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临床疗效对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本研究旨在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RTKA)与传统全膝关节置换术(TKA)的临床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分析研究方法,收集2021年1月至2022年8月在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二〇医院接受RTKA组和TKA组的156例患者。纳入年龄40~80岁,膝关节骨关节炎(KOA)Kellgren-Lawrence(K-L)分级为Ⅲ~Ⅳ级的KOA并接受单侧TKA或者RTKA的患者;排除处于妊娠期、伴有严重的屈曲畸形(畸形角度>20°)及严重内外翻畸形(畸形角度>20°)、手术区域伴有其他金属植入物、存在活动性感染灶以及合并严重的系统性疾病患者。使用卡方检验比较两组、独立样本t检验或者独立样本秩和检验比较两组患者性别、年龄、身体质量指数(BMI)、骨关节炎病程、手术侧别以及手术前后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静息及运动评分、特种外科医院骨关节炎评分(HSS)、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SS)、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的疼痛、僵硬、功能评分及髋-膝-踝角(HKA)偏移等资料的差异。结果:RTKA组的手术时间(101±13)min高于TKA组(67±10)min,术中出血量RTKA组(261±49)ml较TKA组(371±81)ml低,术后住院时间RTKA组3(3,3)d较TKA组4(3,5)d短,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18.251,P<0.05;t=-10.543,P<0.05;Z=-6.036,P<0.05)。RTKA组术前的功能指标[HSS评分(52.4±2.6)、KSS评分(57.3±4.5)和WOMAC评分(50.0±5.0)]对比TKA组[HSS评分(52.2±3.5)、KSS评分(56.5±4.4)和WOMAC评分(50.5±4.4)],差异无统计学意义(t=-0.433,P>0.05;t=1.170,P>0.05;t=-0.768,P>0.05)。RTKA组在术后6个月的功能评价指标[HSS评分(88.0±2.3)、KSS评分(83.3±6.8)和WOMAC评分(84.1±4.8)]均高于TKA组[HSS评分(85.0±3.0)、KSS评分(80.4±6.4)和WOMAC评分(80.3±5.0)],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6.940、2.682、4.729,均为P<0.05)。术后6个月RTKA组的影像学指标[股骨远端外角(mLDFA)(86.0±1.8)°、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87.1±2.1)°、关节线汇聚角(JLCA)(2.0±0.5)°和髋-膝-踝角(HKA)偏移程度(1.9±0.6)°]优于TKA组[mLDFA(85.2±3.2)°、MPTA(85.5±3.4)°、JLCA(2.7±0.7)°和HKA偏移程度(2.9±0.7)°],差异有统计学意义(t=2.098、4.163、-7.082、-9.335,均为P<0.05)。结论: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是一种安全、有效、可行的新技术,值得在临床上推广和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骨平台内翻角在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中应用的可行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测量胫骨平台内翻角(PTA)预测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股骨后髁角(PCA)的可行性。方法:回顾性研究。纳入2018年1月—2019年12月哈尔滨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拟行膝关节置换手术的72例单侧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7例、女65例,年龄49~80(66.5±14.35)岁,身高155~180(164.3±11.23)cm。72例患者患侧膝均呈内翻畸形,内翻角为10.6°±1.36°。收集患者术前负重位下肢全长X线片与膝关节CT影像资料,在X线片以及冠状位CT图片上测量患者双侧膝关节的PTA、PCA,统计分析患侧、健侧的PTA、PCA差异,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法分别分析患侧、健侧的PTA与PCA之间的相关性。结果:72例患者健侧PTA、PCA值分别为3.23°±0.79°、4.64°±1.13°,患侧PTA、PCA值分别为8.39°±1.99°、4.71°±1.15°。健侧PTA明显小于患侧,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18.916, P<0.01),而健侧与患侧PCA间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显示,患侧、健侧PTA和PCA均无相关性( r健侧=0.144、 r患侧=0.109, P值均>0.05)。 结论:对于单纯膝内侧间室骨关节炎患者,健侧与患侧的PCA值比较无明显差异,而PTA值则随内侧间室磨损程度的加重而增大,PCA与PTA之间并不存在明显的相关性。术前测量PTA用于预测PCA的方法不可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改变的影像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及其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的相关性。