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肿瘤类器官个体化药物敏感性检测是病理科发展新契机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肿瘤类器官是将患者来源的新鲜肿瘤组织经体外三维(3D)细胞培养系统建立的、与患者肿瘤特征高度相似的一种立体模型[1],能高度模拟人体内肿瘤组织的结构和功能,并展现细胞与细胞以及细胞与基质之间的相互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在耳鼻咽喉科教学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选取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住院规培医生及低年资住院医生为研究对象,由主讲教师在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中制作耳鼻咽喉-头颈外科解剖标识,通过实训授课方式应用在学生中,主讲教师分别对鼻部、咽喉头颈、耳部三个亚专业在多点触控虚拟解剖台中进行讲解。该教学方法因其形象生动的三维立体感激发了课堂学习兴趣,其教学相长的特性有利于医学教育师资的培养,设备的一次性投入也突破传统解剖耗材的供应瓶颈,对促进学生由被动接受向主动求知态度的转变也有一定帮助。多点触控虚拟解剖系统能有效对教学方式进行改良,增加医学教学中的趣味性,在医学教学中值得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的分子机制。方法:体外构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模型,激光共聚焦显微镜观察其三维立体结构。将培养的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分成3组:二甲基亚砜(DMSO)对照组(仅加入0.01% DMSO)、痤疮丙酸杆菌悬浮菌组(加入痤疮丙酸杆菌悬浮菌,简称悬浮菌组)、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组(加入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简称生物膜悬液组)。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检测孵育6 h后各组白细胞介素6(IL-6)、IL-8以及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 mRNA相对表达水平,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检测孵育24 h后各组IL-6、IL-8及TNF-α游离蛋白水平,Western印迹法检测角质形成细胞Toll样受体2(TLR2)蛋白表达水平。进一步用TLR2/丝裂原激活蛋白激酶(MAPK)/核因子κB(NF-κB)信号通路关键分子的阻断剂(C29、ST2825、BAY11-7082、SB203580、U0126-EtOH)联合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作用于人原代角质形成细胞,同时设DMSO对照组和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阳性对照组,然后检测IL-6、IL-8及TNF-α mRNA和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多组间比较采用单因素方差分析,两两多重比较采用Bonferroni法。结果:激光共聚焦显微镜下,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形成草坪般的三维立体结构,生物膜生长状态良好。RT-qPCR及ELISA显示,生物膜悬液组、悬浮菌组、DMSO对照组炎症因子IL-6、IL-8、TNF-α 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mRNA: F = 89.70、312.17、46.09,均 P < 0.001;游离蛋白: F = 886.12、634.25、307.01,均 P < 0.001);生物膜悬液组IL-6、IL-8、TNF-α 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悬浮菌组和DMSO对照组(均 P < 0.001);悬浮菌组IL-6 mRNA表达及TNF-α游离蛋白表达均显著高于DMSO对照组( P < 0.001、= 0.003),但IL-6游离蛋白、TNF-α mRNA、IL-8 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与DMSO对照组相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 > 0.05)。Western印迹结果显示,生物膜悬液组和悬浮菌组TLR2蛋白表达均明显高于DMSO对照组。经不同MAPK/NF-κB通路抑制剂预处理及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悬液共孵育,C29组、ST2825组、BAY11-7082组、SB203580组、U0126-EtOH组及DMSO对照组IL-6、IL-8、TNF-α mRNA及游离蛋白表达水平均显著低于生物膜悬液组(均 P < 0.05)。 结论:痤疮丙酸杆菌生物膜诱导人角质形成细胞发生炎症反应能力较强,可能通过激活TLR2/MAPK/NF-κB信号通路实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肠类器官在儿童肠道疾病机制研究中的作用及临床转化前景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肠类器官是一种体外培养建立的富含肠道干细胞群的三维立体肠道组织。