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在脊柱外科的应用拓展与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单侧双通道内镜技术(UBE)在临床应用之初以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为主,主要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或腰椎管狭窄症。随着技术的进步和器械的完善,UBE的适应证不断拓展,治疗的部位从腰椎逐渐过渡到颈椎和胸椎,治疗的病种也从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和腰椎滑脱逐步拓展到颈椎病和胸椎管狭窄症等,并且能与经皮椎弓根螺钉、斜侧方腰椎椎间融合术等微创技术搭配使用,在椎体间融合术中发挥着重要作用。然而,在国内,目前UBE技术的发展仍处于初级阶段,并未得到广泛应用,仍有相关问题需要明确及进一步研究。故本文就UBE的技术优势、UBE技术的临床拓展应用、UBE技术弊端与相关问题进行论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类风湿关节炎合并腰椎滑脱后路减压融合内固定围手术期失血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比较合并与不合并类风湿性关节炎(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腰椎后路减压融合术(PLIF)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及隐性失血(HBL),探讨RA患者术中HBL的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纳入2014年1月至2019年4月在菏泽市立医院接受治疗的50例合并RA的腰椎滑脱症患者(RA组),同时期筛选73例未合并RA的患者(NRA组)。分析比较两组基本信息、RA信息、手术情况以及出血量相关指标。以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和HBL作为主要结果;手术时间、术前术后血细胞比容(Hct)和血红蛋白(Hb)及其变化值、手术前后贫血数量、术后新发贫血数量、自体血和异体血输注量等作为次要结果。应用多元线性回归模型分析RA组HBL的相关因素。结果:RA组男9例,女41例,年龄(62±7)岁;NRA组男11例,女62例,年龄(64±9)岁。RA组病程为(14.4±11.2)年,其中单药或联合口服改变病情抗风湿药(DMARDs)者最常见,两组在椎弓根螺钉数和椎间融合器置入上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相当。两组在总失血量(TBL)、术中出血量和术后引流量等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693±315) ml比(630±365) ml、(454±373) ml比(414±375) ml和(653±376) ml比(675±400) ml, t=1.072、0.388、-0.189,均 P>0.05],而HBL及HBL所占TBL比例在NRA组中更低( t=6.157、2.965,均 P<0.05)。根据手术节段数进行分层分析,长节段(≥3节段)手术中NRA组中HBL和HBL所占TBL比例均优于RA组。次要结果对比Hct改变值在NRA组小于RA组( P=0.031),但两组Hb减小值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两组新发贫血以及贫血加重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异体血输注和手术时间差异也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RA的Steinbrocker级别高、未服用DMARDS、Hb变化和输注异体血为HBL的独立相关因素(β=0.363、-0.272、0.210、1.204,均 P<0.05)。 结论:RA组和NRA组在TBL、术中出血、术后引流和手术时间上无差异,而HBL以及HBL所占TBL比例在RA组高于NRA组;RA组的Steinbrocker分级高、未服用DMARDs、Hb改变较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零切迹融合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显微镜辅助微创前路腰椎间盘切除减压零切迹融合术(anterior lumbar discectomy and fusion,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的疗效。方法:设计、制作前路腰椎撑开器,作用为维持椎间隙撑开并显露椎间隙后缘。2018年6月至2020年12月采用该术式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41例,男19例,女22例;年龄29~71岁,平均42.1岁。临床表现均为顽固性腰痛。影像学表现为腰椎间盘明显退变、椎间隙狭窄。腰椎间盘突出伴终板炎7例,腰椎管狭窄伴失稳16例,腰椎滑脱18例。病变节段:L 2,3 1例,L 3,4 3例,L 2~L 4 1例,L 4,5 17例,L 5S 1 19例。L 2~L 4行腹直肌旁斜切口,L 4~S 1行正中偏左横切口,腹膜外入路显露椎间盘,切除椎间盘内容物后撑开椎间隙,安置自制撑开器,显微镜下切除突出的椎间盘髓核组织、后纤维环及椎体后缘骨赘行充分减压,椎间植入自锚式融合器。主要观察指标为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及滑脱率。 结果:41例均顺利完成手术,手术时间70~120 min,平均为90 min;术中出血量15~70 ml,平均为30 ml;均未发生神经或血管损伤等严重并发症。术后随访时间为12~36个月,平均18个月。末次随访时VAS评分自术前(6.4±2.3)分降低至(1.1±0.9)分,ODI自术前44.9%±16.9%降低至5.8%±4.7%,椎间隙高度自术前(7.2±2.8)mm恢复至(12.1±2.1)mm,椎间隙前凸角度自术前6.9°±4.8°恢复至10.1°±4.6°。末次随访时X线片示椎间隙高度、椎间隙前凸角度均明显恢复,融合器明显无移位或下沉,植骨块模糊。18例滑脱患者滑脱率自术前16.6%±9.3%降至7.6%±5.3%,平均改善率为54.2%。