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华南地区创伤区域医疗中心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方法:检索南方医科大学南方医院骨科-创伤骨科病例系统,时间范围:2010年1月1日至2019年9月1日,回顾性采集诊断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的临床特征信息,如性别、发病年龄、致伤原因、是否开放、是否多个部位感染、术中组织致病微生物培养结果、致病菌数量与种类以及是否进行截肢等,并对上述信息进行归纳整理及统计。结果:华南地区共计有674例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男女比为4.81∶1。造成创伤性骨髓炎的外伤以开放性损伤为主(64.09%,432/674)。创伤性骨髓炎的主要致伤原因为交通伤(39.51%,211/534)。创伤性骨髓炎以单发感染病灶为主(83.68%,564/674),主要累及下肢:胫骨(53.19%,300/564)、股骨(18.97%,107/564)、跟骨(11.70%,66/564)及其他足部骨(4.61%,26/564)。术中取组织标本进行致病微生物培养的阳性率为65.26%(355/544)。多数创伤性骨髓炎患者由单一致病微生物感染引起(74.65%,265/355),最常见的单一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38.11%,101/265),其次为铜绿假单胞菌(20.00%,53/265)。创伤性骨髓炎所致截肢率为3.71%(25/674),整体致残率为4.45%(30/674)。结论:华南地区四肢创伤性骨髓炎好发于男性,多继发于开放性骨折。创伤性骨髓炎最常见的致伤原因是交通伤,好发于下肢骨,最常见的致病微生物为金黄色葡萄球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外固定支架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患者预后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外固定支架行分期治疗和终末治疗对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的影响。方法:回顾性研究2017年3月至2018年10月西安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红会医院创伤骨科下肢病区收治的52例胫腓骨开放性骨折患者资料。男37例,女14例;年龄19~62岁,平均39.9岁。根据治疗方案分为分期治疗组(A组,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35例)和终末治疗组(B组,以外固定支架作为终末治疗,17例)。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3、6、9、12个月时健康相关生命质量SF-12量表中的生理总评分(PCS)和心理总评分(MCS)、骨折愈合时间、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并发症发生率、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及下肢功能评分(LEFS)。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两组患者治疗后至少随访12个月,A组患者的PCS、MCS均于术后12个月均达到峰值,B组患者的PCS、MCS分别于术后6、3个月达到峰值。A组患者术后6、9、12个月的PCS、MCS均高于B组,骨折愈合时间[(19.2±4.6)周]短于B组[(23.3±5.6)周],携带外固定支架时间[(15.6±4.2)d]短于B组[(270.0±15.4)d],并发症发生率[5.7%(2/35)]低于B组[35.3%(6/17)],术后12个月LEFS评分[(88.3±7.2)分]高于B组[(78.5±5.2)分],Johner-Wruh胫骨干骨折疗效评估的优良率[94.3%(33/35)]高于B组[70.6%(12/17)],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外固定支架行终末治疗相比较,拆除外固定支架后更换为内固定治疗胫腓骨开放性骨折可明显改善患者的健康相关生命质量及功能,并能有效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骨开放性骨折的治疗现状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股骨开放性骨折的发生率相对少见,大多数由高能量创伤引起,且常见于多发伤患者。因股骨开放骨折病情重、合并伤多、致残率高、感染率高、截肢率高使之成为下肢最难治疗的骨折之一。目前,针对I度和Ⅱ度股骨开放骨折,在患者伤情稳定情况下,大多数学者推荐一期彻底清创骨折切开复位内固定,而针对Ⅲ度股骨开放骨折,许多研究仍推荐分期手术治疗,但一期骨折的固定方式仍存在较多争议。关于严重股骨开放骨折的保肢与截肢,医师团队应根据临床经验、可用资源、患者和近亲属的期望等综合因素制定出合理的个体化抉择,而不是仅仅依据保肢或截肢评分系统做出最终的治疗方案。该文就股骨开放骨折的流行病学、分型、手术治疗、保肢与截肢的相关报道进行综述,旨在为临床医师治疗股骨开放性骨折提供一些参考意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和骨整形新策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常伴有骨缺损,软组织缺损及血管损伤,极大危及肢体安全,故保肢治疗是创伤骨科的棘手问题。