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椎间孔镜按需成型5级法在经椎间孔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按需成型5级法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中的应用。方法:2015年3月-2020年3月,采用椎间孔镜侧方入路共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患者534例(采用椎间孔入路,均为单节段手术),男312例,女222例;年龄26~74岁,平均38.2岁,均为明确诊断为腰椎管狭窄症或腰椎间盘突出症的患者,无腰椎不稳或滑脱,有明确手术适应证,均行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手术。根据术中椎间孔成型情况和术后复查CT判断成型的范围分为0~4级。术前及术后3个月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评分,行 t检验, P<0.05为差异有统计学意义;术后6 d内复查CT,根据以上级别标准分析成型范围和术中情况成型是否相符,并统计各级成型例数及占比;分析椎间隙高度、椎间盘突出位置、椎间孔大小、关节突距离、椎间盘钙化范围、减压节段、腰椎管狭窄程度等相关因素对椎间孔成型的影响。 结果:手术均顺利完成。术后3个月与术前ODI评分比较均明显改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肌力减弱2例,保守治疗1个月后恢复,硬膜囊损伤3例,未出现不适症状,术后遗留残余症状11例,保守治疗1个月基本缓解。0~1级成型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旁中央型)患者,0级成型平均年龄27.5岁,1级成型平均年龄28.3岁,节段为L 2~L 5;2级成型均为腰椎间盘突出症患者,年龄37.5岁,节段为L 2~S 1;3~4级成型患者大多数为腰椎间盘突出(脱垂游离型)和腰椎管狭窄症患者,3级成型平均年龄40.6岁,4级成型平均年龄57.3岁,节段为L 2~S 1。0~1级成型:椎间孔大,椎间隙高度好(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无明显内聚,单纯平间隙突出间盘并偏一侧,无明显脱垂游离,无明显钙化,单纯极外侧间盘突出3~4区,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2级可能。2级成型:椎间孔稍小,椎间隙高度变小(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有轻度内聚,以及L 5、S 1间隙,单纯间盘突出,并偏一侧,减压无需过中线,根据术中情况有变为3级或4级成型可能。3级成型:椎间孔小,椎间隙窄(和邻近正常间隙比较),关节突内聚,局部增生明显,椎间盘钙化,椎体后缘离断,椎管狭窄,椎间盘脱垂游离等,根据术中情况有变4级可能。4级成型:基本和3级成型相同,主要需要背侧减压,并需要过中线,余基本同3级,3级成型后,术中根据需要减压情况镜下逐步变4级成型。 结论:①椎间孔镜侧方入路治疗腰椎退变性疾病可以根据椎间隙高度、椎间孔大小、关节突有无内聚、突出间盘的情况及有无钙化、椎管狭窄的程度等因素去因需按级成型,更好的保留关节突关节,更好的体现微创的优势;②L 2~L 5节段旁中央突出都有可能选择0~1级成型完成手术,L 5、S 1间隙至少需要2级以上成型,间盘钙化需要2级以上成型,腰椎管狭窄症需要3~4级成型;③低级别成型患者年龄较高级别成型的年龄较轻,表明年龄小的患者退变较轻,骨性结构基本正常,多选择低级别成型就可以很好的完成手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评价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评价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疗效。方法:采用回顾性病例对照研究的方法分析2019年11月—2021年9月北京市门头沟区医院收治的36例接受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19例,女17例;L 5~S 1 11例;L 4~L 5 19例,L 3~L 4 6例;年龄(70.0±3.9)岁,年龄范围55~82岁。评估手术前后腰椎核磁横断面硬膜囊面积的改变,评估术后1、3、6、12个月的疼痛视觉模拟(VAS)评分和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以及并发症的发生。正态分布的计量资料以均数±标准差( ± s)表示,手术前后比较采用 t检验;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 χ2检验或Fisher确切概率法。 结果:术后核磁显示黄韧带切除,横断面硬膜囊面积由术前的(65.5±6.7) mm 2增大至术后(173.5±5.5) mm 2,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36例患者术后12个月随访显示,VAS评分由术前的(8.5±0.6)分减少至(1.3±0.5)分,ODI由术前的(59.3±12.3)%减少至(13.6±1.