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左侧下腔静脉畸形导致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及胡桃夹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患者 男性,48岁,因“双下肢静脉曲张6年”于2021年10月27日收入我院。患者6年前出现双下肢静脉曲张,伴下肢酸胀、水肿,劳累后加重,休息后减轻,患者3年前曾在外院行“左侧大隐静脉高位结扎+抽剥术”治疗左下肢静脉曲张。入院体检:患者发育正常,体形瘦长,胸腹壁未见静脉曲张,未见精索静脉曲张,双侧肾区叩击痛阴性,双下肢可见静脉曲张,右下肢足靴区皮肤可见轻度色素沉着,右下肢可见轻度水肿,左下肢可见手术切口瘢痕,右下肢脚踝、小腿、大腿腿围分别为21 cm、35 cm、52 cm,左下肢脚踝、小腿、大腿腿围分别为21 cm、33 cm、51 cm,右下肢屈氏试验阳性。实验室检查:红细胞计数4.08×10 12/L,血红蛋白130 g/L,白蛋白40.2 g/L,尿素氮6.9 mmol/L,血肌酐88.2 μmol/L,尿酸343.15 μmol/L,尿隐血(+++),尿红细胞3 125个/μL,尿微量白蛋白0.15 g/L。右下肢静脉造影提示,左侧下腔静脉畸形,右髂静脉压迫综合征(图1A)。主动脉CT血管造影检查提示,左侧下腔静脉畸形,右髂静脉受压狭窄(图1B~1D)。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溃疡的危险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中央型下肢深静脉血栓(DVT)患者发生下肢静脉溃疡(VLU)的危险因素。方法:采用便利抽样法,选取2020年1月—2021年1月在河南省人民医院血管外科接受治疗的268例中央型下肢DVT患者为研究对象,按是否发生VLU将患者分为病例组( n=56)和对照组( n=212),比较两组患者临床相关因素,采用单因素、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中央型下肢DVT患者发生VLU的危险因素。构建预测模型,采用Hosmer-Lemeshow检验拟合优度,以受试者工作特征(ROC)曲线下面积评价预测模型的效能。 结果:单因素分析显示,两组患者在年龄、体重指数、吸烟、饮酒、工作方式、高血压病、下肢深静脉反流、下肢DVT史、骨折史、Morisky用药依从性问卷评分、血栓后综合征、下肢静脉曲张家族史、下肢DVT家族史方面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年龄>60岁、每天吸烟、血栓后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病、合并下肢深静脉反流是下肢DVT患者VLU的独立危险因素( P<0.05)。中央型下肢DVT患者发生VLU风险预测模型的ROC曲线下面积为0.972(95%置信区间:0.945~0.988)。 结论:年龄>60岁、每天吸烟、血栓后综合征、合并高血压病、合并下肢深静脉反流是中央型下肢DVT患者发生VLU的独立危险因素;护理人员应针对患者发生VLU的危险因素提供相关防治措施,以期减少中央型下肢DVT患者VLU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基于倾向值匹配的日间手术控费效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分析日间手术住院费用构成和结构变化及其影响因素,为优化日间手术控费提供参考。方法:收集2020年某市3家三级甲等综合医院日间手术量排名前3位病种(下肢静脉曲张、慢性胆囊炎和精索静脉曲张)的患者病案首页数据,通过倾向性匹配消除混杂因素,采用结构变动度分析住院费用结构变化,采用灰色关联度和多重线性回归分析住院费用影响因素。结果:对752例日间手术和非日间手术患者的病案首页数据进行1∶1倾向性匹配后,最终纳入492例患者数据,其中下肢静脉曲张患者98例,慢性胆囊炎患者356例,精索静脉曲张患者38例。与非日间手术组相比,日间手术组的住院费用下降,慢性胆囊炎、精索静脉曲张和下肢静脉曲张3个病种的费用结构变动度分别为14.59%、6.20%和16.20%,其中一般医疗服务费、护理费和检查化验费呈下降趋势,材料费、药品费呈上升趋势。一般医疗服务费、护理费、检查化验费、临床诊断费、治疗费、药品费、材料费与日间手术住院总费用关联度大(灰色关联度>0.90)。支付方式、切口愈合类型、出院诊断对日间手术住院总费用有影响( P<0.05)。 结论:与非日间手术相比,日间手术住院费用总体降低,但并非所有项目费用均降低,影响日间手术住院费用的主要因素为费用内部构成、支付方式等。医院应重点挖掘日间手术内在控费潜力,进一步扩大日间手术病种覆盖范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髂总静脉受压的CT影像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受压迫情况,以及左髂总静脉狭窄与性别、年龄的关系及其临床意义。方法:收集2013年11月—2019年2月在南通大学第三附属医院行下肢静脉CT造影(CTV)的263例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的CTV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其中男144例、女119例,年龄18~88(61.9±11.9)岁。将患者按年龄分为18~45、46~55、56~65、66~75和≥76岁组。在CTV矢状位重建图像上,分别测量左髂总静脉受压点及受压点近心端、远心端各1 cm处的前后径D1、D2、D3,并计算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率(Dsr)。比较不同性别、年龄组间左侧Dsr。依据左侧Dsr值将狭窄程度分为Dsr<25%、25%≤Dsr<50%、Dsr≥50%,评估不同狭窄程度与年龄之间的关系。结果:263例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Dsr为22.0%(13.5%,31.8%),其中Dsr≥50% 21例(8.0%),25%≤Dsr<50% 77例(29.3%),Dsr<25% 165例(62.7%)。