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数字化外科用于上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效果及精确度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数字化外科导板和 板引导下的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精确度及手术效果。 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9年6月,在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与关节外科行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术前手术方案设计方法分为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通过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及术后模型的拟合比对、定量分析评价虚拟手术设计的精确性,分析传统模型外科组及数字化外科组的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以及患者术后半年满意度调查。使用SPSS 22.0进行统计分析,对数字化外科组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的线性距离和角度采用配对 t检验,数字化外科组和传统模型外科组患者各个标志点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位移量采用独立样本 t检验,并对2组术后并发症发生比例采用Pearson卡方检验,以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221例患者,数字化外科组129例,男35例,女94例,年龄为(24.5±6.5)岁;传统模型外科组92例,男28例,女性64例,年龄为(27.7±5.4)岁。数字化外科组中术前设计模型与实际术后模型之间线性距离差为(1.23±0.35)mm,角度差为2.48°±0.31°。术后平均随访9个月,2组患者上颌骨术前、术后在三维方向上的手术位移量测量中,数字化外科组与传统模型外科组右上颌尖牙牙尖点、左上颌第1磨牙近中颊尖点(U3R、U6L)在垂直方向上的位移量分别比较[(6.72±1.57) mm vs.(4.07±2.14) mm、(4.73±2.07) mm vs.(1.62±1.82) mm],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5)。数字化外科组除1例牙根损伤外,无其他严重并发症发生;传统模型外科组则出现3例腭瘘,4例牙根损伤,2例骨不连,其手术并发症发生比例明显高于数字化外科组[(9.8%,9/92) vs.(0.8%,1/12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数字化外科组术后94.5%(122/129)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传统模型外科组术后有89.1%(82/92)的患者满意度评分>3分,2组患者对手术效果都很满意。 结论:相对于传统模型外科,在数字化导板及 板指导下,Le FortⅠ型分块骨切开术精确度高,术后效果好,能有效减少手术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青少年舌与下颌正中联合及切牙的相关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究青少年舌大小、位置与矢状向错 畸形及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选取74例青少年患者为研究对象(骨性Ⅰ类23例,骨性Ⅱ类29例,骨性Ⅲ类22例),拍摄锥形束CT并重建三维影像,测量颌骨及舌体大小及位置,使用单因素方差分析进行组间差异比较,并用Pearson相关系数分析舌与正中联合形态的关系。结果:骨性Ⅲ类组舌高度[(38.67±3.09) mm]大于骨性Ⅰ类组[(35.12±3.28) mm]( P=0.002)和骨性Ⅱ类组[(35.03±3.41) mm]( P=0.001);骨性Ⅱ类舌根面积[(514.11±118.19) mm 2]显著小于骨性Ⅲ类患者[(636.55±144.37) mm 2]( P=0.010);骨性Ⅲ类组舌尖垂直位置[(70.54±4.94) mm]大于骨性Ⅱ类组[(66.89±5.30) mm]( P=0.060);骨性Ⅱ类组口内舌前上距离[(24.74±3.97) mm]大于骨性Ⅲ类组[(22.31±3.27) mm]( P=0.051);舌长度与下中切牙下颌平面角呈正相关( r=0.323, P=0.05),与颏凹陷距离呈正相关( r=0.254, P=0.029);舌根面积与正中倾斜角呈负相关( r=-0.355, P=0.002);舌尖垂直位置与下切牙根尖处颊侧牙槽骨厚度呈负相关( r=-0.471, P<0.001)。 结论:骨性Ⅲ类患者相较于骨性Ⅰ类、Ⅱ类患者舌更厚,舌根更大;骨性Ⅲ类患者舌尖位置比骨性Ⅱ类患者低;骨性Ⅱ类患者口内舌位置较骨性Ⅲ类患者更靠前上;舌长度、高度及位置与下中切牙唇倾度、正中联合倾斜度及下中切牙槽骨厚度均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正颌外科虚拟手术规划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正颌手术是治疗牙颌面畸形的经典手术。