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HMGB1介导细胞焦亡参与肺动脉高压小鼠肺血管重构的机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 探讨高迁移率族蛋白1(HMGB1)介导细胞焦亡参与肺动脉高压(PAH)小鼠肺血管重构的机制.方法 将40只SD小鼠分为对照组、PAH组、PAH+HMGB1中和抗体(HMGB1Ab)组、PAH+焦亡抑制剂(NSA)组,除对照组外的其余3组均采用低氧处理建立PAH模型,PAH+HMGB1 Ab组和PAH+NSA组再分别给予HMGB1 Ab、NSA处理,结束后,检测各组小鼠平均肺动脉压(mPAP)、右心室肥厚指数(RVHI),苏木精-伊红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病理学变化情况并计算肺动脉血管壁厚度百分比(WT)及肺动脉管壁面积百分比(WA).酶联免疫吸附试验检测各组小鼠血清中白细胞介素(IL)-1β、IL-18水平.免疫组化染色观察各组小鼠肺组织中消皮素D(GSDMD)表达.实时荧光定量PCR和蛋白质免疫印迹检测各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及核苷酸结合寡聚化结构域样受体蛋白3(NLRP3)、凋亡相关斑点样蛋白(ASC)、含半胱氨酸的天冬氨酸蛋白水解酶-1(Caspase-1)、GSDMD表达.结果 与对照组[(1.81±0.19)kPa、(0.27±0.03)]比较,PAH组小鼠mPAP和RVHI[(3.97±0.41)kPa、(0.41±0.04)]显著升高,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比较,PAH组肺动脉血管壁明显增厚,血管平滑肌细胞增殖肥大;PAH+HMGB1 Ab组和PAH+NSA组肺动脉血管壁增厚程度较PAH组明显减轻.PAH组小鼠 WT和 WA[(42.06±4.38)%、(50.56±5.24)%]显著高于对照组[(23.64±2.46)%、(25.12±2.63)%],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对照组[(23.56±2.48)pg/mL、(22.68±2.32)pg/mL]比较,PAH 组小鼠血清中 IL-1β、IL-18 水平[(94.51±9.62)pg/mL、(58.21±5.97)pg/mL]显著增加,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与 PAH 组[(48.57±5.02)%]比较,PAH+HMGB1 Ab 组和 PAH+NSA 组肺组织中 GSDMD 阳性率[(16.52±1.76)%、(14.62±1.59)%]显著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PAH组小鼠肺组织中HMGB1、NLRP3、ASC、Caspase-1、GSDMD蛋白表达显著高于对照组(P<0.05).结论 HMGB1中和抗体能够抑制细胞焦亡从而降低PAH小鼠肺动脉压力,改善肺血管重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什么样的临床研究需要注册?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临床试验注册是医学研究伦理的需要,是临床试验研究者的责任和义务.所有在人体中和采用取自人体的标本进行的研究,包括各种干预措施的疗效和安全性的有对照或无对照试验(如随机对照试验、病例-对照研究、队列研究及非对照研究)、预后研究、病因学研究、和包括各种诊断技术、试剂、设备的诊断性试验,均需注册并公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心脏外科手术患者围手术期血液管理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输血在心脏手术中难以避免且已被证实对患者总体预后产生不利影响,但患者血液管理(PBM)作为一种基于循证医学的以患者为中心的系统化方案,能够减少不必要的血制品暴露,改善患者预后。文章综述了心脏外科患者围手术期PBM的研究进展,包括术前、术中和术后的不同阶段,旨在为临床医师提供参考。术前阶段重点关注高危出血风险患者的评估以及贫血管理;术中PBM策略的优化涵盖了微创技术、逆行自体血预充、自体血回输、凝血因子浓缩物、抗纤溶剂及粘弹性凝血试验的应用;术后则采取限制性输血策略。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2018—2019年福建省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中和抗体水平调查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持续监测12岁以下儿童脊髓灰质炎病毒(poliovirus, PV)中和抗体(neutralizing antibody, NA)水平,确定疫苗转换对目标儿童NA水平的影响。方法:采用分层整群和完全随机抽样方法,从福建省9个设区市抽取<12岁儿童,采集血标本,应用微量中和试验进行NA测定。结果:调查<12岁儿童2 134名,PVⅠ型和PV 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8.64%和95.83%;几何平均滴度(geometric mean titer, GMT)分别为1∶259.35和1∶105.14,随着年龄的增长而呈下降趋势。与三价减毒活疫苗(tr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tOPV)相比,二价减毒活疫苗(bivalent oral poliovirus vaccine, bOPV)和灭活疫苗(inactivated poliovirus vaccine, IPV)能分别诱导产生PVⅠ型和PV Ⅲ型的GMT值更高。