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医学免疫学探究性实验课程的设计与实施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探究性实验教学以解决科学问题为目标,通过设置问题情境,引导学生进行探究性学习,已广泛应用于医学教育领域。本研究以天津医科大学2019级五年制基础医学专业和"5+3"一体化临床医学专业共143名学生的医学免疫学实验课程为例,阐述了探究性教学在本课程中的设计与实施过程。通过总成绩考核,问卷调查及学生访谈进行教学效果评价。结果显示,118名(82.5%)学生总成绩优秀,25名(17.5%)学生总成绩良好。在回收的127份有效问卷中,110名(86.6%)学生对本课程设计感到满意;分别有103名(81.1%)、108名(85.0%)和113名(89.0%)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助于提升其自主学习能力、创新能力和团队协作能力;117名(92.1%)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助于提高其动手能力;107名(84.3%)学生认为本课程有助于激发其对科学研究的兴趣。参加访谈的48名学生中,42名(87.5%)学生对本课程的设计、实施及授课教师等给予积极评价。医学免疫学探究性实验课程教学效果良好,有助于培养学生创新意识和提高学生的综合能力,得到了学生认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医学问对》探讨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临证经验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基于《医学问对》,探析龙砂医家高上池五运六气的学术思想与临证经验,发现高上池一如其他龙砂医家善用运气理论,分析不同疾病的病因病机.临证注重主气,弱化客气,强调胜复之气.同时注重气候变化等多种自然因素对疾病产生的影响,常以季节时令所致病机的改变来调整用药,充分运用五行母子、生克、乘侮等诸多关系,遵循运气规律相机治疗,在疫病、肺病咳嗽、痉病、虚劳等疾病的治疗中,均有独到的发挥和新解.《医学问对》全书共计16问,一问一答形式在医论著作中罕见,却能展现龙砂医学流派薪尽火传,代有名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从《天回医简》看汉晋医经的编撰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孔子删定六经为中国经学之初创时期,医学之有经,源于六经.三代以至春秋战国,祭祀文化在相当长一个时期是主流的文化,经学产生之前,有事要问卜;三代以后,诸如易、诗、书、礼、乐、春秋各类学问的形成,主流文化发生转移,有事不再问卜.中国的各种学问,乃王官之守;经与经学的确立,出于王官;经学的传播,依赖经师.医经的发生,出于战国,广见于西汉.战国至西汉,传播医经的有长桑君、扁鹊(秦越人)、公乘阳庆、淳于意等.西汉刘向等奉诏整理国家图书,设"医经"为一大类,有黄帝、扁鹊、白氏三家.医经的确立,标志着医走出了巫的时代,传授医经的经师,有了解释生命与疾病的话语权.自西汉始,形成了医经之学.本文讨论了从西汉到西晋、即从《脉书》到《脉经》六种医经的编撰简史,意在从医经编撰的角度,拾补对医经的理解.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崇尚国故继承创新——《中国中医药重大理论传承创新典藏》序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清代通儒焦循对中医学的贡献
编辑人员丨2023/8/6
1.焦循生平与著述焦循(1763-1820),字理堂,一字里堂,晚号里堂老人.清代江苏省扬州府甘泉县黄珏桥(今扬州市邗江区方巷镇)人,著名的哲学家、数学家、戏曲理论家,扬州学派的代表人物,里堂学派创始人.“幼自学习始,老从著述终”,是焦循书生情趣的真实写照.焦循生于易学世家,幼承家学,3岁以书数和《毛诗》启蒙;6岁人私塾诵读《周易》和《毛诗》;年方14,已经广泛涉猎经史天算,以颖悟称;乾隆四十四年(1779),从山东刘墉学;次年,安定书院肄业;嘉庆六年(1801),举乡试,翌年应礼部试不第,遂绝意仕进,专事学问,10余年托足疾不入城市;葺其老屋日“半九书塾”,复构楼日“雕菰”,“藏书数千卷”,观湖光山色之胜,读书著述其中,坐拥书城,整理爬梳,会友论道,课徒教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群星璀璨的内镜黄埔一代宗师的镜路人生
编辑人员丨2023/8/6
在最近的学术会议上,笔者获赠李兆申院士主导翻译的《镜路人生:Peter Cotton教授60年内镜之旅》一书,读后感触良多. 彼得·科顿教授是世界著名的消化内镜学家,他将毕生心血付诸于消化内镜学领域,系内镜下逆行胰胆管造影术( ERCP )的正式命名者与重要奠基人之一. 本书是他的人生回忆录,记述了他从踏上学医之路开始近一甲子的心路历程,从英国的圣托马斯医院、米德尔塞克斯医院,到美国的杜克大学医学中心、南卡罗来纳医科大学. 作者从其青年时代初涉内镜诊疗领域写起,收尾于将ERCP技术在全世界推广的辉煌成就,贯穿其整个行医生涯,ERCP 技术经历50年的发展,如今已成为胰胆疾病最重要的治疗手段之一. 他以自己的耄耋人生见证了ERCP 技术从筚路蓝缕到誉满全球的发展历程,以追忆往事的平铺直叙向我们述说了一代消化内镜学大师传奇而又朴素的精彩人生. 