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胰岛素类似物持续皮下输注与每日多次皮下注射的疗效和安全性比较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围术期持续皮下胰岛素输注(CSII)与每日多次胰岛素注射(MDII)的疗效及安全性。方法:通过医院信息系统收集北京积水潭医院2017至2021年收治的下肢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的病历资料进行回顾性分析,提取的临床资料包括患者性别、年龄、体重、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入院后血糖控制方案和监测情况以及不良事件发生情况。根据患者围术期血糖控制方案分为CSII组和MDII组,比较2组患者临床特征、血糖达标时间、胰岛素使用情况和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共有207例患者纳入分析,男性90例,女性117例;年龄(61±15)岁;体重指数(25.5±3.5)kg/m 2;CSII组102例,MDII组105例。2组患者在性别,年龄,体重指数,骨折部位,疼痛评分及分级,骨折距入院时间,2型糖尿病病程,入院实验室检查结果等方面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CSII组患者空腹血糖达标时间、餐后2 h血糖达标时间以及2者同时达标时间均较MDII组短[(48.7±30.2)h比(78.7±44.5)h, P=0.003;(66.8±31.5)h比(93.3±47.6)h, P=0.001;(68.4±30.5)h比(96.3±48.1)h, P<0.001]。空腹和餐后2 h血糖同时达标时CSII组患者单位体重每日胰岛素总剂量和餐前总剂量均明显少于MDII组[(0.67±0.20)U/kg比(0.73±0.17)U/kg, P=0.030;(0.34±0.10)U/kg比(0.38±0.09)U/kg, P=0.004]。207例患者中,共17例患者发生23例次低血糖,发生率8.2%(17/207)。2组患者低血糖总体发生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4.9%(5/102)比11.4%(12/105), P=0.319],CSII组5例低血糖患者无一例发生第2次低血糖,MDII组12例低血糖患者中4例发生2次、1例发生3次低血糖。发生的其他药物不良事件包括过敏、全身水肿、皮下脂肪结节性增生和注射部位持续出血。CSII组有8例患者发生其他不良事件,其中装置故障5例,麻醉期间佩戴胰岛素泵、佩戴胰岛素泵进入磁场环境和佩戴胰岛素泵进入潮湿环境各1例。 结论:CSII治疗有利于骨折合并2型糖尿病患者血糖更快达标,可提供更多的低血糖纠正方式和时机。但实际使用中胰岛素泵需要更多的专业维护,使其临床应用受到了一定的限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儿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合并严重高脂血症及肠坏死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儿女,9岁,以“多饮、多尿、精神欠佳2个月,加重半天”于2021年9月10日入西安市儿童医院儿童内分泌科。2个月前患儿无明显诱因出现多饮、多尿,每天饮水量约2 500 mL,尿7~8次/d,每次尿量约400~500 mL,食欲增加,体质量较前减轻。同时伴有乏力,睡眠增多,双下肢浮肿,无昏迷、抽搐及意识障碍,无发热、咳嗽,无呕吐、腹泻,无腹痛,曾就诊当地中医诊所,诊断为“脾胃虚、气血不足”予口服中药调理治疗2个月,效果欠佳。6 h前患儿精神反应差,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伴深大呼吸,全身乏力明显,就诊于我院急诊。急查血糖:31.3 mmol/L;尿常规:葡萄糖(+++),酮体(+++),隐血(++);血气分析:pH 7.06,二氧化碳分压(PCO 2)6 mmHg(1 mmHg=0.133 kPa),氧分压(PO 2)143 mmHg,血清钠(Na +)127 mmol/L,血清钾(K +)2. 5 mmol/L,血清钙(Ca 2+)1.31 mmol/L,碳酸氢盐(HCO 3-)< 3 mmol/L,剩余碱(BE)未测出。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360 mL(20 mL/kg)后以“糖尿病酮症酸中毒”收入内分泌科。患儿自发病后,食欲增加,尿量增加。近2 d无大便,2个月内体质量下降3 kg。既往史:2个月前因“急性扁桃体炎"于当地医院查尿常规:葡萄糖(++++),蛋白质(+),酮体(+++),未特殊处理、未规律复查。否认“肝炎、结核”等传染病史及接触史,否认过敏、手术及外伤史。无糖尿病家族史。入院查体:体温36.3 ℃,呼吸32次/min,脉搏124次/min,血压104/56 mmHg,体质量18 kg,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口周略苍白,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双肺呼吸音清,未闻及干湿啰音。心音有力,律齐,各瓣膜听诊区未闻及杂音。腹胀,拒按,肝脾触诊不满意,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初步诊断:糖尿病酮症酸中毒。