目前国内缺乏专业的区域救治体系,存在清创时机与清创医师资质不明确、软组织覆盖不及时等问题,导致绝大多数患者无法获得满意的肢体功能恢复。骨整形是由英国骨科医师学会等组织提出的治疗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新方法,具有手术次数少、骨愈合快、感染等并发症发生率低、肢体功能恢复佳等优势,为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带来了新的方向。笔者主要分析目前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存在的问题,并介绍骨整形治疗的新理念,加深创伤骨科医师对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治疗的认识,为提高严重下肢开放性骨折的治疗效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显微外科修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总结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的治疗方法及临床应用效果。方法:自2016年5月至2019年5月,对18例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病例,采用钢板或外固定架固定骨折,吻合断裂的四肢主干血管重建肢体血运,同时尽可能修复创面内断裂肌肉(腱)及神经。肢体血管再通时间5~12 h,平均9 h。采用端端吻合8例,大隐静脉移植修复10例。术后18例中16例肢体远端常规行切开减压。二期利用直接缝合闭合创面4例,游离植皮修复8例,2例采用局部转移皮瓣,2例采用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带蒂转移修复,1例采用游离股前外侧Flow-through皮瓣修复。皮瓣及植皮修复术后均顺利成活。术后定期随访。结果:18例肢体保肢成功17例,1例下肢损伤于术后第2天发生肌肉广泛坏死而截肢。成活肢体17例术后随访5~24个月,平均10个月,16例获得骨愈合,1例股骨干骨折伴股动脉损伤者于术后12个月因骨不连再次行植骨内固定而愈合。成活肢体中13例肢体功能基本恢复,3例下肢损伤遗留不同程度足下垂和踝关节挛缩,1例上肢术后患者出现轻度爪形手畸形。经肢体功能评定(Fugl-Meyer评分),患肢肌肉收缩及关节活动良好者13例(76.5%)。结论:应用显微外科技术修复四肢开放性骨折伴重要血管损伤,可有效保存肢体,避免截肢。早期诊断及手术治疗、减少肢体缺血时间是肢体成活及恢复较好功能的重要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染后距骨全缺损的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治疗距骨感染后全缺损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佛山市中医院骨科2014年1月至2018年12月收治的11例距骨感染患者资料。男8例,女3例;年龄23~63岁,平均37.0岁;4例为距骨开放性全脱位回植感染,3例为Gustilo Ⅲa型距骨开放性骨折内固定术后感染,2例为踝关节Gustilo Ⅲc损伤术后感染,2例合并踝关节内结核。行三阶段序贯治疗,第一阶段手术:清创、全距骨切除、抗生素骨水泥植入,负压封闭引流;7~10 d后行第二阶段手术:更换抗生素骨水泥、再次扩创、创面闭合或皮瓣覆盖;6~12周后行第三阶段手术:感染控制后,采用前后入路双钢板固定Masquelet技术重建。通过比较健侧和患侧的小腿全长评估下肢短缩情况,比较术前与末次随访时AOFAS踝-后足评分和VAS评分以评价功能。结果:所有患者术后获12.2~37.5个月(平均24.3个月)随访。术后2例患者皮肤浅表坏死,1例患者腓浅神经损伤。所有患者植骨区矿化良好,踝关节融合。末次随访时,健侧和患侧下肢长度分别为(380.4±35.5)mm和(376.3±32.8)m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AOFAS踝-后足评分由术前(28.0±3.4)分提高至末次随访时的(72.8±5.4)分,VAS评分由术前5(5,6)分下降至末次随访时0(0,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其中2例患者出现轻度内翻畸形,3例患者术后足踝关节轻度僵硬感。至随访结束,所有患者均未出现感染复发和内固定物断裂。 结论:三阶段诱导膜技术联合双钢板固定可有效控制距骨感染并能维持和重建距骨全缺损后肢体的长度以及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高能量损伤所致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若处理不当,易导致感染、创面经久不愈、关节功能丧失等并发症。常规治疗为Ⅰ期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待软组织修复完成后更换为内固定,而Ⅱ期更换内固定时骨折复位困难并有感染的风险。笔者采用回顾性病例系列研究分析2014年6月至2020年6月兵器工业521医院收治的25例伴软组织缺损的下肢关节周围开放性骨折患者临床资料,探讨股前外侧穿支皮瓣结合内固定治疗的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可行性与临床效果。