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图像引导大分割调强放疗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的效果及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图像引导大分割调强放疗(Ig-HypoRT)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的效果及不良反应。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1月至2019年1月徐州市肿瘤医院收治的45例不可切除Ⅲ期NSCLC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接受以铂类为基础的两药联合化疗方案诱导化疗,然后行Ig-HypoRT,共给予肿瘤剂量60~63 Gy/12~18次,每次3.5~5.0 Gy。放疗过程中将对侧食管作为危及器官进行勾画,限制V 45 Gy≤1.8 cc、V 55 Gy≤0.4 cc。观察患者疗效、生存情况及不良反应发生情况。 结果:45例患者中完全缓解9例,部分缓解31例,疾病稳定4例,疾病进展1例,有效率为88.8%(40/45)。中位随访34个月,45例患者中位总生存(OS)时间25.0个月(95% CI 21.7~28.8个月),1、2、3年OS率分别为78.9%、56.8%、47.7%;中位无进展生存(PFS)时间18.5个月(95% CI 15.0~22.0个月),1、2、3年PFS率分别为59.8%、32.6%、18.6%。3年局部复发率为9%(4/45)。1~2级放射性食管炎发生率为80%(36/45),1~2级胸痛发生率为20%(9/45)。3~4级不良反应发生率为13%(6/45),其中3级肺不张发生率为7%(3/45),3级放射性肺炎发生率为4%(2/45),4级咯血发生率为2%(1/45)。 结论:Ig-HypoRT联合对侧食管保护治疗不可切除Ⅲ期NSCLC,能够提高患者生存率并减轻食管不良反应。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肺癌是全球死亡率最高的癌症,严重威胁我国人民群众的生命健康。基于我国对肺癌精准诊疗的需求和研究现状,针对早期肺癌的精准诊断、治疗后复发监测、靶向与免疫治疗耐药等问题,需要提出针对患者的个体化解决方案并提供敏感性药物,这需要为临床提供能够针对患者肿瘤组织病理和分子分型特点的研究模型。基于微流控技术的器官芯片模型将类器官培养技术与微流控技术相结合,可以在3D培养的同时,以组织工程技术和微制造技术来模拟人体器官的基本结构,探究更为细致的生理病理反应;还能通过微流体控制和生物传感技术来进行更为快速高效的个性化药敏测试。该模型的出现极大地推动了肺癌领域的研究进展,本文将对近几年基于微流控技术的肺芯片模型在肺癌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并展望该技术在未来的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小细胞肺癌脑转移临床特征的综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估小细胞肺癌(SCLC)中脑转移的发生情况,对其临床特征、临床转归进行分析。方法:本研究为病例对照研究,采用非随机抽样的方法纳入了2015年8月至2019年7月在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初诊并治疗的SCLC患者225例,根据是否发生脑转移分为有脑转移组51例和无脑转移组174例。脑转移组又分有症状亚组15例和无症状亚组36例,孤立脑转移亚组33例和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亚组18例。比较各组间和亚组间一般资料、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肿瘤评分和功能状态评分、吸烟指数、脑转移灶最大直径、钠离子、乳酸脱氢酶、神经烯醇化酶、铁蛋白。对患者放化疗的疗效评价以及生存分析。结果:脑转移组单发转移22例(43.1%),多发转移29例(56.9%),发生部位主要在额叶39.2%(20/51)、颞叶23.5%(12/51)和小脑25.5%(13/51),可单发或多发。脑转移组中有15例(29.4%)有头痛、呕吐和感觉障碍等症状,脑转移有症状亚组吸烟指数800(600,1 000)支/年较脑转移无症状亚组200(0,800)支/年高,差异有统计意义( Z=2.25, P=0.025);脑转移有症状亚组脑转移灶最大直径在3 cm以上者占比较有脑转移无症状亚组多( Z=6.80, P=0.031)。脑转移合并其他器官转移亚组的患者乳酸脱氢酶、神经烯醇化酶高于孤立转移患者,分别为乳酸脱氢酶268.0(202.5,369.5) U/L比199.3(183.7,239.1) U/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2.87, P=0.016),神经烯醇化酶32.1(23.0,64.6) kU/L比13.9(7.7,32.5) kU/L( Z=3.27, P=0.002)。