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2019年3月至2021年3月上海市儿童医院骨科收治的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的差异,探索通过三维步态分析中时-空与运动学参数来定量评价痉挛型脑瘫患儿下肢运动功能,为痉挛型脑瘫的病情评估提供客观定量方法。方法:选取年龄6~12岁、经粗大运动功能分级系统(gross motor function classification system,GMFCS)分级为Ⅰ、Ⅱ、Ⅲ级的痉挛型脑瘫患儿为研究对象,共90例,GMFCS分级为Ⅰ级(Ⅰ级组)、Ⅱ级(Ⅱ级组)、Ⅲ级(Ⅲ级组)各30例。选取30例正常儿童作为正常对照组。通过三维步态分析系统采集90例脑瘫患儿和正常对照组儿童步态分析中的时-空与运动学参数,利用方差分析和多样本均数间多重比较,分析不同运动功能分级脑瘫患儿之间以及与正常对照组儿童之间的差异。结果:脑瘫患儿步态分析时-空参数中步长、步宽、步速、步频、跨步长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减小;脑瘫患儿步态周期和双支撑时间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延长( P<0.05),且随GMFCS分级的升高而逐渐延长。运动学参数中,脑瘫患儿髋关节、膝关节和踝关节活动角度较正常对照组儿童明显减小( P<0.05),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明显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明显增大( P<0.05);随GMFCS分级的升高,关节活动角度逐渐减小,髋关节最大屈曲角度、膝关节最大和最小屈曲角度、踝关节最大背屈角度逐渐减小,而髋关节最小屈曲角度逐渐增大;仅踝关节最大跖屈角度在不同GMFCS分级患儿中无明显差异( P>0.05)。 结论:步态分析中时-空参数和运动学参数可以定量评估痉挛型脑瘫患儿的下肢运动功能。GMFCS分级越高的脑瘫患儿与正常儿童之间的差异越大,下肢的运动功能越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重度恶性中心气道狭窄合并强直性脊柱炎患者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麻醉处理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男性,年龄73岁,身高150 cm,体质量45 kg,BMI 19.7 kg/m 2,ASA分级Ⅳ级。因"咳嗽、咳痰10 d,加重伴气促1 d"入院,主要诊断为:1.右侧中央型支气管鳞癌;2.气管中段重度狭窄;3.Ⅱ型呼吸衰竭;4.强直性脊柱炎。既往强直性脊柱炎病史40余年。查体:T 36.0 ℃,HR 95次/min,RR 28次/min,SpO 284%,BP 132/75 mmHg(1 mmHg=0.133 kPa)。神志清,呼吸浅快,三凹征,存在严重吸气性呼吸困难,伴喘鸣音,双肺可闻及呼吸双相干啰音。血气分析结果提示:pH值7.3、PaO 2 51 mmHg、PaCO 2 55 mmHg、HCO 3-30 mmol/L、BE -2.3 mmol/L。胸部CT结果提示:气管中段气管内软组织突向腔内,大小约15 mm×10 mm(见图1)。胸部CT多平面重建及三维重建:气管内软组织密度影,气管中段严重狭窄,最狭窄处气管直径2 mm(见图2-3)。支气管镜:距离隆突约3 cm见菜花样新生物,肿物长度20 mm(见图4);气道阻塞程度达90%。术前心电图、心脏彩超、血常规、电解质、肝肾功能未见明显异常。病情重,若不尽快解除气道梗阻有窒息风险。经多学科联合会诊,拟急诊在喉罩全身麻醉下行经支气管镜支架置入术+球囊扩张术。气道评估:Mallampati分级Ⅱ级,脊柱驼背畸形,胸椎向背侧凸起,颈椎成前屈状态,活动度受限,后伸、侧屈和旋转活动困难,无法平卧,以侧卧为主,少许半卧位。有活动性义齿,无小下颌畸形、巨舌,未见睡眠呼吸暂停。甲颏距离6 cm,张口度4 cm。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后路固定节段的选择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脊柱外科医师对三维矫形理念的进一步认识,内固定器械、去旋转工具的进步以及手术技术的提高,Lenke 5型青少年特发性脊柱侧凸手术策略的科学制定逐渐成为治疗的争议焦点。术前手术策略的制定不仅直接影响畸形矫正和平衡重建,而且与术后脊柱的活动功能及患者生活质量直接相关。因此本文将从手术固定方法、手术入路、固定椎选择三方面论述。笔者认为,应以Risser征为重要的考量因素来判断手术固定方法。手术入路的选择必须要参考术者对入路的熟悉程度及经验,在把握好适应证并考虑手术风险和益处的同时,根据不同患者的需要选择合适的手术入路。固定椎的选择,选择上端椎(UEV)为上端固定椎(UIV),较更为激进的上端椎-1(UEV-1)更加安全,而在具体选择下端固定椎(LIV)时需要综合五方面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腹前外侧跨区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腹前外侧跨区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四肢软组织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选择2017年10月至2020年1月宁波市第六医院手外科收治的手、前臂、足部及踝关节软组织缺损20例,其中手及前臂组织缺损17例,踝关节及足部软组织及复合组织缺损3例,肢体软组织缺损面积为6 cm×8 cm~36 cm×18 cm。临床结合CTA及三维重建术前优化设计并切取游离跨区穿支皮瓣20例,设计了以下5种皮瓣组合方式:①腹壁下动脉加腹壁上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②旋髂浅动脉加旋髂深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③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下动脉穿支游离穿支皮瓣;④旋髂浅动脉穿支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⑤腹壁下穿支动脉加腹壁浅动脉游离穿支皮瓣。皮瓣营养总面积分别为(272.3±12.5)cm 2、(107.4±9.3)cm 2、(193.6±24.2)cm 2、(155.2±20.1)cm 2、(203.7±16.3)cm 2。术后通过来院门诊复诊随访,观察皮瓣外形、质地、血运、颜色、修复肢体的活动功能、供区恢复及功能情况,供区均予一期直接缝合。 