方法:本研究为前瞻性病例系列研究。筛选2019年3月至7月于北京朝阳急诊抢救中心矫形骨科行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手术的患者纳入研究。手术均由同一医师完成,入组患者术前及术后3 d行X线及CT检查,分别测量胫骨股骨机械轴夹角(mFT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胫骨平台后倾角(PTS)和胫骨扭转角(TTA)。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对手术前后各指标进行比较,采用Pearson相关系数法分析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的相关性。 结果:研究共入组13例患者(19膝),男性9例(13膝),女性4例(6膝),年龄(39.4±14.4)岁(范围:20~60岁)。患者mFTA由术前(8.1±2.8)°矫正至术后(-1.4±1.6)°( t=14.819, P=0.000);MPTA由术前(81.1±2.4)°矫正至术后(90.4±3.4)°( t=-15.579, P=0.000);PTS术前为(79.6±3.2)°,术后为(76.8±3.1)°( t=9.709, P=0.000),患者术后mFTA、MPTA、PTS较术前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手术前后TTA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28.2±1.5)°比(27.3±6.3)°, t=1.925, P=0.070]。术后PTS和TTA的改变与MPTA矫正角度间无相关性( r=0.384, P=0.105; r=0.321, P=0.181)。 结论:尽管术中采取了控制后倾的手术操作,开放楔形胫骨高位截骨术后PTS仍明显增大,而TTA较术前无明显改变,术后胫骨平台后倾和胫骨扭转的改变与胫骨近端冠状面矫正角度无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的安全性及有效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机器人辅助全膝关节置换术(total knee arthroplasty,TKA)的安全性和有效性。方法:2021年8月至2022年3月收集六家医院因膝关节炎性疾病接受机器人辅助TKA治疗的69例患者资料,男24例、女45例,年龄(52±6)岁(范围46~72岁),包括膝关节骨关节炎53例、类风湿关节炎10例、创伤性关节炎6例。术前提取患者的CT数据并通过机器人系统设计个性化的假体摆位方案,确定假体尺寸、下肢力线及股骨和胫骨截骨量;术中根据假体摆位方案由机器人控制截骨模板完成截骨,测量术中截骨量与术前规划截骨量以验证机器人辅助TKA的截骨准确性。术后根据X线片测量冠状面的股骨远端外侧角、胫骨近端内侧角和髋-膝-踝角;术后3个月采用美国膝关节协会评分(Keen Society score,KSS),包括KSS膝评分和功能评分,评价术后疗效。结果:69例患者手术时间为(97.3±2.3) min(范围80~110 min),出血量为(320.0±6.2) ml(范围300~350 ml)。膝关节活动度由术前的82.2°±1.1°提高至术后119.7°±0.8°,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7.65, P<0.001);下肢力线由术前的160.9°±0.5°改善至术后的178.0°±0.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32.03, P<0.001)。KSS膝评分由术前的(54.8±0.7)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85.0±0.5)分,KSS功能评分由术前的(56.5±0.7)分提高至术后的(85.9±0.4)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t=35.45、36.58,均 P<0.001)。术中股骨与胫骨截骨量与术前规划相比截骨误差在2 mm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胫骨平台外侧97%,胫骨平台内侧100%,股骨远端外侧100%,股骨远端内侧99%,股骨后髁外侧93%,股骨后髁内侧100%;术后正位X线片测量角度误差在3°以内的患者比例为:股骨远端外侧角为100.0%,胫骨近端内侧角为100.0%,髋-膝-踝角为100%。除1例术后伤口发生脂肪液化外,所有患者均无其他并发症发生。 结论:采用机器人辅助TKA假体安装准确、术后下肢力线恢复良好,是一种安全、有效的治疗膝关节炎性疾病的手术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下内侧活动型单髁关节置换的5年以上随访研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评估运动学对位对线牛津活动衬垫单髁关节置换技术(OU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的中期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中日友好医院2015年6月至2017年1月采用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连续进行的最初86例98膝OUKA患者随访5年以上的临床资料。其中男24例28膝,女62例70膝,患者手术年龄为(68.4±8.0)岁。记录并比较患者术前及末次随访的临床资料,对膝关节特种外科医院(HSS)评分、膝关节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关节活动度、影像学假体角度及手术并发症等进行评估,分析单髁关节置换运动学对位对线技术的临床效果。结果:术后随访(70.9±5.9)个月(60~81个月)。