结论:显微镜辅助微创ALDF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能够达到充分减压和零切迹重建,近期效果优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背肌慢性损伤临床诊疗中亟需关注的相关问题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背肌慢性损伤发病率高、起病隐匿、反复迁延、持续进展,常由不合理的体育锻炼、过度的专业训练及不健康的生活方式等原因导致。早期的临床表现主要是持续或反复的腰背部疼痛。随着病程延长,腰背肌退变加速、功能受损,从而导致脊柱局部及整体的力学环境恶化,继发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滑脱症、腰椎节段失稳、脊柱畸形等系列脊柱退行性疾病,严重影响运动功能、工作和生活质量。在临床诊疗中亟须提高临床医师对腰背肌慢性损伤与脊柱退行性改变的认知和关注,从而达到腰背肌慢性损伤的精准诊断和早期干预。为此,笔者从腰背肌慢性损伤的病因、临床表现及诊疗等方面进行述评,探讨现存问题,归纳前沿技术,为临床医师提高诊疗水平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评估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08年3月至2015年3月采用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145例腰椎退行性疾病患者,男84例,女61例;年龄(55.9±7.1)岁(范围19~75岁),其中腰椎间盘突出症69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53例、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23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日本骨科学会(Japanese Orthopaedic Association Scores,JOA)腰痛评分(29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估手术前后临床症状情况;腰椎侧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隙高度;腰椎动力位X线片测量手术节段与相邻节段椎间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椎间盘Pfirrmann分级系统评估手术节段与邻近节段椎间盘退变情况。结果: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6±1.7)分、(7.1±1.4)分、63.1%±10.2%、(12.5±2.4)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6±1.0)分、(2.8±0.9)分、30.9%±9.8%、(22.4±2.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腰椎椎管狭窄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和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6.3±2.2)分、(6.9±1.3)分、63.4%±8.5%、(12.8±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4±1.2)分、(2.8±1.0)分、35.1%±12.0%、(22.2±2.2)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Ⅰ度退行性腰椎滑脱症患者腰背部和下肢VAS评分、ODI、腰椎JOA评分分别由术前(5.7±2.3)分、(6.7±0.9)分、65.7%±10.0%、(12.5±2.7)分,改善至末次随访时的(2.2±1.2)分、(2.7±1.1)分、37.0%±11.8%、(22.4±2.6)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术后1年和末次随访时,手术节段和尾侧椎间隙高度与术前相比均降低,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头侧邻近节段,末次随访时椎间隙高度(11.3±1.8)mm较术前(12.1±1.9)mm和术后1年(11.7±1.6)mm相比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6.46, P=0.001)。手术节段ROM由术前7.6°±2.2°下降至术后1年时的5.5°±1.6°、末次随访时的2.9°±1.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67.9, P<0.001)。头侧和尾侧邻近节段ROM分别由术前的8.2°±2.4°和6.5°±1.6°增加至术后1年时的9.1°±2.1°和7.1°±1.9°、末次随访时的10.6°±2.5°和7.2°±1.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8.66和3.81, P<0.001和0.023)。末次随访时,51.9%(120/231)的邻近节段发生退变,其中103个为影像学邻近节段退变,17个为有症状的邻近节段退变。 结论:Dynesys动态内固定联合减压治疗腰椎退行性疾病可获得满意的中长期临床疗效;手术节段ROM随术后时间延长而下降,尽管能保留部分ROM,但不能避免邻近节段退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和肢体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经皮椎间孔镜后外侧入路(YESS)手术对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腰椎活动度及肢体功能的影响。方法:选取山东第一医科大学附属聊城二院(聊城市第二人民医院)2018年4月至2021年4月收治的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148例,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两组,各74例。对照组予椎板开窗手术治疗,观察组采用YESS手术治疗。比较两组腰椎活动度、功能障碍指数量表(ODI)评分、手术并发症发生率。结果:术后7 d,观察组腰椎前屈、腰椎后伸、腰椎左侧屈、腰椎右侧屈活动度分别为(87.45±7.38)°、(26.87±3.41)°、(28.58±3.41)°、(28.39±3.41)°,均大于对照组的(68.98±6.51)°、(15.69±3.23)°、(18.69±2.32)°、(14.56±2.96)°( t=16.15、20.48、20.63、26.35,均 P < 0.001)。