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颞骨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及手术疗效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分析岩部胆脂瘤的病变特点、手术方式和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1年9月至2017年12月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耳鼻咽喉科收治的39例随访时间超过3年、资料完整的颞骨岩部胆脂瘤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男性23例,女性16例,年龄12~71岁,中位年龄37岁,总结分析其病变分型、手术方式、面听神经功能以及术中、术后并发症等。结果:本组患者中先天性岩部胆脂瘤5例,获得性岩部胆脂瘤34例。常见临床症状分别为听力下降(100%,39/39)、耳溢液/流脓(89.7%,35/39)以及面神经麻痹(46.2%,18/39)。按Sanna分型,迷路上型岩部胆脂瘤14例,其中3例采用耳蜗径路、6例采用耳囊径路、5例采用迷路径路;迷路下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8例采用岩骨次全切、1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采用迷路径路;广泛型岩部胆脂瘤10例,其中7例采用耳蜗径路、3例采用耳囊径路;迷路下-岩尖型岩部胆脂瘤5例,其中2例采用耳蜗径路、2例采用耳囊径路、1例行耳内镜辅助颞下窝B型径路。面神经受累率由高到低依次为广泛型(6/10)、迷路上型(8/14)、迷路下-岩尖型(2/5)、迷路下型(2/10)。19例术中涉及面神经手术操作,3例行面神经全程减压,4例行面神经改道吻合,4例行面神经耳大神经移植,1例行面神经-舌下神经吻合,面神经移位者7例。18例患者术前面神经受累,术后14例面神经功能得以改善,术后面神经功能改善率为77.8%(14/18)。手术多采用颞侧入路,骨导听力保存率为50.0%(14/28)。术中5例发生脑脊液漏,给予肌肉填塞并封腔处理;2例因病变粘在乙状窦和颈静脉球表面较难剥离,术中予以填塞并结扎乙状窦。术后2例患者出现面肌联动。术后随访40~115个月,无复发病例。结论:颞骨岩部胆脂瘤临床表现缺乏特异性,早期诊断具有一定难度。应根据病变类型及面听神经功能,选择合适的手术方式,以达到在彻底清除病变的同时,保护重要神经和血管功能,降低术后并发症和复发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椎体前路健侧颈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解剖学研究与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解剖观察经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中C 7神经的定位、走行及长度等相关解剖特征;探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的可行性、安全性及临床疗效。 方法:(1)选取4具新鲜冰冻成人尸体头颈部标本,其中男2具、女2具,年龄46~72岁(平均59岁)。模拟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术,显微镜下游离C 7神经近端椎间孔处至远端神经分叉处,测量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C 7神经长度以及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2)回顾性分析2019年11月—2020年12月江苏省苏北人民医院2例脑出血术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患者的临床资料。患者均为女性,年龄分别为50岁和51岁,患侧上肢瘫痪,肌力分别为0级和1级,肌张力均较高。2例患者均采用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治疗,观察患者上肢感觉与运动功能、上肢肌力和肌张力恢复情况,以及手术并发症情况。 结果:(1)经椎体前路可充分显露和定位两侧C 7神经,C 7神经走行于前斜角肌与中斜角肌之间,C 7神经与锁骨内侧缘垂直距离1.7~2.5(2.1±0.3)cm,C 7神经长度5.6~6.8(6.4±0.5)cm,椎体前路C 7神经移位的最短距离4.8~5.7(5.3±0.4 cm)。(2)2例中枢性上肢瘫痪患者均顺利完成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手术。2例患者术后健侧上肢运动功能均正常,健侧上肢出现疼痛和麻木感,均在1个月恢复。2例患者患侧上肢痉挛症状均得到明显缓解,其中1例患者随访12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3级、远端肌力2级;另1例患者随访8个月,末次随访时患侧上肢感觉正常,近端肌力1级、远端肌力0级。2例患者均未见切口感染、健侧上肢肌力减退等并发症发生。 结论:对于中枢性上肢痉挛性瘫痪,经椎体前路健侧C 7神经移位术治疗安全、可行,是一种较好的选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的临床效果。方法:病例系统报告。纳入2018年2月—2022年6月云南省第一人民医院骨科采用单克氏针尾部折弯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的18例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患者资料。其中男14例、女4例,年龄18~45岁(28.4±7.3)。术后石膏固定2周后行功能锻炼,术后8~10周X线检查显示骨折愈合后拔除克氏针。记录手术时间、术中X线透视次数;手术前及手术后第1天复查X线片,测量并比较手术前后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后随访期间观察骨折愈合及并发症情况,采用总主动活动度(TAM)评定并记录末次随访时手部功能。