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儿童分泌性乳腺癌1例并文献复习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本文报告1例儿童分泌性乳腺癌的诊疗案例,探讨儿童分泌性乳腺癌的临床特点及诊疗难点,提高对该病的认识并结合文献对该病进行系统复习和分析,为临床诊疗工作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MR加速器在乳腺癌放疗中的临床应用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介绍MR加速器应用于乳腺癌术前放疗的应用流程和注意事项,并报告不良反应。方法:中国医学科学院肿瘤医院拟开展一项单臂、Ⅱ期临床研究,入组患者实施MR加速器下术前瘤床补量,2周内进行保乳手术,术后6周内接受辅助全乳照射,研究终点为≥2级急性不良反应。首例应用MR加速器术前放疗乳腺癌患者43岁,为右乳外象限浸润性癌,cT 2N 0M 0期,AJCC第8版Ⅱ A期。患者接受CT和MR定位、MR指导下靶区勾画、Monaco系统计划设计,MR加速器下摆位并基于位移适应调整,单次8 Gy照射。患者的剂量计算考虑了1.5 T磁场存在下的电子回旋效应(ERE)及电子束效应(ESE)。 结果:首例患者治疗顺利,计划的正常器官满足限量要求,因ERE及ESE导致的皮肤剂量增加幅度不大(D max 8.44 Gy),下颌及右上臂受量均很低(D max 28.5、17.8 cGy),无>1级急性不良反应。患者放疗后第7天接受保乳术,未出现严重手术并发症,伤口愈合及时。 结论:1.5 T磁场对皮肤、下颌和手臂的剂量影响较小,放疗及放疗后手术均无明显并发症增加。MR加速器下乳腺癌的放疗尚需更大样本的经验积累,以不断优化治疗流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不同体位定位CT探讨不同勾画者勾画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靶区差异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比较基于不同体位定位CT下不同勾画者勾画保乳术后部分乳腺外照射(EB-PBI)靶区差异。方法:2016-2017年间27例保乳术后拟行EB-PBI的患者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序贯完成俯卧位及仰卧位模拟定位3DCT扫描。5位勾画者分别在两种不同体位CT图像上基于术腔金属夹完成瘤床(TB)靶区勾画和临床靶区(CTV)的构建。比较两种体位不同勾画者间的靶体积、变异系数(COV)、匹配指数(MD)差异。结果:无论仰卧位还是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所勾画TB、CTV均不同( P<0.001、 P=0.001、 P<0.001、 P=0.001)。俯卧位时不同勾画者CTV交集比仰卧位大5.79cm 3( P=0.011)。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COV CTV显著大于俯卧位( P=0.014)。仰卧位时5位勾画者的MDTB TB及MDTB CTV均显著劣于俯卧位( P<0.001、 P=0.001)。 结论:与仰卧位相比,基于俯卧位构建EB-PBI靶区可显著减少不同勾画者间差异,提高勾画者间的一致性。因此,在自由呼吸状态下基于俯卧位施行EB-PBI更为合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融合筋膜联合植入物即刻乳房重建的可行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融合筋膜法进行植入物即刻乳房重建的肿瘤学及外科学安全性。方法:回顾性分析2014—2017年天津医科大学肿瘤医院343例植入物乳房即刻重建患者的临床资料,比较融合筋膜与其他方法乳房重建患者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5年无病生存率和5年总生存率,分析不同植入物患者组间发生植入物取出的并发症发生率。结果:343例乳房重建患者中,融合筋膜组(筋膜组)95例,非筋膜组248例(牛心包补片组25例,肌瓣组223例)。中位随访49个月,筋膜组与非筋膜组患者的5年无局部区域复发生存率(分别为90.1%和94.9%)、5年无病生存率(分别为89.2%和87.6%)和5年总生存率(分别为95.2%和95.1%)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均 P>0.05)。补片组植入物取出的并发症发生率为24.0%(6/25),筋膜组与肌瓣组分别为2.1%(2/95)和2.2%(5/223)。 结论:融合筋膜联合植入物即刻乳房重建是安全可行的,较肌肉瓣损伤小,与补片比较更经济且并发症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乳腺癌根治性术后应用多维心理疏导及抗组训练对患者上肢淋巴水肿及生活质量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1/20