男性18~45、46~55、56~65、66~75、≥76岁组Dsr分别为34.6%±16.7%、25.8%±14.8%、20.0%±11.6%、16.6%±10.9%、17.2%(13.8%,21.1%),女性分别为24.6%(21.7%,41.8%)、24.4%(19.9%,33.0%)、27.6%±18.2%、22.7%±18.6%、16.9%±13.5%。总体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 Z=-2.165, P<0.05)。相同年龄组不同性别间比较,仅56~65岁组女性患者Dsr大于男性患者( t=-2.199, P<0.05),其余各年龄组Dsr性别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男性不同年龄组间比较:Dsr随着患者年龄的增加呈下降趋势,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5.818, P<0.01);两两比较显示,18~45岁组的Dsr明显大于其余各年龄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1),其余年龄组间Dsr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女性患者不同年龄组间Dsr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1.842, P>0.05)。男性、女性及总体Dsr均与年龄呈负相关( r男性=-0.305、 r女性=-0.244、 r总体=-0.272, P<0.01)。左侧髂总静脉狭窄程度与不同年龄组间存在线性趋势关系,且为负相关(χ 2=13.215, R=-0.225, P值均<0.01)。 结论:随着年龄的增大,左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左侧髂总静脉狭窄严重程度逐渐降低;年轻男性患者Dsr最大。对左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应检查左髂总静脉受压情况,狭窄率≥50%时应同时行左侧髂总静脉血管腔内治疗,解除左侧髂总静脉压迫情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手术1例报告并文献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并瘤栓复发的临床特点、诊治及预后。方法:回顾性分析湖南省儿童医院泌尿外科收治的1例肾透明细胞肉瘤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临床资料。以"clear cell sarcoma"、"thrombus"和"pediatric"为检索词检索PubMed、Web of Science数据库相关文献;以"透明细胞肉瘤"、"瘤栓"和"儿童"为检索词检索万方数据库及中国知网相关文献;剔除重复病例后进行文献复习,总结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的临床特征、手术方式及预后情况。结果:本例患儿因"发热3 d、血尿3 d"入院,体查右上腹似可扪及一直径约10 cm肿块,质中,无压痛。腹部CT示肿块不均匀强化,腔静脉内低密度影,腹膜后多处淋巴结肿大。穿刺活检确诊肾透明细胞肉瘤,辅助化疗4个周期后行右肾肿瘤根治、腔静脉瘤栓取出术。2022年3月复查CT发现下腔静脉瘤栓复发,行瘤栓、部分下腔静脉切除术。首次手术时长10 h,术中出血量600 mL,切口一期愈合;病理检查结果:肾透明细胞肉瘤,肿瘤侵范未突破肾被膜,侵犯肾盂壁;肾窦及肾门血管未见肿瘤成分;输尿管切缘及右肾旁淋巴结未见肿瘤细胞,术后放疗6个周期、化疗5个周期;第2次手术时长8 h,出血量300 mL,术后化疗5个周期。病理检查示下腔静脉瘤栓为肿瘤成分。目前已随访至术后6个月,患儿无静脉曲张、下肢水肿等腔静脉梗阻表现,肾功能正常。复查CT未见肿瘤复发及明显肿瘤遗存。共获得9篇符合要求的文献,报道11例儿童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下腔静脉瘤栓患儿,其中男7例,女4例;平均年龄7岁10个月(1岁11个月至14岁);左肾肿瘤4例,右肾7例;8例瘤栓侵入右心房,9例行肾肿瘤根治切除及腔静脉切开取栓,其中5例在体外循环下取栓。中位随访时间16个月(1.5~36个月),3例出现转移或复发。结论:对于肾透明细胞肉瘤合并腔静脉瘤栓患儿,可选择经腔静脉切开取栓;瘤栓复发时,如证实侧支循环畅通,可行瘤栓与部分下腔静脉一同切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静脉曲张术后压力治疗最佳持续时间的研究现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随着医疗技术的进步,大隐静脉高位结扎和剥脱术、静脉腔内热消融术(射频消融和激光消融)、超声引导下泡沫硬化剂疗法等已广泛应用于下肢静脉曲张(varicose veins of the lower extremities,VVLE)的治疗。基于数代医务工作者的临床经验,目前通常在静脉曲张侵入性治疗后使用压力治疗。术后压力治疗的主要目的是维持治疗静脉的闭塞,防止血肿形成和血管再通。然而,针对VVLE术后压力治疗的最佳持续时间尚无定论。本文通过文献综述,总结报道了既往VVLE术后压力治疗的研究结果,期望为后续相关临床试验的设计以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国产新型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与进口系统应用效果的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比较国产新型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与进口系统治疗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的应用效果。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非劣效性随机对照试验。