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近端胃癌的诊断与治疗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近年来,虽然胃癌的总发病率有所下降,但是食管胃结合部癌(adenocarcinoma of esophago-gastric junction,AEG)和贲门癌等近端胃腺癌的发病率却有明显上升 [1]。研究发现近端胃癌在临床病理特征等诸多方面与远端胃癌存在差异 [2],但是尚缺乏诊断近端胃癌的明确共识,本文梳理了近端胃癌的定义、诊断及多学科治疗的研究进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单中心前瞻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验证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的效能。方法:前瞻性纳入2018年12月—2019年1月在解放军总医院第七医学中心行胃镜检查的849例年龄≥35岁的患者。在胃镜检查时,从未感染过幽门螺杆菌者对任何可疑病灶活检;溃疡型病灶于溃疡边缘活检;萎缩区域外,贲门部对白光下呈红色的病灶活检,非贲门部对具有清晰边界或白光下呈白色的病灶活检;萎缩区域内,隆起型病灶中具有清晰边界或顶部有不规则凹陷者活检,平坦/凹陷型病灶中边界不规则或窄带光下呈赭色者活检。此外,可对不符合上述策略但认为有必要活检的任何病灶进行活检。其后根据活检或手术病理,对胃癌高危患者进行胃镜随访,分析该策略对胃部早期肿瘤性病变的检出及漏诊情况,明确该策略的敏感度和阳性预测值。结果:共对548例患者的781处病灶进行了活检。在符合上述策略的327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16处(4.9%,16/327),其中高级别肿瘤10处(3.1%,10/327);而在不符合上述策略的454处病灶中,诊断上皮肿瘤性病灶仅1处(0.2%,1/454),无高级别肿瘤。该筛检策略对胃上皮肿瘤性病灶和高级别肿瘤的阳性预测值均高于不符合策略而取活检者(4.9%比0.2%, χ2=19.49, P<0.001;3.1%比0, P<0.001)。共有146例(17.2%,146/849)患者接受胃镜随访,随访中发现2处黏膜内高级别肿瘤,符合筛检策略。该筛检策略在初次胃镜检查中检出了84.2%(16/19)的上皮肿瘤性病灶和83.3%(10/12)的高级别肿瘤。 结论:高清胃镜下早期胃癌筛检策略可以高效地检出早期胃癌。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食管异物取出及主动脉瘘修补术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84岁女性患者,因进食后腹痛4天入院,急诊行胸腹部CT检查提示食管下段近贲门处一长条形异物刺入邻近主动脉内,考虑食管异物并穿孔、食管主动脉瘘。于2023年8月10日在急诊全麻下行腹腔镜食管异物取出术及主动脉瘘修补术,手术顺利,术后恢复良好,术后5天出院。术后1个月电话随访,患者无不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
编辑人员丨4天前
食管胃结合部腺癌(AEG)是位于食管下段和胃贲门交界部的腺癌,近年来其发病率呈上升趋势,受到越来越多的关注,但因其具有特殊的生物学行为特征,其定义和外科治疗原则均存在诸多争议。目前,国内外已在AEG的分型、分期、手术路径、切除范围和淋巴结清扫等外科相关领域达成一定共识,形成了一系列规范性指南。但由于Siewert Ⅱ型AEG解剖位置的特殊性,使其在肿瘤浸润范围、淋巴结转移途径等肿瘤生物学行为方面的复杂性,给治疗决策、手术方式和切除范围选择等带来一定难度。随着微创外科技术的发展,腹腔镜和胸腔镜等微创外科技术手段不断成熟并广泛应用于胃肠外科和胸外科恶性肿瘤的治疗,有关Siewert Ⅱ型AEG的微创治疗亦应得到进一步规范和推广。因此,中华医学会外科学分会腹腔镜与内镜外科学组于2019年组织专家制订了《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19版)》。近年来,随着手术技术进步,高质量临床研究相继开展,进一步推动了临床研究和循证医学证据的不断更新,Siewert Ⅱ型AEG的腔镜外科治疗策略也在持续优化,根据最新的临床研究证据及国际指南和共识,学组对2019版共识进行更新与修订,经专家组讨论最终形成《Siewert Ⅱ型食管胃结合部腺癌腔镜手术治疗中国专家共识(2023版)》,用于指导Siewert Ⅱ型AEG微创外科诊疗的临床实践。