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吉林省黄泥河林区东北马鹿野外放归成效评估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野外放归是维系濒危物种野生种群长期续存的重要途径,对放归成效的监测研究有利于濒危动物种群科学有效的管理.采用非损伤性标志重捕法评估了吉林省张广才岭南部黄泥河林区东北马鹿的种群数量与分布;利用粪便DNA信息,从亲权鉴定和遗传多样性方面对其放归成效进行了评估.结果显示:(1)黄泥河林区马鹿种群数量平均90(68-124)只,密度0.045(0.034-0.063)只/km2,主要分布于林区北部,呈现一定程度的地理隔离;(2)性别鉴定显示,野生种群的雌雄性比1.71∶1,放归后雌雄性比1.83∶1,放归提高了种群的可繁殖概率;(3)亲权鉴定检测到,放归个体(R3)与野生个体在野外成功繁殖,并产下子代;(4)野外放归向野生种群引入了平均2.9个"新"的等位基因,提高了其遗传多样性水平.在种群密度、可繁殖率、遗传多样性方面对马鹿放归的有效性进行了证实,但建议进一步在行为节律、家域和生境选择等方面开展研究,系统性评估马鹿种群的放归成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基于最大熵模型的森林-草原交错区野生东北马鹿分布区预测与参数优化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利用最大熵模型(MaxEnt)对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的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生境进行预测,比较基于默认参数和优化参数的预测结果,探讨参数优化对东北马鹿种群潜在分布区和适宜生境预测结果的影响.研究结果表明:优化参数模型的特征组合选择线性、二次型、片段化、成积型和阈值型特征,调控倍率为4时,模型的拟合度和复杂度得到改善;优化参数建模下,温度季节性、距道路距离、距草地距离、最冷季平均温度、等温性、海拔和距河流距离是影响东北马鹿分布的主要环境因子;2种模型预测结果表明,东北马鹿均主要分布于保护区东北部,适宜生境面积分别为36.04 km2和126.67 km2,占总面积的3.5%和12.6%.研究表明,使用MaxEnt模型进行濒危珍稀物种潜在适宜生境预测时,需根据影响物种分布的关键环境因子选择最合理的参数设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穆棱林区野生东北马鹿种群冬季食物组成模式与植物代谢产物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高纬度地带,在冬季食物资源有限的环境中,野生大型有蹄类动物满足营养需求的同时,需要对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进行平衡,回避有害物质并选择对机体有益的成分,从而形成特定的食物组成模式.以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为研究对象,于2020年11月,在黑龙江穆棱东北红豆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境内,采集东北马鹿粪便和植物样本.通过粪便显微分析法确定保护区内马鹿冬季食物组成,采用k-means聚类分析揭示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应用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对部分植物中次生代谢产物的含量进行全覆盖定性和相对定量检测,将食物组成与次生代谢产物数据整合,进行曼特尔检验(Mantel test)分析,以探究植物次生代谢产物对马鹿种群内食物组成模式的影响.结果表明,林区内马鹿种群冬季共采食30种植物,其中木本植物占92.48%;且种群内分别呈现出以东北红豆杉(Taxus cuspidata),簇毛械(Acer barbinerve),毛榛子(Corylus mandshurica)为主要食物的不同食物组成模式.广泛靶向代谢组技术共检测出638种次生代谢产物,有25种代谢物与马鹿采食频率显著相关,其中多数菇类物质抑制马鹿采食,而鞣质类物质对马鹿的采食选择有一定的正向作用;Mantel test结果显示,上述25种物质中黄酮、鞣质、菇类化合物相对含量与不同马鹿个体食物组成显著相关,说明这些代谢物相对含量和性质的差异会造成种群内不同个体食物组成的差异,是种群内形成不同食物组成模式的原因之一.