纳入2021年1月至2022年1月浙江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四医院血管外科收治的符合纳入和排除标准的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按1∶1随机分为两组,分别接受国产新型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和进口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治疗。对两组的技术成功率、系统操作性能、术后6个月内的不良事件和严重不良事件(SAE)发生率、术后6个月目标静脉闭合率等进行比较。定量资料的比较采用Mann-Whitney U检验,分类资料的比较采用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或非劣效性检验。 结果:研究共纳入80例患者,试验组41例,对照组39例。其中男性27例,女性53例;年龄[ M(IQR)]55(23)岁(范围:40~78岁);左下肢48例,右下肢32例。两组技术成功率均为100%,术中均未出现系统操作故障。试验组和对照组术后6个月内不良事件发生率[58.5%(24/41)比61.5%(24/39), χ2=0.075, P=0.784]、SAE发生率[7.3%(3/41)比5.1%(2/39), χ2=0.163, P=0.686]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两组各发生1例器械相关不良事件,试验组1例患者术后发生静脉内热致血栓,口服利伐沙班片后痊愈;对照组1例术后右大腿上段疼痛1 d余,外用镇痛、消肿药物后痊愈。未发生器械相关SAE。试验组术后6个月血管闭合率为100%(38/38),对照组为97.4%(37/38),试验组与对照组术后6个月目标静脉闭合率差值为2.6%(95% CI:-3.19~8.45, Z=4.865, P<0.01),差值的95% CI低限大于非劣效界值-10.0%。 结论:国产新型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在原发性下肢静脉曲张患者中的早期应用效果不劣于进口静脉射频闭合治疗系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及其影响因素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不同模式持续负压伤口疗法(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的临床疗效并进行影响因素分析。方法:2018年1月—2019年12月,江南大学附属医院收治53例符合入选标准的下肢静脉性溃疡患者,对其进行前瞻性随机对照研究。按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分为单一负压治疗组19例(男11例、女8例)、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17例(男12例、女5例)和常规换药组17例(男10例、女7例),年龄分别为(47±11)、(49±10)、(47±10)岁。入院后,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3.3 kPa单一负压模式持续NPWT,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接受负压为-16.0~-10.7 kPa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常规换药组患者接受碘伏浸润的凡士林纱布换药治疗。治疗7、14 d,计算创面愈合率;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用经皮氧分压(TcPO 2)测量仪检测创周TcPO 2;治疗1、4、7、10、14 d,收集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采用pH计行pH值检测并记录渗出液/引流液量;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静脉血,检测血清白细胞介素1β(IL-1β)、IL-6、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转化生长因子β 1(TGF-β 1)、血管内皮生长因子(VEGF)、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水平;治疗前及治疗7、14 d,采集创面分泌物行细菌培养,分别采用视觉模拟评分法和汉密尔顿焦虑量表评定患者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统计患者住院时间及治疗总费用。对数据进行重复测量方差分析、单因素方差分析、LSD检验、Kruskal-Wallis H检验、Mann-Whitney U检验、 χ2检验、Fisher确切概率法检验以及Bonferroni校正。根据治疗14 d创面愈合率,分创面愈合率≥70%的显著愈合和创面愈合率<70%的非显著愈合2个疗效评价等级,以此二分类的创面愈合率为因变量,以治疗前TcPO 2、IL-1β、IL-6、TNF-α、TGF-β 1、VEGF、bFGF水平与细菌检出情况、创面疼痛和焦虑程度及治疗1 d创面渗出液/引流液量和pH值为协变量,通过二分类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分析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结果:(1)治疗7 d,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为(33±10)%,明显高于常规换药组的(24±9)%( P<0.05);治疗14 d,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愈合率分别为(71±15)%、(66±18)%,均显著高于常规换药组的(45±19)%( P<0.01)。