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miR-495-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手术预后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探究与分析miR-495-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的表达水平及与手术预后的关系.回顾性分析中国人民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一○医院2020年3月-2022年2月收治的甲状腺乳头状癌90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全部患者均获取了肿瘤组织标本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标本,通过采用实时定量反转录聚合酶链反应(RT-qPCR)技术,对肿瘤组织及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中mi-R495-3p表达水平进行测量,分析mi-R495-3p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临床病理特征之间的关系,采用多元Cox逐步回归分析探讨影响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手术预后的影响因素.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中mi-R495-3p表达水平(1.45±0.54)明显高于癌旁正常甲状腺组织(0.76±0.1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TNM分期为Ⅲ~Ⅳ期患者的mi-R495-3p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Ⅰ~Ⅱ期患者,发生腺外浸润患者的mi-R495-3p表达水平要明显未发生腺外浸润患者,发生了淋巴结转移的mi-R495-3p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未发生淋巴结转移患者,淋巴结侵犯数目在3个以上患者mi-R495-3p表达水平要明显高于淋巴结侵犯数目为1至3个、0个患者,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行Logistic回归分析可见,PTC组织中的mi-R495-3p表达水平与TNM分期、腺外浸润、淋巴结转移、淋巴结侵犯数目相关(P<0.05).mi-R495-3p高表达组发生原位复发的患者比例要明显高于mi-R495-3p低表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mi-R495-3p在甲状腺乳头状癌组织当中可表现出较高的表达水平,与甲状腺乳头状癌患者的肿瘤直径、TNM分期、腺外浸润、淋巴结侵犯数具有密切的关系;mi-R495-3p表达水平较高的患者术后更加容易发生原位复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无充气腋窝入路与锁骨下入路腔镜对单侧甲状腺癌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比较腋窝入路与锁骨下入路腔镜治疗单侧甲状腺癌的临床效果.回顾性分析2022年1月-2023年6月51例行甲状腺单侧叶甲状腺癌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患者意愿及腔镜甲状腺手术适应证,行经腋窝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34例,经锁骨下入路腔镜甲状腺手术17例.统计两组一般情况、手术相关指标及术后3个月随访情况.两组在肿瘤大小、清除淋巴结数量、淋巴结转移数量、总并发症发生率及术后甲状旁腺激素水平方面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仅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美容满意度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61).经锁骨下与经腋下腔镜甲状腺手术均是安全有效的手术方式,两者美容满意度相当,经锁骨下方式手术时间短,操作更为简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超声引导热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5年以上随访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基于5年以上随访结果评价超声引导热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甲状腺乳头状癌(PTC)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年1月-2019年1月行超声引导下热消融的多灶性T1N0M0期PTC患者68例,分别于消融术后1、3、6、12、24、36、48、60个月比较复发与未复发患者的临床资料、肿瘤超声特征及消融参数,分析热消融治疗多灶性T1N0M0期PTC的疗效及影响因素.结果:5年以上随访,共有11例(16.18%)患者复发,57例(83.82%)患者未复发,无淋巴结转移及远处转移.消融术后复发与患者临床特征、超声表现及消融参数均无显著相关(P>0.05).复发患者中,1例选择观察,2例选择甲状腺全切术,其余8例均成功接受二次消融,均无不良反应.结论:T1N0M0期多发PTC的消融治疗安全有效,5年以上随访复发率为16.18%,消融不影响复发患者的二次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术中甲状旁腺素快检联合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对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诊断价值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甲状旁腺激素(parathyroid hormone,PTH)快检对甲状腺癌合并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诊断效能。 方法:回顾性分析郑州大学附属肿瘤医院甲状腺外科76例彩超或CT检查发现甲状腺癌合并颈部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患者资料,其中男28例,女48例,所有患者均于术前1周行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平面加局部断层显像,术前抽血检测PTH,术中钳夹肿物血管后快检PTH,以术后病理结果为标准,评价各种诊断方法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及一致性分析。