在182名<5岁儿童中,PVⅠ型、Ⅱ型和Ⅲ型NA阳性率分别为97.25%、76.37%和92.86%,3型间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χ2=44.44, P=0.000),PVⅡ型显著低于PVⅠ型和PV Ⅲ型(PVⅡ型 VS PVⅠ型: χ2=34.65, P=0.000;PV Ⅱ型 VS PV Ⅲ型: χ2=18.99, P=0.000);3型GMT分别为1∶368.96、1∶23.06和1∶183.10,差别有统计学意义( F=156.54, P=0.000),其中以PVⅠ型为最高,PV Ⅲ型次之,PVⅡ型最低(两两比较 P值均为0.000)。一般线性模型分析显示,最后一剂脊灰疫苗接种时间距调查时间间隔对PVⅠ型和PVⅢ型GMT值有影响,不同接种模式仅对PVⅠ型GMT值有影响,但年龄可能是混杂因素;而对PVⅡ型均无影响。 结论:疫苗转换后儿童PVⅠ型和Ⅲ型NA水平仍维持在较高水平,但<5岁儿童PVⅡ型抗体水平则相对较低,需加强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破伤风抗体检测技术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我国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形势严峻,强化含破伤风类毒素疫苗(TTCV)的主动免疫是非新生儿破伤风防控的关键。通过破伤风抗体(TAB)检测可以明确个体的TTCV免疫状态,从而正确实施TTCV主动免疫。国外对TAB检测技术的研究呈现停滞状态,而国内有现实的TAB检测需求,破伤风抗体检测技术仍然处于动态发展过程中。本文收集国内也相对有限的TAB检测技术资料,对国内应用和发展的小鼠毒素中和试验(MTNT)、间接血凝法(IHA)、凝胶双向扩散试验或Rubin法、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胶体金(CG)法等TAB检测技术进行总结,以期为国内TAB检测提供较全面的依据。由于缺乏国内TAB检测和国际机构、参考试剂的对比研究,我国的TAB检测技术尚未实现国际化认可。我国特殊的破伤风防控形势使得TAB检测技术研究在国内有一定的现实意义,ELISA、CG法等快速检测试剂具备一定的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脾胃论》医方"治法-病证"规律及特色探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脾胃论》之方剂散见于各篇,未成系统,不易明晰证治脉络。以"治法-病证"模式统领诸方剂,用药规律及特色可归纳为:升降浮沉疗"繁证"、扶正固脱救羸弱、消导和中愈伤食、调和化痰消胃痞、温中和胃降呕逆、通补清敛瘳泄痢、降中有升通便秘、泻土攻破荡寒积、清热利湿滑溲闭、群"风"汇药祛风湿、扶正解表治虚感、清热解毒泻三焦、分消三焦散湿阻、逐饮分消除酒湿、清心调和止病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的方法学、短期疗效及组织标本评估(含视频)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AC)的短期疗效、安全性及建立食管下括约肌全肌层标本取材的方法。方法:纳入2018年2月—2019年2月在天津医科大学总医院接受内镜治疗的AC患者,利用随机数字表将其按1∶3的比例随机分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和POEM组。评估2组患者手术时长、术中出血量和并发症发生情况;比较2组患者治疗后1个月和3个月Eckardt评分、反流症状评分、高分辨率食管测压和食管排空参数;比较2组术中获取组织标本的大小、质量和显微结构。结果:本研究最终纳入57例患者,其中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16例、POEM组41例。2组患者均成功完成手术,手术时长[(87.81±13.03)min比(82.20±18.10)min, t=1.302, P=0.201]和术中出血量[(6.75±1.44)mL比7.00(2.00)mL, U=-0.903, P=0.348]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术中和术后均未发生严重并发症。术后1个月和3个月时分别进行随访,2组患者Eckardt评分[0.00(1.00)分比0.00(1.00)分, U=-0.156, P=0.876;0.00(1.00)分比0.00(1.00)分, U=-0.337, P=0.736]、反流症状评分[0.00(0.00)分比0.00(0.00)分, U=-0.207, P=0.836;0.00(0.00)分比0.00(0.00)分, U=-0.207, P=0.836]、食管下括约肌压力[(16.00±7.00)mmHg比(13.76±6.21)mmHg, t=1.183, P=0.242;(15.06±4.14)mmHg比11.00(7.00) mmHg, U=-1.852, P=0.064](1 mmHg=0.133 kPa)、4 s完整松弛压[(6.57±2.69)mmHg比(6.82±2.22)mmHg, t=-0.364, P=0.717;(5.96±1.84)mmHg比(6.46±1.43)mmHg, t=-1.095, P=0.278]及食管排空检查5 min钡剂高度[(2.16±0.91) cm比(2.13±0.87) cm, t=0.127, P=0.899;(2.22±0.51) cm比(2.10±0.87) cm, t=0.657, P=0.514]等指标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2组患者上述各指标均较术前明显降低( P均<0.05),且同组术后两次随访结果相比,上述各指标差异未见统计学意义( P均>0.05)。