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妊娠期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过敏的临床特征、治疗策略和围产期结局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妊娠期人胰岛素及其类似物过敏患者的临床表现、生化特征、治疗措施及围产期结局。方法:选取2000年1月至2022年12月在北京协和医院内分泌科就诊的妊娠期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过敏的患者4例,以及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中国期刊全文数据库(CNKI)、万方数据库自建库至2023年6月公开报道的14例此类患者,共18例患者为研究对象。收集患者人种、年龄、过敏胰岛素种类、过敏症状、胰岛素自身抗体(IAA)及总免疫球蛋白E(TIgE)/特异性免疫球蛋白E(sIgE)滴度结果、对过敏的处理措施、围产期结局[包括早产、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采用简单的汇总统计描述患者的临床资料结果。结果:18例患者中,4例种族不详,14例有种族记录的患者中有13例为亚裔,年龄(32±4)岁;10例对多种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过敏,其中地特胰岛素过敏发生率较高,且5例患者仅对其过敏;13例患者仅表现为注射局部反应,5例患者则出现了全身症状,包括非注射部位的荨麻疹、胸闷憋气、血压下降等。7例患者测定了自身抗体,其中有5例可检测到胰岛素自身抗体(IAA)、5例TIgE/sIgE滴度升高。治疗方面,7例患者仅需更换胰岛素种类,2例成功改用二甲双胍治疗,6例患者成功脱敏(其中1例使用多次胰岛素皮下注射脱敏,其余5例均采用胰岛素皮下泵脱敏)。9例记录了围产结局的患者中,平均分娩孕周仅为(36.7±3.5)周;3例患者发生了糖尿病酮症酸中毒(DKA)且合并早产[1例为血糖正常的DKA,2例患者进展为暴发性1型糖尿病(FT1DM)]。结论:妊娠期人胰岛素/胰岛素类似物过敏虽罕见但有种族聚集性倾向,过敏症状可累及全身。治疗措施可考虑先转换胰岛素种类或改用二甲双胍,必要时应进行脱敏治疗。若处理不当,不良围产结局风险极高,需引起高度重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贵州省爬行动物更新名录
编辑人员丨2024/7/6
详实的物种本底资料对生物多样性研究和保护具有重要意义.本文以《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名录为基础,结合该专著出版38年来发表的贵州省爬行动物分类学研究文献,对贵州省爬行动物名录进行了修订更新.截至2023年6月30日,贵州省记录爬行动物120种,隶属于2目21科57属.其中,龟鳖目3科5属5种,有鳞目18科52属115种,有鳞目中蜥蜴亚目6科12属27种、蛇亚目12科40属88种.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总数在全国各省份中仅次于云南、广西、广东和福建,与四川相同,位列第五位.本文对《贵州爬行类志》记录的78个物种的分类阶元或名称作了修订,移除了3种的分布记录;增补记录23种(包括5个新种、18个新记录种).贵州省爬行动物区系组成以东洋界物种为主,共有105种,其余15种为广布种,无古北界物种分布.其中,有11种为国家二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29种在《中国脊椎动物红色名录》中列为受威胁物种,27种为中国特有种,有5种模式标本产地位于贵州省,包括荔波壁虎(Gekko liboensis)、独山半叶趾虎(Hemiphyllodactylus dushanensis)、惠水半叶趾虎(H huishuiensis)、茂兰原矛头蝮(Protobothrops maolanensis)和荔波睑虎(Goniurosaurus liboensis).本研究有助于更好地了解贵州省爬行动物物种的变化和分布,为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保护提供数据支撑.建议继续加大对贵州省爬行动物的分类与分布的研究力度.以进一步明晰贵州省爬行动物资源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湖北神农架中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25 ha动态监测样地群落物种组成与结构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15
