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长尾矢状单平面螺钉结合双棒去旋转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4/7/13
目的 评估应用长尾矢状单平面螺钉结合双棒相向去旋转矫治技术治疗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的疗效.方法 回顾性分析 2018 年 9 月至 2022 年 9 月 90 例均接受后路矫形内固定融合术治疗AIS患者的影像学资料,根据植入物类型分为长尾矢状单平面螺钉(以下简称"长尾钉")组(48 例)和万向螺钉组(42例).两组均使用双棒相向去旋转技术.统计两组患者年龄、性别、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Risser征,并测量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顶椎旋转度(AVR)、最下固定椎(LIV)下位椎间盘成角、最下固定椎一骶骨中垂线(LIV-CSVL)间距、锁骨角(CA)、影像学肩高度(RSH)等,计算冠状面畸形矫正率、顶椎去旋转矫正率和远端附加现象的发生率.术前、术后即刻及末次随访使用SRS-22 量表评估患者生活质量.结果 长尾钉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30.2(24~38)个月;万向螺钉组术后平均随访时间为 31.8(24~41)个月.两组患者在术后即刻的主弯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AVR、胸椎后凸角(TK)及剃刀背(R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RSH、CA及腰椎前凸角(LL)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在末次随访时的主弯Cobb角、主弯Cobb角矫正率、AVR分级、下位椎间盘成角(LIV)、TK及RH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两组患者的年龄、性别、随访时间、术中出血量、Risser征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在手术时间上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术前主弯Cobb角、TK、LL、RSH、CA以及RH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术前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SRS-22 量表的疼痛、功能/活动度、心理状况、治疗满意度和自我形象 5 个维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均>0.05).结论 长尾矢状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双棒相向去旋转技术治疗AIS相较传统组具有更好的去旋转效果、更低的远端附加现象发生率,并且可获得满意的外观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微创肌间隙入路万向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短期疗效与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临床上使用传统的腰后路全椎板减压植骨融合内固定治疗腰椎滑脱症疗效确切.传统手术对内固定器械要求较高,普及化具有一定难度,并具有手术对腰背肌损伤严重的缺点.目的:探讨微创肌间隙入路下应用万向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的短期疗效与安全性.方法:选择2015年8月至2016年8月于河北医科大学第三医院就诊、手术的96例腰椎滑脱症患者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表法将其分为传统手术组与微创万向螺钉组,每组48例.传统手术组行传统腰后路正中切口椎弓根螺钉置入,微创万向螺钉组行腰后路双侧微创肌间隙入路万向螺钉置入.比较2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等围术期指标,术后随访至6个月,记录2组患者术前、术后1 d、3 d、2周、1个月、3个月及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并统计术后1,3,6个月滑脱复位率、融合率以及术后并发症发生率.结果与结论:①微创万向螺钉组围术期指标明显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②微创万向螺钉组术后3 d、2周及1,3,6个月目测类比评分与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均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③微创万向螺钉组术后1,3,6个月滑脱复位率及融合率均明显高于传统手术组,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④微创万向螺钉组并发症发生率为4%,明显低于传统手术组的17%,差异有显著性意义(P < 0.05);⑤结果提示,微创肌间隙入路下应用万向螺钉治疗腰椎滑脱症是一种安全合理的手段,可显著改善围术期指标,减轻腰椎功能障碍,缓解患者痛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有限元分析肌肉力对腰椎内固定系统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内固定系统是治疗腰椎损伤的常用方法,而腰椎肌肉力的作用与矢状面进钉角度的选择是影响内固定手术成功率的主要因素,不能忽视.目的:研究不同姿势下肌肉力对不同矢状角度进钉的万向椎弓根内固定系统的影响.方法:选取健康成年男性L3和L4节段的MRI数据,建立腰椎L3和L4三维有限元模型,并与万向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系统以不同矢状角度装配,并按照以下3种加载方案进行设计.方案1:不加载重力、随动载荷和竖脊肌力,模拟腰椎的前屈、后伸、侧弯3种姿势,研究腰椎内固定系统各部分的应力和位移分布.方案2:加载重力和随动载荷,不加载竖脊肌力,研究腰椎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姿势下模型的应力和位移的分布.方案3:加载重力、随动载荷和竖脊肌力,在3种力共同作用时,研究腰椎在前屈、后伸和侧弯3种姿势下的应力和位移分布.对比在不同工况下,内固定系统各部分的应力和位移.结果与结论:①前屈姿势下,3种方案内固定系统的应力变化趋势相似;后伸姿势下,方案1,2应力趋势都是先上升后下降,方案3的应力值处于下降状态;侧弯姿势下,方案1的模型应力先上升后下降.