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定量测定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乙型肝炎核心抗体是病毒感染后产生的特异性抗体,出现早,持续时间长,利用双抗原夹心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测量其在血清中的水平,具有更高的灵敏度和特异性,为乙肝患者的诊断、治疗及停药管理提供新的临床指标。本文就乙肝核心抗体定量检测的临床意义及研究进展作综述,阐述其在临床实践中的研究应用及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细胞癌伴门静脉癌栓转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52岁,因“上腹部不适3周余”于2020年11月19日入院。患者3周余前无明显诱因出现上腹部不适,无发热黄疸,无恶心呕吐,无腹泻便血。2020年11月12日外院腹部平扫CT检查结果提示,肝内大片状或条索状低密度影,占位可能,合并肝内胆管扩张;腹部动态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1)肝右叶巨块状异常信号影,增强后有不规则条索状分割样强化,门静脉右支低信号充盈缺损影,考虑为巨块型肝癌伴门静脉癌栓(portal vein tumor thrombus,PVTT);(2)肝硬化;(3)脾大。否认高血压病、糖尿病、肝炎、结核病等病史,否认药物、食物过敏史;吸烟史30年,平均20支/d;饮酒史30年,白酒平均350 ml/次,每天3次。无类似肝炎或肝癌家族史。入院体检:一般生命体征平稳,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体力状态评分(Eastern Cooperative Oncology Group Performance Status,ECOG-PS)0分,腹软,无压痛和反跳痛,肝肋下2 cm,脾脏未触及,皮肤巩膜无黄染,双下肢无水肿。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alpha-fetoprotein,AFP)>1 210 μg/L,总胆红素16.9 μmol/L、直接胆红素8.1 μmol/L、总蛋白72.0 g/L、白蛋白39.4 g/L、ALT 47 U/L、AST 45 U/L、凝血酶原时间12.1 s、国际标准化比值1.01、乙肝表面抗原6 535 U/ml、乙肝E抗原4.10 COI、乙肝E抗体0.699 COI、乙肝核心抗体0.008 COI、乙肝病毒定量2.36×10 3 U/ml。入院后复查上腹部平扫+多期增强CT(图1,2),结果显示:(1)肝右叶肿块,最大截面135 mm×104 mm,考虑为肝细胞癌;(2)门静脉主干及右支内栓子形成;(3)肝硬化、脾大。诊断:(1)肝细胞癌,伴PVTT Ⅲ型(cT3N0M0)、巴塞罗那分期 C期、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肝功能Child-Pugh分级A级(5分);(2)慢性乙肝;(3)肝硬化(代偿期);(4)脾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对乙肝病毒在小鼠体内复制的抑制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探讨组蛋白去乙酰化酶11(HDAC11)抗乙肝病毒(HBV)的体内效果和毒性。方法:选取4~6周龄雄性C57BL/6 (H-2b)小鼠,通过尾静脉高压水注射法建立HBV体内复制模型。采用随机数表法分组方式分为5组:正常对照组,仅给予磷酸缓冲盐溶液(PBS)处理;模型组,仅注射HBV复制质粒;HDAC11低、中、高剂量组,在注射HBV复制质粒的同时分别给予2.5、5.0、10.0 μg/只小鼠剂量的HDAC11过表达质粒。于注射后第1、4、7、10、14天采集小鼠眼眶静脉血,通过化学发光微粒子免疫检测法分析血清中乙肝表面抗原(HBsAg)、e抗原(HBeAg)的水平;通过实时荧光定量聚合酶链反应(Real-time PCR)分析血清中HBV脱氧核糖核酸(DNA)的水平;通过免疫组织化学染色分析肝组织中核心抗原(HBcAg)的表达水平。采用Student t检验或Mann-Whitney U检验进行统计学分析。 