51例有脑转移的肺癌患者15例接受依托泊苷联合铂类化疗,其中40.0%(6/15)脑转移灶达到缓解;30例接受化疗联合脑部放射治疗,完成随访25例,其中72.0%(18/25)脑部病灶达到缓解。化疗联合脑部放疗对脑转移瘤控制水平高于单独化疗( χ2=4.00, P=0.046)。但对于在广泛期SCLC初诊不论有无脑转移者肺部原发灶中位无进展生存期接近(6.4个月比8.5个月, χ2=1.27, P=0.261)、1年/2年生存率也相当(24.1%比35.5%,3.5%比7.5%, χ2值分别为1.33、0.13, P值均>0.05)。 结论:脑转移是SCLC患者的重要临床特征,现有的治疗模式能带来脑转移临床缓解的获益,但并不能进一步改善SCLC临床预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非小细胞肺癌骨转移患者血清S100A4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非小细胞肺癌(NSCLC)骨转移患者血清S100A4的表达水平及其诊断价值。方法:本研究为横断面研究,采用目的抽样法选取2022年9月至2023年7月在空军军医大学唐都医院就诊的187例转移性NSCLC患者,根据有无骨转移分为NSCLC骨转移组(68例)与NSCLC非骨转移组(119例)。同时选取同期健康体检者50名作为健康对照组。采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血清S100A4表达水平。收集NSCLC骨转移组患者临床资料,包括癌症家族史、吸烟指数、身体质量指数、病理类型、原发灶位置、单器官转移、骨转移类型、骨转移灶数量、高钙血症、高碱性磷酸酶血症。比较3组的性别、年龄和血清S100A4表达水平。分析NSCLC骨转移患者血清S100A4表达与临床特征的关系。采用简单随机抽样法选取NSCLC骨转移组25例患者,比较治疗前后血清S100A4表达变化。采用受试者操作特征(ROC)曲线评估血清S100A4对NSCLC患者骨转移的诊断效能。结果:NSCLC骨转移组中男41例,女27例;年龄(59.82±10.89)岁。NSCLC非骨转移组中男81例,女38例;年龄(60.81±8.87)岁。健康对照组中男30名,女20名;年龄(58.84±9.68)岁。3组性别、年龄分布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3组血清S100A4表达水平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H=118.62, P<0.001)。NSCLC骨转移组、NSCLC非骨转移组血清S100A4含量均较健康对照组升高[374.84(614.77)ng/L、98.02(81.77)ng/L比40.47(21.67)ng/L],NSCLC骨转移组血清S100A4含量高于NSCLC非骨转移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高碱性磷酸酶血症的NSCLC骨转移患者较血碱性磷酸酶含量正常的NSCLC骨转移患者血清S100A4表达水平高( Z=2.22, P=0.027);其他临床特征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25例NSCLC骨转移组患者治疗后血清S100A4水平较治疗前下降[118.74(195.54)ng/L比332.26(586.92)ng/L, Z=2.71, P=0.007]。ROC曲线分析结果显示,血清S100A4诊断NSCLC骨转移患者的曲线下面积为0.829,最佳截断值为256.45 ng/L,敏感度和特异度分别为0.676和0.975。 结论:血清S100A4在NSCLC骨转移中高表达,对NSCLC骨转移有较高的诊断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类器官培养体系下肺腺癌细胞标志物表征与表皮生长因子受体靶向药物敏感性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肺腺癌细胞形成的肺癌类器官结构与相关标志物进行表征,探讨对其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靶向药物敏感性。方法:对常用肺腺癌细胞系A549(EGFR野生型)和H1975(EGFR T790M/L858R)进行肿瘤类器官培养,观测肺癌类器官的形成、形态和增殖;通过HE染色,对形成的肺癌类器官进行微组织结构表征,采用免疫组织化学检测肺癌相关标志物甲状腺转录因子-1(TTF-1)、细胞角蛋白(CK7)、增殖指数(Ki-67)的表达情况并与传统二维培养情况对比;同时采用免疫荧光法检测A549和H1975类器官N-钙黏蛋白(N-cadherin)空间分布和表达情况;对A549和H1975形成的肺癌类器官进行一代与三代靶向药吉非替尼和奥希替尼的药敏试验,通过3D-glo法对ATP进行定量分析,以药物作用剂量为横坐标,细胞活力值为纵坐标,用GraphPad Prism9对数据进行非线性拟合曲线分析,评估药物敏感性。组间比较选取两个独立样本的Student’s t test检验,多组数据间比较选取方差分析。 结果:肺腺癌细胞A549和H1975分别在7 d和5 d形成平均直径50 μm的类器官球体结构;HE染色显示微结构,二维肺癌细胞与其形成的类器官标志物表达不尽相同;经靶向药物处理后,A549类器官对吉非替尼及奥希替尼都不敏感,而H1975肺癌类器官对吉非替尼呈现耐药对奥希替尼呈现敏感。