方案2,3先下降后上升;②在不同姿势下,椎骨位移都是在0°-5°增加,之后随着角度的增加而减小;③3种加载方案下,方案1椎间盘位移量最小;④结果提示,引入肌肉力会增加内固定系统在各个工况下的应力,椎间盘的应力也会增加,但是各部分的应力趋势与椎骨的姿势有关.在研究中需要根据进钉角度的不同综合考虑肌肉力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椎弓根螺钉经伤锥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椎弓根螺钉经伤锥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取我院椎弓根螺钉经伤锥内固定治疗胸腰段爆裂性骨折的患者48例,随机将纳入患者分为对照组和实验组各24例.对照组经伤锥置普通椎弓根螺钉,实验组经伤锥置万向椎弓根螺钉.分别比较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伤椎椎体前高压缩比、疼痛程度视觉模拟评分(VAS)、Cobb角以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并比较上述4个指标在两组患者之间的效果差异.结果 两组患者内固定前后伤椎椎体前高压缩比、VAS、Cobb角及ODI 4个指标,实验组:术前分别为:(47.79±12.71)%、(7.67±1.34)、(13.16±17.48)°、(96.29±2.69)%,术后分别为:(20.49±9.44)%、(1.38±1.01)、(6.63±10.59)°、(49.83±8.19)%;对照组:术前分别为:(47.23±11.93)%、(7.46±1.44)、(15.42±17.90)°、(96.29±2.63)%,术后分别为:(20.72±9.06)%、(1.13±1.51)、(7.65±11.12)°、(51.67±11.70)%,两组患者Cobb角较术前下降不明显(P=O.130、0.080),其他指标均较术前显著下降(P=0.000).术后上述4个指标两组之间分别进行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结论 单向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经伤锥内固定治疗成人胸腰段爆裂性骨折均有很好的临床疗效,两者临床效果相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椎双侧不同椎弓根螺钉固定的生物力学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研究腰椎在不同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合形式下椎体的生物力学特性,为临床腰椎的椎弓根螺钉固定手术选择椎弓根螺钉提供依据.方法 首先采用新鲜猪腰椎多节段椎骨标本15例,剔除椎体周围肌肉及软组织等,保持椎间盘、韧带、小关节及椎骨完整.将测试样本分为3组:5例采用万向螺钉坚强固定(A组),5例采用单向螺钉+万向螺钉混合固定(B组),5例采用单向螺钉微动固定(C组).然后利用万能试验机,施于3 N·m、4 N·m、5 N·m和6 N·m的力偶矩,测量各组标本在4组扭矩下做前屈(flexion,FL)、后伸(posterior extension,EX)、左侧弯(left side bend,LB)和右侧弯(right side bend,RB)时椎体各节段及整体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结果 在4种工况下,万向螺钉坚强固定下腰椎关节活动度最小,单向螺钉微动固定的关节活动度最大;单向螺钉微动固定腰椎在前屈、后伸、左侧弯和右侧弯工况下关节活动度分别为万向螺钉坚强固定的139%、112%、135.4%和143.3%;其中坚强固定、微动固定与混合固定的前后弯曲性能无显著性差异.结论 椎弓根螺钉内固定组合形式对椎体活动度稳定性和灵活性有影响,万向螺钉坚强固定侧重于要求稳定性强的患者,单向螺钉微动固定能提高左右侧弯的灵活性,可为临床选择合理的手术方案提供理论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创经伤椎撬拨复位内固定术在胸腰椎骨折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后路微创经伤椎定向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无神经损伤单节段胸腰椎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 选择临沂市中心医院2011年2月至2015年6月收治的无神经障碍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83例为研究对象,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A组40例给予经伤椎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B组43例采用经伤椎万向钉复位固定术治疗.观察两组围手术期相关参数、后凸畸形矫正及临床症状改善情况等.结果 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O.05).两组术后相同时期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前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分别为(66.3±14.2)%、(20.4±6.5)°、(21.9±6.6)°,B组分别为(64.8±13.5)%、(14.5±7.7)°、(15.6±5.9)°,两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P>0.05);术后A组伤椎椎体前缘高度、矢状位后凸Cobb角、伤椎自身成角分别为(93.8±9.8)%、(5.3±3.3)°、(5.4±2.0)°,B组分别为(88.0±10.6)%、(4.1±2.8)°、(8.1±4.7)°,两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t=8.893、2.345、3.351,均P<0.01).结论 微创经伤椎定向椎弓根螺钉撬拨复位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疗效优于单纯使用万向钉固定,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平面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顶椎旋转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和万向椎弓根螺钉矫正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AIS)顶椎旋转的效果进行对比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0年1月-2013年12月收治的72例应用万向/单平面椎弓根螺钉行后路三维矫形植骨融合内固定术的Lenke 5型AIS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使用万向椎弓根螺钉治疗(A组)43例,使用单平面椎弓根螺钉治疗(B组)29例.