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CT定量参数联合NLR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预测预后的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CT定量参数联合中性粒细胞/淋巴细胞比值(NLR)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肺功能的相关性及预后预测价值.方法:将2021年1月—2022年12月在本院诊治的122例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作为研究对象.治疗前所有患者行1.0 mm薄层胸部CT扫描,使用Philips IntelliSpacePortal工作站内的COPD软件,测量并记录肺总容量、肺气肿容量、最大吸气末容积(MIV)、最大呼气末容积(MEV),并计算肺体积百分比(LVP).对患者血液内的中性粒细胞和淋巴细胞浓度进行检测,计算并记录两者的比值(NLR).采用耶格肺功能检测仪对患者的肺功能进行评估,记录用力肺活量(FVC)和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观察患者自入院治疗起90天内是否发生难以纠正的呼吸衰竭、心绞痛、心肌梗死、心力衰竭、心源性猝死、多脏器功能障碍及死亡等不良事件,将患者分为预后不良组和预后良好组.采用t检验方法比较2组间CT定量参数及NLR的差异,应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评估CT定量参数、NLR与肺功能指标的相关性,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评估CT定量参数和NLR在患者预后预测中的效能.结果:MIV、MEV、NLR分别与FVC、FEV1呈负相关(P均<0.05),而肺体积百分比与FVC、FEV1均无统计学相关性(P均>0.05).预后良好者89例,预后不良者33例.预后良好组的MIV、MEV和NLR显著低于预后不良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而肺体积在两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CT定量参数(MIV、MEV)及NLR预测患者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预后的AUC分别为0.709(95%CI:0.601~0.816)、0.820(95%CI:0.744~0.895)和0.895(95%CI:0.825~0.965),三者联合预测患者预后的AUC达0.935(95%CI:0.882~0.988).结论:CT定量参数(MIV、MEV)及NLR与COPD合并Ⅱ型呼吸衰竭患者的肺功能具有相关性,且三者联合对预测患者预后具有较的效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 观察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百令胶囊对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患者的治疗效果.方法 将106例患者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试验组和对照组,对照组采用常规治疗方案:使用乙酰半胱氨酸及常规对症治疗;试验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应用百令胶囊(2.0 g/次,3次/d,口服);对照组及试验组治疗时间均为6个月.结果 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肺功能及肺纤维化指标改善程度[用力肺活量(0.60 vs.0.06,P=0.000)、最大呼气流量(1.27 vs.0.27,P=0.001)、一秒用力呼气容积(1.17 vs.0.03,P=0.000)、透明质酸(30.50 vs.-17.17,P=0.000)、层粘连蛋白(20.00 vs.6.00,P=0.005)、Ⅲ型胶原蛋白(10.70 vs.-8.30,P=0.000)、Ⅳ型胶原蛋白(16.75 vs.2.10,P=0.049)]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试验组相比对照组患者,治疗前后高分辨率CT评分改善程度及治疗有效率之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2组患者不良反应发生率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乙酰半胱氨酸联合百令胶囊治疗新冠病毒感染后肺纤维化,能改善患者肺功能指标及肺纤维化指标,延缓肺纤维化进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目标策略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中的应用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目标策略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中的应用效果。方法:选取台州市立医院2019年1月至2020年6月收治的支气管哮喘患儿86例为观察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观察组与对照组,每组43例。两组患儿均行雾化吸入治疗。对照组采用常规健康教育,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采取目标策略的针对性健康教育。