神农架落叶阔叶林是中亚热带北缘山地保存较好的典型森林植被类型.为探究中亚热带落叶阔叶林的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和森林动态,中国科学院武汉植物园按照全球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Forest Global Earth Observatory,ForestGEO)和中国森林生物多样性监测网络(Chinese Forest Biodiversity Monitoring Network,CForBio)的建设标准,于2022年在神农架南坡建设了一个25 ha的落叶阔叶林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本文基于样地内所有胸径≥1cm的木本植物(不含竹、藤)调查数据,分析了其物种组成、植物区系特征、群落结构.结果表明:该样地海拔落差334m,含木本植物149种(包含变种),61,054个独立个体(包括分枝共有97,664个体),隶属于44科79属,其中常绿和落叶树种分别为28种和121种;稀有种(<1株/ha)有44种(29.5%);有萌枝的个体占总个体数的26.8%,其物种数占样地物种总数的93.3%.样地科的分布以热带分布(19科,43.2%)占优势,属的分布以北温带分布(35属,44.3%)占优势.该群落乔木层以锐齿槲栎(Quercus aliena var.acutiserrata)和米心水青冈(Fagus engleriana)为优势种,其重要值分别占7.5%和6.6%.样地树种的平均胸径为7.71 cm,胸径≤ 10 cm的个体占优势(76.7%).群落径级结构整体上呈倒"J"型,优势物种的径级结构主要呈现类倒"J"型和正态分布型.神农架中亚热带山地落叶阔叶林具有丰富的物种多样性,相较于纬度相近的样地,其物种多样性更高;植物区系多样;群落结构稳定,根萌比例高,物种更新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5
-
中国特有种大理白前对高寒环境的形态适应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6/8
高寒草甸具有辐射强、低气压、风大、昼夜温度骤变等不利于植物生长的环境特征,为了探讨中国特有种大理白前(Cynanchum forrestii)对高寒环境的生态适应,以川西南九龙县高寒草甸(海拔3 100~3 500 m)的大理白前为对象,采用光学显微镜技术和扫描电镜技术研究了大理白前的形态解剖特征,并采用TCC法分析了花粉和种子的生活力.结果表明:大理白前的叶、茎、花均被有丰富的单列细胞组成的表皮毛;叶片和茎的表皮角质层较厚;叶的气孔较大而下生,栅栏组织和海绵组织发达;茎表皮细胞小、细胞壁厚,皮层由7层细胞组成,排列紧密,细胞内储藏有丰富的物质,维管柱所占比例较大,木射线数量较多,髓部发达且储藏物质丰富;根维管组织发达,皮层细胞储藏有丰富的物质;种子和花粉活力较高、合生花冠、合蕊柱、种子具有种毛,以及种皮厚而坚硬等特征为提高繁殖效率提供了保障.上述结果表明,大理白前具有一整套适应高寒环境的外部形态和内部结构特征,使其保持较高的抗辐射、抗旱和抗寒能力,为大理白前在高寒环境中成功生存和繁衍奠定了结构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青海湖流域种子植物区系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8
青海湖流域位于青海省东部(36°15′~38°15′N,97°50′~101°45′E),处于青藏高原和黄土高原的过渡地带,海拔3 160~4 953 m,全区面积约29 660 km2,属于高原大陆性气候.该区有种子植物823种,隶属于61科231属,依次为青海种、科、属数的23.13%、62.89%和38.82%.区系分析结果表明:(1)该区系的种类仅有2.78种/km2,这在唐古特地区的众多自然区域中相对并不丰富.(2)包括中国特有植物种类在内,该区系的温带成分占99.00%,以绝对优势确定了本区系明显的温带性质.(3)木本种类少,少有古老的和原始的类群,而是以多年生草本为核心的植物区系.(4)该区的一些中国特有种是经其广布的亲缘种衍生而来,这是该区系年轻和衍生的性质的具体体现.(5)我国华北区系和西南高山区系均对该区具有不同程度的影响.(6)特有属少,特有种多数为水生植物,表现出青海湖独特而隐域性的水湿环境的特化结果.(7)中国特有种的核心成分是出现种类最多的甘肃—西藏—四川亚型.而在青藏高原植物亚区中,该区隶属于其中的唐古特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8
-
中国特有的两种同域分布凤仙花属植物的传粉生物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6/1
中国是凤仙花属物种多样性分布中心之一,存在着大量的特有和同域分布现象.为更好地理解同域分布近缘种的传粉综合征分化以及传粉昆虫资源分配问题,该文以中国特有种黄麻叶凤仙花(Impatiens corchorifolia)和金凤花(I.cyathiflora)为研究对象,通过野外调查和实验完成传粉生物学的相关研究,比较分析了这两个种的开花物候、花形态结构、传粉昆虫的种类及访花行为和人工授粉实验等方面的异同.结果表明:(1)两种凤仙花的花距不同,花距的长度与花蜜量呈正比,但与花蜜含糖量无关.花距类型决定了两种植物的传粉昆虫种类的分化.具短花距的黄麻叶凤仙花的花蜜含量为(4.57±1.43)μL,花蜜糖含量为(45.48±2.28)%,由蜜蜂和胡蜂为其传粉.拥有长花距的金凤花的花蜜含量为(10.15±3.28)μL,花蜜糖含量为(46.12±1.48)%,除蜜蜂和胡蜂传粉外,天蛾和熊蜂也为其传粉昆虫.