入内分泌科后给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等治疗。入院后急查血气分析:pH 7.01,PCO 2 9 mmHg,PO 2 140 mmHg,Na + 132 mmol/L,K + 1.8 mmol/L,HCO 3- < 3 mmol/L,BE未测出,监测血糖28 mmol/L,入院治疗1 h后患儿呼吸急促、费力,张口呼吸,不能平卧,意识障碍进行性加重,格拉斯哥评分10分,病情危重,转入儿童重症医学科。查体:意识不清,格拉斯哥评分8分,嗜睡,反应差,深大呼吸,营养不良貌,面色口唇欠红润,重度脱水貌。皮肤弹性差。腹膨隆,叩诊鼓音,拒按,肠鸣音2次/min。双足踝及胫前轻度凹陷性浮肿。双手足及小腿下2/3温度降低,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复查血糖27 mmol/L,甘油三酯162 mmol/L,胆固醇21.6 mmol/L,凝血因乳糜血测不出。转入后予无创辅助通气,但呼吸困难进行性加重,遂予气管插管,有创呼吸机辅助通气,同时予补液(1/2张无糖液体),胰岛素(0.1 U·kg -1·h -1)静脉泵入,同时血浆置换(置换血浆量900 mL)治疗,10 h后该患儿血糖降至19 mmol/L,仍呈嗜睡状,轻度脱水貌,无明显深大呼吸,面色口唇欠红润,四肢末梢稍暖,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3 s;继续补液及胰岛素泵入治疗;但1 h后,患儿意识障碍加重,呈昏睡状,腹胀加重,肠鸣音消失,四肢发绀,四肢末梢凉,毛细血管再充盈时间5 s,血压波动于50/30 mmHg~60/40 mmHg,血气分析pH 6.81,HCO 3- 2.3 mmol/L,BE-32.8 mmol/L,酸中毒无好转,考虑存在脓毒性休克,肠穿孔可能,立即给予0.9%氯化钠注射液扩容,去甲肾上腺素升压,美罗培南、万古霉素抗感染等治疗,胃肠减压引出黄绿色含粪汁液体,急查腹部B超提示肠淤张;腹部CT提示小肠多发肠壁积气,伴门静脉积气,腹腔积液。考虑肠管坏死伴穿孔可能性大,急请普外科会诊,急诊行剖腹探查术,术中发现距回盲部约20 cm肠管及距离曲氏韧带有约10 cm肠管颜色尚可,其余肠管均已发黑伴多处穿孔,切除坏死肠管,予空肠造瘘,肠腔置16号橡胶引流管,术后禁饮食,引流管及瘘口可引出大量墨绿色分泌物,术后继续行持续床旁血液净化治疗,于术后第2天行第2次血浆置换(置换量900 mL),术后第5天撤离有创呼吸机。患儿静脉用胰岛素静泵下血糖控制尚可,5 d后开始间断予温水鼻饲,逐渐过渡为配方奶。住院第11天患儿诉下腹胀、伤口疼痛,伴发热,体温最高39.0 ℃,且易反复,查体下腹部皮肤可有握雪感,考虑皮下积气。第12天,腹部皮下积气减少,左侧腹壁出现红肿热痛,考虑腹壁感染,予拔除肠腔引流管,腹壁缝线拆除,造瘘袋贴于腹壁切口周围皮肤,保持引流通畅,伤口周围涂抹氧化锌软膏保护皮肤,治疗上继续禁食、胃肠减压,小剂量胰岛素,补液,静脉营养,美罗培南联合万古霉素抗感染。动态监测血糖、血脂,均正常;经抗感染治疗后患儿逐渐体温正常,精神反应好转,于住院第20天转入内分泌科继续静脉营养治疗,住院70 d后,患儿腹部切口愈合好,行造瘘口闭合术,术后肠道恢复良好,逐渐过度肠内营养联合静脉营养,住院90 d,好转出院。随访半年,患儿精神反应好,营养状态中等,持续静脉营养及部分肠内营养中。血糖控制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重复滴鼻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评价胰岛素重复滴鼻对全麻老年患者术后谵妄(POD)的影响。方法:择期全麻下拟行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70例,年龄≥65岁,BMI≤28 kg/m 2,ASA分级Ⅰ~Ⅲ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2组( n=35):对照组(C组)术前2 d开始0.5 ml生理盐水滴鼻;胰岛素组(I组)20 U(0.5 ml)术前2 d开始胰岛素滴鼻。2组均滴鼻2次/d,至手术当日。于入室(T 0)、气管插管(T 1)、手术开始后1、2、3 h(T 2-4)、术毕(T 5)和拔除气管导管(T 6)时测定局部脑氧饱和度(rSO 2),观察术前2 d内胰岛素或生理盐水滴鼻后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及低血糖反应发生情况,于T 0、T 3和T 5时测定血糖浓度。记录术后3 d内POD发生情况。 结果:与C组比较,I组术后3 d内POD发生率降低,T 1-6时rSO 2升高( P<0.05)。与T 0时比较,2组T 1-6时rSO 2升高( P<0.05)。2组T 0、T 3和T 5时血糖浓度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2组均未发生胰岛素过敏反应、鼻腔刺激反应和低血糖反应。 结论:胰岛素重复滴鼻可增加胃癌根治术老年患者术中rSO 2,降低POD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度普利尤单抗治疗结节性痒疹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男,65岁,因躯干、四肢丘疹、结节伴瘙痒4年就诊。患者4年前无明显原因出现全身瘙痒,搔抓后出现皮疹,瘙痒渐加重,影响睡眠。3年前曾诊断为"湿疹",予雷公藤、糖皮质激素口服(具体剂量不详)、中药等治疗,效果不佳,遂就诊。既往史:糖尿病10余年,胰岛素治疗,空腹血糖6 ~ 7 mmol/L。