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PS教学模式在培养学生科学思维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HPS教育理念为指导,探究培养学生科学思维的路径,以苏教版必修2"DNA是主要的遗传物质"探究实验为线索,通过科学探究过程激发学生的创造性思维,实现科学概念的转变,在实践教学中培养学生的科学思维及人文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思维型教学"理论指导下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以"四探姜汁撞奶"作为连续的活动情境,探究影响酶活性的条件,以"创设情境,提出问题—自主探究,合作交流—总结反思—应用迁移—课后拓展"5个基本环节贯穿教学始终,形成"以认知冲突驱动关键问题—以合作探究促进科学论证—以反思交流提升思维深度—以应用迁移拓宽认知台阶"四步走的高中生物学实验教学策略,让实验过程真正源于学生思考,有效落实核心素养的培育.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探究能力进阶培养的实验创新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依据"核心素养为宗旨,教学过程重实践"的新课标理念,开展科学探究活动,实证酶活性的影响因素.通过改进实验发生装置、终止装置,创新性地设计"半定量"到"定量"实验,为学生探究能力的发展提供阶梯,切实提高学科核心素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创新性人体机能实验教学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传统机能学实验以验证性动物实验为主,强调固定的步骤程序和操作规范,几乎不涉及临床使用的动态检测技术、仪器等。此种教学模式中,学生缺乏自由探索的机会,与临床、科研结合不够紧密,不符合医学教育早临床、早科研、自主学习的要求,不能充分实现以胜任力为导向的培养目标。南京医科大学近年大力推行的人体机能实验是以人体为实验观察对象,可直接获取人体数据的实验模式,与临床结合紧密,具有极强的参与性、互动性、体验性、探索性和创新性。本研究通过深入探索自主研发穿戴式实验仪器,实现多路生理信号的长时程检测,实施体验探究式教学设计等,构建了人体机能实验教学体系,让学生能够沉浸式学习,将医学教育基础和临床结合、实训和虚拟互补、教学与科研融通,达到了较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能力导向的进阶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案设计与实践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为了落实教育部关于实践教学改革的精神,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基于实践教学理论,结合世界一流大学经验,本着守正创新原则,设计并实践了能力导向的进阶式基础医学实验教学方案,该方案包括实验导论、基础性实验、综合性实验、探究性实验和科研轮训5个进阶,实践取得了良好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互联网+"的自主探究式教学在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基于"互联网+"的自主探究式教学(简称探究教学)在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9年3月至2022年7月,选取空军军医大学2019~2022级临床医学、预防医学、心理学等专业815名本科生为研究对象。2020~2022级610人为试验组,采用探究教学;2019级205人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通过考核和问卷调查评价教学效果。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和 χ2检验。 结果:实验课程成绩,试验组学生成绩(86.77±1.64)分高于对照组的(80.28±4.26)分,其中,过程性评价成绩试验组学生(86.98±1.45)分高于对照组的(81.16±2.27)分,终结性考核成绩试验组学生(85.27±1.53)分高于对照组的(79.43±5.17)分,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两组学生对各自教学方式的评价结果显示,试验组学生认为教学提升了其分析问题能力[552人(90.5%)]、解决问题能力[534人(87.5%)]、协作能力[545人(89.3%)]和动手操作能力[547人(89.7%)],对照组相应数据为131人(63.9%)、168人(82.0%)、144人(70.2%)和146人(71.2%),差异均具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探究教学更加有利于学生学会学习,逐步具备资料整合、分析、解决问题的能力,增强教与学的互动效果,在一定程度上提高了医用有机化学实验教学的质量和效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分层次阶段性任务教学模式在口腔护理带教中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分层次阶段性任务教学模式在口腔护理带教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选取2019年6月至2021年6月期间苏州卫生职业技术学院附属口腔医院接收的口腔护理专业学生78例,根据实习年限不同分为对照组(2019年6月至2020年6月)和实验组(2020年7月至2021年6月),各39例,对照组实施传统护理教学模式,实验组实施分层次阶段性任务护理教学模式,于干预前、干预后,对两组实习护士专业成绩、教育环境氛围、护理服务能力等变化情况,进行观察分析。