记录手术前后腰椎侧凸Cobb角和腰椎前凸角,并计算侧凸矫正率.术前使用Nash-Moe法评估顶椎旋转程度,术后根据Upasani等提出的X线椎体旋转分级标准评价顶椎去旋转的效果.结果 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2组患者术前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术后2周及1年侧凸Cobb角及腰椎前凸角均较术前显著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A组术后1年侧凸矫正率为79.2%,B组为81.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2组患者术前顶椎旋转程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术后2周及1年顶椎去旋转程度B组优于A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两种椎弓根螺钉都能很好地矫正Lenke 5型AIS患者冠状面侧凸,单平面椎弓根螺钉在矫正及维持顶椎去旋转效果方面优于万向椎弓根螺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胸腰段脊柱骨折伤椎置入单向螺钉与万向螺钉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胸腰段脊柱骨折伤椎置入单向螺钉与置入万向螺钉的疗效差异.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至2017年12月滁州市第一人民医院收治的90例胸腰段脊柱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治疗方案不同分为单向螺钉组(n=50)和万向螺钉组(n=40).单向螺钉组经伤椎置入单向椎弓根螺钉,万向螺钉组经伤椎置入万向椎弓根螺钉.比较两组患者围术期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评估术前、术后7天、术后3个月疼痛程度[疼痛模拟评分法(VAS)],评估术前、术后3个月恢复状况(Cobb角、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活动能力[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问卷表(ODI)].结果 ①万向螺钉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均低于单向螺钉组(P<0.05);两组患者术后卧床时间、住院时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7天、术后3个月时,万向螺钉组与单向螺钉组VAS评分均低于术前(P<0.05);术前、术后7天、术后3个月时,两组同期VAS评分对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③术后3个月,两组Cobb角均低于术前,伤椎前缘高度比、伤椎后缘高度比均高于术前(P<0.05);万向螺钉组与单向螺钉组组间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④术后3个月,两组ODI得分均低于术前(P<0.05);万向螺钉组与单向螺钉组组间对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胸腰段脊柱骨折置入单向螺钉与置入万向螺钉均能获得良好效果,但后者手术时间相对较短、出血量更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向与万向螺钉行经皮椎弓根内固定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对比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单向螺钉与万向螺钉行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治疗胸腰椎骨折的疗效优劣.方法 自2014-09-2016-02,对80例胸腰椎骨折患者开展经皮椎弓根钉内固定手术,均采用经伤椎置钉策略,其中A组47例全部置入万向螺钉;B组33例则于上、下邻椎置入单向螺钉,仅于伤椎置人万向螺钉.对两组患者的相关观察指标进行组间对比.结果 ①两组患者的切口长度、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术后住院时间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②术后随访17-30个月,平均24.2个月,未见内固定折弯、断裂或切割椎体现象.两组患者的伤椎高度和后凸Cobb角均获显著矫正,但B组伤椎前缘相对高度和后凸Cobb角的矫正度显著优于A组(P<0.05),且随访期间的Cobb角丢失度显著小于A组(P<0.05).结论 单向螺钉具有更满意的伤椎矫正复位效果,且后期的矫正丢失度更小;而万向螺钉的钉棒安装操作更为方便,临床上应灵活组合,以达到最佳的骨折复位内固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单向钉与万向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及生物力学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单向联合万向椎弓根螺钉在胸腰椎骨折中的应用效果及生物力学情况.方法 (1)2015年3月至2016年5月收治的单节段胸腰椎骨折患者60例,随机分为对照组(n=30)和观察组(n=30).对照组采用万向钉治疗,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联合单向钉治疗,比较两组临床治疗效果.(2)取新鲜冰冻小牛腰椎标本24具,随机分为万向钉组、联合钉组及正常对照组,每组8具.其中万向钉组和联合钉组16具结合落槌撞击法制备L1~L5椎体的单椎体爆裂骨折模型.万向钉组全部采用万向钉固定;联合钉组伤椎及下位椎以万向钉固定,上位椎以单向钉固定.正常对照组不制作爆裂骨折模型,并以联合组的方式固定.测定3组L1~k节段不同方向的运动范围及其生物力学情况.结果 (1)观察组手术时间及穿棒时间长于对照组(P<0.05);两组治疗前VAS评分、ODI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治疗后VAS评分、ODI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治疗后GSKD角、伤椎后凸角小于对照组(P<0.05),伤椎前缘及后缘高度大于对照组(尸<0.05).(2)前屈、后伸弯曲强度,左、右侧屈弯曲强度,左、右旋转刚度以正常对照组→联合组→万向钉组之序递减(P<0.05).结论 单向钉联合万向钉的应用不会降低内固定系统的生物力学稳定性,且能提高胸腰椎骨折后凸畸形和伤椎椎体前缘高度,降低伤椎椎体后缘高度丢失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