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不同年龄脂肪来源干细胞辅助脂肪移植效果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明确年龄因素对人脂肪来源干细胞(ASCs)生物学特性的影响,比较不同年龄人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的效果。方法:收集2018年10月至2019年12月就诊于中国医学科学院整形外科医院乳房整形美容中心,行腹部脂肪抽吸术的60例健康女性的剩余脂肪组织,年龄18~65岁。按供体年龄分为3组,每组20例,A组18~29岁,B组30~49岁,C组50~65岁。各年龄组的脂肪采用胶原酶分离获得血管基质成分(SVF),应用Muse细胞分析仪检测各组脂肪中SVF的产量和活力;体外培养获得第2代ASCs,采用流式细胞仪检测各年龄组ASCs干细胞表面标志物表达水平;通过CCK-8法检测各年龄组ASCs的增殖能力,细胞划痕法检测各组细胞的迁移能力,体外成脂诱导分析各年龄组ASCs成脂分化潜能,通过RT-PCR检测成脂关键基因 PPAR-γ和 CEBP-α的表达水平。建立体内细胞辅助脂肪移植动物模型:应用随机数字表法将40只6周龄雌性BALB/c裸鼠随机分为4组,每组10只,包括3个实验组和1个空白对照组。实验组:分别将3个不同年龄组的1×10 6个ASCs和0.3 ml的脂肪颗粒混合后,注射于裸鼠背部脊柱两侧皮下;空白对照组:注射10 μl PBS与脂肪颗粒混合物。移植后3个月取材,比较各组脂肪移植物的重量和体积,HE染色评估脂肪细胞的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所占比例,通过围脂滴蛋白(perilipin)免疫荧光染色分析移植物内脂肪细胞的存活情况,通过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评价脂肪移植后新生血管密度。使用SPSS 21.0软件进行数据分析,多组间样本比较应用one-way ANOVA,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Muse细胞分析仪结果显示,A、B、C 3组SVF计数分别为(7.06±1.28)×10 5/ml、(6.90±0.32)×10 5/ml、(6.40±0.62)×10 5/ml,活力分别为82.46%±2.81%、82.01%±3.85%、77.82%±3.45%,各年龄组SVF的含量未见差异,SVF细胞活力随年龄增长呈下降趋势,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671, P=0.008)。各组ASCs的间充质干细胞阳性表面标志物CD90、CD44、CD105、CD73表达均在95%以上,阴性表面标志物表达均在2%以下。ASCs细胞增殖能力和迁移能力随年龄增长,逐渐减缓。体外成脂分化诱导结果:油红O染色显示A、B、C 3组的吸光度值无差异,并且成脂相关基因 PPARγ和 CEBPα表达水平无明显差异。ASCs辅助脂肪移植于裸鼠皮下后3个月,A、B、C 3组移植物重量分别为(0.18±0.02) g、(0.17±0.02) g、(0.15±0.01) g,均大于空白对照组的(0.13±0.03) 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274, P<0.001)。A、B、C 3组移植物剩余体积分别为(262.88±17.69) mm 3、(263.83±25.96) mm 3、(240.06±25.08) mm 3,均大于空白组的(201.81±31.48) mm 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2.95,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重量和剩余体积分别相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231、 P=0.012, F=3.364、 P=0.049)。HE染色结果显示,移植后3个月,与空白对照组相比,各年龄组ASCs辅助移植脂肪可见脂肪细胞分布均匀,纤维结缔组织及坏死组织较少,各组间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比例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434、 P=0.027, F=9.314、 P<0.001);不同年龄组间移植物内的脂肪细胞完整性和坏死组织占比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82、 P=0.756, F=0.421、 P=0.661);免疫荧光染色结果显示,与空白对照组相比,不同年龄ASCs辅助脂肪移植组均可观察到较多的perilipin阳性脂肪细胞,分布均匀。