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对邻牙牙周健康影响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是否对邻牙牙周健康产生影响,为第三磨牙拔除后残余牙囊的处理提供临床参考。方法:研究前瞻性纳入2020年11月1日至2022年11月30日就诊于武汉大学口腔医(学)院口腔颌面外科并拔除双侧下颌埋伏第三磨牙的患者82例。采用自身对照,将每例患者双侧下颌第三磨牙根据随机数字表法随机分为A组(拔除第三磨牙并彻底刮除残余牙囊组织)和B组(拔除第三磨牙后不对留存的牙囊组织作任何处理)。记录手术时间及不良反应。术后6个月随访对两组患者进行临床及影像学检查,评估双侧下颌第二磨牙的牙周指标及牙槽骨高度,比较两组间有无差异。结果:所有患者的双侧下颌第三磨牙均成功拔除,均未发生出血、创口感染、干槽症、下唇麻木等不良反应,两组手术时间、术后疼痛及面部肿胀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个月时,A组第二磨牙远中探诊深度[2.67(2.00,3.67)mm]显著小于B组[4.00(3.00,5.00)mm]( Z=-6.55,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临床附着丧失[1.00(0.00,3.00)mm]显著少于B组[3.00(2.00,5.00)mm]( Z=-5.99, P<0.001);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嵴顶至釉质牙骨质界的距离[(1.86±1.34)mm]显著小于B组[(3.04±1.89)mm]( t=-6.87, P<0.001)。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42.3%(11/26)]显著高于B组[0(0/26)]( P<0.01),而在年龄<20岁的患者中,A组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恢复至正常水平的比例[63.3%(19/30)]与B组[46.7%(14/20)]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拔除后牙槽窝内残余牙囊可对邻牙的牙周健康产生不良影响;拔除下颌埋伏第三磨牙术中刮除残余牙囊有利于术后第二磨牙远中牙槽骨高度的恢复,尤其是20岁以上的患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介绍一种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方法:回顾性分析2021年3月至2022年2月江苏省中医院整形外科采用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治疗的患者资料。术中沿设计线切开皮肤及眼轮匝肌,分离眼轮匝肌并暴露睑板前筋膜层,于瞳孔中线偏内侧可见1、2支斜向内走行的神经,仔细解剖并予以保留,于眶隔深面上行分离并去除部分眶隔脂肪,将切口下唇眼轮匝肌浅层和上睑提肌腱膜固定,形成自然的重睑弧度,无张力缝合皮肤。术后随访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3~12个月以Semmens-Weinstein单丝采用轻触法检查重睑线上、下对应部位的触觉,评估重睑线下皮肤的触觉减退情况,分为无差别、轻度差别、明显差别3个等级;术后3~12个月由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度进行评价,分为非常满意、满意、一般、不满意4个等级。结果:共纳入79例双侧单睑患者(共158只眼),均为女性,年龄18~44岁,平均26.6岁。术后随访3~12个月,平均9.4个月。89.9%(142/158)上睑感觉评价为"无差别",10.1%(16/158)评价为"轻度差别"。无上睑麻木或感觉异常等不适症状发生。患者对手术效果满意率为94.9%(75/79)。2例患者术后外观轻度不对称;1例患者术后出现血肿,2周后自行吸收,重睑轻微不对称;1例患者切口瘢痕增生,予硅凝胶外涂结合脉冲染料激光干预后,于术后9个月恢复。结论:保留上睑感觉神经分支的切开重睑术是一种效果确切、重睑形态逼真、可保留重睑线下的皮肤感觉、损伤小、恢复快的新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非充气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充气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乳头状癌手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6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无充气拉钩悬吊法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的39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39例患者均在腔镜下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平均手术时间为(142±35)min,术后平均住院时间为(4.1±0.8)d。