结果:18例患者手术均顺利完成,手术时间15~35(22.6±5.2)min,术中X线透视次数2~7(3.9±1.2)次。第五掌骨头干角术前为51.28°±5.71°,术后为18.72°±2.05°,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t=22.78, P<0.001)。18例患者术后随访7~20(13.8±3.6)个月,骨折均于8~10周愈合。末次随访患者手部功能TAM评定为优15例、良2例、可1例,优良率17/18。术后克氏针针尾触痛1例,取出克氏针后症状消失;尺神经背侧皮支区域暂时性感觉异常1例。 结论:采用单克氏针顺行髓内固定微创治疗第五掌骨颈移位骨折临床效果佳,且手术操作简单、时间短,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前床突磨除术在鞍区肿瘤和颈内动脉眼段/床突上段动脉瘤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评价前床突磨除术在处理颈内动脉眼段/床突上段动脉瘤及鞍区肿瘤的临床治疗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首都医科大学三博脑科医院2015年1月至2021年7月行前床突磨除术16例患者的临床资料,其中复发颅咽管瘤患者1例,复发垂体腺瘤患者1例,动脉瘤患者13例,鞍上颗粒细胞瘤合并右侧颈内动脉眼段动脉瘤患者1例。使用患者改良Rankin量表(mRS)对患者出院时及中远期情况进行评价。结果:16例患者进行了前床突磨除手术,出院时及最近一次随访显示患者mRS评分均在0 ~ 2分。共处理了15枚动脉瘤,术后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所有患者均未发生脑脊液漏。结论:前床突磨除术可有效充分游离及移位视神经、颈内动脉,可在直视下观察垂体柄下端及颈内动脉眼段/床突上段瘤颈,是鞍区病变处理的重要辅助术式之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改良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采用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治疗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的临床疗效。 方法:自2017年10月至2019年10月,我院对16例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手术分两期进行:Ⅰ期,将健侧颈 7前股外侧束经游离桡神经浅支移植修复患侧上干前股;将健侧颈 7后股的一束纤维,经尺神经手背支游离移植修复患侧肩胛上神经;健侧颈 7后股大部与带血供的患侧尺神经远端缝合。Ⅱ期:患侧尺神经远端移位正中神经远端。 结果:16例患者随访20~45个月,平均32个月。依据顾玉东臂丛神经损伤修复后功能评定标准:冈上、下肌肌力恢复达M 3及以上8例,M 2 6例,M 0~M 2 2例。肱二头肌肌力M 3及以上11例,M 2 5例。屈腕、屈指肌力M 3及以上9例,M 2~M 1 7例。正中神经支配区皮肤感觉恢复达S 3 6例,S 2~S 1 10例。 结论:对伴有膈神经、副神经损伤的全臂丛根性撕脱伤患者行改良健侧颈 7移位术,可以充分发挥健侧颈 7的动力储备,取得满意的临床疗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臂丛神经损伤尤其是臂丛神经根性撕脱伤是上肢最严重的伤残之一,神经移位术是目前较常用的治疗方法。健侧颈 7神经根因其解剖及功能特点成为常用的供体神经,并通过患侧尺神经桥接至受体神经,移位术后有一定疗效。近年来,有关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的研究提出了一些新的观点,如选择性颈 7神经根移位、健侧颈 7神经根经椎前通路移位、脱细胞同种异体神经移植联合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等。本文将围绕健侧颈 7神经根移位术治疗臂丛神经损伤展开,对其解剖基础、术式、疗效及探索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肱骨近端骨折冈上肌骨块的临床特点与意义。方法:回顾性分析2016年7月至2020年12月云南大学附属医院骨与创伤外科采用手术治疗的肱骨近端骨折患者210例,男91例、女119例,年龄(52.4±11.3)岁(范围18~87岁)。术前对肩关节X线片、CT及三维重建、MRI进行评估,观察是否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的小块状骨折块及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由同一组医生进行术中观察、处理、术后功能锻炼及随访。术后第2、4、6、12、24周门诊复查,第2、6、24周摄肩关节X线片及CT观察有无肩峰下移位骨块,采用肩关节Constant-Murley量表评定肩关节功能。结果:210例患者均顺利完成手术,术中无一例出现重要血管、神经及韧带损伤。根据Neer分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9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6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50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65例。61.0%(128/210)的患者术前影像学检查示存在冈上肌骨块,其中42例二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1例二部分肱骨外科颈骨折、31例三部分肱骨大结节骨折存在结节间沟上外侧小块状骨折块;54例四部分肱骨近端骨折存在含结节间沟处的"M"形骨折块。所有患者均获得随访,随访时间(11.8±2.4)个月(范围6~20个月);术后X线片显示骨折均愈合,愈合时间(3.4±0.3)个月(范围3~5个月)。