结果:干预前,两组护生专业成绩、医学教育环境、护理服务能力等相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干预后,实验组护生在临床实践操作、专业理论知识等综合评分,与传统对照组相比,提升趋势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与对照组相比,实验组护生在学术知觉、环境知觉、教师知觉、学术知觉以及社会知觉等教育环境综合评分,呈显著提升,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实验组护生与对照组相比对来看,无菌观念、操作规范性、抢救能力、操作示范能力等评分,提升趋势较为明显,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口腔科护理实习生采取分层次阶段性任务教学模式干预,在强化护生自我专业素养、营造良好的学习教育氛围、提高护理服务能力水平中,起到较为显著积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S-PAL模式自主练习在检体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S-PAL模式即学生标准化病人(student standardized patient,SSP)结合同伴互助学习(peer assisted learning,PAL)模式在检体诊断学实验教学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选择重庆医科大学84名2022级临床医学专业本科学生,分为试验组(44人)和对照组(40人)。试验组采用实验课+S-PAL模式自主练习,对照组采用实验课+传统自主练习,完成后进行成绩考核、教学反馈及满意度调查。采用SPSS 27.0进行 t检验、卡方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 结果:两组学生在年龄、性别、课程绩点、培训前理论成绩方面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试验组学生考核成绩[(66.34±15.45)分]高于对照组[(55.12±15.02)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Mini-CEX评估临床技能优于对照组学生。试验组对教学满意度总体评价较对照组更高,试验组对S-PAL模式自主练习方法接受度高。结论:S-PAL模式可提高医学本科生检体诊断学的学习成绩及教学满意度,同时提高学生的医患沟通能力,是一种良好的自主学习模式,可作为检体诊断学教学的补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口腔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实验课教学改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究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口腔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实验教学方法对于传统教学方法的提升作用。方法:将118名口腔医学本科生随机分为两组,试验组采用基于虚拟仿真系统的教学,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通过课程反馈问卷、理论测试成绩分析、实施麻醉和接受麻醉的学员对本次麻醉的评价,以及教师对麻醉成功与否的评价来综合评估教学结果,采用SPSS 23.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两组学员基线水平无明显差异。试验组学员认为学习的生动性更高( t=4.24, P=0.005),对局麻的自信心也更强( t=4.99, P<0.001)。试验组自我感觉注射过程中针尖抖动更少( t=2.22, P=0.048),与下颌骨内侧骨面接触更好( t=2.22, P=0.020)。接受麻醉的学员反映试验组注射时针尖刺痛感较轻( t=1.99, P=0.029),下牙槽神经麻醉的效果较好( t=3.36, P=0.039)。教师评估发现试验组的下牙槽神经阻滞失败率明显低于试验组( χ2=4.40, P=0.036)。 结论:虚拟仿真系统可优化口腔局部神经阻滞麻醉实验教学并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案例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法在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效果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案例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法(下文简称"探究性教学")在毒理学基础实验教学中的应用与效果。方法:选择贵州医科大学公共卫生学院五年制预防医学专业2012级~2015级447名学生为研究对象,其中110名2012级学生作为对照组,采用传统教学;337名2013级~2015级学生作为试验组,采用探究性教学。采用考试成绩和自编调查问卷对教学效果进行评价。结果:试验组学生的考试及格率及优良率分别为94.4%(318/337)、33.5%(113/337),均高于对照组学生的79.1%(87/110)和8.2%(9/11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22.72、26.86, P<0.05);调查结果显示,试验组95名2015级学生中,63.2%(60/95)更喜欢探究性教学方法,认为此教学方法提升了其自主学习(88.4%,84/95)、解决问题(82.1%,78/95)、交流沟通(91.6%,87/95)和团队协作能力(84.2%,80/95)。 结论:案例引导的探究性教学方法提高了毒理学实验的教学效果,并有助于学生综合素质的提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