手术时间为(56.4±9.1)min,术中无中转全膝关节置换,无侧副韧带损伤,无骨折。术后住院时间为(5.8±1.9)d。术后血红蛋白下降(12.7±5.5)g/L。围手术期无病例死亡,无输血,无肺栓塞、脂肪栓塞、心脑血管意外等不良事件发生。截止末次随访,所有病例无翻修,无垫片脱位、假体周围感染、假体无菌性松动、对侧间室关节炎进展等并发症。有3例患者报告不明原因的膝关节疼痛。术后HSS评分由(59.1±8.2)分增至(91.8±5.6)分( P=0.019)。关节活动度由122.4°±10.0°增至125.6°±7.1°( P=0.013)。VAS评分由(6.9±0.8)分降至(1.6±1.2)分( P=0.025)。根据OUKA标准,92.9%(91/98)的OUKA假体力线和位置处于理想范围之内,有7膝超出界外。术前负重X线片的髋膝踝角(HKAA)为173.3°±3.7°,术后为177.2°±3.0°( P=0.038)。术后股骨内翻/外翻角A角为2.0°±2.8°(-11°~13°),股骨屈曲/伸展角B角为4.8°±3.4°(0°~17°);术后胫骨假体的内翻/外翻角E角为1.0°±1.9°(-4°~9°),胫骨后倾F角为6.7°±2.3°(1°~12°)。术后假体邻近距离为(4.29±2.46)mm(2~7 mm)。 结论:运动学对位对线OUKA技术中期疗效满意,假体安装位置满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膝关节翻修术中干骺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干骺端骨缺损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7月至2023年8月于新疆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接受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重建干骺端骨缺损患者46例(47膝)的病历资料,男12例、女34例,年龄为(68.65±9.09)岁(范围41~83岁),体质指数(body mass index,BMI)为(27.20±4.50)kg/m 2(范围19.5~36.0 kg/m 2)。股骨侧及胫骨侧骨缺损安德森骨科研究所(Anderson orthopedic research institute,AORI)分型为T2B型20侧、T3型16侧、F2B型11侧、F3型17侧,64侧共置入骨小梁金属Cone 67个。临床评价指标包括膝关节活动度(range of motion,ROM)、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及美国膝关节学会评分(Knee Society score,KSS)。拍摄双下肢全长X线片和膝关节正侧位X线片,测量患肢膝关节胫股角(femorotibial angle,FTA),观察膝关节力线的改善情况及骨小梁金属Cone骨长入程度,记录并发症发生情况。 结果:46例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为(46.22±26.55)个月(范围6~103个月)。KSS膝评分由术前(29.22±19.79)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72.46±6.55)分,末次随访为(88.22±6.01)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58.118, P<0.001);KSS功能评分由术前(7.65±8.21)分提高至术后3个月的(40.00±9.49)分,末次随访为(56.30±6.1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54.711, P<0.001)。VAS评分由术前(5.35±1.50)分降低至术后3个月的(1.91±0.59)分,末次随访为(0.28±0.50)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300.934, P<0.001);ROM由术前67.72°±34.62°改善至术后3个月的80.33°±10.51°,末次随访为85.33°±9.1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7.798, P<0.001)。FTA由术前179.24°±10.30°改善至出院时的174.61°±2.11°,末次随访为174.39°±1.69°,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9.123, P<0.001)。末次随访时64个骨小梁金属Cone(95.5%,64/67) X线片提示有良好的骨长入,未见假体周围骨溶解,假体均牢固固定。1例患者术后第20天发生股骨干中段骨折,次日行股骨记忆合金环抱钢板内固定术,术后6个月复查骨折线已完全闭合,可扶助行器行走;其余患者均无假体周围感染、松动、脱位及周围骨折等并发症。 结论:膝关节翻修术中应用骨小梁金属Cone可有效重建严重的干骺端骨缺损,加强膝关节假体的稳定性,重建相对正常的膝关节下肢力线,Cone内骨长入趋势良好,膝关节功能明显改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胫骨高位截骨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胫骨高位截骨(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8年5月期间江苏大学附属武进医院和中国医科大学附属第一医院骨科收治的40例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患者资料。根据治疗方式不同分为两组:联合组20例,男8例,女12例;年龄为(59.7±5.5)岁;采用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单独组20例,男10例,女10例;年龄为(58.2±4.3)岁;单纯采用HTO治疗。