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分析2017年9月至2020年9月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收治的72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患者临床资料,其中男38例,女34例;年龄19~65岁[(42.5±12.2)岁]。按Danis-Weber分型,B型30例,C1型29例,C2型13例。36例采用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固定+修复组),36例行下胫腓螺钉固定治疗(固定组)。比较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视觉模拟评分(VAS)、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OFAS)踝-后足评分、踝关节活动度(ROM)及并发症发生情况。结果:患者均获随访12~22个月[(15.9±2.2)个月]。两组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和住院时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1,3个月固定+修复组VAS分别为(3.1±1.0)分和(2.1±0.6)分,低于固定组的(3.9±0.8)分和(2.6±0.8)分( P均<0.05),末次随访时两组VAS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1,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AOFAS踝-后足评分别为(64.7±4.0)分、(73.2±3.4)分、(87.2±3.4)分,高于固定组的(60.1±4.9)分、(70.2±1.9)分、(84.1±2.6)分( P均<0.05)。术后1个月两组踝关节ROM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3个月及末次随访时固定+修复组踝关节ROM分别为(44.4±2.9)°和(52.3±2.5)°,大于固定组的(41.4±2.7)°和(50.1±2.7)°( P均<0.05)。固定+修复组发生内固定松动1例;固定组发生下胫腓关节再分离2例,内固定松动、断裂各2例。固定+修复组并发症发生率为3%(1/36),低于固定组的17%(6/36)( P<0.05)。 结论:与下胫腓螺钉固定比较,下胫腓螺钉固定联合下胫腓韧带修复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能早期减轻术后疼痛,获得更好的踝关节功能及活动度恢复,并减少相关并发症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临床治疗方法探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的临床治疗方法。方法:采用回顾性队列研究方法。2014年2月—2019年12月,北京积水潭医院收治214例下肢闭合性外伤后患者,其中男143例、女71例,年龄16~65岁。患者均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因术后切口感染形成髌骨骨折术后创面42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30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72 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45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 25例,其中浅表感染31例、深部感染183例。根据术后切口处创面评估情况,进行换药治疗和/或彻底清创(清创后创面面积4 cm×3 cm~11 cm×5 cm)、内固定物处理。针对彻底清创后的创面进行持续负压封闭引流(VSD),再根据切口及其周围皮肤组织情况、感染情况、缝合张力、内固定物或骨或跟腱组织外露情况,选择直接缝合+VSD治疗或者移植组织瓣修复。以创面部位及损伤情况为依据,组织瓣类型可选择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腓肠肌肌皮瓣、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腓骨短肌肌瓣、胫后动脉穿支皮瓣、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供瓣区直接拉拢缝合或移植断层皮片修复。统计内固定物取出情况、创面修复方式、采用组织瓣类型及大小、组织瓣成活情况、创面愈合情况,随访观察感染是否复发、供受区外观及下肢关节功能恢复情况。结果:髌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内固定物全部去除,其中36例创面采用逆行股前外侧穿支皮瓣修复,6例创面采用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修复。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8例、部分取出6例、完全取出6例,创面直接缝合8例、移植腓肠肌肌皮瓣21例、移植腓肠内侧动脉穿支皮瓣1例。跟腱断裂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保留10例、完全取出62例,创面直接缝合10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62例。