吉非替尼组A549类器官半数抑制浓度(IC 50)高于H1975类器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8 μmol/L比0.50 μmol/L, t=9.90, P<0.05)。奥希替尼组A549类器官IC 50高于H1975类器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4 μmol/L比0.01 μmol/L, t=26.78, P<0.05)。 结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T790M/L858R)突变的肺腺癌细胞H1975形成的肺腺癌类器官较野生型A549形成的肺腺癌类器官对三代TKI药物奥希替尼具有高敏感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自分泌运动因子-溶血磷脂酸轴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自分泌运动因子(ATX)是外核苷酸焦磷酸酶/磷酸二酯酶2的蛋白质产物,具有溶血磷脂酶D活性,是产生细胞外溶血磷脂酸(LPA)的关键酶。研究显示ATX和LPA几乎在所有器官系统中都发挥着生理和病理作用,ATX-LPA轴在肿瘤进展、血管重塑、神经性疼痛、淋巴细胞归巢和慢性炎症等中发挥着重要作用。近年来ATX-LPA轴在肺癌、肺纤维化、肺部慢性疾病等中的研究已有更新,体现了其在肺部疾病发病机制中的重要性。本文就ATX-LPA轴在肺部疾病中的研究进展进行综述,以期为肺部疾病的诊疗提供新的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类器官在肺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肺癌是世界上常见的恶性肿瘤之一,发病率和死亡率均居恶性肿瘤首位。传统肿瘤模型的缺陷制约着肺癌的发生机制、药物研发和临床转化等研究。肿瘤类器官作为新一代的三维肿瘤模型,能够真实保留原始肿瘤的形态结构和肿瘤异质性,并具有培养时间短、增殖效率高、可长期保存等优势。近年来,包括肺癌在内的多种恶性肿瘤的类器官被成功构建,其在肿瘤相关的研究中表现出巨大应用价值,但仍存在创建成本较高和无法完全模拟肿瘤微环境的缺点。目前,借助肺癌类器官已实现临床前抗肿瘤药物筛选,极大地推动了肺癌个体化治疗的发展,并有望联合液体活检和基因编辑技术在肺癌的防治研究中取得更大的突破。本篇拟针对类器官在肺癌防治研究中的应用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临床特征。方法:选取2005年1月至2021年4月于青岛大学附属医院器官移植中心规律随访的成人肝脏移植患者作为研究对象,回顾性分析新发恶性肿瘤的类型和临床特征。共纳入601例成人肝移植受者,其中女性105例,男性496例,年龄(51.4±9.6)岁。以随访期间内是否合并新发恶性肿瘤将601例肝移植受者分为新发恶性肿瘤组( n=26)和非新发恶性肿瘤组( n=575)。收集患者年龄、性别、肝移植术前基础疾病、手术时间等临床资料。以门诊复查的方式随访。 结果:共有26例患者被诊断为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共计28例次(其中2例患者为2次发现不同的新发恶性肿瘤),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26/601)。肝移植手术到诊断新发恶性肿瘤的中位时间为42(20,70)个月。肝移植术后1、3、5、10、15年新发恶性肿瘤的累积发病率分别为0.5%、2.0%、6.3%、21.0%、34.5%。在28例次新发恶性肿瘤中,消化系统肿瘤最多,共17例次(60.7%),其次是肺癌3例次(11.1%),淋巴系统增殖性疾病2例次(7.4%),宫颈癌、甲状腺癌、软腭癌、眼睑癌、喉癌和前列腺癌各1例次(3.7%)。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组的随访时间55.9(36.6,102.5)个月长于非新发恶性肿瘤组33.4(18.5,58.9)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肝移植术后新发恶性肿瘤患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6.3%、83.5%、49.8%,肝移植术后非新发恶性肿瘤者的1、5、10年生存率分别为94.5%、77.7%、75.4%,二组累积生存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log-rank=0.402, P=0.526)。 结论:肝移植术后患者新发恶性肿瘤的发病率为4.3%,消化系统肿瘤的发病率高。新发恶性肿瘤的早期诊断和治疗,可明显改善患者预后并提高其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计划目标剂量的锥形线束CT图像配准方法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究一种以剂量体积直方图参数为优化变量,使用多目标优化算法的剂量优化配准算法,以提高锥形线束CT(CBCT)图像验证匹配的准确性。