从植物次生代谢产物角度揭示了该地区东北马鹿种群冬季食物组成模式呈现差异的可能因素,为进一步研究大型有蹄类营养策略和植物化学防御关系提供基础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鹿茸、鹿角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建立一种快速、高效、简便的鹿茸、鹿角位点特异性聚合酶链式反应(PCR)鉴别方法.方法:通过比较梅花鹿、马鹿及其混伪品的COI,Cytb基因序列差异,根据Cytb片段上的3个SNP (single nucleotide polymorphism)变异位点设计出一对鹿茸的特异性鉴别引物LR-238上游和LR-238下游,并对影响PCR结果的主要因素退火温度,PCR循环次数,模板DNA浓度,Taq酶用量和及影响重复性的Taq酶种类和PCR仪型号等进行方法学考察和优化.结果:进行方法学考察确定最优鉴别条件的基础上,当PCR退火温度为56℃,循环次数为35次的条件下,鹿茸、鹿角正品均能扩增出约250 bp片段,其他9种混伪品麋鹿、白唇鹿、水鹿、坡鹿、黇鹿、骡鹿、驯鹿、驼鹿、狍及阴性对照无条带.不同来源的药用的马鹿亚种东北马鹿、塔河马鹿、天山马鹿、阿拉善马鹿、阿勒泰马鹿、新西兰马鹿,梅花鹿亚种东北梅花鹿、华南梅花鹿样品使用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均产生约250 bp特异性鉴别条带.结论:该文设计的鉴别引物具有高度的专属性,所建立的位点特异性PCR鉴别方法可用于鹿茸、鹿角的准确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野生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分布于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的东北马鹿(Cervus elaphus xanthopygus)种群,受冬季低温和雪被的影响,对营养和能量的需求发生变化,同时,交错带内植物区系复杂,草本植物覆盖率高,而野生东北马鹿冬季主要以木本植物的嫩枝为食,因此分布于该地区的野生东北马鹿种群将面临食物资源短缺、营养缺乏的潜在威胁.本研究于2019年和2020年冬季,在内蒙古高格斯台罕乌拉国家级自然保护区内,采集野生东北马鹿粪便样本共98份.采用粪便显微分析法了解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结合去趋势分析法揭示了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模式.对东北马鹿粪便残渣分析发现,东北马鹿冬季共采食22种(科)植物,其中2020年冬季发现东北马鹿大量采食云杉(Picea asperata,9.88%)为其新食物.对东北马鹿食物组成进行去趋势分析发现,两年冬季中多数东北马鹿呈现出以蒙古栎(Quercus mongolica)、山杏(Armeniaca sibirica)、细叶沼柳(Salix rosmarin-ifolia)和家榆(Ulmus pumila)等落叶乔木和灌木为主要食物,同时采食高比例禾本科(Poaceae spp.)植物的食物组成模式;少数个体因食物短缺而呈现出以云杉为主要食物的特殊组成模式.禾本科和云杉是引起东北马鹿冬季食物组成变化的主因.本研究揭示了内蒙古森林—草原交错带中东北马鹿冬季的食物组成模式,为该地区东北马鹿营养生态学的进一步研究与保护管理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穆棱林区马鹿种群分布数量及生境适宜性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5
开展野生动物种群分布数量和生境适宜性评价研究是制定物种科学保护决策的基础和关键.以东北马鹿(Cemus canadensis xanthiopygus)为研究对象,于2015-2020年在黑龙江省老爷岭南部穆棱林区,采用大样方调查方法收集马鹿在雪地留下的足迹信息分析马鹿种群数量;通过相机监测、足迹链跟踪和大样方调查3种方法综合收集马鹿活动点信息,利用最大熵(MaxEnt)建模分析马鹿生境适宜性.马鹿种群分布数量研究结果表明,穆棱林区马鹿种群密度为(0.0645±0.009)只/km2,种群数量为47-61只,主要分布在研究地区南部的和平、龙爪沟和共和林场.生境分析结果表明:人为干扰因子中,居民区对MaxEnt模型的贡献率为44%,马鹿主要在距居民区距离约5 km和10-15 km的区域活动,在偏僻的林间小道和乡村道路马鹿生境适宜性较高,其对模型贡献率分别为16.8%和10.2%;植被因子中,在距常绿针叶林和针阔混交林距离4 km范围内,随距离增加马鹿生境适宜性逐渐降低.生境适宜性分析结果表明,研究地区马鹿适宜生境和次适宜生境面积为87.09 km2,仅占研究区域的10.39%,主要集中分布于研究区域的东南部,而西北部的适宜生境较少,且破碎化严重.研究认为,老爷岭南部穆棱林区马鹿种群密度低、数量少主要受马鹿种群基数小和适宜生境面积少两方面的限制.