跟骨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完全取出32例、完全保留13例,创面换药愈合5例、直接缝合5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23例、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联合腓骨短肌肌瓣12例。Pilon骨折术后创面患者中,内固定物部分取出5 例、完全保留 17例、完全取出3 例,创面直接缝合4例、移植胫后动脉穿支皮瓣18例、移植游离股前外侧穿支皮瓣3例。皮瓣或肌皮瓣面积为5 cm×3 cm~18 cm×8 cm,肌瓣面积为13.0 cm×1.5 cm~15.0 cm×2.5 cm。直接缝合创面都愈合;5例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及1例胫后动脉穿支皮瓣远端出现回流障碍,经换药治疗顺利愈合,其余组织瓣完全成活,创面愈合。随访5个月~5年,感染无复发;供瓣区直接缝合处遗留线性瘢痕,植皮处外观良好。3例胫骨平台骨折患者及2例Pilon骨折患者关节活动受限,其余患者关节活动正常;跟腱断裂及跟骨骨折患者正常下地活动。跟骨骨折后创面移植腓肠神经营养血管皮瓣后臃肿且影响穿鞋,胫骨平台骨折术后创面移植腓肠肌肌皮瓣后臃肿,其余皮瓣修复处外观良好。结论:对于下肢关节部位外伤行骨科内固定手术后切口感染创面,应根据感染情况和创面部位进行分类治疗,通过换药治疗、彻底清创、合理处置内固定物、应用VSD后直接缝合以及组织瓣覆盖等处理,既保证感染得到控制、创面封闭,又最大限度恢复下肢功能,使得患者最大化受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比较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新型下胫腓联合弹性钩钢板(ESHP)与Suture-button技术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研究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九医院全军骨科中心2013年3月至2017年3月收治的53例下胫腓联合损伤合并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下胫腓联合固定方式不同分为ESHP组和Suture-button组。ESHP组:28例,男15例,女13例;年龄26~60岁;采用新型ESHP固定。Suture-button组:25例,男14例,女11例;年龄24~59岁;采用Suture-button技术固定。比较两组患者的固定下胫腓联合时间、术后切口引流量、住院时间,术后3、6、12个月比较踝关节最大跖屈、背伸角度、Baird-Jackson评分,观察并发症的发生情况。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53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ESHP组患者固定下胫腓联合的时间[(9.7±2.2) min]、术后切口引流量[(49.3±10.4) mL]显著少于Suture-button组[(16.2±1.4) min、(62.4±6.3) mL],术后3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29.9°±1.3°)、Baird-Jackson评分(87.2±2.9)分显著大于Suture-button组[22.8°±1.3°、(78.7±4.1)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的住院时间、术后6、12个月的最大跖屈角度,术后3、6、12个月的最大背伸角度,术后6、12个月的Baird-Jackson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所有患者均获随访,时间12~14个月(平均12.5个月)。所有患者随访期间骨折均愈合,于术后1年左右取出踝关节所有内固定物。随访1年内ESHP组出现1例因金属疲劳导致的内固定物失效。Suture-button组出现1例内固定物激惹,2例内固定物失效,1例内固定装置下沉和骨溶解。 结论:采用ESHP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比Suture-button技术具有更短的手术时间、更少的术后出血量和并发症,且更快地恢复踝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9例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儿童胫骨下段骨折合并腓骨近端骨折的临床特点与治疗效果。方法:回顾苏州大学附属儿童医院2015年1月至2020年12月治疗的9例胫骨下段合并腓骨近端骨折患儿资料,分析其临床诊疗与影像特点。其中男5例,女4例,平均年龄9.7岁。车祸伤3例,运动损伤6例。8例为闭合性骨折,1例为开放性骨折。2例患儿出现漏诊,其中1例合并腓总神经损伤。胫骨下1/3骨干骨折8例,下1/3合并胫骨远端骨骺骨折1例。X线片表现上,9例患儿胫骨骨折线走行均为外上斜向内下;除3例腓骨青枝骨折,6例腓骨骨折线为前高后低,外高内低。术后随访以胫腓骨X线评价骨折复位与愈合情况,以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合评定标准评价临床疗效。结果:4例采取石膏外固定,5例采取手术固定胫骨(4例髓内钉,1例髓内钉联合克氏针),腓骨骨折均未采取内固定,患儿平均随访时间为16.7个月,范围为12~24个月。