方法:回顾性分析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肿瘤医院2022年收治的6例肺癌和5例宫颈癌患者的28套CBCT图像。以骨性配准的结果为剂量配准算法的初始点,在其周围的三维空间内计算各位移点的通量加权灰度均方差,并使用无监督k均值聚类方法筛选候选位移点。使用有限尺寸笔形束算法计算各候选位移点的三维剂量分布,并提取直方图剂量指标作为多目标优化算法的优化变量。使用多目标遗传算法求解Pareto最优解集后,根据预设的目标权重方案求解最优唯一解。结果:采用剂量优化配准后,肺癌病例计划靶区(PTV)的D 90%、D 95%、D 98%、D mean、适形度(CI)指标,较常规配准策略分别平均提高0.23 Gy、0.49 Gy、1.05 Gy、0.15 Gy、0.03,危及器官的剂量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宫颈癌病例PTV的D 90%、D 95%、D 98%、D mean、CI指标,较常规配准策略分别平均提高0.72 Gy、1.15 Gy、2.53 Gy、0.24 Gy、0.05,部分危及器官评估指标降低1.06~1.81 Gy。 结论:剂量优化配准方法可有效提高靶区覆盖度并降低危及器官剂量,减少刚性配准算法的残余误差,可作为自适应放疗技术的流程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早期放疗干预对非小细胞肺癌寡转移患者的有效性及安全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非小细胞肺癌(NSCLC)寡转移患者的预后影响因素及早期放疗干预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苏州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放疗科2015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59例NSCLC寡转移(转移灶≤5个、转移器官≤3个)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07例,女52例;中位年龄63岁;放疗早期干预137例,放疗中晚期干预22例。以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ROC)确定无进展生存时间(PFS)/总生存时间(OS)判断肿瘤局部控制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生存分析采用Kaplan-Meier法,并行Log-rank检验,多因素生存分析采用Cox比例风险模型。结果:159例患者的中位随访时间为28.2个月,随访期内,完全缓解16例(10.1%),部分缓解53例(33.3%),疾病稳定27例(17.0%),疾病进展63例(39.6%),3、6、12个月局部控制率分别为83.9%、59.7%和41.0%。159例患者的PFS为8.0个月,中位OS为35.0个月,1、2、3年生存率分别为77.3%、63.0%和45.1%。与放疗相关的不良反应较轻,多为1~2级。PFS/OS=0.3是判断肿瘤局部控制和患者预后的最佳截断值。单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患者性别、寡转移器官数、T分期、放疗干预模式、肿瘤靶体积吸收剂量(DT-GTVnx)、PFS/OS与中位PFS有关( χ2=4.175、16.508、4.408、10.300、6.842、38.175, P<0.05);患者性别、病理类型、寡转移器官数、初诊分期、T分期、N分期、肺叶手术情况、放疗干预模式、肿瘤靶体积(V-GTVnx)、肿瘤负荷、肿瘤局部控制情况与中位OS有关( χ2=6.672、8.330、21.299、5.398、6.874、6.893、5.611、115.206、4.017、5.110、21.299, P<0.05)。多因素分析结果显示,放疗中晚期干预( HR=3.728,95% CI 2.099~6.622, 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PFS的独立危险因素,PFS/OS>0.3( HR=0.123,95% CI 0.062~0.246, 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PFS的独立保护因素;男性( HR=1.665,95% CI 1.024~3.043, P=0.033)、高肿瘤负荷( HR=2.113,95% CI 1.088~4.107, P=0.027)、放疗中晚期干预( HR=15.076,95% CI 7.925~28.680, P<0.001)是影响NSCLC寡转移患者OS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女性、低肿瘤负荷和放疗早期干预的NSCLC寡转移患者的OS明显延长,放疗早期干预可明显改善患者的预后,且放疗相关不良反应均可耐受,提示局部放疗是治疗NSCLC寡转移患者安全且有效的手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