比较两组干预前后肺功能[一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和用力肺活量(FVC)]和生活质量变化;干预6个月哮喘控制情况和患儿近亲属满意度情况。 结果:观察组患儿干预后FEV 1%[(74.56±3.78)%]和FVC[(2.45±0.16)L]均高于对照组[(67.35±3.10)%和(2.18±0.19)L],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9.671、7.128,均 P<0.05)。观察组干预后情感功能[(39.56±2.98)分]、活动[(24.13±2.89)分]、症状[(43.76±3.65)分]和总分[(107.42±3.29)分]均高于对照组[(34.84±3.54)分、(20.21±2.15)分、(38.25±3.18)分和(93.28±3.5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689、7.136、7.464、19.274,均 P<0.05)。观察组干预6个月哮喘控制率[95.35%(41/43)]高于对照组[76.74%(33/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6.198, P<0.05)。观察组患儿近亲属满意度[97.68%(42/43)]高于对照组[81.40%(35/4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4.468, P<0.05)。 结论:目标策略的针对性健康教育在儿童支气管哮喘雾化吸入中的应用效果良好,可改善患者肺功能和生活质量,且可提高患儿近亲属满意度,具备显著创新性和科学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定组研究的电焊烟尘对工人肺功能短期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探索电焊作业环境中电焊烟尘对工人肺功能的短期影响,为今后的研究提供基础。方法:于2020年10月,采用定组研究方法,在工作当日前后对研究对象肺功能进行重复测量。以配对 t检验对班前班后的肺功能进行比较,线性混合效应模型对肺功能短期变化进行分析。 结果:纳入36名男性电焊工人,平均年龄(30.72±5.21)岁,平均工龄(4.36±2.17)年,平均电焊烟尘浓度(1.27±0.49)mg/m 3。班后工人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1)和最大呼气流量(PEF)较班前明显下降( t=19.52、48.13、62.03, P<0.05)。在调整了工人的年龄、BMI和工龄后,FVC%、FEV1%随电焊烟尘浓度的变化有统计学意义( β=-1.02,95% CI:-1.54~-0.52; β=-1.56,95% CI:-1.95~-1.16; P<0.01),即作业环境电焊烟尘每升高1 mg/m 3,与基线值相比,FVC下降1.02%,FEV1下降1.56%。 结论:短期接触电焊作业场所电焊烟尘可导致工人肺功能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乡镇社区常住居民肺功能改变及其相关因素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调查乡镇社区居民肺功能改变情况及其影响因素,并探讨其防控措施。方法:2017年9月至2019年12月对青岛市某乡镇社区接受公共卫生服务的居民进行调查,采集受试者人口学、行为学及病史信息,采用简易肺功能仪测定用力肺活量(FVC)、一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采用单因素和多因素分析其影响因素。 结果:共调查5 184例,男性2 199例(42.4%),女性2 985例(57.6%)。肺功能不达标者1 322例,占25.5%。单因素分析发现,年龄 ≥ 60岁居民发生肺功能不达标的风险明显高于 < 60岁者(26.1%比14.3%,χ 2=19.34, P < 0.001),且男性高于女性(32.9%比20.0%,χ 2=110.74, P < 0.001)。随着体质量的增加,肺功能下降的发生率逐渐降低,体质量过轻者的肺功能不达标率(43.4%)高于体质量正常者(27.8%)和超重者(22.8%)(χ 2=8.86、17.63, P=0.003、< 0.001)。既往有慢性支气管炎、支气管哮喘或阻塞性肺疾病病史的患者肺功能不达标率显著高于无该类病史的居民(68.3%比23.2%,χ 2=263.33, P < 0.001)。有吸烟史者无论是否已戒烟,其肺功能未达标率明显高于不吸烟者(35.1%、36.3%比22.8%,χ 2=48.83、86.46,均 P < 0.001)。而肺功能达标率与粉尘化学毒物接触史、呼吸系统疾病家族史均无关(χ 2=0.38、2.29, P=0.535、0.130)。多因素分析显示,60岁及以上、男性、体质量过轻、吸烟和有呼吸系统既往病史是肺功能不达标的独立危险因素。在吸烟人群中,肺功能不达标者的吸烟量比肺功能达标者高( t=-2.39, P=0.009)。 结论:肺功能不达标有较多危险因素,基层医疗机构应当开展肺功能检测并有针对性地制定预防策略,从而实现慢性阻塞性肺疾病的早发现、早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新型冠状病毒感染对支气管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新型冠状病毒感染(COVID-19)对支气管哮喘(哮喘)儿童肺功能的影响。方法:本研究为观察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选取2023年1月1日至2月28日于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省立医院就诊,且处于COVID-19确诊后3~8周的138例哮喘患儿为研究对象。