结果:本组20例腹前外侧跨区穿支皮瓣中,18例顺利成活,1例术后出现部分坏死,经换药后愈合;1例出现皮下血肿,经拆线减张、引流后皮瓣成活。本组无1例发生感染,19例皮瓣一期愈合,1例皮瓣伤口延迟愈合,经换药1周后闭合。按目前国际广泛用于评价肢体损伤后治疗效果的臂肩手障碍(DASH)调查表评定,结合术后随访6~12个月显示,17例上肢损伤术后功能恢复均良好:优7例、良9例、差1例,优良率为94.1%。3例足部损伤患者恢复均良好,行走、跳跃等功能均无明显减退,根据Maryland足功能评分标准评定,结果均达优。皮瓣感觉参照英国感觉功能评定标准,结果S 2 3例,S 3 15例,S 3+ 2例。20例皮瓣血运良好,质地柔软,颜色、感觉、厚度及活动等均达良好,20例皮瓣供区均愈合良好。 结论:结合术前穿支血管的CT三维重建及优化设计的情况下,切取腹前外侧壁跨区游离穿支皮瓣修复大面积软组织缺损取得良好的临床疗效,是一种可行的治疗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对神经根型颈椎病颈部生物学相关参数的影响。方法:随机对照试验设计。将符合入选标准的2019年2月-2021年2月黑龙江中医药大学附属第二医院100例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每组50例。对照组采用西医常规疗法治疗,观察组采用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治疗。2组均治疗3个月。采用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JOA评分)、颈椎功能障碍指数(NDI)评价患者颈椎功能状态,VAS量表评估颈椎疼痛程度;利用三维绘制技术绘制椎间孔容积,建立颈椎三维有限元模型并进行力矩加载,做旋转、侧弯、后伸、前屈运动,测试C 4~7椎体各节段椎间盘应力及颈椎活动度,评价临床疗效。 结果:观察组总有效率为94.0%(47/50)、对照组为70.0%(35/50),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9.76, P=0.002)。治疗后,观察组JOA评分高于对照组( t=6.23, P<0.01),NDI评分、VAS评分低于对照组( t值分别为5.17、9.13, P<0.01),椎间孔容积[(8.45±1.27)mm 3比(7.18±1.38)mm 3, t=4.79]高于对照组( P<0.01)。治疗后,观察组C 4~7颈椎前屈[(7.15±0.87)°比(5.64±0.78)°, t=9.14]、后伸[(8.53±0.73)°比(7.15±0.68)°, t=9.78]、侧弯[(6.57±0.71)°比(5.28±0.67)°, t=9.34]、旋转[(7.89±0.52)°比(6.54±0.48)°, t=13.49]活动度高于对照组( P<0.01);C 4~7椎间盘前屈[(1.41±0.09)kPa比(2.01±0.12)kPa, t=28.28]、后伸[(1.54±0.07)kPa比(2.01±0.08)kPa, t=31.26]、侧弯[(1.24±0.07)kPa比(1.89±0.13)kPa, t=31.13]、旋转[(1.23±0.06)kPa比(1.85±0.11)kPa, t=34.99]应力低于对照组( P<0.01)。 结论:穴位贴敷联合仰卧间歇角度牵引可较好改善神经根型颈椎病患者颈部疼痛及颈椎功能,促进颈部生物力学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CT血管造影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在三维CT血管造影(3D-CTA)技术辅助下,游离肩胛皮瓣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临床效果。方法:2013年1月至2018年6月,山东省潍坊市益都中心医院烧伤整形外科收治四肢深度烧伤创面患者21例,男12例,女9例,年龄17~65岁,病程1~3个月,均采用游离肩胛皮瓣修复。术前行3D-CTA检查,根据检查结果,设计与受区缺损的形状、大小相适应的个性化修复方案。术后观察患者皮瓣成活情况、颜色、质地,以及有无瘢痕挛缩、功能障碍等。结果:3D-CTA技术能够明确供、受区解剖学结构,术中操作证实血管走行、分布和术前设计基本一致,术后21例皮瓣全部成活。随访半年至1年,见皮瓣颜色、质地、耐磨性、外观恢复较好,患肢活动功能恢复,背部供区未见明显瘢痕增生,肩关节功能正常。结论:游离肩胛皮瓣血供可靠、切取范围大、操作方便、不损伤主干血管及供区隐蔽,是修复肢体深度烧伤创面的理想方法之一。术前行3D-CTA检查,指导手术方案设计及实施,提高了术中血管吻合准确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在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中的效果对比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自制三维打印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三维辅具)与传统万能袖带助餐辅具(以下简称万能袖带)对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自主进食功能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自身对照研究方法。2020年3月—2021年6月,武汉大学同仁医院暨武汉市第三医院收治18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中重度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其中男15例、女3例,年龄21~58(42±11)岁。使用三维软件及三维打印机为患者定制三维辅具后,指导患者在连续14 d内分别隔天使用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进食各7 d,其间也可无辅具由他人喂食。统计患者使用每种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及其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使用2种辅具共14 d后(以下简称使用14 d后),测量患者使用2种辅具的转移液体用时和转移液体量,评定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改良Barthel指数(MBI)中进食项的评分,采用利克特5级量表评价患者在无辅具、使用三维辅具、使用万能袖带时的进食主观满意度。对数据行配对样本 t检验、Wilcoxon符号秩和检验、 χ2检验。 