比较两组患者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的纽约特种外科医院(HSS)膝关节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股骨机械轴和胫骨机械轴夹角(HKA)、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及胫骨后倾角(PTSA)等。结果:两组患者术前一般资料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具有可比性。联合组患者术后6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2.7±2.4)分]和疼痛VAS评分[(1.7±0.7)分]均优于单独组患者[(78.4±2.6)、(2.2±0.8)分],术后12个月HSS膝关节评分[(88.1±1.8)分]优于单独组患者[(82.9±1.7)分],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患者术后12个月VAS评分、术后24个月及末次随访时HSS评分和疼痛VAS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术后6、12、24个月和末次随访时两组患者的HKA、MPTA和PTSA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与单独HTO相比,HTO联合关节镜手术治疗膝关节内侧骨关节炎的短期疗效更好,但至术后24个月时二者疗效接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髁间窝形态及胫骨平台倾斜角与后十字韧带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相关性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后十字韧带(posterior cruciate ligament,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与髁间窝及胫骨平台倾斜角的相关性。方法:选取2012年1月至2018年10月收治的成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患者48例及按年龄和性别匹配的非PCL撕脱骨折的膝损伤患者或健康成人48例。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男25例,女23例;年龄(54.35±14.06)岁(范围27~82岁)。行膝关节MRI冠状面、矢状面和横断面测量,包括髁间窝角、髁间窝宽度和高度、股骨内外髁宽度、股骨髁宽度、内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冠状面胫骨平台倾斜角,并计算髁间窝形态指数及髁间窝宽度指数。比较两组形态学参数的差异,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的参数纳入多因素分析,通过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确定PCL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对确定的危险因素采用受试者工作特征(receiver operating characteristic,ROC)曲线的曲线下面积(the area under the ROC curve,AUC)值来评价其临床诊断效能。测量者的组内和组间测量值的可重复性由组内相关系数(intraclass correlation coefficients,ICC)评估。结果:测量者的组内 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9、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699、外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为0.705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802~0.980,均具有较好的可重复性;组间 ICC值除冠状面髁间窝高度为0.700外,其他参数范围为0.778~0.971。单因素分析显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的横断面髁间窝角(52.56°±6.56°)、冠状面髁间窝角(54.81°±7.29°)、横断面髁间窝宽度[(19.62±2.32)mm]、横断面髁间窝形态指数(0.68±0.0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8.27°±3.53°)均明显高于非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组[分别为47.25°±5.62°、50.27°±5.27°、(18.63±2.18)mm、0.62±0.07、6.85°±3.15°]。二分类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 β=0.102, OR=1.108, P=0.030)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 β=0.151, OR=1.163, P=0.046)为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危险因素。ROC曲线结果显示冠状面髁间窝角(AUC=0.678)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AUC=0.631)对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发生的预测具有一定的价值。 结论:冠状面髁间窝角和内侧胫骨平台后倾角与PCL胫骨止点撕脱骨折的发生呈正相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个性化截骨工具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的早期临床结果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个性化截骨工具(PSI)辅助下运动学对线全膝关节置换(KA-TKA)治疗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2018年5月至2019年8月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朝阳医院骨科收治的行PSI辅助下单侧KA-TKA的14例膝关节骨关节炎患者的临床资料。