根据患儿的哮喘控制水平分为哮喘控制良好组(84例)与哮喘控制不佳组(54例)。比较2组哮喘患儿的一般资料(包括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确诊哮喘时长、吸入过敏原阳性比例、合并其他过敏性疾病比例、过敏性疾病家族史和新型冠状病毒疫苗接种史)。分析哮喘患儿COVID-19的临床特征(包括临床分型、临床表现、治疗和影像学表现)。比较2组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前3个月内和就诊当日的肺功能检查结果[常规肺功能检查指标包括用力肺活量(FVC)、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一秒率(FEV 1/FVC)、呼气流量峰值、用力呼出2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用力呼出50%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 50)、用力呼出75%肺活量的呼气流量(FEF 75)和最大呼气中期流量(MMEF);脉冲振荡技术测定肺功能指标包括共振频率(f res)、5 Hz下的电抗(X 5)、5 Hz下的阻力(R 5)、20 Hz下的阻力(R 20)、5 Hz与20 Hz下的阻力差值(R 5-R 20)和电抗面积(AX)]。采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后肺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结果:哮喘控制良好组男60例,女24例,中位年龄7岁;哮喘控制不佳组男39例,女15例,中位年龄8岁。2组患儿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33例(96.38%)为轻型COVID-19,5例(3.62%)为中型COVID-19;临床表现有发热[132例(95.65%)]、咳嗽[106例(76.81%)]、喘息[18例(13.04%)]、腹泻[14例(10.14%)]等。所有患儿治疗均以解热镇痛药和中成药对症支持治疗为主。中型COVID-19患儿影像学表现主要为肺部大小不等的斑片状磨玻璃影。哮喘控制不佳组患儿的咳嗽时长和喘息发生率均高于哮喘控制良好组[6(4,8) d比4(3,6) d,22.22%(12/54)比7.14%(6/84),均 P<0.05]。COVID-19确诊后,哮喘控制良好组FEV 1/FVC占预计值百分比(%pred)、FEF 50%pred、FEF 75%pred和MMEF%pred较COVID-19确诊前均降低,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pred、FEV 1/FVC%pred、FEF 50%pred、FEF 75%pred和MMEF%pred较COVID-19确诊前均降低;哮喘控制良好组X 5%pred、R 5-R 20和AX较COVID-19确诊前均升高,哮喘控制不佳组f res、R 5-R 20、AX较COVID-19确诊前均升高(均 P<0.05)。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FEV 1/FVC、FEF 75和MMEF下降率均较哮喘控制良好组高,f res和R 5-R 20上升率均较哮喘控制良好组高(均 P<0.05)。哮喘控制不佳组FEV 1下降≥8%、MMEF下降≥25%比例均高于哮喘控制良好组[35.19%(19/54)比14.29%(12/84),51.85%(28/54)比21.43%(18/84),均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哮喘控制不佳是哮喘患儿COVID-19确诊后肺功能恶化的危险因素( OR=8.000, P=0.008)。 结论:COVID-19会导致哮喘患儿肺功能水平下降,且哮喘控制不佳的患儿肺功能水平下降更明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一项多中心随机试验显示:表面活性剂有创和微创的不同给药方式对5~9岁时肺活量的影响结果相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早产儿微创法给予表面活性物质(LISA)替代气管导管给药,是否存在5~9岁时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FEV 1)低于正常值。 方法:这是一项多中心、随机对照研究,选取2009年4月至2012年3月在13个三级新生儿重症监护室胎龄23~26周出生的早产儿,共计211例早产儿纳入研究,LISA给药组( n=107)和常规气管插管表面活性剂治疗组( n=104)。将FEV 1<预测值的80%作为主要检测指标,后续评估由双盲小组进行。 结果:121例中有102例肺活量测定成功,其余患儿因死亡或走失无法追踪。LISA组FEV 1中位数为预测值的93%(四分位数范围:80%~113%),对照组为86%(四分位数范围77%~102%)( P=0.685),FEV 1<80%的发生率分别为11/57(19%)和15/45(33%),绝对风险降低14%(95%可信区间:-3.1%至31.2%, P=0.235)。 结论:两组间5~9岁儿童FEV 1低于正常值的比例不存在显著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比较不同表型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评估不同表型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临床特征及恶化风险对个体化治疗和预后改善具有重要意义。方法:本研究为队列研究。