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P<0.05)。手术时间(52±21) min,术中出血量为(70±15) mL。36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和感染等并发症。 结论:单侧双通道脊柱内镜在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治疗上症状改善明显,椎管硬膜囊面积增大,是安全、有效的治疗方法之一,能够获得良好的早期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微创经椎间孔椎间融合术(minimally invasive transforaminal lumbar interbody fusion,MIS-TLIF)治疗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1月至2019年1月接受手术治疗腰椎管狭窄症156例患者的病历资料,按手术方式及导航使用情况分为导航微创组67例,采用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MIS-TLIF手术;导航开放组31例,采用导航辅助下开放TLIF手术;开放组58例,采用开放TLIF手术。比较三组患者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术后引流量、术后住院时间及并发症情况,采用CT评估内固定及融合情况,采用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isual analogue scale,VAS)、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swestry disability index,ODI)及健康调查简表(the MOS item short from health survey,SF-36)评估手术效果,末次随访时采用MacNab标准评估临床疗效。同时根据术前影像学资料分为中央椎管狭窄和侧隐窝狭窄进行分层分析。结果:导航微创组患者术中出血量(116.39±25.88)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3.94±61.67)ml与开放组(396.97±92.58)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96.01, 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引流量(80.55±27.29) ml,少于导航开放组(299.94±50.32)ml与开放组(304.86±84.34)ml,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273.14, P<0.001)。导航微创组术后住院时间(3.42±1.00)d,少于导航开放组(7.16±1.39)d与开放组(7.31±1.69) d,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54.448, P<0.001)。而三组手术时间的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F=0.15, P=0.859)。导航开放组术后2周、3个月时腰痛VAS评分[(3.84±0.82)分、(1.90±0.91)分]及ODI(34.74%±11.66%、28.68%±8.19%)与开放组VAS评分[(3.67±0.92)分、(1.91±0.90)分]及ODI(32.21%±10.66%、27.17%±9.59%)均高于导航微创组VAS评分[(1.70±0.92)分、(0.96±0.73)分]及ODI(18.33%±7.43%、19.15%±7.96%),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 F=96.63, P<0.001; F=25.12, P<0.001)、( F=45.59, P<0.001; F=18.99, P<0.001)]。末次随访导航微创组SF-36评分(61.48±9.50)分高于导航开放组(52.51±6.99)分及开放组(53.48±7.66)分,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18.969, P<0.001)。各组患者术后各随访时间点的VAS评分、ODI及SF-36评分均较术前明显改善( P<0.05)。末次随访CT显示导航微创组融合率为94.0%(63/67),导航开放组为93.5%(29/31),开放组为93.1%(54/5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χ 2=0.05, P=0.978)。导航微创组与导航开放组一次性置钉成功率与置钉准确性均高于开放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 2=17.17, P<0.001;χ 2=15.49, P=0.040)。导航微创组1例、开放组2例术中发生硬膜破裂,术后密切观察引流情况及病情变化,均成功拔管,未诉其他不适;导航微创组1例术中发生终板破坏,术后随访期间出现椎间轻度塌陷;导航开放组与开放组各1例发生切口脂肪液化。分层分析结果显示腰椎管狭窄的类型对三种术式的疗效无明显影响。 