腓骨近端及胫骨骨折均愈合,无伤口感染、骨折再移位及骨-筋膜室综合征等并发症,腓总神经损伤患儿在伤后2个月症状消失。末次随访时,根据Johner-Wruh胫骨骨折愈后评价标准,其中优8例,良1例。结论:儿童胫骨下段斜形骨折有漏诊腓骨近端骨折可能,应仔细检查,选择恰当的拍片部位以减少漏诊。治疗上以复位固定胫骨为主,腓骨骨折一般无需手术内固定治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比较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临床疗效。方法:通过检索PubMed、Medline、Web of Science、ScienceDirect、中国知网、万方、中华医学期刊全文数据库关于锚钉修复与螺钉固定治疗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文献。检索时间为各数据库建立至2023年4月。由两名研究者按照纳入与排除标准独立进行文献筛选、资料提取和文献质量评价,对纳入文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7篇文献纳入meta分析,其中随机对照试验3篇、病例对照研究4篇。应用锚钉修复280例、螺钉固定312例。Meta分析结果显示锚钉修复组透视次数[ MD=-5.08,95% CI(-9.20,-0.96), P=0.020]、术后下胫腓前间隙[ MD=-0.93,95% CI(-1.06,-0.81), P<0.001]和复位不良发生率小于螺钉固定组[ OR=0.21,95% CI(0.10,0.46), P<0.001],术后恢复时间早于螺钉固定组[ MD=-2.22,95% CI(-2.68,-1.75), P<0.001],术后踝关节跖屈角度[ MD=2.77,95% CI(0.28,5.25), P=0.030]和术后6个月内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5.85,95% CI(2.05,9.64), P=0.003]大于螺钉固定组。两组手术时间[ MD=-10.45,95% CI(-24.25,3.35), P=0.140]、术后6个月后的美国骨科足踝协会评分[ MD=0.09,95% CI(-0.94,1.11), P=0.860]和术后踝关节背伸角度[ MD=0.66,95% CI(-0.75,2.88), P=0.360]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后踝骨折伴下胫腓联合损伤采用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较螺钉固定具有透视次数少、恢复时间快、复位质量好、踝关节功能评分更高的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激活态雪旺细胞干预骨髓间充质干细胞对大鼠坐骨神经损伤的实验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激活态雪旺细胞(activated schwann cells,ASCs)干预骨髓间基质细胞(bone marrow stromal cells,BMSCs)联合异种神经移植体(acellular nerve xenograft,ANX)修复大鼠坐骨神经缺损的效果。方法:取大鼠骨髓腔内BMSCs,另取大鼠的ASCs和普通SCs,行原代培养。将两种细胞置于Transwell培养皿中培养并分成三组:BMSCs组,SCs-BMSCs组及ASCs-BMSCs组。在培养皿中培养后第2、4、6和8天,用CCK-8法检测各组BMSCs生物学活性,通过q-PCR检测各组脑源性神经营养因子(BDNF)、神经生长因子(NGF)和碱性成纤维细胞生长因子(bFGF)的mRNA表达水平。在无菌条件下制备10 mm坐骨神经缺损的大鼠模型,制作异种神经支架复合体(兔源胫神经)。将SD大鼠分为三组(n=10):ANX+BMSCs组,ANX+SCs-BMSCs组及ANX+ASCs-BMSCs组。将各组细胞打入支架,复合支架培养3 d,移植到大鼠模型中。术后8周通过神经电生理检测各组患肢感觉神经传导速度(sensory nerve conduction velocity,SCV),使用q-PCR检测神经移植体内神经营养因子(BDNF、NGF和bFGF)表达水平,另比较三组模型的下肢患侧/健侧腓肠肌细胞横截面积比恢复率。结果:CCK-8测定发现共培养系统中BMSCs组细胞增殖活性强于单细胞组,第2天和第4天,三组的活性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第6天ASCs-BMSCs组增殖活性强于BMSCs组与SCs-BMSCs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BMSCs组与SCs-BMSCs组之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通过q-PCR检测BMSCs组中BDNF、NGF及bFGF的mRNA表达最低,ASCs-BMSCs组含量最高( P<0.05)。经8周饲养后的动物实验,通过检测发现,ANX-ASCs-BMSCs组的SCV,ANX内相关神经因子表达量以及ANX-ASCs-BMSCs组的大鼠患侧/健侧腓肠肌肌细胞横截面积均最大。 结论:ASCs能够促进BMSCs的分化增殖;运用ANX-ASCs-BMSCs促进周围神经功能再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胫腓联合损伤研究现状与治疗展望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下胫腓联合损伤是踝关节损伤中常见而又容易忽视的损伤,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性与腓骨切迹深度相关。