在本书中文版付梓之际,身为中国人民的老朋友,科顿先生专门写了"致中国友人"一文,追述了他与中国近半世纪的深厚情缘,表达了他对中国的热爱和对我国医学事业未来的美好祝福. 作为科顿教授惺惺相惜的挚友和杰出的学生,李兆申和沈祖尧两位院士欣然为本书的中文版作序. 掩卷遐思,在全球喜庆ERCP技术问世50周年之际,阅读本书的读者一定会开卷获益,正如李兆申院士所言:"细细品读,我们不仅可以看到这位世界最著名的ERCP 专家在学术领域所取得的丰硕成果,更能领略到他在'做人、做事、做学问'上所秉持的严谨、坚韧与友善的人生态度. 他是一位技术精湛、待人和蔼可亲、对内镜演示充满信心的学者,他为今天中国ERCP 事业的辉煌做出了巨大贡献. 期待更多的中国消化内镜医生可以从本书中汲取充分的营养,在了解ERCP技术发展经历的同时,能够取得思想上的升华,携手推动中国ERCP 和消化内镜事业走向更加辉煌的明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对中国麻醉护理发展趋势的思考
编辑人员丨2023/8/6
麻醉学是一门免除个体疼痛感受的学问,它不仅可为手术治疗提供有利条件,保障患者的生命安全,同时也为患者术后康复奠定了基础. 现代麻醉学和护理学共同起源于19世纪中叶. 1846年10月16日,美国康涅狄格州哈特福德市牙医Dr. William T. Morton于麻省总医院成功为1例患者施行了乙醚吸入麻醉. 这一事件被公认为现代麻醉学发展的里程碑,标志着现代麻醉学的诞生. 1853 年,氯仿麻醉成功应用于产科.1854年克里米亚战争中,南丁格尔率领38名护士,克服重重困难,前往战地救护伤员,使伤员病死率由50. 0%下降到2. 2%,被称为"提灯女神"和"克里米亚天使". 南丁格尔因此被视为现代护理学的创始者.1860年,世界上第一所正式的护士学校在英国圣托马斯医院创建,为护理教育奠定了基础. 麻醉学和护理学的同时代发展,促使外科医师将部分麻醉协助工作交给了护士. 因此,麻醉学发展早期,许多临床麻醉工作是由护士参与完成的[1]. 随着医学的飞速发展,医护人员的认知不断迭代,促进了相关学科不断交叉,麻醉学和护理学在麻醉服务以及患者安全保障中的角色功能不断拓展. 本文拟从麻醉服务领域阐述对麻醉护理发展的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蠢子数》与《蠢子医》
编辑人员丨2023/8/6
古代有位道士,姓邵名雍字尧夫,自号安乐先生,谥康节.邵雍学问十分了得,既是理学家、数学家,又是诗人,著有《皇极经世》《观物内外篇》《渔樵问对》《伊川击壤集》《梅花诗》等,系北宋五子(周敦颐、程颢、程颐、张载、邵雍)之一,《宋史》卷四百二十七有“五子传”,作为一介布衣,却能得到宋哲宗元祐年间所赐谥号,这在历史上是颇为鲜见的.坊间流传邵雍还撰有《蠢子数》,说是邵雍用来教子孙学数的启蒙书.还用邵雍的一首《山村咏怀》诗为证:“一去二三里,烟村四五家.亭台六七座,八九十枝花.”其实根本没有这回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燕京赵氏皮科流派学术继承与创新专栏发刊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赵炳南先生是我国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创建者和奠基人,其八十五年的人生轨迹印证了“医者仁心,救人济世”的大医之德.赵炳南先生从医一个甲子,通过丰富的临床实践形成了独特的中医皮外科治疗风格,开创了现代中医皮肤病学的新领域,建立了完整的理论体系,留下了众多疗效卓著的经验方剂、特色疗法.他治学勤勉严谨、博古通今,学术上兼收并蓄、开放通达,纳中西医之长,既重视临床实践,也注重学术总结,在专业领域发表了大量论文,并著有《赵炳南临床经验集》,获“1978年全国科学大会奖”.赵先生对学问毫不保留,诲人不倦,桃李满园,其门下弟子、院内外学生大多也成为了业内领军人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医学的真谛与哲学求解
编辑人员丨2023/8/6
1 何为医学的真谛?医学的真谛是对医学内涵超越时空的本质性把握或驾驭, 是对医学母题的叩问. 郎景和院士常常自问: 医学是什么? 医疗为什么? 医生做什么? 并且认为这些母题在当下正在遭受严峻的挑战和深刻的考量,使人们陷入迷思和两难抉择[1]. 在学术史的语境中, 医学的本质特征即是学科的杂合性与复杂性, 中医有 "医者易也" (变化的学问), "医者意也" (思辨的学说), "医者艺也" (艺术化的技术) 之说. 近代医学大师威廉·奥斯勒 ( William Osler) 认为 "医学是不确定的科学与可能性的艺术" ( Medicine is a science of uncertainty and an art of probability) [2] , 因为多变性是生命定律, 世界上没有两副相同的面孔, 也没有两个完全齐同的生命个体, 因此在疾病的境遇中, 也会显现出不同病理反应和病态行为. 恰恰是因为个体之间存在的巨大差异, 医学才既是科学, 也是艺术, 由此标定了医学与经典 (数理) 科学的差异性. 大凡科学均纠结于物理学范式, 极力追求并捕获自然的确定性, 驯服偶然性, 但生物学范式的医学却无法抵达这一彼岸, 尤其是临床医学, 具有类同于艺术创作的无限可能性. 临床中常见的悖论是: 一些病症久治不愈, 而另一些病症却又不治而愈; 一些医生执着无功, 一些医生却意外收获 (非适应证用药);有些病明明有特效药, 却因患者的过敏体质而 "望药兴叹".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