结论:导航辅助下Zista通道内行MIS-TLIF治疗不同类型的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康复快等优势,是一种安全、有效并值得推广的微创腰椎融合术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中的作用。方法:回顾性分析解放军联勤保障部队第九〇四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3月至2020年6月采用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治疗的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临床资料,共24例。患者术中均采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观察术后关节突关节及硬膜囊的横径和矢状径的改变,评估术后1 d、7 d、1个月、3个月、6个月的日本骨科学会(JOA)评分、疼痛视觉模拟评分(VAS)及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较术前的改善情况。结果:24例患者均未发生与手术相关的神经损伤、脑脊液漏及感染。腰椎单节段的手术时间为(72.0±16.1)min。术后CT显示关节突关节保护良好;MRI显示黄韧带切除完全,硬膜囊横径由术前的(9.4±2.6)mm增大至(16.0±3.0)mm ,硬膜囊矢状径由术前的(10.2±1.9)mm增大至(15.1±1.9) mm ,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术后6个月随访显示,JOA由术前的(14.8±3.6)分恢复至(26.9±1.3)分,VAS评分由术前的(7.1 ±1.5)分减少至(0.5±0.2)分,ODI由术前的(68.4 ±11.8)%减少至(12.7±7.5)%,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5)。 结论:显微镜下经皮微创通道单侧椎旁入路双侧减压术中应用黄韧带整体显露技术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疗效确切、椎管减压充分、关节突关节损伤小、不影响术后腰椎稳定性和活动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腰椎管狭窄症患者的睡眠质量调查及其影响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目的 探讨腰椎管狭窄症(lumbar spinal stenosis,LSS)患者的睡眠障碍情况,并分析其风险因素.方法 以本院2019年3 月~2021 年3 月收治的170 例LSS患者作为研究对象,采用匹兹堡睡眠质量指数问卷(pittsburgh sleep quality index,PSQI)调查其睡眠障碍情况,并分为两组:睡眠障碍组(PSQI≥6 分)和无睡眠障碍组(PSQI<6 分).收集两组患者的人口学资料、临床资料和影像学检查资料,并进行风险因素分析.结果 170 例LSS患者中,PSQI评分≥6 分者占比67.1%(114/170),纳入睡眠障碍组;PSQI评分<6 分者占比32.9%(56/170),纳入无睡眠障碍组.两组患者的性别、年龄、HAMD评分、VAS评分、ODI指数、PSQI总分和各维度评分、夜间疼痛者的比例等资料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影像学资料中,两组患者的硬膜囊横截面积、中央型和椎间孔型狭窄的严重程度分级、腰椎活动范围、LL角和PT角、SVA距离等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通过2次相关变量调整后的Logistic回归模型分析得出,LSS患者的睡眠障碍与女性、HAMD评分和椎间孔型狭窄的严重程度分级等因素显著相关.结论 LSS患者中睡眠障碍的占比高达67.1%,应引起临床重视;与之相关的风险因素包括女性、HAMD评分和椎间孔型狭窄的严重程度分级.临床应考虑上述因素对LSS患者睡眠障碍的影响,并进行及时干预,以提高综合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0/28
-
中央型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的CT脊髓造影影像组学与机器学习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9/16