在影像学诊断方面,X线检查不能作为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确诊依据;对于>3 mm的下胫腓分离,CT扫描能准确诊断,<1 mm的分离,CT扫描并不敏感;MRI对于下胫腓联合损伤的诊断敏感度更高;关节镜技术由于其可直视的优点,逐渐被作为诊断下胫腓损伤的"金标准"。下胫腓分离发生在Lange-Hansen分型旋前外旋Ⅳ度、旋后外旋Ⅲ、Ⅳ度和旋前外展Ⅱ、Ⅲ度损伤中。多数稳定型的单纯下胫腓联合损伤非手术治疗预后良好;对于下胫腓联合不稳定或合并踝关节骨折的下胫腓联合损伤,手术解剖复位、维持下胫腓联合的稳定是基本治疗原则。螺钉固定是目前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最常用方法,弹性固定具有能保持下胫腓联合微动关节生物特性、有较好的复位容错性、更少的并发症发生率及远期复位丢失率等优点。置钉角度是维持下胫腓良好复位的关键,但在实际操作中如何确保理论置钉角度尚缺乏具体方法描述。本文还对未来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治疗进行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下胫腓容积评估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的CT容积变化,以为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下胫腓联合损伤提供一种无创的诊断方法。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1月—2022年3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第六人民医院收治的48例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患者的病例资料,其中男性30例,女性18例,年龄(43.71±19.41)岁,术前和术后末次随访分别行踝关节CT扫描和三维重建,借助重构软件分别计算胫距关节胫骨关节面上方1、3、5 cm与踝关节水平面之间的下胫腓容积并进行比较,根据术中探查作为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的"金标准",根据探查结果按照是否存在下胫腓联合损伤分为两组,其中25例为单纯踝关节骨折(骨折组),23例为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骨折+韧带组)。末次随访时评价手术的临床效果。符合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t检验;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四分位数[ M( Q1, Q3)]表示,组间比较使用非参数检验;计数资料以例数和百分比(%)表示,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 结果:骨折组踝关节上方1、3、5 cm的术前下胫腓间的CT容积与术后末次随访时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219、0.269、0.103),而骨折+韧带组踝关节上方1、3、5 cm的术前下胫腓间的CT容积与术后末次随访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1)。两组之间术前踝关节上方1、3、5 cm的下胫腓间的CT容积相比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05、0.004、0.038),术后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82、0.155、0.249)。评估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在踝关节上方1 cm下胫腓容积的敏感性和特异性分别为92%、67%;踝关节上方3 cm分别为69%、87%;踝关节上方5 cm分别为62%、87%。末次随访临床功能评分表明手术效果较好。 结论:下胫腓容积评估可以作为术前评估Danis-Weber B型踝关节骨折合并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之一。踝关节骨折切复内固定联合弹性固定可以减小下胫腓容积,疗效确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经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治疗的效果评价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评价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对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围手术期指标、X线片指标、日本骨科协会评估治疗分数(JOA评分)、美国特种外科医院膝关节评分(HSS评分)、并发症发生率的影响。方法:采用前瞻性研究的方法,选取2016年4月至2021年4月承德市中心医院收治的110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作为研究对象,以随机数字表法分为对照组(55例)、联合组(55例),对照组行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联合组在对照组的基础上,联合腓骨截骨术,两组术后随访6个月。