肠类器官可以模拟接近体内环境下肠道的生理状态,在研究肠道胚胎发育、建立肠道疾病模型、临床药物筛选、组织再生及基因治疗等领域更具优势,也为儿童肠道疾病研究提供了全新思路。本文现就肠类器官作为儿童肠道疾病模型的研究进展及潜在临床转化应用前景做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钢板内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在股骨骨不连中的应用现状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骨不连是股骨骨折髓内钉术后常见的并发症,发生率为1%~12.5%。目前,股骨骨不连的治疗方式主要分为手术治疗和非手术治疗,而手术治疗为首选方式。手术治疗股骨骨不连的金标准是更换髓内钉,但对于非峡部的股骨骨不连,即使更换大直径的髓内钉,仍然不能解决骨不连断端旋转和成角移位的问题;对于营养不良型骨不连、萎缩型骨不连以及有大块骨缺损的骨不连仅通过更换髓内钉并借助自体骨植骨不足以消除断端间隙、增加断端间接触面积,无法为骨不连断端提供一个良好的生物学环境。另外,更换髓内钉时并不显露骨不连断端,故无法取相应的组织进行细菌学培养,对判断骨不连断端是否合并感染有一定难度。双钢板技术是切开直视下找到骨不连部位,并在骨不连断端放置不同角度的两块钢板进行固定。查阅近10年国内外已发表的与双钢板技术治疗股骨骨不连相关的文献,经分析总结得出双钢板固定联合自体髂骨植骨为骨不连的愈合提供了一个三维立体固定模型,具有稳定性强的特点,在改善骨折端的生物学行为和机械稳定性方面发挥着积极的作用,术后有利于膝关节屈伸活动,同时愈合率高、并发症发生率低,可有效缓解疼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肺腺癌细胞在基质胶-Ⅰ型胶原共混水凝胶支架类器官体系中的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在类器官培养体系下使用不同三维支架培养肺癌细胞A549所出现的生物学行为,观察并表征在模拟肺癌早期基质的基质胶和模拟肺癌进展期基质的基质胶-Ⅰ型胶原共混水凝胶中分别培养A549类器官出现的增殖、侵袭和药物敏感性方面的差异。方法:通过扫描电镜(SEM)观察基质胶与Ⅰ型胶原共混后水凝胶的三维支架结构变化。A549细胞在基质胶中和基质胶-Ⅰ型胶原共混水凝胶中进行体外类器官培养,在光镜下观测类器官平均直径变化和第9天成球率评估类器官的生长趋势;使用HE染色和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估类器官微组织特征和肿瘤增殖标志物Ki-67表达量;使用鬼笔环肽染色检测类器官中F-actin表达位置与空间排列;通过免疫印迹法检测类器官中EMT相关蛋白(E-cadherin、N-cadherin和Vimentin)变化;通过3D glo法检测类器官在吉非替尼处理后的活力以分析类器官药物敏感性的变化。结果:A549类器官在基质胶中形成表面光滑的实心球体,在共混水凝胶中出现丝状伪足、片状伪足和单细胞散布到基质的现象;在两种支架中培养的A549类器官生长趋势无明显差异,但共混水凝胶组Ki-67阳性表达率明显高于基质胶组;A549类器官细胞骨架在基质胶中呈疏松立体球状结构,在共混水凝胶中出现分支结构且单细胞分支尖端细胞发生细胞骨架重塑;共混水凝胶组类器官相较于基质胶组其上皮标志物表达降低、间充质标志物表达升高;共混水凝胶组肺癌类器官相较于基质胶组对吉非替尼更耐药。结论:在基质胶-I型胶原共混水凝胶中培养的肺癌类器官形态结构改变、增殖能力增强、侵袭能力增强以及对吉非替尼的药物敏感性降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头颈部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恶性肿瘤发生发展的机制探索以及抗癌药物治疗疗效的评估均有赖于各种体内与体外研究模型的建立.近几十年间,随着生物医学技术的快速发展,恶性肿瘤的体内外研究模型也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基因检测技术从单基因到多基因的进展促进了生物信息学飞速发展和恶性肿瘤概念的转变;体外细胞研究模型从单层的二维培养、原代培养向立体的三维构型发展,从而更好地重现肿瘤组织的细胞间交互作用与功能;体内动物研究模型由传统的致癌物诱导、细胞或组织形成移植瘤逐渐演变为基因编辑的动物模型或人源性肿瘤异种移植模型,从而可以针对性地研究相关基因在肿瘤发生发展中的作用;传统的临床研究也从简单的临床回顾性研究更多地向前瞻性研究转变,Ⅰ期/Ⅱ期/Ⅲ期临床研究,研究者发起的临床研究以及真实世界临床研究,这些研究为临床研究增添了活力.目前恶性肿瘤研究模型存在的主要不足包括模型的单一性、对肿瘤微环境的模拟不足、动物肿瘤模型与人类肿瘤差异性,以及缺乏对个性化医疗的考量.未来仍需要进一步研发和优化研究模型,并更有效地将不同模型整合起来,形成一个优化的整体实验模型系统.本文将系统回顾恶性肿瘤研究模型的演化并对相关模型进行阐述,为科研工作者进行恶性肿瘤的研究提供合理的研究模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4/7/6