由于牙颌面解剖结构的复杂性,术前通常需要进行详细而准确的手术规划。随着近年来医学成像技术和手术规划软件的快速发展,虚拟手术规划(VSP)越来越多地被用于正颌外科,以提供准确、高效、可预测的规划和模拟。正颌外科VSP的设计和发展涉及图像采集和复合头部模型构建、三维参考框架定义、虚拟咬合设置、虚拟截骨和手术模拟、软组织预测、转移工具等几个方面,该文对相关步骤的研究进行了总结,以为临床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MBT直丝弓矫正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麦克劳林·贝内特·特雷维斯(MBT)直丝弓矫正治疗对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的影响。方法:选取嘉兴市中医医院2021年2-9月治疗的错颌畸形患者90例为研究对象,依据年龄分为A组(年龄范围13~18岁)、B组(年龄范围30~35岁)各45例,患者均给予MBT直丝弓矫正治疗。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A组患者分为100 g力组(A1组)22例和150 g力组(A2组)23例,B组分为100 g力组(B1组)22例和150 g力组(B2组)23例。观察年龄对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含量及咬合力的影响,结合施力后牙齿咬合力的改变及颌骨密度、高度的变化,评价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对不同矫形力施加过程中的拮抗作用以及并发症发生率。结果:A组骨膜蛋白、咬合力分别为(1 249.38±89.29)pmol/L、(1 038.37±79.54)N,均明显高于B组的(831.54±76.38)pmol/L、(921.45±81.36)N,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3.86、6.89,均 P < 0.05)。治疗1个月、3个月,A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改善程度均优于A1组( t=2.92、6.39、0.64、1.30、1.07、2.48,均 P < 0.05)。治疗7 d、14 d后,B1和B2组患者骨膜蛋白含量均升高,B2组高于B1组( t=0.59、1.89,均 P < 0.05);治疗1个月时,B1和B2组咬合力、颌骨密度、颌骨高度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治疗3个月后,B2组改善程度均优于B1组( t=0.27、4.02、3.07、1.52、0.06、1.57,均 P < 0.05)。治疗过程中出现牙齿松动3例、牙髓反应2例、黏膜溃疡1例、继发龋齿2例,并发症发生率为8.89%。 结论:MBT直丝弓矫正技术治疗牙齿畸形患者效果好,安全性高,上颌第一磨牙龈沟液中骨膜蛋白及咬合力随着年龄的增长而降低,矫正力可诱导骨膜蛋白表达的增强和活化,能改善牙周伤口愈合和再生,提高患者的咬合力、颌骨密度和高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二维结合三维超声早孕期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孕期超声筛查及诊断胎儿腭裂的可行性,分析总结二维及三维超声对正常胎儿和腭裂胎儿腭的成像技术和图像特征。方法:选取2016年1月至2020年6月在中国科学院大学深圳医院(光明)接受孕早期颈项透明层(nuchal translucency,NT)检查的胎儿10 519例,将胎儿NT测量标准切面上的腭线作为筛查标记,常规进行观察。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二维超声冠状面的鼻后三角和轴平面的上颌牙槽突弓作为诊断切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以及面部三维多模式成像进行离线分析,确定或排除胎儿严重腭裂畸形。对纳入本研究的所有病例,在早孕期引产后或中孕期进行结构畸形筛查以及产后(或引产后)评估。结果:在10 519例胎儿中,10 204例(97.01%)成功获取标准NT平面并观察到腭线,其中腭线正常10 169例。35例腭线异常胎儿中13例通过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确诊为唇腭裂,并经引产证实:包括单侧唇腭裂7例,双侧唇腭裂3例,正中唇腭裂2例,不规则唇腭裂1例。无假阳性结果报告。22例经增加二维超声切面和三维容积离线分析后排除唇腭裂。全部胎儿均经中孕筛查和(或)生后追踪证实。漏诊单纯继发腭裂1例。结论:腭线是早孕期胎儿腭裂的良好筛查指标。对腭线异常胎儿,增加鼻后三角和上颌牙槽突弓轴平面,并采集三维容积数据进行离线分析,可确定或排除有无严重腭裂畸形。本研究对胎儿严重类型唇腭裂畸形的早期筛查和诊断、产前遗传咨询以及出生缺陷防控有重大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儿童期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的围术期管理及并发症控制初探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回顾性分析总结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牵引的初步疗效、围术期管理和并发症,为临床提供经验借鉴。