采用非随机对照法,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6月就诊于重庆医科大学附属第二医院呼吸与危重症医学科的AECOPD患者448例,根据入院时第一次抽取的外周血细胞计数结果,将患者分为嗜酸粒细胞组( n=158)、中性粒细胞组( n=174)、混合粒细胞组( n=46)和乏粒细胞组( n=70),比较4组患者住院期间临床特征,以出院后再发需要住院治疗的急性加重作为随访结局,对所有患者随访1年时间,绘制Kaplan-Meier生存曲线,并进一步对恶化危险因素进行Cox回归分析。 结果:住院期间呼吸衰竭发生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43);静脉激素及高级抗生素使用率均以中性粒细胞组最高,嗜酸粒细胞组较低(48.3%比31.0%,33.3%比7.0%, P<0.05)。Kaplan-Meier生存曲线显示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最高,其次为混合粒细胞组,嗜酸粒细胞组及乏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率较低( P=0.003)。以嗜酸粒细胞组作为对照组,中性粒细胞组再发急性加重风险较高( HR=1.95,95% CI:1.13~3.37, P=0.017),其他恶化因素包括年龄( HR=1.04,95% CI:1.01~1.07, P=0.005)、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 HR=0.98,95% CI:0.96~0.99, P=0.002)以及吸入性糖皮质激素( HR=1.61,95% CI:1.01~2.57, P=0.046)。 结论:基于外周血嗜酸粒细胞及中性粒细胞的粒细胞分型,中性粒细胞型AECOPD相比于嗜酸粒细胞型AECOPD住院期间病情严重,且再发急性加重风险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血清嗜酸粒细胞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血清嗜酸粒细胞(EOS)水平与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急性加重(AECOPD)患者临床特征的相关性。方法:回顾性分析新疆维吾尔自治区人民医院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7例AECOPD患者,根据入院时EOS%分为2组,EOS%≥2%的78例为试验组,EOS%<2%的79例为对照组,收集2组患者的年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近1年来急性加重次数、血常规、C-反应蛋白、白细胞介素6、血气分析、肺功能、住院天数。结果:2组患者的性别、吸烟史、合并症、动脉血氧分压和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第1秒用力呼气容积占预计值百分比(FEV 1%pred)、FEV 1/FVC、气流受限严重程度分级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χ2=0.012、0.102、0.331、0.016、0.491, t=1.477、0.659、0.122、0.742, χ2=0.555, P值均>0.05)。试验组的平均年龄小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091, P<0.05)。试验组白细胞计数、C-反应蛋白水平、白细胞介素6水平均低于对照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7.10、22.03、27.81, P值均<0.05)。试验组患者的平均住院天数较对照组短,试验组患者近1年来急性加重次数较对照组多,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6.805, χ2=9.911, P值均<0.05)。 结论:血清EOS增多的AECOPD患者炎性指标偏低,住院时间短,急性加重次数多,提示血清EOS水平可作为评判AECOPD临床特征及预后的一项重要生物学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综合护理干预在慢性阻塞性肺疾病呼吸衰竭患者行无创正压通气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综合护理干预措施对慢性阻塞性肺疾病(COPD)呼吸衰竭行无创正压通气(NPPV)治疗患者的疗效及依从性影响。方法:选取2017年1月至2018年12月江苏省新沂市中医医院收治的COPD呼吸衰竭患者96例随机分为对照组和观察组,各48例。两组在常规治疗基础上加用NPPV治疗。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干预,观察组给予综合护理措施干预。结果:①两组干预后动脉血氧分压、pH值、用力肺活量、1秒钟用力呼气容积及6 min步行距离均明显升高,动脉血二氧化碳分压、心率、呼吸频率及呼吸困难指数均明显下降,观察组改善更加明显,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②观察组总依从率为97.9%(47/48),对照组为83.3%(40/48),观察组总依从率高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③观察组住院天数低于对照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 结论:综合护理干预措施能明显改善COPD呼吸衰竭患者的血气分析、肺功能,改善临床症状,提高患者治疗的依从性,减少住院天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