无特应性皮炎、过敏性鼻炎、哮喘史,无类似家族史。体检:各系统无明显异常。皮肤科检查:躯干、四肢多发结节,质地坚硬,全身较多抓痕结痂(图1A),特应性皮炎评分(scoring atopic dermatitis index,SCORAD)63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pruritus visual analogue scale,VAS)10分;睡眠障碍程度(0 ~ 10分:0 =不影响睡眠;10 =无法入睡)8分。实验室检查:血常规、肝肾功能无异常,免疫球蛋白E 408 kU/L(参考值:0 ~ 100 kU/L,下同),白细胞介素(interleukin,IL)8 582 pg/ml(≤ 20.6 pg/ml),空腹血糖17.9 mmol/L(3.9 ~ 6.1 mmol/L),嗜酸性粒细胞数0.32 × 10 9/L(0.02 × 10 9/L ~ 0.52 × 10 9/L)及百分比5.7%(0.4% ~ 0.8%)。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Tirzepatide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胰高糖素样肽-1(GLP-1)/抑胃肽(GIP)双受体激动剂Tirzepatide对比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循证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Tirzepatide(试验组)和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对照组)治疗T2DM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2年4月。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从文献中提取资料和评价被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结果:共纳入6项研究,6 528例T2DM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与安慰剂组、GLP-1受体激动剂(GLP-1RA)组、胰岛素组相比,Tirzepatide能有效降低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水平[安慰剂组、GLP-1RA组、胰岛素组分别为:加权均值差(WMD)=-1.84%,95%CI -2.05%~-1.63%;WMD=-0.61%,95%CI -0.83%~-0.39%;WMD=-0.90%,95%CI -1.06%~-0.75%;均 P<0.01],降低空腹血清血糖(FSG)水平(安慰剂组WMD=-2.79 mmol/L,95%CI -3.49~-2.09 mmol/L;GLP-1RA组WMD=-0.93 mmol/L,95%CI -1.28~-0.58 mmol/L;均 P<0.01),提高HbA 1c达标率(安慰剂组、GLP-1RA组、胰岛素组分别为OR=32.36,95%CI 24.10~43.44;OR=2.33,95%CI 1.59~3.44;OR=5.71,95%CI 3.99~8.18;均 P<0.01)。除降糖作用外,Tirzepatide还具有减轻体重、降低血压和血脂的作用。Tirzepatide组与对照组相比,治疗过程中不增加患者低血糖、药物过敏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但Tirzepatide组胃肠道不良反应发生率高于对照组( P<0.05)。 结论:Tirzepatide能够降低HbA 1c、FSG、体重,提高HbA 1c达标率,降低血压和血脂水平,同时不增加低血糖、药物过敏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致过敏性休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75岁糖尿病女性患者因右桡骨远端骨折拟行手术治疗。术前禁食期间给予5%葡萄糖氯化钠注射液500 ml+生物合成人胰岛素注射液(诺和灵R)6 U静脉滴注,无其他并用药物。输液前测指尖血糖10.6 mmol/L。液体输注约3 min(输入液体约8 ml),患者突然全身发冷、恶心,随之意识丧失、呼之不应、口吐白沫、双上肢抖动、小便失禁。指尖血糖9.6 mmol/L,可排除低血糖反应。心电监护显示,血压最低37/27 mmHg(1 mmHg=0.133 kPa),血氧饱和度0.40,考虑为生物合成人胰岛素导致的过敏性休克。先后给予静脉泵入多巴胺、去甲肾上腺素,皮下注射肾上腺素和静脉滴注地塞米松等抗过敏、抗休克治疗,3 h后患者恢复正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阿卡波糖胶囊致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
编辑人员丨1周前
