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人工智能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的开发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新医科建设背景下,教育部鼓励信息技术与医学教育深度融合,培养一流医学人才服务健康中国建设,目前医患沟通共情能力教学多以模拟沟通、小组讨论形式为主,依托人工智能技术开展教学较少.目的 探索构建可以用于课程教学的医患沟通共情语言教学与评价系统,为今后医患沟通共情教学提供新的方向;开展教学应用,提高医学生、医生沟通共情语言表达能力,并收集反馈用于系统的优化改善.方法 2021 年 9 月—2022 年 2 月课题组基于讯飞语音识别技术和共情语义识别算法,应用课题组研制的 10 个医患沟通典型案例、示范共情语言、共情语言语义库、共情语言技能及其整体评分标准等进行系统"医患沟通共情语言虚拟仿真教学与评价系统"(以下简称系统)的开发;2022 年 3-5 月选取南京医科大学参与医患沟通学课程或培训的 950 名学生(包括 515 名本科生、102 名医学博士生和 333 名临床医生)为研究对象,基于本系统开展南京医科大学《医患沟通学》技能课(2 学时)的教学试验.采用自拟调查问卷收集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等,并采用NVivo软件对研究对象的反馈意见和建议进行词频分析.结果 应用系统后,本科生、临床医生、医学博士生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共情语言能力增强程度、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其中 76.1%(723/950)的研究对象的共情语言内涵掌握程度评价结果为"完全掌握"或"掌握程度较高";93.8%(891/950)的研究对象表明本系统可"显著增强"或"有些增强"共情语言能力,89.5%(850/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便捷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便捷"或"比较便捷";95.1%(903/950)的研究对象对该系统融入教学合理性认知程度的评价为"非常合理"或"比较合理".反馈意见和建议中词频位于前五的关键词依次为:沟通、语音、教学、程序、标准.结论 该系统能够提高医学生和医生在医患沟通中由个案到一般的共情能力,自主型系统的使用解放了师生教学的时空局限,其规范的课程教学方式也得到了研究对象的正向合理性反馈,具有广泛的应用前景,但目前处于初级探索阶段,仍需要不断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社区护理学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的教学设计与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福建医科大学社区护理学于2023年被认定为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该文介绍了教学团队基于"分析—设计—开发—实施—评价"(analysis-design-develop-implement-evaluate,ADDIE)模型,在充分分析学情及教学环境等的基础上,结合教学目标、遵循教学规律进行社区护理学教学设计,并实施与评价教学的过程.同时,从学生、教师、课程3个方面介绍课程建设初步成效,旨在推广国家级线下一流本科课程及"学生乐于学习、教师善于教学、师生共同成长"教育生态的建设经验,促进社区护理学教学高质量发展,为同类课程建设与改革提供参考.建议在进行课程教学设计时选择适宜的模型作为指导模型,以提升教学设计与实施的科学性、系统性,保障教学目标的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护理学国家级一流本科课程分类建设的实践与成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建设护理一流本科课程是提高护理高等教育质量、培养高素质护理专业人才的重要举措.南京医科大学护理学院对标教育部关于一流本科课程建设的总体要求,对线上一流课程、线下一流课程、线上线下混合式一流课程、虚拟仿真实验一流课程及社会实践一流课程的建设进行探索与实践.该文从转变教育理念、创新多元教学方法、优化教育内容、丰富教学资源及改革成绩评定方式等方面阐述专业课程建设的举措,以期为国内其他高校护理专业课程建设提供借鉴和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国家级一流本科助产学专业建设路径与成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在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妇幼健康司和教育部的推动下,南方医科大学响应国家急需助产人才现状,2011年率先开展助产本科教育,2022年获批国内首个助产学国家一流本科专业建设点.该文重点阐述南方医科大学在助产学一流专业建设过程中的基本思路与具体措施,为国内院校建设助产学专业提供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公立医院学科评估体系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学科评估是促进学科建设良性循环的重要举措,是公立医院学科发展过程中不可或缺的环节。某院在成为"双一流"大学的直属附属医院后,为了提升医院综合实力和影响力,从人才建设、临床医疗、科研能力和教学工作4个方向构建了学科评估体系并加以应用。依据评估结果,某院将学科划分为优势学科、培育学科和潜力学科3类,并建立相应发展战略,给予政策扶持和经费支持,尤其在科研教学等方面加速弥补短板。