结果: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7 d中进食正餐次数为(18.1±2.0)次,明显多于使用万能袖带的(4.0±2.0)次( t=53.72,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进食正餐次数占所属7 d内进食正餐总次数的比例为72.4%(325/449),明显高于使用万能袖带的16.7%(72/431), χ2=257.36, P<0.01。使用14 d后,患者使用三维辅具转移液体用时、转移液体量分别明显短于、多于使用万能袖带( t值分别为2.49、7.52, P<0.05或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时MBI中进食项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的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90、3.86, P<0.01);患者使用三维辅具的进食满意度评分与使用万能袖带评分相近( P>0.05),且均明显高于无辅具时的评分( Z值分别为3.61、3.00, P<0.01)。 结论:三维辅具和万能袖带都可代偿烧伤后上肢功能障碍患者肢体功能,提高其自主进食能力,但三维辅具在提高患者进食意愿及转移食物效率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个体化聚醚醚酮在上颌骨缺损精确重建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个体化定制聚醚醚酮(PEEK)在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中的应用效果。方法:2018年9月至2020年11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口腔颌面-头颈肿瘤科收治13例行上颌缺损的患者,男9例,女4例,年龄15~62岁,平均28.6岁。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及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均采用个体化PEEK置入修复。13例患者术前均拍摄颌面部CT,然后三维重建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6例上颌骨良性病变患者通过虚拟手术计划制定肿瘤切除范围,获得相应的上颌骨缺损模型,并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根据虚拟手术计划设计、制作并打印手术截骨导板。然后在截骨导板辅助下切除肿瘤,植入PEEK。7例上颌骨肿瘤术后缺损患者通过术前颌面部CT三维重建直接获得上颌骨缺损模型,然后基于镜像技术进行PEEK假体的设计和制作。术中置入PEEK,如腭部缺损则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术后定期随访,观察术后并发症、患者面部外形、咬合关系、眼球位置及活动度,统计患者满意度。术后1个月行CT扫描,将CT数据同术前虚拟手术设计数据进行拟合比较,评估PEEK置入位置的精确度;测量评估手术前、后眼球突出、上抬或内陷、下移的复位矫正情况,采用配对 t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13例患者均按术前设计顺利完成PEEK置入手术,其中2例患者PEEK置入时与眶下壁区缺损不完全匹配,经调磨后就位。一期重建的5例骨纤维病变患者术中行抽屉式切除术,保留了牙槽骨;7例二期重建患者中,2例为腓骨肌皮瓣修复术后利用PEEK支撑眶底改善外形,3例上颌骨缺损患者同期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腭部缺损,分割口、鼻腔。术后伤口愈合良好,皮瓣全部成活。术后1个月复查时,患者面部对称性及眼球位置术后恢复良好,张口度正常,眼球运动正常无受限,患者均对手术效果满意。术后CT图像拟合显示PEEK置入位置准确,误差为(0.68±0.12) mm。6例良性肿瘤患者术后眶容积(26.37±0.94) ml,眼球高度(0.98±0.48) mm,眼球突度(1.10±0.28) mm,分别较术前的(24.06±0.85) ml、(3.83±0.81) mm、(2.53±0.67)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7例上颌骨缺损患者术后眼球高度(0.77±0.42) mm,眼球突度(0.61±0.31) mm,较术前的(2.03±1.07) mm、(2.01±0.34) mm明显改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术后随访时间1~27个月[(12.0±7.6)个月],出现1例感染排异、1例肿瘤复发,行PEEK拆除术,其余11例未发现肿瘤复发及PEEK感染排异。 结论:个体化定制的PEEK,在虚拟手术计划辅助下,必要时联合软硬组织瓣,可以精确恢复上颌骨外形,支撑眶底,有效提高上颌骨缺损修复重建的精确性和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型和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估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的临床疗效。方法:收集四川省骨科医院儿童骨科2019年3月至2020年3月收治的130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其中男67例,女63例;年龄(5.8±2.9)岁;左侧62例,右侧68例;伸直尺偏外旋型106例,伸直尺偏内旋型2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为2 h至3 d,其中急诊手术20例。骨折分型:Gartland Ⅲ型64例,Gartland Ⅳ型66例。按照整复骨折手法、置入克氏针顺序和方式不同分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 n=65)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 n=65)。通过数字影像学检查系统测量伤肢Baumamn角,评估术后肘关节的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度数、术后Baumamn角改变及丢失角度和Flynn肘关节功能评定结果。 