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中C 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 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 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 7神经,C 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 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经颈椎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研究及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2天前
目的:探讨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特点,并观察其临床疗效。 方法:选取5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3具、女2具,年龄56~72岁、平均66岁 。模拟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显微镜下分离和显露左侧C 7神经至末端分叉处,测量左侧C 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缘的直线最短距离,测量颈椎后路引出的左侧C 7神经长度与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测量椎间孔后壁磨除的最小宽度以及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计算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长度的比例。回顾性分析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1例应用经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的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男,年龄45岁,右上肢肌痉挛伴右侧肢体偏瘫,右上肢肌力0级、肌张力3级,右下肢肌力2级、肌张力1级。观察患者术后健侧和患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情况。 结果:C 7神经的远端定位于锁骨中点深部,C 7神经末端与锁骨内侧缘的直线最短距离为1.8~2.5(2.1±0.4)cm,颈椎后路引出C 7神经长度为6.6~7.4(7.1±0.4)cm,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为3.9~4.3(4.0±0.2)c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为4.6~5.3(4.8±0.3)mm,椎间孔后壁关节突关节的长度为12.0~15.8(13.6±0.5)mm,椎间孔后壁磨开的最小宽度与关节突关节的比例为33.6%~38.2%(35.8%±0.4%)。1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顺利完成颈椎后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术后健侧(左侧)上肢肌力正常,伴有左示指及中指麻木感,1个月后完全恢复,患侧(右侧)上肢痉挛症状明显缓解,肌力0级、肌张力1级。患者术后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健侧上肢感觉和运动功能以及肌力、肌张力均正常,患侧上肢肌力恢复至I级,肌张力1级,感觉正常,运动功能在康复中。 结论:C 7神经位置相对恒定,颈椎后路解剖相对简单,具备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条件,且神经移位距离较短。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天前
-
无脉病二例报告
编辑人员丨2023/8/6
无脉病(Pulseless disease)又名Takayasu氏病。1908年Takayasu氏首先报告这种罕见的慢性血管病,其主要病变存在于从主动脉弓发出的动脉如无名动脉、颈总动脉、锁骨下动脉等。动脉管腔因病变而发生血栓性的闭塞。病程经过长达数年、患者一般由于颈动脉血栓性闭塞发生脑部缺血而死亡。Caccamise、Whitman(1952)及Jervell(1954)氏等认为本病的特点如下:(1)桡动脉搏动消失;(2)上肢血压不能测得;(3)进行性视神经周围动静脉性吻合形成及白内障;(4)常见于11-32岁妇女;(5)红血球沉降率增速;(6)中枢神经系统缺血发生头晕、癫痫样痉挛或肢体瘫痪。病因方面尚未明瞭。被侵害动脉呈动脉炎样变化,伴有血栓形成,因此亦称为血栓闭塞性颈锁骨下动脉炎(Thromboarteritis obliterans subclavio-Carotica)。本病动脉炎在组织学上的改变和结核性病变相似,因此可能与结核病有关;但在病灶中不能证明结核菌之存在。其他学者认为Burger氏病、变态反应性疾病或胶元类疾病也可能是本病的病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经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脑出血后上肢痉挛性瘫痪1例报告及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经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上肢痉挛性瘫痪的效果及安全性.方法 对南京市第一医院神经外科2019年4月行椎体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的1例脑出血后右侧肢体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进行回顾分析.术后观察随访患者2个月.结果 术后2个月,患者患侧上肢的肌张力较术前降低,整体平衡功能较术前有改善;健侧上肢无明显功能障碍,无术后并发症.结论 经后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神经系统损伤后上肢痉挛性瘫痪,有一定的短期效果和安全性;长期效果还需要更多的临床病例观察和长时间随访确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减重和负重综合训练对痉挛型双瘫的脑性瘫痪患儿步态的康复疗效
编辑人员丨2023/8/5
小儿脑性瘫痪(cerebral palsy,CP)简称脑瘫,是由于发育中的胎儿或婴幼儿脑部非进行性损伤所导致的一组持续存在的中枢性运动和姿势发育障碍、活动受限症候群[1],表现为痉挛、不自主运动、步态不稳和平衡问题[2].痉挛型双瘫是最常见的脑瘫类型,约占总发病率的44%[3],具体表现为髋与膝关节屈曲、下肢内旋、剪刀步态,严重者不能独立行走.上肢受累较轻,常表现为行走时上肢姿势异常,但手的功能受累不明显[4].针对双瘫的儿童的治疗目标侧重于减轻功能损伤的影响和提高粗大运动功能来预防残疾[5].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论"泻阴补阳"针刺在缺血性中风痉挛期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中风在所有疾病中属发病率高的一种,中风导致的残疾率、病死率以及再度发生的几率均较高,属脑血管疾病常见病、多发病.中风后个人身体功能出现不同程度的障碍,除了自身会丧失相应的劳动力外,家庭人力、物力支出变大,也会造成一定的社会负担.中风痉挛期偏瘫侧上肢的伸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屈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下肢的屈肌肌群处于弛缓性瘫痪状态而伸肌肌群处于痉挛状态.中医学认为脑卒中后肢体痉挛状态的病机是阴阳失调所致的阳缓阴急.现代医学认为中枢运动神经元受损后,对脊髓等低级中枢的抑制作用减弱,脊髓反射活动活跃,进而出现异常运动模式(痉挛).针刺治疗中风病由来已久,寻求一种有效的针刺方法更显重要."泻阴补阳"针刺法在阴阳理论的指导下产生,与现代康复理念中协调痉挛肌和拮抗肌的平衡有异曲同工之妙.大量的临床研究及现代研究表明此法疗效肯定,值得临床推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