肩关节Constant-Murley评分为(86.3±11.5)分(范围61~100分)。结论:冈上肌骨块在肱骨近端骨折中较为常见。正确认识和处理冈上肌骨块有助于理解肱骨近端骨折发生的机制、骨折移位与肩袖损伤的关系,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率及改善肩关节功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5年10月至2018年12月同济大学附属同济医院介入科采用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的62例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患者(共62个动脉瘤)的临床资料。62个动脉瘤中,33个破裂,另29个未破裂;45个采用单覆膜支架置入术,2个采用双覆膜支架置入术,12个采用单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另3个采用双覆膜支架联合弹簧圈栓塞术。出院后对所有患者行临床随访,术后3个月复查头颅数字减影血管造影(DSA),并采用改良Rankin量表评分(mRS)评估患者神经功能状态。结果:62例患者的62个动脉瘤均一次成功置入覆膜支架。62个动脉瘤术后即刻造影显示,53个(85%)动脉瘤完全闭塞,另9个(15%)出现内漏,其中7个表现为轻度动脉瘤瘤腔内显影并滞留。62例患者中,术后3例(4.8%)出现手术操作相关并发症,其中1例出现支架移位,1例出现支架内急性血栓形成,另1例因术中血管穿孔致颅内出血死亡;6例(9.7%)发生眼动脉闭塞,但均未出现视力下降或视野缺损症状。61例患者的随访时间为(9.0±4.7)个月(3~24个月)。随访期间,61例患者均未发生脑缺血或出血性事件,且均未发现动脉瘤复发。术后3个月,49例患者进行DSA随访,其中46个(94%)动脉瘤完全闭塞,另3个(6%)出现内漏。至末次随访,61例患者中,60例mRS为0~2分,1例为4分。结论:初步判断Willis覆膜支架治疗破裂或未破裂颈内动脉虹吸部动脉瘤的完全闭塞率较高,内漏发生率较低,且患者术后短期内神经功能恢复较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混合现实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混合现实(MR)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中的应用价值。方法:回顾性分析2020年10月至2021年7月河北医科大学第二医院神经外科收治的11例前床突脑膜瘤患者的临床资料。术前对所有患者行头颅CT、MRI、弥散张量成像(DTI)及磁共振血管成像(MRA)检查,采用3D-Slicer软件构建三维模型并应用MR技术全息呈现,从而判断肿瘤与周围重要血管、神经的位置关系,制定个体化的手术策略。术后复查头颅MRI,判断肿瘤的切除程度;记录患者的肢体肌力、感觉、共济等神经功能及并发症。结果:11例患者术前均成功构建三维模型,通过头戴式显示系统均可全息呈现。11例患者的肿瘤体积为(40 485±24 261)mm 3(5 653~100 140 mm 3),均明显挤压同侧视神经。9例患者的肿瘤包裹颈内动脉及其分叉部,其中2例成功构建穿支动脉、另7例未成功;2例患者的肿瘤单纯压迫或推挤颈内动脉及其属支,使其明显移位。11例患者的术中所见和手术操作均与术前手术策略相一致。术后复查头颅MRI显示,7例为肿瘤完全切除;另4例为次全切除,其中1例的肿瘤与其包绕的颈内动脉、大脑中动脉之间无明显蛛网膜界面,3例的肿瘤侵入海绵窦。术后无一例出现脑脊液漏。术后1周,患者的肢体肌力为,Ⅴ级6例,Ⅳ级4例,0级1例。4例患者的患侧存在轻度共济失调,3例视力较术前改善。 结论:MR技术在前床突脑膜瘤手术治疗前可辅助术者制定个性化的手术策略,减少术中对重要结构的损伤,并降低术后并发症的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Hybrid手术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的临床疗效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Hybrid手术(颈椎人工椎间盘联合零切迹融合器)治疗多节段脊髓型颈椎病(MCSM)的临床疗效。方法:回顾性分析2017年3月至2019年10月山西医科大学第一医院神经外科采用显微镜下Hybrid手术治疗的16例MCSM患者的临床资料,观察术后并发症,术后6和12个月进行临床和影像学随访。采用视觉模拟疼痛评分(VAS)、日本骨科协会(JOA)颈椎评分、Oswestry功能障碍指数(ODI)、改良MacNab临床疗效评价标准评估手术疗效。行影像学检查评估患者的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活动度以及Cobb角;检查颈椎人工椎间盘的位置及零切迹融合器有无松动、滑脱、移位等;采用Bridwell标准判断零切迹融合器的融合情况;采用Kellgren分级标准判断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的退变情况。结果:16例患者共应用32个零切迹融合器和16个人工椎间盘。术后复查X线片均显示颈椎人工椎间盘及零切迹融合器位置良好。术后出现吞咽困难3例,声音嘶哑2例。16例患者均完成随访。随着时间延长,16例患者的VAS和ODI均呈下降趋势,JOA评分呈上升趋势,颈椎Cobb角的角度呈增加趋势(均 P<0.01);而手术前、后颈椎人工椎间盘节段的椎间隙高度和活动度的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12个月随访时,改良MacNab评价结果为优9例,良4例,可3例,优良比例为13 ∶16;无一例出现颈椎人工椎间盘或融合器松动、滑脱、移位等情况;32个应用零切迹融合器的手术节段中,Bridwell分级Ⅰ级融合25个节段,Ⅱ级融合7个节段;颈椎人工椎间盘邻近节段Kellgren分级Ⅰ级退变1例,Ⅱ级退变2例;16例患者均未见明显的异位骨化。 结论:Hybrid手术治疗MCSM的临床疗效较好,可部分保留颈椎活动度,减少邻近椎体退变的发生,同时取得良好的减压和稳定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