月,平均9个月,所有患者均存活,无复发或转移,10例可完全控尿,1例为社交控尿状态,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以胫腓联合下为合页位置的内侧开放楔形高位胫骨截骨术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1/1/16
目的 探讨以胫腓联合下为合页位置的内侧开放楔形高位胫骨截骨术(MOWHTO)的疗效.方法 以2016年9月至2018年10月于郑州大学第一附属医院骨科接受MOWHTO联合π形钛板内固定治疗的29例(43膝)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为研究对象.观察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Lysholm膝关节功能评分量表(LKSS)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系统(HSS)评分、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结果 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11~27个月,平均(19.74±4.86)个月.术后切口均一期愈合,1膝发生外侧合页骨折(LHF).术后1 a,患者膝关节屈曲活动度、MPTA均较前增大,LKSS评分和HSS评分均较前增高(均P<0.05).结论 以胫腓联合下为合页位置的MOWHTO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间室骨关节炎创伤小,近期效果满意,可有效减少术后LHF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1/1/1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