1例66岁男性2型糖尿病患者规律口服达格列净(10 mg、1次/d)和吡格列酮二甲双胍(515 mg、2次/d)治疗5个月余,无不良反应。患者自行将吡格列酮二甲双胍改为阿卡波糖胶囊(50 mg口服,3次/d)。3 d后患者出现全身皮肤瘙痒伴发热(体温最高41.0 ℃),随后全身出现散在黄豆至蚕豆样大小的脓疱疹,随即停用阿卡波糖胶囊。经皮肤科医师会诊,诊断为急性泛发性发疹性脓疱病。给予地塞米松抗过敏、胰岛素控制血糖和头孢西丁抗感染等治疗。停用阿卡波糖胶囊第4天,患者皮疹好转,破溃处结痂;第9天,皮疹消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Icodec治疗2型糖尿病的疗效及安全性的Meta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系统评价胰岛素Icodec治疗2型糖尿病(T2DM)的疗效和安全性,为临床合理用药提供循证依据。方法:计算机检索美国国立医学图书馆数据库(PubMed)、荷兰医学文摘数据库(Embase)、循证医学数据库(the Cochrane Library)、科学引文数据库(Web of Science)、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Sinomed)、中国知网(CNKI)、万方数据库和维普数据库,收集比较胰岛素Icodec(试验组)和安慰剂或其他降糖药物(对照组)治疗2型糖尿病疗效与安全性的随机对照试验(RCT),检索时限均为从建库至2023年8月。疗效指标包括:糖化血红蛋白(HbA 1c)水平、HbA 1c达标(HbA 1c<7%)率、空腹血浆血糖(FPG)水平、体重、葡萄糖在目标范围内时间(TIR)百分比;安全性指标包括:低血糖事件发生率、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药物过敏反应事件发生率、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由两位评价员独立筛选文献,并从文献中提取资料和评价被纳入研究的偏倚风险后,采用RevMan 5.4软件对数据进行Meta分析。 结果:共纳入7项研究,3 286例患者。Meta分析结果显示,疗效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Icodec在降低HbA 1c(WMD=-0.16%,95%CI -0.26%~-0.07%, P<0.01)、提高HbA 1c达标率(OR=1.50,95%CI 1.29~1.74, P<0.01)中更有优势,但在降低FPG水平方面两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WMD=-0.05 mmol/L,95%CI -0.29~0.20 mmol/L, P=0.71),且会增加患者体重水平(WMD=0.52 kg,95%CI 0.22~0.82 kg, P<0.01),但是可以提高患者TIR百分比(WMD=5.86%,95%CI 2.02%~9.70%, P=0.003);安全性方面,与对照组相比,胰岛素Icodec组的低血糖事件发生率增加(OR=1.37,95%CI 1.17~1.61, P<0.01),而过敏反应发生率(OR=0.91,95%CI 0.64~1.31, P=0.62)、注射部位反应发生率(OR=1.03,95%CI 0.63~1.66, P=0.92)以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发生率(OR=0.97,95%CI 0.75~1.24, P=0.79)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结论:胰岛素Icodec能降低患者HbA 1c水平,提高患者HbA 1c达标率,且不增加注射部位反应事件、过敏事件以及严重不良反应事件的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16号染色体父源单亲二倍体致Bardet-Biedl综合征1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患者女,15岁。因双眼视物模糊,于2020年7月26日到泰康同济(武汉)医院眼科就诊。患者先天左右手均为六指,于2007年10月行手指畸形切除手术矫正。患者智力发育正常,无语言、认知和运动障碍。3岁时家长发现其双眼视力差,伴夜盲,矫正不能提高。否认外伤史、输血史和药物过敏史。患者父母身体健康,否认近亲婚配。眼部检查:右眼视力数指/1 m;左眼视力0.05,矫正不能提高。右眼、左眼眼压分别为15、16 mm Hg (1 mm Hg=0.133 kPa)。双眼眼前节未见明显异常。眼底检查:双眼视盘边界清楚、颜色淡,视网膜血管纤细,视网膜平复,颜色污浊,可见骨细胞样色素沉着,黄斑中心凹反光未见(图1)。光相干断层扫描检查,双眼视网膜层次结构欠清,中心凹处视网膜变薄(图2)。体格检查:身高160 cm,体重90 kg,体重指数35.2,重度肥胖,血压102/60 mm Hg。实验室检查,血清尿酸、碱性磷酸酶、总胆固醇、甘油三酯和低密度脂蛋白胆固醇均升高。餐后1、2、3 h血糖均升高,空腹胰岛素升高。游离甲状腺素、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和总甲状腺素均降低,皮质醇降低,孕酮降低;其他实验室检查未见明显异常。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胰岛素过敏并皮下脂肪萎缩及外源性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一例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报道1例成人隐匿性自身免疫性糖尿病(LADA)患者在胰岛素治疗过程中罕见地同时出现胰岛素过敏、皮下脂肪萎缩及外源性胰岛素自身免疫综合征,导致胰岛素难以有效控制血糖,通过逐一对上述各个胰岛素相关自身免疫反应进行诊断、管理,取得良好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