男性6例,女性8例,年龄66.6岁(范围:56~79岁),左膝9例,右膝5例。记录患者的手术时间,术中软组织松解情况,术中有无增加内翻或外翻截骨及截骨量。测量术中截骨块数据并与所用假体对应位置进行对比。分别测量患者术前、术后3个月的髋-膝-踝角(HKA)、机械股骨远端外侧角(mLDFA)和胫骨近端内侧角(MPTA),记录膝关节功能评分(KS-F)、膝关节临床评分(KS-C)、西安大略和麦克马斯特大学(WOMAC)骨关节炎指数。手术前后测量指标和评分的比较采用配对样本 t检验或Wilcoxon非参数检验。 结果:所有患者手术过程顺利,手术时间为(81.8±16.9)min(范围:60~115 min)。2例患者手动增加内翻截骨2 mm,1例患者行髌外侧支持带松解,所有病例均未行内外侧软组织松解。术中测量股骨侧截骨误差<2 mm,内外髁远端、内外后髁分别相对多截0.50、0.21、0.93、0.71 mm;胫骨侧截骨误差<1.5 mm,内外侧平台分别相对少截0.43 mm和0.32 mm。HKA由术前的(8.8±5.6)°纠正到术后的(1.6±4.3)°( t=20.723, P=0.000),KS-C由术前的(28.2±13.5)分升至术后的(78.1±8.0)分( t=-16.570, P=0.000),KS-F由术前的(41.0±15.3)分升至术后的(85.0±10.9)分( t=-14.675, P=0.000),WOMAC骨关节炎指数由术前的53.5(25.75)[ M( QR)]分升至术后的5.5(5.25)分( Z=-3.297, P=0.001)。术后mLDFA和MPTA较术前均无差异。随访期间无髌股关节并发症发生。 结论:PSI辅助TKA截骨具有较高的精准度,KA-TKA技术注重保持膝关节原有的解剖形态,只矫正软骨磨损导致的下肢力线改变,对软组织干扰少,易于获得满意的膝关节松弛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
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对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影响及机制
编辑人员丨3天前
目的:探讨外源性肿瘤坏死因子α(TNF-α)对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分化的影响及其分子机制。方法:(1)取5只6~8周龄雌性C57BL/6小鼠,用烫伤仪在每只小鼠背部制成1个1 cm 2深Ⅱ~Ⅲ度烫伤创面。伤后1 d,取创面全层皮肤组织,采用酶联免疫吸附测定法检测组织中TNF-α浓度。(2)将0.9 g明胶和0.3 g海藻酸钠混匀后溶于30 mL磷酸盐缓冲液中制成水凝胶,取10只1 d龄雌雄不明C57BL/6小鼠足底全层皮肤研磨成真皮匀浆,从10只7 d龄雌雄不明C57BL/6小鼠股骨和胫骨中分离培养间充质干细胞。混合8 mL预热水凝胶、1 mL小鼠足部真皮匀浆、1 mL第2或3代终浓度为1.5×10 5个/mL间充质干细胞悬液,利用三维生物打印机在培养皿中打印出纵横交错的圆柱块共12块。打印块用25 g/L氯化钙溶液交联10 min,加入间充质干细胞培养基常规培养12 h后,按随机数字表法分为空白对照组和TNF-α处理组,每组6皿、6块。2组打印块均更换新鲜的汗腺诱导培养基培养,TNF-α处理组培养基中另加入终质量浓度为20 ng/mL的TNF-α。培养6 h,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各组2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多能性标志物Nanog mRNA的表达,采用蛋白质印迹法检测各组1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Nanog蛋白表达,样本数均为3。培养14 d,采用实时荧光定量反转录PCR法检测各组2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的汗腺细胞标志物细胞角蛋白14(CK14)、CK18、钠钾ATP酶蛋白a1(ATP1a1)和水通道蛋白5(AQP5)mRNA表达,样本数为3;采用免疫荧光染色检测各组1皿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4、CK18、ATP1a1和AQP5蛋白表达分布。对数据行独立样本 t检验。 结果:(1)伤后1 d,小鼠烫伤创面组织中TNF-α质量浓度为(19±3)ng/mL。(2)培养6 h,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Nanog mRNA和蛋白表达量分别为0.39±0.04、0.36±0.03,均明显低于空白对照组的1.00±0.05、1.00±0.07( t=16.51、14.56, P<0.01)。(3)培养14 d,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AQP5 mRNA表达量分别为0.38±0.03、0.42±0.11、0.23±0.06、0.25±0.03,明显少于空白对照组的1.00±0.03、1.00±0.05、1.00±0.05、1.00±0.07( t=25.31、8.31、17.07、17.06, P<0.01)。(4)培养14 d,空白对照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和AQP5蛋白均广泛分布于细胞质,而TNF-α处理组打印块中间充质干细胞CK18、CK14、ATP1a1和AQP5蛋白在细胞质的分布较空白对照组明显减少。 结论:外源性TNF-α抑制三维环境下小鼠间充质干细胞向汗腺细胞定向分化,这可能与TNF-α抑制Nanog mRNA和蛋白水平的表达从而使间充质干细胞多向分化潜能下调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