CD31免疫组织化学染色结果显示:A组新生血管数为(15.70±4.16)个/mm 2,B组(17.03±8.30)个/mm 2,C组(16.68±6.71)个/mm 2,空白对照组(11.50±4.04)个/mm 2,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23、 P=0.019)。各年龄组新生血管密度相近,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218、 P=0.805)。 结论:人ASCs的增殖和迁移能力随年龄的增长出现下降趋势,但年龄因素不影响ASCs的成脂分化潜能。人不同年龄ASCs均有效地提高了裸鼠移植脂肪的存活率,年轻人群ASCs辅助脂肪移植的效果优于老年人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额部自体脂肪注射的解剖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填充的安全解剖层次及注意事项。方法:2018年1月至12月新鲜成人尸体头部标本12例(郑州黄河科技大学解剖学实验室提供),男性6例,女性6例,年龄(47.5±11.7)岁。通过常规解剖和显微解剖相结合,观察额部各组织层次的形态学特点,以电子游标卡尺测量血管内径及组织厚度。结果:额部由浅至深为皮肤、皮下脂肪组织、面部表浅肌肉筋膜系统、疏松结缔组织及骨膜。额部有3个位于皮下的浅层脂肪室,浅层中央脂肪室宽度为(2.17±0.27) cm,长度为(4.16±0.38) cm,左侧脂肪室宽度为(2.09±0.31) cm,长度为(3.65±0.39) cm,右侧脂肪室宽度为(2.14±0.29) cm,长度为(3.18±0.55) cm。深层脂肪室有3个,边界类似于浅层脂肪室,为无血管区。眉部深层在眶上缘外侧2/3的区域有眼轮匝肌后脂肪垫,厚度为(2.58±0.03) mm,长度为(2.55±0.05) mm。额部供血是由滑车上动脉、眶上动脉和颞浅动脉额支提供,内径分别为(1.01±0.16) mm、(0.85±0.12) mm和(1.35±0.15) mm。结论:额部自体脂肪注射应以额部深层乏血管脂肪室为主,浅层脂肪室不宜注射过多脂肪,避免产生不自然的"面具脸";额部浅层中央脂肪室及上睑区域有潜在的通道,应避免术后按摩塑形而导致上睑及眶周形成迁移性脂肪肉芽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根面覆盖术联合牙冠延长术治疗上前牙粉白美学缺陷随访5年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临床诊疗过程中常见前牙美学区因不同原因导致的牙龈退缩致粉白美学不协调,重建生物学宽度、改善牙周生物型、获得协调的龈缘曲线对再次治疗成功至关重要。本文报道1例上前牙修复多年后多牙位出现牙龈退缩的患者,要求二次修复改善美观,通过明确诊断及数字化微笑设计美学分析,经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行根面覆盖术解决根面暴露,同期联合牙冠延长术延长临床牙冠,改善患者上前牙龈缘曲线协调性,随访5年龈缘位置稳定,为二次修复重建理想的粉白美学曲线提供了一定的术式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种植位点角化龈增量的时机和术式考量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种植位点周围2 mm角化龈宽度(KMW)的生物学作用和美学作用已逐渐受到重视,如何对角化龈不足的患者进行增量受到临床医师越来越广泛的关注。游离龈移植(FGG)是角化龈增量的金标准,但种植术前、种植手术同期、种植体骨整合期、种植二期手术以及修复负载后还可根据不同的适应证使用位点保存术(ARP)、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CTG)以及根向复位瓣(APF)等方式获得2 mm以上的角化龈增量效果。本文总结对种植患者不同时期进行角化龈增量的考量因素以及术式选择,以期为种植体周围角化龈不足的防治策略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自体软组织替代材料在天然牙牙龈增量中的应用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传统的膜龈手术中常使用上皮下结缔组织或游离龈移植治疗牙龈退缩和角化龈不足,但由于自体软组织移植瓣存在需要开辟第二术区、供区组织量有限和患者术后不适明显等缺点,自体软组织替代材料的研究受到广泛关注。目前多种不同来源的供体替代材料应用于膜龈手术中,包括富血小板纤维蛋白、脱细胞真皮基质及异种胶原基质等。本文就目前应用的几种类型的自体软组织替代材料在天然牙软组织增量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作一综述,以期为临床牙龈增量手术中自体软组织替代物的应用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舌侧牙龈退缩虽较少见,但可能给患者带来牙齿敏感等不适。