比较两组围手术期指标,治疗前、治疗1个月后的JOA评分,治疗前、治疗6个月后的X线片指标、HSS评分、随访期间并发症发生率。结果:联合组手术时间长于对照组[(84.36 ± 14.64) min比(75.88 ± 12.86) min];相比于术前,术后1个月,两组肿胀程度、上下楼梯疼痛、步行疼痛、关节活动度评分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8.35 ± 0.73)分比(6.74 ± 0.67)分、(15.05 ± 1.74)分比(13.96 ± 1.66)分、(21.75 ± 2.07)分比(18.58 ± 1.73)分、(27.59 ± 3.25)分比(25.74 ± 2.83)分];术后6个月,两组胫骨关节间隙角变小,联合组小于对照组[(1.94 ± 0.60)°比(3.02 ± 0.67)°];两组股骨胫骨角、膝关节活动度变大,联合组大于对照组[(190.95 ± 5.43)°比(186.64 ± 4.68)°、(92.60 ± 8.81)°比(83.26 ± 8.54)°];两组稳定性、屈曲畸形、肌力、活动度、功能、疼痛评分升高,联合组高于对照组[(8.62 ± 0.86)分比(6.89 ± 0.78)分、(7.86 ± 0.96)分比(6.27 ± 0.68)分、(7.79 ± 0.62)分比(6.95 ± 0.57)分、(14.95 ± 2.60)分比(12.48 ± 2.33)分、(17.46 ± 2.21)分比(14.59 ± 1.76)分、(24.83 ± 3.25)分比(18.59 ± 2.5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随访期间,两组骨筋膜间隔室综合征、神经血管损伤、膝关节内粘连及切口感染的发生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行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的手术时间较长,但腓骨截骨术联合关节镜下膝关节清理术可减轻患者关节外翻情况,提高关节活动度,可有效减轻疼痛程度,改善膝关节功能,其安全性良好,有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缝合锚钉治疗踝关节骨折合并的下胫腓联合损伤的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8月手术治疗65例合并后踝骨折的Weber C型踝关节骨折患者资料,根据治疗下胫腓联合损伤的方法分为缝合锚钉组(采用suture-anchor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和螺钉固定组(采用皮质骨螺钉固定下胫腓前韧带)。缝合锚钉组17例,男7例,女10例;左11例,右6例;年龄(43.76±15.83)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10例,旋前外展型7例。螺钉固定组48例,男33例,女15例;左34例,右14例;年龄(39.90±13.57)岁;Lauge-Hanson分型旋前外旋型30例,旋前外展型18例。比较两组的手术时间、透视次数、复位质量、术后并发症、美国足踝外科协会(American Orthopaedic Foot and Ankle Society, AOFAS)踝与后足评分。结果:65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6.88±4.46)个月,术后12~16周均获骨折临床愈合。螺钉固定组手术时间和透视次数分别为(123.71±41.36)min和(25.17±16.29)次,缝合锚钉组分别为(99.94±24.16)min和(16.26±10.58)次,两组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2.048,2.175; P=0.045,0.033)。术后螺钉固定组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和后间距分别为(3.15±1.35)mm和(6.48±1.43)mm,缝合锚钉组分别为(2.06±1.47)mm和(6.76±1.78)mm,下胫腓联合切迹前间距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328, P=0.002),下胫腓联合切迹后间距比较差距无统计学意义( t=0.701, P=0.486)。术后并发症发生率,螺钉固定组16.67%(8/48),缝合锚钉组5.88%(1/17),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χ2=1.282, P=0.258)。AOFAS踝与后足评分优良率,16周时螺钉固定组91.67%(44/48),缝合锚钉组88.24%(15/17);末次随访时螺钉固定组95.83%(46/48),缝合锚钉组94.12%(16/17),两者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 >0.05)。 结论:与螺钉固定治疗急性下胫腓联合损伤相比,缝合锚钉修复下胫腓前韧带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方法,在没有增加并发症的情况下,可以增加下胫腓联合前切迹的解剖复位率,减少手术时间,但并发症发生率并未增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