(2)两种植物虽然共享3种传粉者,但表现为明显的错峰访花,传粉行为和花通道的差异决定了传粉者携带花粉的部位不一致.(3)繁育系统实验表明,两种植物均表现出明显的种间杂交障碍和异花授粉偏好性.因此,花距形态差异显著导致了传粉综合征分化明显和传粉昆虫行为各异.两种植物授粉均需要传粉昆虫且均无法自花授粉,呈现异交优势;并且可以通过部分传粉昆虫、花形态差异以及杂交不亲和等情况维持生殖隔离.该研究结果为理解凤仙花属的传粉综合征、同域分布近缘物种传粉昆虫资源分配等方面提供了新资料.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蝉科昆虫区系及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27
青藏高原东缘地区作为高原横向扩展的前缘过渡带,地理环境与气候条件多样,是全球生物多样性研究的一个热点地区.蝉科昆虫长期在地下营固定生活,成虫发生期短、体型硕大、飞行能力弱而难以扩散,因此适合多尺度的生物地理学和物种多样性研究;但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区系一直缺乏研究.本研究在区系调查和系统分类研究基础上,对青藏高原东缘地区的蝉科昆虫多样性及地理分布格局进行了研究.结果表明,该地区共分布蝉科昆虫3亚科46属100种(包括2个新纪录种),分别占中国已知属、种数量的59.7%和29.1%;区系以东洋界成分为主(73种,73.0%),古北界和东洋界共有成分次之(21种,21.0%),特有成分比例较高(19种,19.0%).该地区的10个亚区可被分为南、北2个大区,大致以秦岭及甘南山地为界.北段的黄土高原过渡区(MX+HB)、藏北过渡区(QZ)属于古北界,物种多样性较低,分布的主要是体型较小的姬蝉亚科物种.南段的东洋界各亚区由秦岭西段山地过渡区(HZⅠ+XNⅠ)、川西盆地及滇北过渡区(HZⅡ+XNⅣ)、青藏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区(XNⅡ+XNⅢ)及滇西山地过渡区(HN)组成.各亚区的物种多样性由北向南逐渐增多,四川盆地西部和横断山南部为多样性中心.在南段的各亚区中,西南亚区Ⅰ(XNⅠ)和华中亚区Ⅰ(HZⅠ)区系相似性最高,华中亚区Ⅱ(HZⅡ)和西南亚区Ⅳ(XNⅣ)区系相似性最高,它们分别聚合后再与"西南亚区Ⅱ+西南亚区Ⅲ(XNⅡ+XNⅢ)"聚合,最后与滇西的华南亚区(HN)聚合,表明滇西的华南亚区(HN)及高原东南部的横断山脉"高原-山地"过渡带(XNⅡ、XNⅢ)区系相对独特.蝉科同一类群的不同物种在该地区呈现出明显的生态位分化,分别向"低山-峡谷-丘陵"生境和"亚高山-高山"生境发展."低山-峡谷-丘陵"分布的适热物种分布区比较广泛,均在相邻的东部、南部地区有所分布;"亚高山-高山"的适冷种类则多局限分布于高海拔地带(许多都是特有种),尤其在横断山脉地区基本都呈现为小范围的斑块或点状分布,即"天空岛"分布格局.整体而言,青藏高原东缘南段的高大山体、相关地带的急剧下降地形及气候差异等对蝉科物种的扩散和分布影响更大,研究结果为青藏高原邻近地区的动物地理区划及生物多样性分化研究提供了新的信息和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湖北兴山陆生脊椎动物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生物多样性调查是生态学基础研究的重要内容,是生物多样性保护最为重要的任务之一.为确定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物种数量,通过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本底情况进行调查,并结合历史文献和资料,对兴山地区陆生脊椎动物进行了较为详细的整理和汇总.实地调查主要采用样线法、访问调查法等针对不同脊椎动物类群的多样性及分布进行调查.同时,根据近年来国内外陆生脊椎动物类群分类系统的研究结果,确定了各物种有效性和分类归属.湖北兴山县共有陆生脊椎动物 27 目 105 科 477 种,分别占湖北省和全国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 66.71%和 16.37%.其中,灰腹绿蛇(Rhadinophis frenatus)、火冠雀(Cephalopyrus flammiceps)、黄额鸦雀(Suthora fulvifrons)、台湾灰麝鼩(Crocidura tankake)、霍氏缺齿鼩(Chodsigoa hoffmanni)和毛翼管鼻蝠(Harpiocephalus harpia)是我们近期调查中发现的6 种湖北省新记录物种.从动物地理区划分布上来看,兴山县境内东洋区动物占有主导优势,古北界与东洋界物种在此区域汇集交融,其中东洋界分布的物种数(62.55%)约为古北界物种数(30.99%)的 2 倍,广域分布的物种仅占 7.36%.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物种中,中国特有种较为丰富,共 47 种,占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物种总数的 9.85%,全国特有陆生脊椎动物总数的 7.33%.对湖北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的汇总分析,表明兴山县陆生脊椎动物种类较为丰富,以期为兴山县以及其他县域进一步开展生物多样性调查及保护、管理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物种多样性与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4/3/30