以钳夹肿物血管后测定甲状旁腺浓度较术前减少比例a值绘制ROC曲线。 结果: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PTH快检诊断疑似甲状旁腺肿物的灵敏度、准确率为(96.5%、93.4%),优于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77.6%、78.9%)和术中快检方法(86.2%、82.8%),且与病理检验结果有较高的一致性,Kappa值为0.81。两种方法联合对疑似甲状旁腺肿物检出率显著高于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术中快检法,而 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法和术中快检方法差异无统计学意义。钳夹肿物血管后减少比例a值ROC曲线下面积为0.774,标准误差为0.07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95% CI 0.631~0.918);根据ROC所得结果,以约登指数(灵敏度+特异性-1)为纵坐标、a值为横坐标作图,得到约登指数最大为0.584,该点对应的a值为0.52。0.52为DCP值,对应的灵敏度、特异度、准确度为86.2%、72.2%、82.9%。 结论:99Tc m-MIBI SPECT双时相显像联合术中PTH快检对甲状腺癌合并疑似甲状旁腺肿物具有较好的诊断价值,与病理诊断有完全的一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早期护理干预对乳腺癌术后患肢淋巴水肿预防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早期护理干预对预防乳腺癌手术后上肢淋巴水肿的作用以及对患者术后生命质量的影响。方法:选择2018年7月至2020年3月大连大学附属中山医院乳腺甲状腺科收治的117例乳腺癌改良根治术并行腋窝淋巴结清扫术的女性患者为研究对象。根据入院时间分为对照组和干预组,对照组58例,干预组59例。对照组采用常规护理,干预组在常规护理基础上增加早期护理干预措施。术后随访1~9个月,比较2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和水肿等级。结果:术后1、3、9个月,干预组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分别为8.5%(5/59)、8.5%(5/59)、10.2%(6/59),低于对照组的31.0%(18/58)、36.2%(21/58)、43.1%(25/58),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9.425、13.041、16.289, P<0.05或0.01)。其中轻、中、重度淋巴水肿发生率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值为10.350、12.078、17.422, P<0.05或0.01)。干预组术后1个月生命质量的身体状况、社会/家庭状况、情感状况、功能状况、附加关注分别为(20.36 ± 1.80)、(20.03 ± 1.68)、(34.63 ± 3.52)、(15.86 ± 1.96)、(19.81 ± 1.04)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7.03 ± 1.36)、(17.10 ± 1.46)、(19.38 ± 1.51)、(10.91 ± 1.22)、(18.36 ± 1.21)分;术后3个月干预组分别为(23.56 ± 2.72)、(23.73 ± 2.20)、(39.93 ± 4.17)、(20.31 ± 3.04)、(26.37 ± 2.23)分,均高于对照组的(20.90 ± 2.14)、(19.12 ± 2.63)、(25.79 ± 3.59)、(13.97 ± 2.67)、(21.02 ± 2.50)分;术后9个月干预组分别为(27.44 ± 2.01)、(25.80 ± 1.85)、(40.88 ± 3.72)、(21.02 ± 2.78)、(27.02 ± 2.45)分,均高于对照组的(19.93 ± 1.66)、(20.67 ± 1.46)、(19.38 ± 2.29)、(16.33 ± 2.65)、(22.29 ± 2.52)分,2组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值为8.691~34.383, P<0.05)。 结论:早期护理干预可预防乳腺癌术后上肢淋巴水肿,延缓淋巴水肿的进展,降低淋巴水肿的发生率和程度,促进患肢的康复,改善患者生命质量,具有临床推广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抗谷氨酸脱羧酶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临床特征与预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回顾北京协和医院2015年至2021年11月收治的10例抗谷氨酸脱羧酶(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患者的临床资料、诊疗方案和预后。女性8例,中位年龄55岁,主要表现为行走不稳(10/10),头晕(8/10),复视(6/10),构音障碍(5/10)。4例患者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包括白癜风(3/4)、桥本甲状腺炎(1/4)、血小板减低症(1/4),1例患者合并小细胞肺癌。所有患者均接受免疫治疗,6例临床症状改善,5例功能预后良好。抗GAD抗体相关小脑共济失调可合并其他自身免疫性疾病,仅少数患者合并肿瘤。半数以上患者对免疫治疗有效,功能预后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Halo-Vest支架对颈椎原发恶性肿瘤放疗剂量分布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Halo-Vest支架对颈椎原发恶性肿瘤不同放疗技术剂量分布的影响。方法:选择10例曾接受Halo-Vest支架手术后进行放射治疗的颈椎原发恶性肿瘤患者进行回顾性研究,使用Monaco计划系统,在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设计调强放疗(IMRT)和容积旋转调强放疗(VMAT)计划,然后复制相同射野参数的IMRT和VMAT计划到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外轮廓的CT序列图像上重新计算剂量分布,比较靶区、危及器官和正常组织的剂量分布差异。结果:对于VMAT计划,两组计划的计划靶区(PTV)和计划肿瘤靶区(PGTV)的剂量学参数除PGTV 107%外的各参数平均差异均< 1%。