甲状腺乳头状癌平均最大直径为(8.5±4.5)mm,平均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7.7±5.9)枚。术后发生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1个月均恢复正常;皮下积液1例,经皮置管引流后治疗痊愈;下唇及颏部皮肤麻木3例,6个月症状得到改善。随访过程中无肿瘤局部残留或复发。结论:无充气拉钩悬吊法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安全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缺损的临床效果。方法:2017年2月至2020年1月,厦门大学附属第一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收治8例下唇鳞状细胞癌患者,男2例,女6例,年龄55~81岁,平均62.9岁,采用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的方法修复鳞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缺损。设计Gillies扇形瓣所包含的上唇唇红长度为下唇缺损唇红长度的1/3,制备以对侧上唇动脉-同侧上唇动脉-面动脉口角段-同侧下唇动脉供血的轴型复合组织瓣,旋转修复下唇缺损。解剖时留存口周各辐射肌群断端备用,恢复口轮匝肌连续性后,在重建口唇对应处固着各口周辐射肌止点。术后行口周肌群肌力训练,待口唇唇长和形态趋于稳定后,进行测量、计算,评价唇外观、张口功能、闭合功能。结果:本组8例患者上、下唇唇红长度平均52.4 mm(46.0~60.0 mm);口唇唇红周长平均104.8 mm(92.0~120.0 mm),下唇缺损范围平均27.6 mm(21.0~35.0 mm),占下唇唇红52.5%(42.0%~67.3%),使用右侧Gillies扇形瓣6例,左侧2例,包含唇红长度平均9.5 mm(7.0~12.0 mm)。术后无感染、出血、血肿等手术并发症发生,切口愈合好,瘢痕相对不明显,存在不同程度下唇麻木感;随访6个月,唇癌无局部或远处复发,下唇麻木感逐渐消失。根据术前及术后6个月测量结果进行评价:(1)唇外观:所有病例术后口唇形态自然,居中对称,两侧口角基本水平对称。上、下唇唇长有不同程度延长,上唇平均增加量6.8 mm,增加率15.9%;下唇平均增加量15.4 mm,增加率45.3%;静息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5.5 mm,为术前周长94.9%,基本恢复术前水平。(2)张口功能:所有病例术后1周张口形为偏斜类圆形,张口度约1.5横指,术后6个月,张口形呈基本对称类圆形,张口度3横指;最大张口时口唇唇红周长较术前平均减少46.5 mm,为术前最大张口周长73.1%,基本满足生理需要。(3)闭口功能:所有病例均能完全闭口,言语功能完整,发闭唇音、吹口哨时无漏气现象;咀嚼、吞咽时无口角歪斜、下唇流涎现象。所有患者均对口唇动、静态外形和张、闭口功能表示满意。结论:单侧Gillies扇形瓣结合口周肌群重建是一种良好的一期修复唇癌切除术后下唇中度全层缺损的方法,再造口角形态自然,口唇对称性良好,可获得充足的张口度和良好的张口形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左下颌骨牙源性硬化性癌一例
编辑人员丨3天前
报道1例发生于左下颌骨的牙源性硬化性癌。患者女,54岁。左下后牙疼痛不适3个月伴下唇麻木1个月。临床表现为下颌骨膨隆明显。镜下观察见条索或小巢团状的肿瘤细胞浸润于密集硬化的基质中,可见神经周侵犯。免疫组织化学中细胞角蛋白(CK)5/6、p63、CD56、CD99阳性,Ki-67阳性指数多在10%或以下。荧光原位杂交检测表现为EWSR1基因重排阴性。术后随访30个月,恢复良好,无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对比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比较下颌轮廓整形中应用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来缩窄颏部的临床效果并评估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的适应证。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月至2019年1月就诊于四川大学华西口腔医院正颌及关节外科行下颌角轮廓整形及颏部缩窄术的患者临床资料。根据手术方式将患者分为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组(Ⅰ组)和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组(Ⅱ组),收集患者术前及术后末次随访的CT影像资料,术后通过随访观察患者下面高、颏部宽度、颏部偏移量、面部比例、患者满意度及术后并发症等情况对手术效果进行评估。采用SPSS 20.