下颌牙齿舌侧的解剖结构较特殊,膜龈手术治疗难度大。本文介绍1例下前牙舌侧牙龈退缩的病例,患者接受了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术后舌侧退缩的根面得到很好的覆盖,且软组织稳定,牙龈厚度增加明显。术后随访1年效果良好,证实隧道技术联合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可以很好地治疗舌侧牙龈退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不同软组织替代物在比格犬尖牙唇侧区域移植后附着龈的厚度和组织学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被认为是软组织增量术的金标准,然而,自体移植需要开辟第二术区,延长手术时间,增加患者的疼痛感,这也使得软组织替代物成为研究热点.目的:比较不同软组织替代物在比格犬尖牙唇侧区域移植后移植区附着龈厚度和组织学变化.方法:在3只比格犬尖牙唇侧附着龈区域,分别用双层同种异体脱细胞真皮基质膜(allograft acellular dermal matrix,AADM)、牛源性脱细胞真皮基质(bovine acellular dermal matrix,BADM)联合浓缩生长因子膜以及BADM联合胶原蛋白海绵进行附着龈增厚.分别在术前和术后1,2,3,4个月测量附着龈厚度,术后4个月进行组织学观察.结果与结论:①术后第1-4个月,双层AADM组附着龈厚度及附着龈厚度增量均值高于其他2组(均P<0.05);②术后1个月3组附着龈厚度显著增加,而后呈下降趋势;术后3个月,BADM联合胶原蛋白海绵组与BADM联合浓缩生长因子组移植区附着龈厚度变化较术前差异无显著性意义(P>0.05);术后4个月,双层AADM组附着龈厚度均值较术前仍显著增加(P<0.05);第1-4个月双层AADM组附着龈厚度值最高,其次为BADM联合胶原蛋白海绵组,BADM联合浓缩生长因子组最低;③双层AADM组真皮基质与宿主牙龈组织良好的结合在一起,并可见新生纤维结缔组织和成纤维细胞长入基质内,另外两组移植物已经完全吸收,增量区域改建成与周围宿主组织一致的结构;④结果说明,AADM在牙龈增厚方面优于BADM联合浓缩生长因子膜和BADM联合胶原蛋白海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3D打印的PU支架复合CA以及PRF促进软骨再生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研究3D打印聚氨酯(PU)材料复合体外诱导的软骨细胞聚集体(CA)以及富血小板纤维蛋白(PRF)促进软骨再生的效果.方法:运用熔融沉积技术(FDM)将PU材料快速成型为15 mm×15 mm×5 mm的多孔支架试件,孔径400μm,孔隙率60%;分离培养1月龄新西兰大白兔耳廓软骨细胞,将第3代软骨细胞在富含维生素C的培养基中诱导10 d,形成CA,q-PCR检测Aggrecan、Collagen Ⅱ、Sox9的mRNA的相对表达量;每抽取10 mL兔耳中央动脉血,即刻高速离心制备1单位的PRF,细胞计数法检测PRF对软骨细胞增殖的影响,q-PCR检测PRF与软骨细胞共培养后上述软骨表型相关基因的表达变化.将PU支架与CA、PRF复合后移植入裸鼠背部皮下,8周后取出,硬组织切片染色检测新生软骨情况.结果:软骨细胞与PRF共培养后,Aggrecan、Collagen Ⅱ、Sox9的mRNA均呈现较高的表达(P<0.05).1/8、1/4、1/2 PRF均促进了软骨细胞的增殖,不同剂量间比较,P>0.05.异位移植结果表明:实验组硬组织切片可见大量成熟的软骨陷窝样结构形成,与支架紧密结合,而对照组软骨陷窝样结构形成较少,可见大量的纤维结缔组织形成.结论:3D打印的PU支架可精确维持新生软骨外形,CA以及PRF的联合应用有利于软骨细胞的增殖和软骨表型维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上皮下结缔组织瓣在种植软组织缺陷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种植体周围软组织的状况与口腔种植修复效果密切相关,而种植治疗后往往会出现软组织缺陷.上皮下结缔组织瓣移植是临床最常用的软组织增量技术,也是解决软组织缺陷问题的有效方法.本文从上皮下结缔组织瓣的特点和供区、取瓣技术、受区预备技术、临床效果和发展方向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治疗正畸后牙龈退缩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牙龈退缩是正畸治疗常见的并发症,目前对于牙龈退缩的治疗主要是根面覆盖.报告1例正畸后牙龈退缩的患者,经过上皮下结缔组织移植术联合冠向复位瓣,取得了理想的根面覆盖,角化龈宽度及牙龈厚度增加,达到良好的临床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