目的:多节段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的责任节段定位对于微创减压手术非常重要.本研究旨在基于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CT脊髓造影(CT myelograoms,CTM)图像识别具备预测责任节段价值的影像组学特征,同时基于机器学习(machine learning,ML)算法构建预测模型并探索性能最优的算法组合.方法:纳入2015年1月至2021年12月接受CTM检查的腰椎管狭窄症病人的资料,并在3D Slicer上勾画腰椎硬脊膜并提取影像组学特征.将影像组学特征数据分为三个子数据集(训练集:验证集:测试集 = 6:2:2).从6×12算法组合中开发了总共72个预测模型,然后从交叉验证中择优选出最优预测模型,在测试集评估其预测性能,受试者工作特征曲线下面积(area under the curve,AUC)为主要预测性能评价指标.结果:共219名病人纳入分析,研究发现递归特征消除(recursive feature elimination,RFE)为最优的特征选择方法,其所筛选的15个影像组学预测因子包含10个纹理特征、3个形状特征和2个强度一阶特征.基于此15个影像组学预测因子所建立的多数机器学习预测模型的AUC均在0.85及以上,其中逻辑回归模型、多层感知机模型和装袋模型的AUC均在0.86以上,三者的校准曲线和临床决策曲线亦无明显差别,但装袋模型的灵敏度更高.结论:本研究发现影像组学预测因子多数为医师肉眼难以辨识的纹理特征,也初步表明了机器学习定位CTM的腰椎管狭窄责任节段的辅助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16
-
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6
硬膜内型椎间盘突出症(IDH)是髓核突入硬膜内的一种罕见而严重的椎间盘退变性疾病,占所有椎间盘突出症的0.27%-0.33%[1]. 1942 年 Dan-dy [2]首次报道 1 例 IDH,至今 150 余例 IDH 被报道[1].即使先进的影像学检查,术前仍很难明确诊断,通常诊断为中央型椎间盘突出、椎管内肿瘤[1].本院近期收治 1 例术前诊断为腰椎间盘突出症、腰椎管狭窄症、马尾综合征,术中证实为硬膜内型腰椎间盘突出症(ILDH)的病例,现将ILDH 的诊治过程报道如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症的手术治疗
编辑人员丨2023/8/6
腰椎退变性椎管狭窄是指退变性原因导致的腰椎管、神经根管以及椎间孔的狭窄.本病常伴有腰椎间盘突出、椎体增生和后纵韧带、黄韧带增生肥厚、钙化或骨化以及小关节滑膜囊肥厚、椎体滑脱等病理性改变.椎管狭窄可能对脊髓及神经、血管卡压和刺激,从而引起相应的临床症状,如腰腿痛,严重时可出现两下肢无力、括约肌松弛、大小便障碍等,谓之腰椎管狭窄症.腰椎管狭窄按解剖部位分为中央型狭窄、侧隐窝狭窄、神经根孔狭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的早期疗效.[方法] 2013年6月~2015年8月对23例诊断为中央型腰椎管狭窄症患者,采用经椎间孔经皮内镜进行椎管扩大成形+腰椎间盘摘除术+神经根管减压术,采用腰痛VAS评分、腿痛VAS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和改良Macnab疗效标准评价早期疗效.[结果]22例顺利完成手术,1例因疼痛、不能长时间俯卧转为开放手术.手术时间50~125 min,术中透视次数4~16次,术中出血量5~20 ml.21例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4.50±5.25)个月(10~25个月).术前腰痛VAS评分为(5.90±1.21)分,术后即刻腰痛VAS评分为(2.81±1.10)分,术后3个月为(2.63士0.91)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2.36±0.83)分,与术前时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 0.05).术前腿痛VAS评分为(5.73±1.54)分,术后即刻腿痛VAS评分为(2.61±1.02)、术后3个月为(2.43±0.80)分,术后1年随访时为(2.30±0.61)分,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ODI评分术前为(70.86±15.27)%,术后即刻为(29.66±12.45)%、术后3个月为(28.64±10.26)%、术后1年随访时为(20.56±5.72)%,与术前比较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0.05),采用改良Macnab疗效评定标准:优8例,良9例,可3例,差1例,优良率为81.00%.1例(4.80%)患者术后3个月行开放手术.[结论]经椎间孔经皮内镜治疗中央型腰椎腰椎管狭窄症具有创伤小、出血少、康复快等优势,近期效果满意,远期效果需进一步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在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6
笔者自2014-01-2015-01,采用经皮全脊柱内镜技术行精准减压治疗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47例,取得较好的疗效,现报告如下.1 临床资料1.1一般资料共纳入47例退行性腰椎管狭窄症患者,均有明显的腰痛或下肢放射性疼痛,其中39例有间歇性跛行,35例有下肢的肌力与感觉异常,仅单侧出现症状者31例,双侧16例;47例中,男22例,女25例;年龄55-76岁,平均63.5岁;病程为2-9年,平均3.3年.所有患者术前均行X线、CT和MRI检查,其中中央型椎管狭窄21例,侧型26例;节段分布:L2-3节段4例,L3-49例,L4-522例,L5-S112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