[目的]探讨将赋能理论下多维心理疏导及抗组训练应用在乳腺癌根治性术后患者中对其上肢淋巴水肿和生活质量的影响.[方法]在本院实施手术治疗的90例乳腺癌患者,根据倾向性评分将其分为两组,每组45例.对照组给予常规护理及抗阻训练,观察组在对照组基础上实施赋能理论下多维心理疏导.比较两组上肢淋巴水肿、心理资本状态及生活质量改善情况.[结果]干预前,两组患者上肢水肿情况、各项积极心理资本问卷(PPQ)评分、各项乳腺癌生命质量量表(FACT-B)评分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干预后8周,观察组上肢周径差、上肢体积差、上肢淋巴流量等上肢水肿指标均低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乐观、韧性、希望、自我效能及PPQ总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观察组各项FACT-B评分均优于对照组(P<0.05).[结论]乳腺癌根治性术后患者采用赋能理论下多维心理疏导及抗组训练,可提升患者对治疗和护理的配合度,促进肢体水肿快速消除,提高患者生活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20
-
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不同乳房修复术的效果比较
编辑人员丨2023/8/19
[目的]比较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即时无瘢痕背阔肌乳房修复术与传统背阔肌乳房修复术的临床效果.[方法]回顾性分析 2017 年 5 月至 2022 年 5 月陕西省延安市志丹县人民医院收治的 102 例早期乳腺癌行保乳手术患者的临床资料,根据乳房修复方法的不同将其分为观察组(无瘢痕背阔肌乳房修复术修复)和对照组(传统背阔肌乳房修复术修复),每组 51 例.比较两组乳腺切除体积、术中切缘状况、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并比较术后并发症发生情况、术后美容效果、术后患者满意度及随访结果.[结果]观察组手术时间、住院时间均短于对照组(P<0.05),两组乳腺切除体积、术中出血量及术中切缘情况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观察组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为 27.45%,明显低于对照组的 58.82%(P<0.05).观察组术后乳房美学等级评价优良率为 92.16%,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6.47%(P<0.05).观察组术后患者满意度为 94.12%,明显高于对照组的 74.51%(P<0.05).随访期间,两组局部复发率、远处转移率和累积生存率比较,差异无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相较于传统背阔肌乳房修复术,早期乳腺癌保乳手术后缺损患者接受无瘢痕背阔肌乳房修复术疗效更为确切,能显著缩短手术时间和住院时间,降低术后并发症发生风险,提高乳房外形美容效果和患者满意度,且对短期预后并无明显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乳腺癌根治术中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阻滞对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评价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评价乳腺癌根治手术经超声引导前锯肌平面(SP)的阻滞技术对患者术后镇痛的临床意义.方法 选择2012年2月至2016年10月择期接受全身麻醉下乳腺癌根治手术的60例患者,ASA Ⅰ~Ⅱ级,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患者均分为SP阻滞组(观察组,30例)及对照组(30例).麻醉诱导成功后经超声引导施行术侧SP阻滞,观察组注射20 ml的0.375%罗哌卡因,对照组注射等量0.9%氯化钠注射液,术后两组均给予舒芬太尼静脉自控镇痛(PCIA).分别于术后2、4、8、12、24 h(分别为T1、T2、T3、T4、T5)作Prince-Henry疼痛评分(PHPS),计算术中瑞芬太尼和术后24h内舒芬太尼的用量,并计算24 h内有效的PCIA泵按压次数(D1)与实际按压次数(D2)的比值(D1/D2),同时记录不良反应情况.