方法: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在北京大学国际医院口腔颌面外科单纯行Le Fort Ⅲ型截骨牵引前徙术的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患者20例,其中男性11例,女性9例;中位年龄 7岁(1.5~15岁)。术前经多学科评估提出风险防范预案并进行术前干预治疗。专科检查获取SNA角(上牙槽座角)、气道容积、多导睡眠监测(polysomnography,PSG)、眼球突度及咬合关系诊断数据,通过虚拟手术规划制订截骨和牵引手术方案。术后1周及3、6、12个月拍摄CT,进行PSG和眼球突度检查,评估疗效,并总结综合征类型、多学科联合诊疗干预治疗、并发症的发生与结局。结果:20例患者中,Crouzon综合征15例,Pfeiffer综合征5例;18例以睡眠呼吸暂停为第一主诉,2例以突眼症第一主诉。8例患者进行术前干预性治疗,包括4例腺样体手术治疗,2例持续气道正压通气治疗,2例上颌扩弓治疗。手术相关并发症以意外骨折最多,占70%(14/20例),其他并发症包括脑脊液漏2例,颈内动脉海绵窦瘘1例,术后低钠血症5例,哭闹综合征2例,伤口感染2例,下眼睑倒睫4例,鼻畸形1例;3例实施了非计划二次手术。术后半年的SNA角、气道容积及平均经皮动脉血氧饱和度(percutaneous arterial oxygen saturation,SpO 2)均显著大于术前( F=10.09, P=0.001; F=5.13, P<0.001; F=10.78, P=0.001),眼球突度( F=6.73, P=0.010)和呼吸暂停低通气指数( F=18.47, P<0.001)均显著低于术前。术后半年与术后1年的SNA、气道容积、平均SpO 2、眼球突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多学科联合诊疗围术期安全评估和早期干预是综合征型颅缝早闭症Le Fort Ⅲ型截骨前徙术的有效诊疗模式,手术相关并发症以局部为主,全身并发症可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诊断7q36缺失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男,9岁,因"智力低下"就诊。患儿系第5胎第2产,母亲孕12周时感染水痘。患儿孕39周顺产,出生后大运动发育落后,8个月翻身、11个月抬头、13个月独坐、18个月爬、48个月独立行走。现主要临床表现为轻度智力低下,生长发育迟缓,小头畸形,特殊面容,多动。查体:身高112 cm(<3 SD)、体重22 kg(<3 SD)、头围46 cm(<3 SD)。短颈,盾状胸,面部特征为鼻梁低平,眼距宽,下颌稍前突,耳大(图1),牙齿排列不规则。韦氏智力量表测试总分51分。眼部检查、脑电图及头部磁共振检查均未见异常。经患儿亲属签署同意书后,对患儿及其父母行相关遗传学检查,患儿染色体核型未见异常;全基因组测序分析(copy number variation sequencing,CNV-seq)结果提示患儿7q36.1q36.3区域存在约8.99 Mb缺失(150 082 924-159 068 966)×1(图2)。患儿父母染色体核型及CNV-seq检测均未见异常。本研究经吉林大学第一医院伦理委员会批准(临审2021-353号)。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初级纤毛在颅颌面和牙发育中的调控作用及其机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初级纤毛是细胞表面突起的重要细胞感受器,存在于脊椎动物大多数类型的细胞。初级纤毛可感受细胞外的机械信号、化学信号和光信号并将其传导至细胞内,对胚胎发育和维持组织稳态等至关重要。负责纤毛结构或功能的基因突变可导致纤毛信号转导异常,进而导致纤毛病。约30%的纤毛病以颅颌面表型为特征,常见的纤毛病相关颅颌面缺陷包括小颌畸形、唇裂、腭裂、眶距过宽或过窄、鼻梁扁平、前额突出和颅缝早闭等,提示初级纤毛在颅颌面发育过程中发挥重要作用。本文总结了初级纤毛中参与调控颅颌面发育过程的关键基因以及重要纤毛基因突变造成的疾病表型,以期为了解初级纤毛相关颅颌面先天性发育缺陷的病因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西安地区正畸患者 平面偏斜的流行病学调查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调查西安地区正畸患者 平面偏斜的发生率及相关因素。 方法:本研究为回顾性研究。纳入200例西安交通大学口腔医院正畸初诊患者的颅面的锥形束CT资料,探究 平面偏斜的发生率及分布,并分析与 平面偏斜相关的可能因素。 结果:口腔专科医院正畸初诊患者中 平面偏斜的发生率约为18.5%。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显示上颌双侧尖牙牙冠垂直向高度差每增加1 mm, 平面偏斜的患病率增加为原来的2.49倍( P=0.025)。 结论:平面偏斜在正畸初诊患者中发生率较高,上颌双侧尖牙垂直向高度差异是此错 畸形的相关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Crouzon综合征的诊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Crouzon综合征是一种罕见的常染色体显性遗传病,其特征为颅缝早闭导致颅骨畸形,面部畸形和眼球突出的三联征。该病的基因及分子基础已确定,结合其临床特征,牙槽特点,美学缺陷和心理背景,实施外科手术和正畸干预等一系列治疗方法可使该病患者得到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