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治疗低危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RCT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已逐渐成为治疗症状性重度主动脉瓣狭窄(AS)的重要手段,而早期TAVR的适应证只限于不能耐受外科手术或者外科手术高危的重度AS患者。随着临床数据的积累,如今TAVR适应证已拓展至外科手术中危的患者。近期随着SUBTAⅥ、NOTION,尤其是PARTNER 3,Evolut Low Risk等研究结果的发布,在外科低危患者中进行TAVR的证据越来越充足。但是临床实践中低危患者往往与低龄患者有一定重叠,故不可避免的要面对TAVR瓣膜的耐久性、较高起搏器植入率及轻中度以上瓣周漏和TAVR后冠状动脉病变进展等问题。该文结合TAVR治疗低危重度AS患者的随机对照研究(RCT)结果对以上问题进行分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人工生物瓣膜结构性衰败后再次行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一例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主动脉瓣生物瓣膜的使用期限为8~10年。该文报道1例85岁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后10年因生物瓣衰败行瓣中瓣TAVR手术,手术成功,患者恢复良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主动脉瓣置换术后瓣周漏的重新认识和应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人工心脏瓣膜置换术后瓣周漏是瓣膜置换术后特有的并发症。早期对瓣周漏的认识局限于外科主动脉瓣换瓣术(SAVR)后瓣周漏的评估和治疗;近年来,随着经导管主动脉瓣置换术(TAVR)的开展,TAVR术后瓣周漏逐渐引起学者的广泛关注,其发生机制和治疗方案不同于SAVR术后。该文结合文献报道和作者的临床实践,重新认识主动脉瓣瓣周漏,并提出应对方案,以期为临床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房颤动患者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后1年随访结果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探讨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TAVI)术前合并心房颤动(房颤)是否会对患者的预后产生影响。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回顾性研究。入选2016年5月至2020年11月于北部战区总医院住院并成功接受TAVI治疗且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115例。根据入选患者是否合并房颤将其分为房颤组(21例)及非房颤组(94例)。随访纳入患者的术后抗栓治疗情况及终点事件的发生情况,终点事件为12个月的净不良心脑血管事件(NACCE),包括心原性死亡、因心力衰竭再入院、非致死性心肌梗死、缺血性卒中及严重出血[出血学术研究联合会(BARC)定义的3~5型出血]。采用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NACCE事件的相关因素。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5例成功接受TAVI并顺利出院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3.8±6.9)岁,男性63例,其中21例(18.2%)在TAVI术前诊断为房颤。在术后抗栓治疗方面,非房颤组患者中48.9%(46/94)接受了单药抗血小板治疗,47.9%(45/94)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47.6%(10/21)使用抗凝药,33.3%(7/21)接受了双联抗血小板治疗。房颤组患者中服用非维生素K拮抗剂口服抗凝药(NOAC)的比例高于非房颤组[38.1%(8/21)比2.1%(2/94), P<0.001]。两组患者均完成了术后12个月的随访。房颤组患者在TAVI术后12个月的NACCE发生率为14.3%(3/21),在数值上高于非房颤组[6.4%(6/94)],但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441)。房颤组患者的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组[9.5%(2/21)比0, P=0.032]。单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结果显示,高血压与NACCE发生风险相关( OR=8.308, P=0.050),而房颤与NACCE发生风险无关( P=0.235)。 结论:房颤患者在TAVI术后严重出血发生率高于非房颤患者,NACCE发生率有增加的趋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TAVI术后血小板减少相关机制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血小板减少症(TP)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TAVI)后一种常见的并发症,但其发病机制目前仍未明确。TAVI术后严重TP与不良事件相关。此外,血小板聚集及凝血系统的激活使得TAVI术后需进行抗血栓治疗。因此,研究TAVI后TP的病理机制十分重要。TP的发生主要与血小板生成不足及血小板活化、消耗和破坏相关。该文就TAVI术后TP发生的相关机制和临床研究进行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经导管股动脉入路主动脉瓣植入术(TAVR)循环崩溃术中应急反应流程的构建与应用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4例左心室辅助术后管理特点及分析
编辑人员丨5天前
2021年7月至2022年8月期间南京医科大学第一附属医院心脏大血管外科共完成4例左心室辅助装置(LVAD)植入术。患者均为男性,年龄33~55岁,均诊断为终末期心力衰竭、扩张型心肌病、心功能NYHA分级Ⅳ级、INTERMACS分级Ⅳ~Ⅵ级。患者术后出现低氧血症1例,无法拔除气管导管,行气管切开;急性肾损伤行床边血滤1例;主动脉瓣血栓形成1例;主动脉瓣无法开放1例。所有患者术后均吸入一氧化氮降低肺动脉压,效果满意。经治疗后4例均康复出院,出院后口服华法林抗凝,口服诺欣妥控制血压,生活质量显著提高。LVAD是治疗终末期心衰的良好手段,其独特的"平流"病理生理机制,可致术后出现低氧血症、右心衰竭、高血压、血栓形成和出血等并发症,术后须密切监测、做好围手术期管理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脑卒中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5天前
本文综述了各类常见心血管介入操作相关性脑卒中的发病率、发生机制、风险因素、预防策略等内容,主要介入操作包括经导管主动脉瓣带瓣支架植入术、各类先天性心脏病封堵术、冠状动脉介入术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心尖入路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麻醉管理规范
编辑人员丨5天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球扩式瓣膜Prizvalve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初步研究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初步评价Prizvalve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治疗重度主动脉瓣狭窄的安全性及可行性。 方法:本研究为单中心前瞻性的单组观察性研究,入选2021年3至5月于四川大学华西医院住院的外科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的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经评估后使用Prizvalve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人工瓣膜植入后立即通过经胸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和峰值流速,计算即刻器械成功率。即刻器械成功定义为:(1)器械成功进入血管入路、被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2)植入瓣膜达到预期的疗效,即手术结束时超声心动图测量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20 mmHg(1 mmHg=0.133 kPa)或主动脉瓣最大流速<3 m/s,且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术后30 d复查经胸超声心动图,随访术后30 d内全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包括急性心肌梗死、致残性出血性或缺血性卒中)的发生情况。 结果:本研究共纳入11例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年龄(78.1±6.3)岁,其中男性8例,纽约心脏病协会(NYHA)心功能Ⅲ、Ⅳ级患者10例。11例患者均成功完成器械的输送、释放和植入,输送系统成功撤出体外。术后即刻主动脉瓣平均跨瓣压差为(7.55±4.08)mmHg,峰值流速为(1.78±0.44)m/s,与术前相比平均跨瓣压差以及峰值流速均下降( P均<0.05)。无严重的人工主动脉瓣反流或瓣周漏,11例(11/11)患者均达到即刻器械成功。术后30 d,11例患者中无死亡及严重心脑血管不良事件发生。主动脉瓣平均压差为(9.45±5.07)mmHg,峰值流速为(2.05±0.42)m/s,均维持在较为理想的水平,与术后即刻相比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 P均>0.05)。 结论:本研究初步表明,对于中国人群中传统手术高风险或不适合常规外科手术,且为传统内科治疗无法逆转的重度主动脉瓣狭窄患者,使用Prizvalve ?经导管主动脉瓣膜系统行经导管主动脉瓣植入术是一种可行的、相对安全的方法,可进一步开展第2阶段的临床研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