方法:自2014年1月至2019年9月,采用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一期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35例。创面涉及小腿部17例、足踝部12例、小腿及足踝部6例;缺损面积17.0 cm×12.0 cm~33.0 cm×18.0 cm。创面经彻底清创后,设计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供区创面一期直接闭合。19例合并有胫骨开放性粉碎性骨折,则先行外固定支架固定骨折,创面采用VSD治疗5~7 d,伤情稳定后行皮瓣修复。皮瓣血液循环重建采用远端皮瓣的降支血管蒂串联于近端皮瓣的降支远端或降支的粗大分支血管。皮瓣携带股外侧皮神经,缝接于创面周缘、创面内的感觉神经。术后随访皮瓣的颜色、质地、感觉、继发溃疡及患肢功能。结果:本组34例组合皮瓣完全成活,1例小腿和足部损伤严重,术后皮瓣坏死,最后截肢。皮瓣供区一期愈合,无并发症发生。随访6~38个月,平均17.6个月,皮瓣的颜色、质地均正常,感觉恢复S 3~S 4级,恢复正常行走功能。 结论:双侧旋股外侧动脉降支穿支皮瓣组合移植修复组织缺损面积大,手术安全可靠,供区损伤小,是一种修复下肢大面积软组织缺损的有效方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髓内钉结合载抗生素硫酸钙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骨搬运治疗胫骨感染性骨缺损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0年1月于西安交通大学附属西安市红会医院创伤病院下肢病区治疗并接受手术的11例胫骨骨感染清创后存在骨缺损的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7例,女性4例;年龄32~67岁,平均年龄(48.5±14.1)岁;吸烟饮酒患者6例,合并内科基础疾病9例,包括糖尿病、高血压、冠心病等。受伤原因:车祸伤8例,其他3例,包括高处坠落、摔倒、重物砸伤。最初损伤为开放性骨折2例。记录患者的骨缺损长度、术中出血量、并发症情况,随访时监测硫酸钙吸收时间、骨搬运时间,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及外固定架指数,末次随访采用Paley评分评价骨缺损愈合分级及邻近关节功能。采用SPSS 24.0软件对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结果:纳入11例患者骨感染均得到控制,未见复发。随访时间平均为23.2个月,骨缺损平均长度为(8.1±1.6) cm,硫酸钙吸收时间平均为(6.6±2.6)个月,骨搬运时间平均为(11.4±2.8)周,外固定架带架时间平均为(4.7±1.2)个月,外固定架指数平均为(0.58±0.07)月/厘米,下地负重时间平均为(6.1±1.4)个月。并发症总体发生率为36.4%。骨愈合方面优良率为90.9%,临近关节功能评分优良率为100%。结论:同期髓内钉结合硫酸钙人工骨辅助Ilizarov环形外固定架的骨搬运技术可以减少外固定架的固定时间,有效控制感染,减少并发症发生率、允许患者更早负重及恢复活动,提高患者的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的可行性及治疗效果。方法:收集2009年4月至2019年12月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76例髌骨下极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42例,女34例;年龄(35.48±18.12)岁(范围17~66岁);左侧45例,右侧31例。致伤原因:摔伤46例,自行车伤16例,车祸伤14例。受伤至手术时间0.25~5 d,平均3.2 d。开放性骨折18例,累及关节面骨折64例,粉碎性骨折52例。开放性骨折患者首先清创,所有病例均采用免激惹张力带技术固定。观察术中骨折复位、术后骨折愈合及内固定状态,根据跛行程度、支撑物使用情况、有无关节绞锁感、关节不稳定情况、疼痛、肿胀度、楼梯攀爬及下蹲等情况评价膝关节功能。结果:76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且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8.24±6.18)个月(范围12~24个月)。术中及术后均无钢丝断裂;术后切口均Ⅰ期愈合,无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复查X线片显示术后无再骨折、骨折移位,内固定取出前无克氏针滑移,仅1例由于卡扣原因致钢丝松弛(未影响骨折愈合)。所有骨折均愈合良好,平均7.5周骨折线基本消失。术后12个月根据Lysholm膝关节评分标准对患者进行膝关节功能评定,76例评分为(95.40±4.60)分(范围82~100)分:优54例,良21例,可1例,优良率98.7%。根据视觉模拟评分法(visual analogue scale,VAS)76例评分为(0.09±2.05)分(范围0~3)分,其中4例有轻度疼痛感觉,平均得分0.09分。结论:免激惹张力带技术治疗髌骨下极骨折疗效满意,内固定物对周围组织刺激引起的疼痛感低,临床可以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