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计量资料以 ± s表示,计数资料以例(%)表示,2组患者年龄、平均满意度评分及术前术后相关测量指标差异比较采用 t检验,2组患者性别构成比、并发症比较采用卡方检验, P<0.05表示差异具有统计学意义。 结果:共纳入102例患者,其中Ⅰ组42例,男7例,女35例,年龄(24.9±3.6)岁(19~43岁);Ⅱ组60例,男11例,女49例,年龄(26.3±3.4)岁(19~32岁)。术后随访6~24个月,所有患者外貌均有改善,无严重并发症发生。患者满意度,Ⅰ组30例非常满意,11例满意,1例一般;Ⅱ组43例非常满意,15例满意,2例一般。Ⅰ组和Ⅱ组的年龄、性别构成比、下唇麻木、血肿、严重血肿、术后感染、软组织下垂、患者满意度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Ⅰ组与Ⅱ组的术前下面高[(63.05±4.15) mm vs.(52.87±4.07) mm],术前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107.89±3.11)% vs. (91.29±7.94)%],术前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90.31±3.19)% vs.(104.32±5.28)%],术后颏部宽度缩窄量[(12.11±2.59) mm vs.(8.39±1.89) mm],术后颏部偏移量[(0.17±0.09) mm vs.(0.36±0.20) mm],术后颏部宽度与下面高比值[(76.80±1.85)% vs.(80.95±3.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均<0.01);术前颏部偏移量、术前中面高、术后下面高、术后下面高与中面高比值分别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与T形颏成形术合并下颌角截骨术相比,全下颌下缘环形截骨术颏部缩窄量更大,术后颏部偏移量更小,更适用于颏部长、宽、不对称的患者,术后可获得更优美的下颌轮廓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的效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矫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的可行性及疗效。方法:2012年1月至2019年12月,南京医科大学附属友谊整形外科医院整形外科用手术优先方案矫治217例(男97例,女120例,年龄18~38岁,平均23.6岁)骨性牙颌面畸形患者。术前拍摄头颅定位侧位片及头颅三维CT,进行头影测量分析,根据畸形情况分别用上颌Le Fort Ⅰ型截骨、双侧下颌升支矢状劈开截骨、上颌前牙根尖下截骨、下颌前牙根尖下截骨、颏部截骨等手术矫正颌骨畸形,术后2周进行正畸治疗。结果:术中下颌骨折5例(2.3%)术中行坚强内固定后愈合良好,术后下唇麻木124例(57.1%), 98例在术后3个月症状消失,26例麻木范围减小,症状缓解。9例(4.1%)患者术后出现暂时开 现象,经颌间牵引1个月后开 消失。所有患者均无骨坏死、感染,伤口愈合不良等其他并发症出现;所有患者手术后均完成正畸治疗,治疗周期6~15个月(平均9.6个月)。随访6~36个月,所有患者均获得较为满意的面形和咬合关系,效果满意。 结论:手术优先正颌正畸联合治疗方案矫治治成人骨性牙颌面畸形可行,能更快获得面部轮廓和咬合功能改善,降低正畸治疗难度、缩短治疗时间,临床疗效满意,患者更易接受,是理想的治疗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中神经功能的保护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经口腔前庭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transoral endoscopic thyroidectomy vestibular approach,TOETVA)中神经功能保护的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2月至2020年2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同仁医院耳鼻咽喉头颈外科TOETVA 66例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11例,女55例,年龄22~64岁。良性患者19例,恶性患者47例,所有患者均采用解剖暴露与术中神经监测(intraoperative neuromonitoring,IONM)相结合的方法保护重要神经功能。总结良性与恶性患者的临床数据,并评估神经功能保护的效果。应用SPSS 25.0软件进行统计学分析。结果:所有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术后3周患者下颌及下唇的麻木刺痛症状基本缓解,无永久性颏神经麻痹;暂时性喉返神经麻痹2例,无永久性喉返神经麻痹;无喉上神经外支损伤的病例。