目的:探讨增强现实技术在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方法:以北京大学2020级口腔医学专业本科生为实验对象,选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相关知识为实验内容.根据实验内容选择影像数据,通过数字化软件对影像数据中上下颌骨、颈部动静脉等重要血管和骨组织结构进行三维重建,生成解剖实验模型,将重建模型加密后储存于云端.通过联网移动设备扫描实验模型对应的二维码,获取增强现实图像,辅助实验人员讲解和实验对象学习.分别在理论讲解和实践操作中应用增强现实技术,以课后问卷调查的形式收集实验对象对于增强现实技术的应用反馈,评价该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识别中的应用效果.结果:实验共纳入83名本科生,所有实验对象均能顺利使用增强现实技术识别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实验参与人员均可通过联网的移动设备扫描二维码,从云端获取三维解剖实验模型,并在移动端对模型进行放大、缩小、旋转等操作.增强现实技术能够以不同的解剖部位内容为基础,制定个性化的内容呈递方式,通过更为真实的三维立体图像帮助实验对象分辨解剖结构,获取解剖知识.课后问卷调查结果显示,学生对于增强现实技术辅助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的接受程度较高(9.19分),增强现实技术在培养学生三维空间理解能力(9.01分)、提升课程趣味和激发学习热情方面(8.55分)获得了较高评分.结论:增强现实技术能够实现解剖模型的三维可视化,激发学生学习热情,辅助学生更好建立三维空间理解能力,在帮助学生进行口腔颌面颈部解剖结构识别过程中取得了良好的应用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子宫内膜异位症立体化长期管理模式的构建
编辑人员丨2024/6/22
目的 通过创建子宫内膜异位症一体化诊治管理中心,为患者提供专病门诊-专病病房-随访中心于一体的闭环式专病诊疗管理区域,实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的全病程精细化管理.方法 通过多角度发挥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的平台辐射作用,包括规范疾病诊治管理、开展科普宣教、培养专病人才、开展疾病科学研究、帮扶基层及顺畅分级诊疗等,实现对子宫内膜异位症专病的全方位综合管理,从而构建兼顾患者诊治-专病管理-区域诊疗的子宫内膜异位症三维管理新模式.结果 2021年3月-2023年3月,到子宫内膜异位症中心就诊的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患者共1 559例.中心建成前后相比较,子宫内膜异位症患者长期管理率由43.1%上升至83.4%,健康知识知晓率由55.6%上升至100.0%,市外患者就诊率由12.2%增加至31.4%.中心建成后,专病病房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手术增加50.4%,子宫内膜异位症相关疑难危重病例增加57.6%,患者综合满意度98%以上.中心指导培养基层子宫内膜异位症技术骨干近20名,帮助4个基层单位开设子宫内膜异位症门诊.结论 新模式的实践,提高了患者生活质量,促进了专科发展,优化了医疗资源分布,促进了区域子宫内膜异位症整体诊治水平的提升,成效显著,也为临床上专病特色慢病管理模式的构建提供了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熔融堆积3D打印CaC03/PLA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修复兔软骨缺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观察熔融堆积3D打印碳酸钙(CaCO3)/聚乳酸(Polylactic acid,PLA)材料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对新西兰大白兔软骨缺损的修复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采用熔融堆积3D打印工艺制备CaCO3/PLA材料,电镜扫描其微观结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免疫荧光定性检测CD90;建立兔膝关节软骨缺损模型后将24只实验动物兔分为4组,每组6只并分别给予不同处理,对照组给予0.5 mL磷酸盐缓冲液,干细胞组给予0.5 mL细胞悬液(细胞计数约为6.56×106/mL),材料组将3D打印CaCO3/PLA材料填充于关节软骨缺损处,干细胞+材料组将3D打印CaCO3/PLA材料与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共培养后并注射0.5 mL细胞悬液,干预8周后进行组织学苏木素-伊红、番红固绿染色.根据染色结果结合ICRS大体评分、改良Pineda评分评估各组膝关节软骨修复情况.结果 熔融堆积3D打印CaCO3/PLA材料电镜扫描显示纵横排列整齐,内部为疏松多孔结构,孔道相连续,孔径为580~800 μm,微观扫描面呈三维立体结构.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标记物CD90免疫荧光检测结果显示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呈长梭形,胞内椭圆形细胞核,胞质染为红色,核染为蓝色.对照组ICRS大体评分平均1分,干细胞组平均6.5分,材料组平均5.5分,干细胞+材料组平均10.8分.对照组改良Pineda评分平均13.17分,干细胞组平均4.01分,材料组平均8.01分,干细胞+材料组平均2.66分.结论 熔融堆积3D打印CaCO3/PLA材料负载人脐血间充质干细胞具有修复膝关节软骨缺损的能力,且该材料的组织相容性良好,进一步证明了采用组织工程学方法进行软骨损伤修复的可行性,以及干细胞疗法的有效性与安全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