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基于响应面法对中国皱木耳菌种液体发酵培养基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4/5/18
以野生中国皱木耳菌株为试材,采用单因素试验及响应面法对其液体发酵培养基配方及培养时间等生物发酵过程进行优化,结果表明中国皱木耳液体菌种摇床培养适宜温度为28 ℃、转数为230r/min、培养基pH值为6,最佳碳氮源、无机盐及其添加量分别为果糖30 g/L、酵母浸膏2g/L、氯化钾2.5 g/L;进一步以菌丝生物量为响应值,依据Box-Benhnken设计预测最适发酵培养基配方为碳源果糖38.424 g/L、氮源酵母浸膏4g/L、氯化钾2.736 g/L.在相同培养条件下,7d时菌丝生物量干重实测值为2.163 6g/100mL,且为理论值的166.18%,说明本研究方法可行、结论可靠.通过测定纤维素酶活性及菌丝生物量,得到最佳培养时间为8 d,此时菌丝生物量最高可达(2.530 0±0.290 0)g/100 mL,纤维素酶活为82.586 6 U/mL.本研究优化了中国皱木耳液体菌种发酵生产条件,以期为中国皱木耳人工栽培时的液体菌种生产提供参考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5/18
-
植物碳氮源浸提液对中国皱木耳"黔皱耳1号"液体培养及漆酶活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4/6
为获得适宜的野生中国皱木耳液体发酵培养基,在常规液体 PDA 培养基中添加一定量的植物碳氮源浸提液,通过对不同碳氮源及其添加量和正交试验筛选,结果表明培养基中同时添加植物碳源小麦 5 g/L和氮源麦麸 10 g/L的配方组合培养 6 d时,其菌丝球生物量干重最高[(1.158 0±0.156 6)g/100 mL],菌丝球密度高,大小均一;比CK[(0.594 8±0.054 7)g/100 mL]提高了 94.69%.各配方漆酶活性 9 d内的酶活大小及变化与CK相比有显著不同,植物碳氮源添加物对漆酶的产生有一定的诱导效果,不同诱导培养基下发酵产漆酶活性除玉米粉和CK基质出现先升后降的趋势外,其余均随培养时间的增加,总体呈低幅度的下降趋势.本研究将为中国皱木耳的人工栽培液体菌种生产提供一定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6
-
中国皱木耳"黔皱耳1号"生物学特性及营养品质
编辑人员丨2024/3/30
对在贵州采集的野生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进行ITS测序、构建系统发育树,探究其生物学特性及品质.自测序列与中国皱木耳 Auricularia sinodelicata 聚到同一分支,支持率为90%;中国皱木耳"黔皱耳 1 号"菌株适宜温度 22-25℃,碳源为果糖,氮源为酵母粉,碳氮比20:4,无机盐为硫酸镁;单因素正交试验得到培养基最佳组合为红糖、酵母粉和硫酸镁.菌袋栽培料配方为阔叶林杂木屑 78%、麦麸 15%、米糠 5%、石膏粉 0.5%、石灰 0.5%、葡萄糖 1%,驯化栽培子实体生长周期收需(52±5)d,单棒产量为(300±95)g/FW;耳片肥厚,长(107.750±12.697)mm,宽(75.96±14.87)mm,厚(13.37±3.49)mm,复水比高达8.74±0.28;耳片粗蛋白含量为8.95 g/100 g,总糖 64.9%,粗纤维 10.3%,粗脂肪 1.5 g/100 g;耳片总氨基酸含量为 9.800 4 g/100 g,药效氨基酸(5.45 g/100 g)占 55.61%;鲜味氨基酸(2.64 g/100 g)占 26.94%;化学评分和氨基酸评分分别为 26.00和 40.86.本研究将为贵州野生中国皱木耳驯化及配套栽培技术的应用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