东北地区是中国野生茶藨子属(Ribes L.)重要的分布区之一,很多资料对该区茶藨子属的记载是不全面甚至是错误的,急需对该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种类及分布情况进行归纳总结.通过对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进行实地考察,查阅《中国植物志》《东北植物检索表》《东北维管束植物考》等志书,相关论文和植物名录,以及植物智、中国植物图像库、中国数字植物标本馆和中国珍稀濒危植物信息系统等网站,结果表明: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共有6个亚属22种(含8个变种).黑龙江省野生茶藨子属种类最多,有12种2变种,吉林省有8种4变种,辽宁省有5种4变种,内蒙古自治区东部有7种2变种.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主要分布于大兴安岭地区、小兴安岭地区、长白山区和辽东半岛沿岸及岛屿;东北地区该属种类和亚属的数量在水平分布上具有一致性,小兴安岭地区的野生茶藨子属无论在种数上还是在亚属的数量上都是最多的,是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的现代分布中心;东北北部地区的茶藨子属以两性花类群为主,而东北南部地区多为单性花类群.该属从低海拔(≤200 m)到高海拔(1 800~2 100 m)均有分布,且多数种类集中分布于海拔300~800 m.该属特有现象十分明显,国内区域特有种多达15种(含6变种),占比68%.东北地区野生茶藨子属种类繁多、资源丰富、分布广泛且发展潜力巨大,但其生存环境面临威胁,应当密切关注其种群数量及分布区域的动态变化,以便采取措施及时予以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滇中高原亚热带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物群落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是研究群落构建和物种多样性维持机制的重要平台.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滇中高原的地带性植被类型.但由于人类活动的长期影响,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天然群落当前仅呈片断化状态,零星分布于偏远山地.参照美国史密森热带研究院热带森林研究中心的样地建设标准,我们分别在云南省曲靖珠江源(ZJY)、楚雄雕翎山(DLS)和大理鸡足山(JZS)建立了面积为 10 ha(500 m × 200 m)、8.24 ha(1 个260 m × 240 m的小样地和2个 100 m × 100 m的小样地)和20.16 ha(720 m × 280 m)的3个森林动态监测样地.本文以这3个样地的植物群落为研究对象,运用背包式激光雷达、激光测距仪等获取相关基础数据,并对各样地的植物群落进行物种鉴定、区系分析、群落分类及群落结构分析.结果表明:(1)3个样地共发现维管植物619种,隶属于120科355属,其中珠江源样地70科120属157种,雕翎山样地92科224属319种,鸡足山样地100科255属353种;(2)DBH>1 cm的木本植物存活个体共有103,951株,其中珠江源样地24,932株、雕翎山样地25,222株、鸡足山样地53,797株,活个体密度分别为2,493.2株/ha、3,060.9株/ha、2,689.9株/ha;(3)样地群内所有维管植物在属和种水平上的温带区系成分合计占比分别为51.3%和24.7%,中国特有种的比例为33.0%;(4)样地群内的植物群落可分为8个群系,分别为元江栲(Castanopsis orthacantha)群系、高山栲(C.delavayi)群系、白穗石栎(Lithocarpus craibianus)群系、滇石栎(L.dealbatus)群系、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群系、黄毛青冈(Cyclobalanopsis dfelavayi)群系、光叶石栎(L.mairei)群系和灰背栎(Quercts senescens)群系;雕翎山样地群系类型最多、珠江源样地最少;(5)鸡足山样地和雕翎山样地乔木树种的径级结构呈倒"J"型,珠江源样地呈单峰型;鸡足山样地在80-100年以前经历过一次局部性的严重干扰,雕翎山样地在50-80年前后经历过一次普遍性的轻中度干扰迹象,珠江源样地在37年前曾经历过一次覆盖性的火干扰,样地间森林群系类型和径级结构的差异主要取决于群落演替程度和地形差异.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