经过实践,某院人才团队、科研教学水平、学科声誉和综合实力均得到显著提升,为医院高质量发展提供了有效支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的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了解"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现状,为优化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科研能力培养体系建设提供参考。方法:2020年7月选取北京大学医学部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为研究对象,采用问卷调查方法评估"双一流"建设背景下学术型医学研究生的原始创新能力、跨学科合作培养情况、转化医学研究能力、国际学术交流能力、科研成果的目标及评价标准等。对调查结果进行描述性统计分析。结果:317名学术型医学研究生中,68.1%(216/317)的研究生能够主动了解课题研究领域进展,42.0%(133/317)的研究生具有跨学科合作培养的经历,63.1%(200/317)的研究生能够在导师主导下完成转化医学研究,50.5%(160/317)的研究生积极参与了国际学术会议投稿和报告等国际学术交流活动。但是,51.4%(163/317)的研究生认为自身的主观能动性不足,30.9%(98/317)的研究生课题汇报频率低,25.2%(80/317)的研究生需要依赖导师的指导来推进课题,尚有47.3%(150/317)的研究生无跨学科培养的经历。结论:在"双一流"建设背景下,研究生对北京大学医学部学术型医学研究生培养模式有较好的认知。然而,在提高研究生的主观能动性、强化导师的指导作用、落实跨学科合作培养和加强转化医学研究等方面还有一定的提升空间。充分发挥科研的两大主角(导师+学生)的重要作用,加强跨学科研究生协同培养,将转化医学研究落到实处,是培养拔尖创新人才、提高科学研究水平的可行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虫族入侵——人体寄生虫学》在线课程的建设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为顺应新时代教育教学改革的新需求,打造一流在线课程,广西医科大学寄生虫学教研室在学银在线平台上建立课程《虫族入侵——人体寄生虫学》,为医学生的专业学习以及非医学生的通识教育提供学习资源。在构建理念上,课程教学内容进行重组,兼顾科学性和趣味性;在课程内容上,包含微课、PPT、随堂测验、病例分析等多元化的教学资源;在课程管理上,教师借助平台的多种功能实时与学生开展互动,起到督学的作用;在课程考核上,关注学生学习过程,开展综合性评价。自课程上线运行至今,取得了良好的教学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专利视角的我国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科技成果转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针对一流大学建设高校,从专利视角开展科技成果转化研究,了解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专利转让现况和主要模式。方法:选择42所一流大学建设高校,采集医药类专利转让登记数据,分析专利转让整体状况、转让周期及转让流向;利用聚类分析法,展示转让专利技术涉及的主要领域和主题;通过分析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专利转让的受让人,发现高校医药类专利的突出转让模式。结果:42所高校10年医药类专利转让占授权专利比例平均约6%,平均转让周期28个月,受让人以企业为主。转让专利较多的聚类主题包括乙内酰脲衍生物、岩藻聚糖硫酸酯、人乳头瘤病毒、脑机接口和微创手术等。其中88%以传统的直接专利技术转让模式,另外还包括通过资产运营公司、衍生企业、第三方中介机构、成立的研究院及技术转移中心转移等模式。结论:一流大学建设高校整体建设任务更重,示范效果更明显。而现状是一流大学建设高校医药类转让专利占比还较低、转让周期长,科技成果转移转化模式相对单一缺乏创新,应在提高自身医药类科技成果质量的基础上,完善成果转化机制,根据实际情况探寻适合自身的成果转化模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虚拟仿真技术的中药专业核心课程《中药分析学》融入式教学设计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上海中医药大学《中药分析学》课程于2017年被列为上海市重点建设课程,于2021年入选上海市一流课程,2023年入选国家一流课程。本文梳理《中药分析学》课程中关于鉴别分析、定量分析、检查、指纹图谱与特征图谱等教学内容与虚拟仿真实验项目有机融合的知识点,构建课程知识点地图;以气相色谱分析技术为例,介绍中药学气相色谱分析技术虚拟仿真实验项目的构建思路,并从学生完成度分析、学习成绩与错误率分析等维度进行教学效果评价,为推进虚拟仿真技术融入核心课程建设奠定坚实基础,不断提高课堂教学质量,实现决胜课堂的目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军医大学“七位一体”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路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文章主要分析国内外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建设现状,并结合军医大学实际,从一流的生源、一流的教学、一流的导师、一流的学科、一流的管理、一流的文化、一流的成果等7个方面,从招生改革创新、教学方式改革、导师队伍建设、强化学科建设、营造文化氛围、注重培育成果,探索建设“七位一体”医学研究生教育质量保障体系的具体路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