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高分辨率食管测压评估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治疗儿童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高分辨率食管测压(high resolution esophageal manometry,HREM)评估贲门失弛缓症(achalasia of cardia, AC)儿童经口内镜下肌切开术(peroral endoscopic myotomy, POEM)效果的作用。方法:收集2013年1月—2019年9月于西安市儿童医院行POEM治疗的30例AC患儿资料。患儿分别于POEM治疗前及治疗后6个月行HREM。比较术前与术后患儿食管下括约肌静息压(lower esophageal sphincter pressure, LESP)、4 s完整松弛压(4-second integrated relaxation pressure, 4sIRP)、Eckardt症状评分及营养状况。结果:行POEM治疗的AC患儿年龄4~14岁。LESP术后为(5.50±1.13)mmHg(1 mmHg=0.133 kPa),较术前的(26.23±4.47)mmHg明显降低,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4.623, P<0.001);术后中位4sIRP为5 mmHg,较术前的25 mmHg降低20 mmHg,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786, P<0.001)。术后中位Eckardt症状评分为1分,较术前的8分显著下降,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Z=-4.796, P<0.001);患儿的营养状况由术前的重度营养不良明显改善至正常( Z=-5.166, P<0.001)。 结论:POEM治疗能显著改善AC患儿的食管动力学特征,HREM可作为AC患儿POEM术后随访评估的重要客观指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临床特点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总结儿童嗜酸细胞性食管炎(EoE)的临床特点。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1日至2022年12月31日首都医科大学附属北京儿童医院消化科住院治疗的EoE患儿临床资料。结果:共纳入EoE患儿18例,其中男13例,女5例,年龄11.96(4.96,12.81)岁。学龄前期患儿呕吐较为常见(4/5例),学龄期和青春期患儿以腹痛为主(11/13例)。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升高者占22.22%(4/18),嗜酸性粒细胞升高者占33.33%(6/18)。55.56%(10/18)的患儿或一级亲属存在过敏史,68.75%(11/16)总IgE水平升高,66.67%(12/18)食物变应原阳性,牛奶、鸡蛋和小麦为常见的变应原。内镜下可见食管黏膜充血红斑、粗糙、糜烂、线性溃疡、环状改变、犁沟样或皱纸样改变、颗粒样改变、息肉样改变或贲门口松弛。27.78%(5/18)的患儿内镜下表现正常。病理组织学多表现为食管慢性炎症及嗜酸性粒细胞计数升高。患儿失访3例,其余15例随访时间6个月至2年。患儿均采用饮食回避治疗,9例应用糖皮质激素治疗后较快缓解,其中1例患儿停药后复发,再次激素治疗有效,另有2例消化道症状出现反复或停药后外周血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回避饮食治疗可缓解。结论:EoE多见于年长儿,男童多见,学龄前期以呕吐为主要症状,学龄期和青春期多表现为腹痛。部分患儿外周血白细胞和嗜酸性粒细胞升高,多数患儿食物变应原阳性;消化道内镜及病理组织学检查为诊断EoE的重要手段。饮食回避可起到一定治疗作用。糖皮质激素在EoE的治疗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少数患儿存在激素依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疗规范
编辑人员丨4天前