(2)与常规换药组比较,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周TcPO 2明显升高(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引流液pH值明显降低(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0、14 d及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0、14 d创面引流液的量明显减少( Z=-4.060、-4.954,-2.413、-4.085、-4.756, P<0.05或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血清IL-1β、IL-6、TNF-α水平显著降低( P<0.01),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TGF-β 1水平显著升高( P<0.05),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14 d血清VEGF、bFGF水平显著升高( P<0.01);单一负压治疗组、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治疗7、14 d创面分泌物细菌检出比例、创面疼痛及焦虑评分均显著降低( P<0.01)。负压治疗2组比较,除治疗7 d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创面疼痛评分明显低于单一负压治疗组( P<0.01)外,前述其余指标均相近。(3)单一负压治疗组与循环交替负压治疗组患者住院时间相近( P>0.05),均显著短于常规换药组( P<0.01);3组患者治疗总费用相近( F=1.766, P>0.05)。(4)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为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比值比=1.109、0.950、1.140、2.169,95%置信区间=1.012~1.217、0.912~0.988、1.008~1.290、1.288~3.651, P<0.05或 P<0.01)。 结论:临床应用单一负压模式和循环交替负压模式持续NPWT对下肢静脉性溃疡创面创基改善、提高愈合率均有积极的促进作用,但循环交替负压模式较单一负压模式更快改善创周TcPO 2、更快降低创面pH值、更快减少渗液量、缓解疼痛效果更显著;治疗前血清TNF-α与bFGF水平、创周TcPO 2、创面疼痛程度是影响创面显著愈合的危险因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下肢静脉曲张患者弹力袜压力治疗的依从性及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对2020年2—3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血管外科门诊诊治的280例下肢静脉曲张患者采用弹力袜压力治疗,治疗1年后随访弹力袜的穿着时间情况、放弃使用和坚持使用的原因。治疗1年后有效随访208例(74.3%),其中依从性良好者(穿着弹力袜时间>50%)69例(33.2%),依从性不佳者139例(66.8%)。放弃使用的主要原因依次为感觉太紧绷(23.1%)、穿脱麻烦(17.7%)、病情好转(15.1%)、效果不佳(10.8%)等。提示下肢静脉曲张门诊患者弹力袜压力治疗的依从性较差,患者常因多种原因放弃使用弹力袜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的影响因素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并发下肢深静脉血栓形成后综合征(PTS)的危险因素及预测模型。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九人民医院血管外科2017年1月—2018年6月233例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135例、女98例,年龄17~85(58.69±15.73)岁,行腔内治疗200例,行保守治疗33例。采用简单化随机分组,按7∶3比例分为建模组163例和验证组70例。观察指标:(1)随访患者PTS的发生情况;(2)影响PTS发生的危险因素分析;(3)建立PTS风险预测模型。结果:(1)患者均获随访,随访时间12~18个月。233例患者中发生PTS 81例(34.80%),其中接受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的200名患者中发生PTS 61例(30.50%),保守治疗患者发生PTS 20例(60.60%),两者比较差异有统计学( χ2=11.32, P=0.010)。建模组与验证组患者的年龄、性别、体质量指数(BMI)、深静脉血栓形成(DVT)危险因素、症状与体征的个数、合并疾病、DVT病程史、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PTS等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值均>0.05)。(2)单因素、多因素分析显示,男性( X1)、BMI( X2)、亚急性及慢性DVT史( X3)、静脉曲张史( X4)、症状与体征个数( X5)、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 X6)是急性髂股静脉DVT患者PTS的危险因素(比值比=2.46、1.14、3.44、4.33、1.28、0.24,95%可信区间为1.06~5.67、1.04~1.25、1.38~8.59、1.71~10.97、1.01~1.62、0.08~0.69, P值均<0.05)。(2)根据二元logistic回归分析建立PTS预测模型:logit( P)=-5.075+0.899 X1+0.134 X2+1.235 X3+1.465 X4+0.248 X5-1.443 X6,受试者操作特征曲线下面积为0.81,灵敏度为90%,特异度为65%。 结论:男性、BMI、亚急性及慢性DVT史、静脉曲张史、症状与体征个数,以及腔内血栓清除术治疗是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的危险因素。针对急性髂股静脉血栓形成患者PTS风险建立的预测模型,为DVT患者提供个性化的PTS风险评估,以期更好地指导临床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