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和脊髓-PRV平均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38和0.42 Gy( Z=-2.803、-2.803, P<0.05),脊髓和脊髓PRV Dmean分别增加0.35和0.37 Gy( Z=-2.703、-2.801, P<0.05)。黏膜、甲状腺、腮腺、下颌骨、下颌关节和正常组织的 V5、 V30和 Dmean最大差异为0.74%。对于IMRT计划,两组计划的PTV和PGTV间剂量学参数差异较VMAT技术的差异增大,大部分差异超过1%,最大差异为4.55%。相比外轮廓勾画Halo-Vest支架,外轮廓不勾画支架的图像计算的脊髓平均最大剂量和脊髓-PRV最大剂量分别增加0.48和0.59 Gy( P>0.05),脊髓和脊髓PRV的平均 Dmean分别增加0.57和0.59 Gy( Z=-2.293、-2.293, P<0.05)。其他危及器官的最大差异为1.98%。 结论:CT图像外轮廓勾画或不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VMAT计划间剂量差异很小,临床上可以忽略,但IMRT计划间剂量差异偏大,需要考虑忽略或部分勾画Halo-Vest支架结构的外轮廓时对剂量分布带来的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颈部淋巴结转移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的临床病理学特征及颈部淋巴结转移的危险因素。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9月至2021年6月徐州医科大学附属医院收治的术后病理确诊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298例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其是否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分为转移组和无转移组,比较两组患者的临床病理特征。通过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发生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结果:本研究298例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率为41.3%。单因素分析显示转移组患者身高、肿瘤最大径、钙化、被膜浸润、伴桥本甲状腺炎与无转移组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多因素分析显示身高≥160.5 cm、肿瘤最大径≥5.5 mm、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为颈部淋巴结转移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甲状腺微小乳头状癌患者颈部淋巴结转移与肿瘤最大径、身高、被膜浸润及伴桥本甲状腺炎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FAM83H在甲状腺乳头状癌中的表达及其临床意义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乳头状甲状腺癌症(PTC)约占所有甲状腺癌(TC)的80%,由于其在所有癌症类型中的发病率增长最快,已引起全球广泛关注[1].大多数PTC患者在手术、放疗和化疗后具有良好的预后[2].然而,由于肿瘤转移,复发率大大增加,导致病人病情加重甚至死亡[3].基因诊断和治疗已经成为预防和治疗PTC的研究热点,因此,了解PTC进展的分子机制,寻找PTC的潜在靶点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程序性死亡受体1抑制剂相关性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和相关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恶性肿瘤患者应用程序性死亡受体1(PD-1)抑制剂治疗后出现甲状腺损伤的临床特征及其相关因素。方法: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收集2019年10月至2021年10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一医学中心接受PD-1抑制剂治疗且符合纳入标准的198例恶性肿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情况,将患者分为甲状腺正常组和甲状腺损伤组,分析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类型、发生时间及转归等,以logistic回归分析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结果:PD-1抑制剂治疗后甲状腺损伤的发生率为29.8%(59/198)。甲状腺正常组与甲状腺损伤组间既往放疗史及靶向治疗史差异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1),而性别、年龄、肿瘤类型、既往手术或化疗史、肿瘤转移史以及PD-1抑制剂种类差异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59例甲状腺损伤患者中,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9例(32.2%)、甲状腺功能减退症16例(27.1%)、甲状腺毒症14例(23.7%)、亚临床甲状腺毒症6例(10.2%)、甲状腺功能正常的甲状腺炎4例(6.8%),其发生时间中位数分别为PD-1抑制剂治疗后3.00、3.00、1.50、1.50和0.80个月。20例初期以甲状腺毒症或亚临床甲状腺毒症为首发表现的患者中,有12例患者转归为甲状腺功能减退症或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既往放疗史( OR=3.737,95% CI 1.390~10.046)、靶向治疗史( OR=3.763,95% CI 1.553~9.117)、基线甲状腺球蛋白抗体阳性( OR=12.082,95% CI 1.199~121.775)及基线甲状腺过氧化物酶抗体阳性( OR=10.874,95% CI 1.010~117.047)是PD-1抑制剂导致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结论:恶性肿瘤患者应用PD-1抑制剂治疗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比例较高,尤其是甲状腺功能减退症和亚临床甲状腺功能减退症。部分患者存在甲状腺毒症向甲状腺功能减退转变。既往放疗史、靶向治疗史及基线甲状腺自身抗体阳性是应用PD-1抑制剂后发生甲状腺损伤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