因此,在未来马鹿种群保护恢复的过程中,应有针对性地加强对马鹿重点分布区域西南部和西北部的生境恢复,西南部生境修复有利于研究地区与吉林省天桥岭林区2个隔离分布区之间马鹿种群进行基因交流,西北部生境修复有利于增加马鹿种群恢复需求的适宜生境面积.对穆棱林区马鹿种群实施保护和对关键区域不适宜生境进行修复意义重大,亦为满足该区域分布的东北虎(Panthera tigris altaica)和东北豹(Panthera pardus orientalis)对猎物资源的需求有着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东北马鹿种群现状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我国东北地区的马鹿(Cervus elaphus)在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的生态系统中占有重要位置,栖息地环境恶化以及人类活动干扰等因素严重影响了马鹿种群的生存状态.本文于2019至2020年采用样线法和粪堆计数法对内蒙古大兴安岭南麓野生马鹿种群恢复现状开展调查,估算其种群密度及数量.结果显示,与10年前相比,黄岗梁、白音敖包、大冷山、赛罕乌拉、乌兰坝和高格斯台的马鹿种群密度均有显著增长(P<0.05),研究区域现有马鹿总数量约为(9 644.2±1 378.6)头,种群密度(2.5±0.9)头/km2.本次调查从种群密度、数量及增长率等方面探讨了进一步促进马鹿种群恢复的措施,为改进大兴安岭南麓马鹿保护工作提供科学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粪便DNA的东北马鹿遗传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东北马鹿(Cervus canadensis xanthopygus)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近些年其种群数量急剧下降、分布区不断退缩、种群基因交流受阻,很多地区更是难觅其踪迹.亟需对其种群的遗传变化,特别是遗传多样性和近交衰退等种群遗传信息开展进一步评价,增强保护与管理的针对性.本研究在大、小兴安岭和长白山脉的6个重点研究区域,共收集409份疑似马鹿粪便样本.首先基于mtDNA Cyt b基因测序技术进行物种鉴定,并对鉴定为马鹿的阳性样本利用微卫星技术进行个体识别.结果共识别出172只东北马鹿个体;Cyt b基因序列共检测出14个变异位点和11个单倍型,单倍型多样性为0.849(0.105~0.732),核苷酸多样性为0.678%(0.099%~0.775%).10个微卫星位点检测出种群平均等位基因数为5.7(5.2~7.2),有效等位基因数为3.3(2.5~4.1),观测杂合度为 0.687(0.644~0.725),期望杂合度为 0.619(0.564~0.689),近交系数为-0.113(-0.160~-0.037).结果表明,东北马鹿种群遗传多样性处于中等水平,其中双河和铁力种群最高,高格斯台和黄泥河种群次之,方正和穆棱种群最低.种群历史数量的下降与分布区的隔离影响着各局域种群的遗传多样性格局.种群内高比例的稀有单倍型和等位基因显示,东北马鹿种群未来存在遗传多样性下降的风险.高格斯台和黄泥河种群单倍型与核苷酸多样性水平的差异,为种群历史数量下降后快速增长的结果.东北马鹿各局域种群的近交系数均为负值,非杂合度不足,提示种群尚无近交风险.建议对东北马鹿稀有单倍型和等位基因个体重点监测和保护,并促进与附近区域个体的交流,恰当时期考虑圈养种群野外放归,以提高野外个体间基因交流和快速种群恢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东北马鹿微卫星CM41 S16和CM12S18遗传标记的群体遗传学参数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利用东北马鹿微卫星DNA遗传标记用于鹿药材的生物鉴别.方法 采用微卫星识别工具(MISA)对欧洲马鹿和中亚马鹿基因组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获得东北马鹿同源微卫星DNA 20 个遗传标记;随机选择2 个具有一定多态性的微卫星遗传标记,对随机抽取的 48 头东北马鹿血样DNA进行PCR-STR扩增、电泳分离和分型、等位基因测序及群体遗传学参数调查.结果 CM41 S16 和CM12S18 基因座具有高度多态性,群体遗传学参数显示CM41 S16 和CM12S18 基因座均有5 个等位基因及 15 种基因型,等位基因频率分布范围分别为0.0417~0.3333 和0.0729~0.3333,多态性信息量(PIC)为 0.6206 和 0.7212,个体识别率(DP)分别为0.8396 和0.9035.结论 CM41 S16 和CM12S18 具有高度多态性,可以用于鹿药材生物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