术后短期随访期间2组分别有1例和2例患者诉偶尔出现反流症状,无需药物干预。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组患者术中获取的标本体积大于POEM组术中活检获取的标本[(1.32±0.55) cm×(0.58±0.17) cm×(0.18±0.02) cm比(0.28±0.05) cm×(0.13±0.03) cm×(0.10±0.03) cm, t=5.244, P<0.001],标本质量也较POEM组更重[(0.22±0.09)g比(0.03±0.01)g, t=7.192, P<0.001],且前者可于显微镜下完整观察到环行肌、肌间神经丛和纵行肌结构,而后者仅可观察到环形肌。 结论:POEM联合部分食管下段肌层"V"型切除术治疗AC的安全性及短期疗效与POEM术式相当,并为AC病理学研究提供了良好的组织标本。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复检核酸阳性的新型冠状病毒感染者分布及传染性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针对国内外新型冠状病毒(新冠病毒)感染者排毒持久性以及复检核酸阳性者的相关研究文献进行综述,分析复检阳性者的特征与传染性,为完善病例管理与预防新冠病毒传播措施的制定提供科学依据。现有研究结果显示,新冠病毒复检阳性率范围在2.4%~19.8%之间,复检阳性时间中位数为出院后4~15 d。复检阳性后新冠病毒特异性IgM、IgG和IgA抗体血清阳性率分别为11.11%~86.08%、52.00%~100.00%、61.54%~100.00%;总抗体和中和抗体的血清阳性率分别为98.72%和88.46%。复检阳性后病毒载量低于初次感染时的病毒载量。目前,全球至少报告了3 380例复检阳性者,有3例复检阳性者(1例免疫缺陷病例和2例肺部影像学异常病例)的标本中分离到具有传染性的活病毒,有1例应用免疫抑制剂的无症状感染者引起密切接触者感染。复检阳性者具有传染性的风险总体很低,极个别复检阳性者不排除引起续发传播的可能。对于复检阳性者的管理时间和管理方式,可基于病原检测结果对个体传播风险评估后进行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永存胚胎血管综合征的手术治疗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永存胚胎血管综合征(PFVS)是一种临床少见的玻璃体先天发育异常,按累及眼球部位分为前部型、后部型及混合型三种类型。其临床表现多样,早期的手术干预十分重要。手术以解除纤维血管膜对视网膜及晶状体的前后牵引、重建清晰视轴为主要目标。常见的手术方式有瞳孔成形手术、晶状体切除手术伴或不伴人工晶体植入手术、前入路或后入路玻璃体切割手术等。在新技术上,粘弹剂与飞秒激光的应用均有较为理想的结果。除了注重提高手术成功率,还需系统全面地评估患儿的手术前整体情况及手术后视功能。PFVS患儿手术后视力提高有限,这与病变累及范围及并发症的发生有关。伴有视网膜黄斑牵拉脱离和发育不良以及睫状突拉长者,其手术后视力预后不佳。如何从纤维血管蒂与视网膜的显微解剖关系入手,提高累及眼后节PFVS患儿的手术后视力值得进一步研究。另一方面,优化手术步骤、减少手术创伤以降低手术中和手术后并发症也是今后PFVS治疗的重点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NOAC与VKA口服抗凝药在预防和治疗活动性癌症患者血栓性疾病中有效性和安全性的荟萃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与传统维生素K拮抗剂(VKA)在活动性癌症患者中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的有效性和安全性。方法:在PubMed、Web of Science和Clinical Trials数据库中检索2019年5月前关于活动性癌症患者使用NOAC与VKA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或原始研究设计为RCT的二次研究,语种限制为中、英文。由2名研究者依据筛选策略独立进行文献筛选与资料提取,评价文献质量,评估跨研究间数据汇总分析的适宜性,并检测主要结局事件异质性。比较NOAC与VKA在活动性癌症合并静脉血栓栓塞(VTE),或合并非瓣膜性心房颤动(NVAF)患者中,发生大出血、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VTE、卒中和全因死亡的相对风险( RR)和95%置信区间( CI)。 结果:共纳入9篇文献,4篇为原始研究,5篇为二次研究。其中活动性癌症伴VTE 5篇(5/9),伴NVAF 4篇(4/9)。共包含4 049例(68.86%)例活动性癌症患者,其中2 278例(56.26%)接受NOAC治疗,1 771例(43.74%)接受VKA治疗。纳入文献质量均较高(得分均≥5分),各纳入文献数据可进行汇总分析( P>0.05),结局事件异质性低( I 2均<25%)。在活动性癌症伴VTE患者中,服用NOAC患者VTE复发( RR=0.55,95% CI:0.36~0.84, P=0.005)和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事件( RR=0.77,95% CI:0.60~0.98, P=0.03)风险低于VKA。在活动性癌症伴NVAF患者中,与VKA比较,NOAC在预防VTE和卒中、减少非大出血性临床相关出血事件、大出血及全因死亡上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 结论:对于伴有VTE或NVAF的活动性癌症患者,在预防和治疗血栓性疾病时,相对于VKA,NOAC在疗效与安全性方面更具优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