结果:给药后第1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165.99±50.35)比(238.69±31.99) IU/ml, t=3.498, P<0.01],[(89.92±34.55)比(238.69±31.99) IU/ml, t=8.937, P<0.01],[(26.56±19.45)比(238.69±31.99) IU/ml, t=16.027,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sAg水平仍显著低于模型组[(164.86±67.99)比(242.78±20.42) IU/ml, t=3.104, P<0.01],[(70.78±44.76)比(242.78±20.42) IU/ml, t=9.889, P<0.01]。给药后第1天,HDAC11中、高剂量组的HBeAg水平均显著低于模型组[(4.43±1.62)比(12.05±5.90), t=3.523, P<0.01],[(1.91±1.11)比(12.05±5.90), t=4.778, P<0.01]。给药后第4天,HDAC11低、中、高剂量组的HBV DNA水平显著低于模型组[(4.64±2.6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197, P<0.05],[(2.08±1.27)×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541, P<0.05],[(3.41±2.30)×10 3比(3.11±1.63)×10 4 IU/ml, t=3.354, P<0.05]。肝组织中的HBcAg水平显著降低。给药组血清谷丙转氨酶、谷草转氨酶水平及动物体重等与对照组无明显差异。 结论:HDAC11在体内具有显著的抗HBV复制的效果,且毒性较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一例无偿献血者间歇性检出乙肝病毒DNA的血清学及S区基因特征分析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分析一例无偿献血者乙型肝炎病毒(hepatitis B virus,HBV)DNA间歇性检出的血清学特征及其S基因测序情况,为正确解释间歇性检出献血者HBVDNA、更好的保证血液安全提供依据。方法:收集HBV DNA呈间歇性检出的献血者两次献血标本,使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nzyme-linked immunosorbent assays,ELISA)双试剂检测HBV表面抗原(HBsAg),血筛核酸检测(nucleic acid testing,NAT)筛查HBV DNA。使用电化学发光法进行乙肝五项检测。使用巢式PCR扩增HBV S基因并进行基因测序和分析。结果:针对两次标本,ELISA双试剂检测HBsAg均为阴性;NAT结果一次为无反应性,一次为反应性(Ct值为40.52);乙肝五项结果显示HBV e抗体(anti-HBe)、HBV核心抗体(anti-HBc)均为阳性;该献血者两次标本经扩增测序均得到相同的S基因序列,分型为HBV基因型C;与S基因同基因型参考序列比对未发现基因突变。结论:该献血者存在隐匿性HBV感染(occult hepatitis B infection,OBI),且表现为常规血筛核酸检测试剂间歇性检出的情况,极易发生HBV漏检,严重影响输血安全。灵敏度高的血筛检测试剂和方法对输血安全至关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肝癌伴下腔静脉全程癌栓综合治疗完全缓解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38岁。因“双下肢水肿1个月,发现肝脏占位1周”于2021年4月20日就诊于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患者1个月前出现双下肢对称性水肿,进行性加重。1周前外院腹部超声检查、腹部增强CT检查和PET-CT检查结果提示肝脏6段占位伴下腔静脉癌栓,左侧腹内斜肌转移。既往慢性乙肝病史10年余,未接受抗病毒治疗;否认手术史、输血史、冶游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后腹部超声检查结果显示,肝右叶见低回声占位,考虑恶性可能性大。腹部增强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性病变,考虑原发性肝癌;(2)肝右静脉、下腔静脉及双侧肾静脉近段充盈缺损、明显强化,考虑癌栓形成;(3)腹水(图1)。PET-CT检查结果显示:(1)肝脏6段占位,代谢明显升高,考虑原发性肝癌;(2)下腔静脉全程充盈缺损伴代谢升高,考虑癌栓形成;(3)左侧腹内斜肌(L3层面)见结节状异常高代谢,考虑转移。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均为阳性;乙肝病毒DNA为1.12×10 4 U/ml;AST为376.5 U/L,ALT为106.3 U/L;甲胎蛋白为87.43 μg/L。