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的安全性及可行性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观察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ranscatheter aortic valve replacement,TAVR)的安全性及可行性.方法 总结2016年11月至2018年10月因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在阜外医院接受TAVR治疗患者,共10例.观察手术成功率及并发症,并随访患者血流动力学改善情况、主要心脏不良事件发生情况.结果 10例患者行TAVR治疗成功.l例因Ⅲ°房室传导阻滞行永久起搏器治疗,其余无围手术期死亡、心肌梗死、脑卒中、严重瓣膜反流、急性肾损伤、大出血、血管夹层并发症发生.术后1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较术前显著下降[(18.1±8.4)mmHg vs (39.7±22.9) mmHg,(2.3±0.8) m/s vs (4.0±1.0) m/s,P均<0.05].术后6个月的平均跨瓣压差为(14.8±7.7) mmHg,较术前明显下降(P=0.005).术后NT-proBNP较术前明显下降[(808.6±358.5)pg/L vs(11050.3±13557.5)pg/L,P<0.05].出院日常生活能力评分较人院显著增加[(94±8.4)分 vs(71±23.1)分,P<0.05].术后NYHA心功能分级Ⅰ级者为60%,较术前有明显改善(P<0.05).结论 主动脉瓣生物瓣毁损后行TAVR治疗是一种安全可行的手术替代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植入术的并发症及其处理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导管主动脉瓣中瓣植入术是生物瓣毁损后最理想的二次和多次干预手段之一,尤其适合于高危或不耐受手术患者.随着此类术式在国内外临床应用和报道的不断增加,新技术同样带来了新问题,如冠状动脉阻塞和术后跨瓣压差增高等,因此对其发生机制及处理最新进展加以综述就变得十分必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外科生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人工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术前CT评估的方法与效果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术前计算机断层扫描(CT)评估外科主动脉生物瓣环内径中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测量间的差异以及基于CT结果指导外科生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瓣膜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有效性及安全性.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3年3月至2019年10月连续10例在外科毁损生物瓣中采用Venus-A瓣膜行TAVR患者,通过术前CT扫描图像确认外科瓣膜类型,采用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测量外科瓣膜内径并进行对比,并基于CT结果制定TAVR策略.通过术中即刻效果、术后不良事件及血流动力学指标评估其安全性及有效性.结果 患者中男性8例,平均年龄(72.4±5.4)岁,平均心胸外科协会风险评分(7.4±2.1%),外科瓣膜置换术(均为有瓣架生物瓣)后平均(8.0±5.4)年.CT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与三维重建瓣环测量法瓣环内径结果无统计学差异[(20.9±1.8)mm比(20.4±2.1)mm,P=0.438],且均与厂家参数瓣架内径吻合(P>0.05).所有患者窦部内径、窦管交界内径、瓣膜冠脉距离均符合预防冠脉闭塞解剖结构要求.根据CT测量结果选择TAVR瓣膜型号及扩张策略,术中1例颈动脉路径余经股动脉路径,2例进行球囊预扩张,均顺利植入Venus-A瓣膜,除1例术后残余狭窄外余9例均达到器械成功标准.30天随访1例出现脑出血外余无不良事件,30天超声心动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2.6(2.5,2.8)m/s,平均跨瓣压差13.5(13.0,17.0)mmHg,无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术后12个月随访无死亡及致残性卒中发生,超声心动平均主动脉瓣最大流速2.7(2.5,3.1)m/s,平均跨瓣压差15(13.5,21.0)mmHg,无中度及以上瓣周反流.结论 术前CT中多平面曲线瓣环测量法及三维重建法均可准确反映毁损瓣膜内径,基于CT评估结果指导外科物瓣毁损患者使用Venus-A人工瓣膜行TAVR早期结果安全有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经导管行二尖瓣生物瓣毁损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双瓣置换1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经导管主动脉瓣与二尖瓣置换术已成为重度主动脉瓣狭窄和(或)关闭不全与重度二尖瓣狭窄的有效替代治疗策略.本文报道1例二尖瓣换瓣术后15年二尖瓣生物瓣毁损并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精准评估和治疗,成功经导管行双瓣置换术,为临床类似病例提供借鉴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治疗高危心脏瓣膜病效果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了解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在高危主动脉瓣、二尖瓣疾病中的应用效果.方法 回顾性分析2018年6月至2021年1月该院心脏大血管外科收治的采用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治疗的高危主动脉瓣、二尖瓣病变患者7例.观察围术期手术效果,随访1~30个月,了解随访期间患者瓣膜功能及心功能改善情况.结果 7例患者中行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6例,经导管二尖瓣置入术1例;术前平均美国胸外科医师协会评分(6.5±1.3)分,平均欧洲心脏手术风险评估系统Ⅱ评分(4.9±1.5)分;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置入术中球囊扩张时出现心室颤动1例,紧急股股转流体外循环辅助下释放成功;心尖部荷包出血1例,术中难止血,术后心功能衰竭死亡;其余患者手术过程均顺利,术后无二度以上房室传导阻滞,随访期间无死亡,无明显瓣周漏,患者心功能状态明显好转.结论 心尖入路J-Valve瓣膜置入术是治疗高危心脏瓣膜病的一种较好的选择,瓣膜置入术后近中期随访结果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的临床特点及手术治疗效果.方法 收集某院心胸外科2014年1月—2021年12月经手术治疗的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的临床资料,按血培养病原学结果分为阳性组、阴性组,回顾性分析两组患者的临床特点及外科手术效果.结果 共有88例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血培养阴性61例(阴性组),阳性27例(阳性组),阳性率为30.7%.83例患者术前超声心动图有阳性发现,包括赘生物、瓣膜毁损、人工瓣瓣周漏、脓肿、腱索断裂等,所有患者均经外科手术治疗.阴性组患者发热的比率较阳性组低(36.1%VS 81.5%),胸闷气促的比率较阳性组高(80.3%VS 74.1%),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61例阴性组患者的基础心脏病以合并主动脉瓣二叶畸形为主(16.4%);累及主动脉瓣(37例)、二尖瓣(20例)、三尖瓣(2例),2例同时累及主动脉和二尖瓣;阴性组患者瓣膜毁损(78.7%VS 63.0%)和腱索断裂(47.5%VS 22.2%)比率较阳性组高,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P<0.05).两组患者均以心功能不全及栓塞为主要并发症,心功能不全者阴性组18例,发生率29.5%,阳性组7例,发生率25.9%.阴性组患者病死率为8.2%,阳性组为7.4%,两组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 早期诊断、早期规范治疗,选择合适的手术时机和方案,以及加强围手术期管理,血培养阴性感染性心内膜炎患者可取得较好的治疗效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