术后7 d,两组ODI评分均低于术前(均 P < 0.05);观察组ODI量表各维度评分均低于对照组( t=49.13、50.20、54.78、37.79、32.04、36.68、43.69、28.92、39.31、64.12,均 P < 0.001)。两组围术期切口感染、神经损伤、脑脊液漏、腰椎滑脱及足下垂发生率差异均无统计意义(均 P > 0.05)。 结论:椎间孔镜YESS手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有助于提升患者腰椎活动度,减轻患者功能障碍,手术安全性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斜外侧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斜外侧椎间融合(oblique lateral interbody fusion,OLIF)治疗腰椎固定融合术后邻近节段疾病(adjacent segment disease,ASDis)的可行性及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四家医院2015年6月至2018年12月采用OLIF治疗的31例ASDis的患者资料,男17例、女14例,年龄(65.7±3.4)岁(范围59~75岁)。既往行单节段固定融合19例,双节段固定融合11例,三节段固定融合1例;原固定融合部位:L 1,2 1例、L 3,4 3例、L 4,5 11例、L 5S 1 4例、L 3~L 5 6例、L 4~S 1 5例、L 3~S 1 1例;初次固定融合术至入院时间为(82.5±45.5)个月(范围24~180个月)。ASDis发生于固定融合节段近端28例,发生于远端3例。ASDis类型:腰椎间盘退行性病变11例,腰椎管狭窄症15例,腰椎退行性滑脱2例,退行性侧后凸畸形3例。ASDis发生部位:L 2,3 6例、L 3,4 12例、L 4,5 6例、L 1~L 3 3例、L 2~L 4 1例、L 1~L 4 3例。入院时腰椎内固定已取出3例,存留28例。采用Stand-alone OLIF 19例、OLIF联合椎弓根螺钉固定8例、OLIF联合皮质骨螺钉固定4例。采用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评价术前和末次随访时的腰痛和腰椎功能,观察影像结果和并发症。 结果:31例随访时间(23.6±9.6)个月(范围12~60个月);手术时间(73.8±25.3)min(范围40~180 min);术中出血量(86.2±67.4)ml(范围20~310 ml),每个节段平均出血量24.8 ml。术中出现节段静脉损伤1例、终板损伤7例,术后出现一过性髂腰肌无力2例、大腿疼痛麻木1例、不全性肠梗阻1例,无一例出现切口皮肤坏死和感染等并发症。腰痛VAS评分由术前(5.9±1.9)分降至末次随访时的(1.4±0.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8.47, P<0.001);ODI指数由术前的45.2%±5.7%降低至末次随访时的13.8%±4.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7.92, P<0.001)。椎间隙高度由术前的(8.7±1.6)mm增加至术后的(11.4±1.9)mm及末次随访时的(9.9±1.8)mm,手术前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4.15, P=0.007),末次随访与术后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1)。随访过程中出现融合器沉降13例、融合器移位1例,无一例出现内固定松动或断裂。椎间融合率为94%(29/31),并发症发生率为42%(13/31)。 结论:ASDis是腰椎固定融合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多需采用手术治疗。OLIF创伤小、融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是治疗邻近节段疾病的可靠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腰椎滑脱等腰椎退行性疾病常见术式之一,该术式学习曲线短、减压彻底、融合率较高、疗效确切,是脊柱外科常见术式之一。但手术创伤大,术中及术后失血量大且输血率高,尤其多节段融合术,术后常伴有不同程度的贫血,导致患者住院时间及康复时间延长。随着围手术血液管理的发展及一系列措施的提出,本文就腰椎后路椎间融合术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综述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OLIF术后过长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再发下肢痛一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报告1例斜外侧入路椎体融合(oblique lumbar interbody fusion,OLIF)术后过长的关节突移位压迫神经根导致再发下肢痛的病例。女,48岁,诊断为L 4椎体滑脱症。术前CT提示L 5右侧上关节突过度增生,长径为10.46 mm,L 5右侧上关节突与L 4右侧神经根的间距仅1.34 mm。在接受OLIF术后短期内即出现右下肢放射痛复发,复查腰椎CT示融合器植入后椎间隙撑开,而L 5右侧上关节突向前倾斜的角度由术前59.46°增大至65.22°;关节突至椎间孔前壁的距离由0.63 mm减小至0.25 mm,至椎间孔上壁的距离由0.31 mm增大至0.39 mm;椎间孔截面积则由0.29 mm 2减小至0.18 mm 2;椎间隙前凸角由0.52°增大至7.33°,均提示L 4,5椎间隙不均匀撑开,且L 5右侧增生的上关节突向前下倾斜压迫L 4右侧神经根。再次微创手术中对增生过长的关节突进行磨除,松解受压神经根,再次手术后患者右下肢放射痛得到缓解。因此,可以认为OLIF手术中椎间隙被不均匀撑开时,异常增生或过长的关节突可导致神经根受压,进而引起术后持续不缓解的下肢根性疼痛。这也要求术者在术前应充分评估关节突增生情况对OLIF手术效果的潜在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后入路腰椎手术后镇痛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腰椎后路内固定术是治疗腰椎间盘突出症、椎管狭窄和椎体滑脱等腰椎疾病的主要手术方式,但术后疼痛剧烈,严重影响手术疗效。文章对后入路腰椎手术后疼痛的特点、对机体的影响以及近年来腰椎手术后常用的镇痛方式和镇痛药物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