66例患者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低3例次,颈部感染1例次,皮下积液2例次,颈部皮肤损伤1例次,术后眼结膜炎2例次。结论:TOETVA中,解剖暴露的方法可以避免颏神经的损伤,解剖暴露结合IONM可以保护喉上神经外支和喉返神经的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初步经验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丝线悬吊方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可行性及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2年2月至5月中山大学孙逸仙纪念医院耳鼻咽喉科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的2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女性18例,男性2例,年龄为(38.7±8.0)岁。记录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住院时间、术后疼痛视觉模拟量表(VAS)评分、术后吞咽障碍评分(swallowing impairment score-6,SIS-6)、术后美观VAS评分、术后嗓音障碍指数(voice handicap index-10,VHI-10)、术后病理及并发症情况等。采用SPSS 25.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18例病理为甲状腺乳头状癌,1例为胸骨后结节性甲状腺肿,1例为甲状腺肿伴囊性变。甲状腺癌手术时间为161.50(152.75,182.50)min[ M( P25, P75),下同],甲状腺良性疾病的平均手术时间为166.50 min;手术出血量为25.00(21.25,30.00)ml。18例甲状腺癌肿瘤直径为(7.22±2.02)mm,中央区清扫(6.56±2.14)个淋巴结,中央区淋巴结转移率为61.11%。术后24 h疼痛VAS评分为3.00(2.25,4.00)分,术后引流量为(118.35±24.32)ml,术后住院天数为3.00(3.00,3.75)d,术后3个月SIS-6评分为(4.90±1.58)分,术后3个月VHI-10为7.50(2.00,11.00)分。术后3个月7例患者有轻度下颌麻木感,10例有轻度颈部麻木感,3例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低下;1例皮瓣灼伤,并在术后1个月恢复;所有患者均对术后美观效果满意,术后美观VAS评分为10.00(10.00,10.00)分。 结论:采用悬吊法进行免注气经下唇前庭入路机器人甲状腺手术安全、可行,术后美观效果好,可为部分经选择的甲状腺肿瘤患者提供新的治疗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无充气颏下前庭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41例临床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无充气颏下前庭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的可行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1月至2021年4月在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邵逸夫医院头颈外科接受无充气颏下前庭联合入路手术的41例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临床和病理学资料。男性5例,女性36例;年龄(35.0±8.7)岁(范围:19~58岁)。甲状腺乳头状癌最大径为(7.6±5.8)mm(范围:2~30 mm)。颏下做1个长2.0 cm横切口为观察孔,置入1个10 mm套管和特制悬吊拉钩,口腔前庭内靠唇侧做2个长5 mm纵行切口为操作孔,各置入5 mm套管,操作方向为从头侧向尾侧。术后第1天和术后1个月检测下唇部及颏部感觉。记录手术时间、住院时间、清扫淋巴结数目及术后并发症。结果:所有病例均顺利在腔镜下完成手术,无中转开放手术。手术时间为(99±34)min(范围:50~180 min),术后住院时间为(3.4±2.2)d(范围:2~16 d)。清扫的中央区淋巴结数目为6(5)枚[ M(IQR)](范围:1~25枚)。随访截至术后1个月,术后暂时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2例,喉返神经损伤1例,继续随访评估是否为暂时性损伤。术后淋巴瘘、皮下积液及皮下局部红肿各1例,经过保守治疗均痊愈。下唇部轻微麻木1例,于术后1个月恢复正常。无永久性甲状旁腺功能减退发生,无术后出血发生,无颏部麻木发生。 结论:无充气颏下前庭联合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治疗甲状腺乳头状癌是可行的,有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