其余检查未见明显异常。诊断:(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Ⅲb期;(2)慢性乙肝。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靶向联合免疫新辅助方案治疗巨块型肝癌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64岁,因“发现肝占位6个月”于2022年6月3日收入解放军总医院肝胆胰外科医学部。患者2022年1月行腹部超声检查发现肝内不均匀回声,未进一步诊治。2022年3月出现纳差伴消瘦,2个月内体重下降5 kg,2022年4月出现间断性上腹部胀痛,肝区为著,可自行缓解,于当地医院行上腹部增强CT检查,考虑诊断为肝右叶巨块型肝细胞癌,大小约14.2 cm×10.2 cm。遂于2022年4月29日行经导管动脉化疗栓塞治疗一次,术后疗效评估:病变部分坏死,大部分血供存在,考虑肿瘤存活。既往有慢性乙肝病史30年,口服抗病毒药物1个月;糖尿病病史8年,血糖最高17 mmol/L,口服二甲双胍、阿卡波糖等药物治疗,血糖控制良好;高血压病史8年余,血压最高150/100 mmHg(1 mmHg=0.133 kPa),口服马来酸依那普利、吲达帕胺片等治疗,血压控制良好。无冶游史及手术史,家族史无特殊。入院体检无特殊。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60 500 μg/L;乙肝表面抗原(+)、表面抗体(-)、e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乙肝病毒DNA定量<100 U/ml。肝肾功能及凝血功能正常,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5分),MELD评分6分。腹部增强MRI检查(2022-06-06):肝右叶巨大团块状占位,大小约14.3 cm×10.2 cm;肝右叶病变介入术后,大部分血供存在。PET-CT检查(2022-06-09):肝右叶可见14.8 cm×9.3 cm×13.6 cm巨大混杂低密度肿块,不均匀放射性摄取增高,最大标准摄取值为 18.2。初步诊断:(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Ⅰb期;(2)慢性乙肝;(3)高血压2级(极高危);(4)2型糖尿病;(5)标准化余肝体积比例(standardized remnant liver volume ratio,SRLVR)为40.04%。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重组病毒蛋白纳米颗粒治疗肺腺癌作用
编辑人员丨1天前
目的:研究基于乙型肝炎病毒核心蛋白的嵌合病毒蛋白纳米颗粒对肺腺癌动物模型的免疫治疗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依据。方法:将人上皮细胞生长因子受体-2(human epidermal growth factor receptor-2,HER-2)B细胞抗原决定簇插入乙肝核心蛋白(hepatitis B core protein,HBc)的主要免疫显性区域(Major Immunodominant region,MIR),利用大肠杆菌进行表达纯化后,得到重组蛋白纳米颗粒HBc-HER2。将此重组蛋白纳米颗粒免疫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通过检测其血清中HER-2抗体水平及抗体型别,评价此纳米颗粒免疫原性。通过小鼠皮下瘤大小变化评价肿瘤治疗效果。结果:得到了纯度较高的HBc-HER2重组蛋白,且电镜观察显示其形成了HBc-HER2纳米颗粒,动物实验表明免疫原性强,能够诱导机体产生高滴度的针对HER-2的抗体,并有良好的肿瘤治疗作用。结论:基因重组的HBc-HER2在小鼠肺腺癌皮下瘤模型中有明显的抑制肿瘤作用,为肺腺癌的纳米治疗技术提供了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中国肝癌分期-Ⅲb期肝细胞癌降期成功后序贯手术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55岁,因“上腹部隐痛1个月,发现肝占位半月余”于2022年3月30日入院。患者入院前1个月无明显诱因出现持续性上腹部隐痛,无发热、恶心、呕吐、腹泻、皮肤巩膜黄染等,于当地医院检查结果提示“肝占位,肝硬化,脾大”,我院腹部CT检查结果示肝内多发占位性病变,考虑肝癌。确诊“慢性乙肝”10余年,半月前开始口服恩替卡韦。入院时患者精神可,Karnofsky功能状态评分100分,美国东部肿瘤协作组评分0分,体重指数25.3 kg/m 2。