结果:所有入组患儿均顺利完成手术,均获随访,骨折均愈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手术时间为(38.03±18.17)min,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手术时间为(24.99±12.26)min,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随访时间为(14.57±2.24)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5.04±5.72)d;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随访时间为(14.03±2.06)个月、骨折愈合时间为(44.26±4.99)d,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后期随访中,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共3例(其中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分别为-6°和-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为-3°),克氏针松动2例(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和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各1例,均于术后6周拔除克氏针),伤肢发生肘内翻畸形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1例)和克氏针松动例数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1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1例)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针道感染1例(为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患儿,出现于术后2周,予加强换药、外擦莫匹罗星软膏后治愈),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无一例针道感染,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1)。两组均无一例骨筋膜间室综合征、医源性血管神经损伤、Volkmann挛缩和骨化性肌炎。术后3个月,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36.01±4.26)°、伸肘角度为(7.04±2.11)°、过伸角度为(6.11±3.6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肘关节ROM角度,屈肘角度为(141.90±3.76)°、伸肘角度为(4.90±2.78)°、过伸角度为(3.27±2.27)°;两组伤肢肘关节ROM度数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2.0±6.5)°,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即刻Baumamn角为(74.5±7.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86±1.07)°,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术后12个月及以上(末次随访)Baumamn角丢失角度为(3.58±1.12)°,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2个月,两组Flynn肘关节功能比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组中优53例、良5例、可5例、差2例;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组中优60例、良3例、可1例、差1例,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改良带针旋转复位法较三维立体旋转整复法治疗Gartland Ⅲ、Ⅳ型儿童伸直尺偏型肱骨髁上骨折手术时间更短,后期肘关节屈伸功能和提携角外观恢复均更好,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比观察肉毒毒素注射后不同时间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的疗效。方法: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63例痉挛型脑瘫伴马蹄足患儿分为观察组及对照组。2组患儿均给予基础康复治疗(包括足跟步行、踢球训练、单脚站立、立位平台上下训练、平衡训练等),观察组同时于小腿三头肌注射A型肉毒毒素2周后行系列石膏固定治疗,对照组则于A型肉毒毒素注射后即刻介入系列石膏固定治疗。2组患儿均石膏固定4周。于治疗前、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分别运用改良Tardieu量表(MTS)、三维步态分析、粗大运动功能测试量表(GMFM-88)及自制问卷对患儿肌张力、步态、运动功能及护理情况进行评测。结果: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2组患儿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三维步态首触地时踝关节角度、支撑期和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GMFM-88量表D区(站立)评分均较治疗前明显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时观察组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8.57±7.38)°]、GMFM-88量表D区评分[(88.79±21.19)分]及治疗后6个月时MTS评分[伸、屈膝时踝跖屈肌R1,R2及R1-R2差值]、支撑期最大踝关节角度[(5.53±9.16)°]、GMFM-88量表D区评分[(83.52±20.64)分]均较对照组显著改善( P<0.05)。治疗后2个月、6个月时观察组首触地踝关节角度、摆动期最大踝关节背屈角度、步长、步速、GMFM-88量表E区评分与对照组间差异仍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肉毒毒素注射后延迟2周介入系列石膏固定较注射后即刻行石膏固定能更有效缓解痉挛型脑瘫患儿踝跖屈肌张力及痉挛状态,改善踝关节活动范围与功能,减轻系列石膏固定引起的不适与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