贲门失弛缓症是一种以食管下括约肌松弛障碍和食管正常蠕动缺乏为特征的原发性食管动力障碍性疾病,近十年来,由于高分辨率食管测压、经口内镜食管下括约肌切开术等新兴检查技术和治疗手段不断发展并应用于临床,贲门失弛缓症的诊治策略已发生显著变化。中华医学会消化病学分会胃肠动力学组、胃肠功能性疾病协作组、食管疾病协作组与中国健康促进基金会共同制定了中国贲门失弛缓症诊疗规范,内容包括贲门失弛缓症的临床表现、诊断方法与标准、治疗决策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双纵隔引流管在胸腔镜Ivor-Lewis术后胸内吻合口瘘老年患者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全腔镜Ivor-Lewis术后吻合口瘘(AL)的老年患者术中预置双纵隔引流管的临床意义。方法:回顾分析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500例因食管癌或贲门癌行全腔镜Ivor-Lewis术老年患者的临床资料,按照术中引流管放置方式分为2组,对照组为单根纵隔引流管组,研究组为双纵隔引流管组,2组患者都常规置入胸管。比较两组患者术后1个月AL发生率,AL患者的炎症指标,AL的分级、鼻瘘管置入率、切口感染、吻合口狭窄、声音嘶哑发生率以及重症监护室(ICU)入住率、呼吸机使用时间及ICU住院时间。结果:455例老年患者纳入了分析。研究组AL患者体温峰值[(39.58±1.03)℃和(38.05±0.56)℃, t=4.298, P<0.05)],白细胞计数峰值[(18.63±3.35)×10 9/L和(14.28±2.78)×10 9/L, t=3.450, P<0.05],C反应蛋白(CRP)峰值[(154.66±41.64)mg/L和(122.19±31.29)mg/L, t=2.131, P<0.05]低于对照组。研究组较对照组AL的分级和鼻瘘管置入率降低(82.4%和30.0%, χ2=7.126, P<0.05)。在重症指标方面,研究组较对照组ICU入住率更低[64.7%和10.0%, χ2=7.349, P<0.05),呼吸机使用时间(6.47±8.15)d和(0.90±2.23)d, t=2.62, P<0.05],ICU住院时间[(11.70±8.89)d和(4.70±6.27)d, t=2.184, P<0.05]也较对照组缩短。 结论:双纵隔引流管的应用可明显减轻炎症反应,降低老年患者鼻瘘管置入率,ICU入住率,缩短ICU住院时间,且相对安全,有一定的临床应用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消化道功能微创外科的临床实践与进展
编辑人员丨4天前
消化道功能外科是外科手术治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统称。随着微创外科的不断发展,消化道功能性疾病的外科手术大部分实现了微创化。笔者基于团队多年的临床实践,重点对贲门失弛缓症、胃食管反流病、胃扭转、胃下垂、结肠冗长症、顽固性便秘、直肠前突与直肠脱垂等一系列消化道功能性疾病施行微创外科治疗,并结合文献对其临床应用现状和进展作深入阐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腹腔镜经胃腔内切除术在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腹腔镜经胃腔内切除术(LIGS)在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采用回顾性描述性研究方法。回顾性分析2019年1月至2021年12月上海交通大学医学院附属仁济医院收治的5例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行LIGS治疗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男3例,女2例;年龄为52(35~69)岁;患者均行LIGS。观察指标:(1)术中及术后情况。(2)随访情况。采用电话或门诊方式进行随访,随访间隔为每3个月1次。了解患者远期并发症和肿瘤复发情况。随访时间截至2022年4月1日。偏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 M(范围)表示。计数资料以绝对数表示。 结果:(1)术中及术后情况。5例患者均顺利完成LIGS,无中转开腹或手术方式变更。5例患者术中探查示:3例肿瘤位于贲门小弯侧,2例位于胃底后壁,肿瘤距离贲门齿状线1.5(1.0~3.0)cm。5例患者中,3例具有病理学可评估切缘,分别为0.3、0.8、1.5 cm,2例无可评估切缘但包膜完整。5例患者手术时间为75(65~112)min,术中出血量为25(15~70)mL,术后首次肛门排气时间为2(1~3)d,术后首次进食流质食物时间为3(2~4)d,引流管留置时间为4(3~5)d,术后住院时间为6(5~8)d。5例患者均无出血、吻合口漏、胃瘫等术后近期并发症;术后病理学检查结果为胃间质瘤;肿瘤长径为3.0(1.8~5.5)cm,其中2例肿瘤长径≤2.0 cm,3例肿瘤长径≥3.0 cm。5例患者危险度分级为2例极低危,2例低危,1例中危。(2)随访情况。患者均获得术后随访,随访时间为9(3~15)个月。随访期间患者均未出现吞咽障碍、胃食管反流等远期并发症,CT复查均无肿瘤复发转移。结论:LIGS可用于治疗贲门周围胃肠间质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