体检:全身皮肤巩膜无黄染;腹平坦,无腹部静脉曲张,无压痛及反跳痛,未扪及包块;肝脾肋下未触及,无移动性浊音,肠鸣音4次/min。入院完善实验室检查:乙肝表面抗原(+),e抗体(+),核心抗体(+);乙肝病毒DNA定量2.13×10 4 U/ml,甲胎蛋白1 869 μg/L,异常凝血酶原24 521 mAU/ml;血尿便常规、肝肾功能、凝血功能、甲状腺功能、心肌酶谱等未见异常。肝胆胰MRI示:肝左右交界区见121 mm×121 mm×146 mm大小T1WI轻度混杂信号、T2WI混杂高信号影,部分病灶融合,考虑恶性,肝细胞癌可能性较大;肝门区见最大短径16 mm的异常淋巴结影,考虑淋巴结转移(图1);软件分析标准肝体积为1 316 ml,预估根治性手术后余肝体积为879.5 ml,一期切除余肝比例为66%。PET-CT示:肝脏内多发低密度灶,代谢明显增高,考虑肝细胞癌;肝胃间隙、肝门见异常淋巴结影,最大化标准摄取值为2.6,考虑转移。术前诊断:原发性肝细胞癌伴淋巴结转移[中国肝癌分期(China liver cancer staging,CNLC)]- Ⅲb期;慢性乙肝;肝硬化、脾大;肝功能 Child-Pugh A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利妥昔单抗治疗寻常型天疱疮后发生肺孢子菌肺炎2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例1 男,33岁,因诊断寻常型天疱疮11个月,气喘2周于2020年7月就诊。患者于2019年确诊为寻常型天疱疮,予甲泼尼龙60 ~ 100 mg/d与硫唑嘌呤200 mg/d治疗。因病情反复改为利妥昔单抗联合甲泼尼龙治疗,于2020年5月21日和2020年6月5日分别静脉滴注利妥昔单抗1.0 g。甲泼尼龙初始剂量为100 mg/d,第3、11、16、30天分别减量至80、60、48、40 mg/d,30 d时皮损基本消退。第1次应用利妥昔单抗5周后(此时甲泼尼龙40 mg/d),患者出现气喘,活动后明显,偶伴有干咳。家族史和既往史无特殊。体检:体温36.6 ℃,全身未见水疱。各系统检查无异常。胸部高分辨率CT示:两肺间质性肺炎,两肺上叶局限性肺气囊。实验室检查:利妥昔单抗治疗前CD4 + T细胞429.45个/μl(参考值200 ~ 1 820个/μl,下同),CD19 + B细胞481.45个/μl(50 ~ 670个/μl),免疫球蛋白(Ig)M浓度为0.63 g/L(0.4 ~ 2.3 g/L),治疗后CD4 + T细胞354.54个/μl,CD19 + B细胞0.49个/μl,IgM 0.629 g/L。淋巴细胞计数0.59 × 10 9/L[(1.1 ~ 3.2) × 10 9/L];乳酸脱氢酶604 U/L(120 ~ 250 U/L);真菌β-D-葡聚糖试验236.1 pg/ml(< 60 pg/ml,阴性);病毒8项(乙肝表面抗原定量、乙肝表面抗体定量、乙肝e抗原、乙肝e抗体、乙肝核心抗体、HIV抗原/抗体联合检测、丙肝抗体、梅毒螺旋体)和曲霉菌免疫学试验均阴性;动脉血气分析正常。送检支气管肺组织特殊染色:阿新蓝染色阴性,吉姆萨染色阴性,六胺银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阴性;肺泡灌洗液二代测序结果提示,可疑致病菌主要有耶氏肺孢子菌、白念珠菌、人类疱疹病毒4型(EB病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
晚期原发性肝癌转化治疗1例
编辑人员丨1天前
患者 男性,49岁,主因“右上腹间断隐痛2个月余”于2020年2月28日收入我院。2个月前患者无明显诱因出现右上腹间断隐痛,无放射痛。自行口服“消炎利胆片”,其间症状加重,至当地医院行上腹增强CT检查,结果提示肝实性占位,考虑肝癌;实验室检查诊断乙肝,予口服恩替卡韦片(0.5 mg/d)抗病毒治疗。为进一步治疗就诊于我院。既往史无特殊。母亲曾患肝硬化,因“肝病”去世。入院后体检未见明显阳性体征。实验室检查:甲胎蛋白>1 210.00 μg/L,癌胚抗原及CA19-9均在正常范围,乙肝表面抗原、表面e抗体、核心抗体阳性,乙肝病毒DNA定量检测549 IU/ml。肝功能Child-Pugh分级为A级。入院行腹部增强MRI检查结果提示肝右叶占位,大小约10.3 cm×10.7 cm×14.3 cm,动脉期不均匀强化,静脉期及延迟期强化减退,腔静脉、肝右静脉、肝门静脉右支及主干多发栓子形成;肝硬化、脾大(图1)。根据《原发性肝癌诊疗指南(2019年版)》,初步诊断为:(1)原发性肝癌,中国肝癌分期Ⅲa期;巴塞罗那肝癌临床分期为C期;(2)慢性乙肝;(3)肝硬化;(4)脾大、脾功能亢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天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