结果 观察组的PHPS评分在T1[(1.4±0.6)分vs(3.1±0.7)分]、T2[(1.5±0.7)分vs(2.9±0.9)分]、T3[(1.7±0.6)分vs (2.8 ±0.8)分]均明显低于对照组(P<0.01);且观察组瑞芬太尼术中用量[(288.7 ±42.2)μg vs (376.5 ±61.7) μg]、舒芬太尼术后24 h内用量[(53.4±16.8)μg vs(87.8±24.6)μg]均明显少于对照组(P<0.01),且D1/D2值明显高于对照组(0.89 ±0.13 vs 0.57±0.19,P<0.01);观察组术后相关不良反应发生率也明显低于对照组(0vs 23.3%,P<0.01).结论 乳腺癌根治手术经超声引导施行SP阻滞可减轻患者术后早期的疼痛感,且加强了术后镇痛的效果并降低阿片类药物使用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大分割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早期乳腺癌保乳术后采用大分割调强放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和美容效果.方法2014年6月至2015年3月保乳术后行调强放疗的37例pTis-2N0M0期乳腺癌患者.全乳42.56 Gy/16次,瘤床补量10 Gy/次,总疗程29 d.局部区域控制率和总生存率用Kapian-Meier法计算.结果随访率100%.2年局部区域控制率、生存率均为100%;上肢水肿6例;1、2级放射性肺炎分别为3、2例;美容效果满意率占92%;与同期保乳术后常规分割放疗相比,放疗次数由30次降至21次,疗程由42 d缩短至29 d,费用由30375元降至19575元.结论乳腺癌保乳术后全乳三维调强大分割放疗组患者选择恰当,局部控制、不良反应和美容评价初步结果较好,且能显著降低治疗时间和费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三阴乳腺癌围手术期指标及生存率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观察不同新辅助化疗方案对三阴乳腺癌(TNBC)围手术期指标及生存率的影响.方法 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将74例TNBC患者分为TP组和TE组各37例,TE组术前给予4个周期多西紫杉醇联合表柔比星化疗,TP组术前给予多西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化疗.观察两组新辅助化疗的近期疗效、不良反应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围手术期并发症发生率、中位生存期及5年生存率.结果 TP组总有效率(83.78%)高于TE组(62.1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两组患者骨髓抑制、脱发、恶心呕吐、腹胀腹泻、肝功能受损发生率、手术时间、术中出血量、住院时间相比较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P<0.05).TP组中位生存时间(73个月)高于TE组(65个月),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7.050,P=0.008);TP组5年生存率(81.08%)高于TE组(59.46%),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4.140,P=0.042).结论 多西紫杉醇联合奥沙利铂新辅助化疗方案治疗三阴乳腺癌可提高缓解率,改善远期生存期,提高远期生存率,未增加不良反应发生率和手术切除难度,值得临床推广应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乳房肿块切除中的应用:附7079例乳房病灶手术病理结果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在乳房肿块切除术中的临床应用价值及其术后病理结果分析.方法 回顾性分析5 135例行超声引导下麦默通微创旋切手术的乳房肿块患者术后并发症和病理检查结果.结果 所有病灶中,1 708个为双侧乳房肿块,手术切除病灶为7 079个.术后167例(3.3%)患者发生并发症,包括术中出血22例、术后局部血肿131例、皮肤凹陷9例、肿瘤残留3例和皮肤损伤2例.术后乳房肿块病理检查结果示纤维腺瘤6 064个(85.9%)、乳腺腺病747个(10.6%)、导管内乳头状瘤96个(1.4%)、乳腺囊肿104个(1.5%)、导管上皮不典型增生29个(0.4%)、乳腺癌39个(0.6%).39例乳腺癌微创切除术后,29例(74.4%)行保乳手术,术后病理分期0期12例,Ⅰ期25例,Ⅱ期2例.结论 对于乳房肿块患者,乳腺麦默通微创旋切系统可准确切除乳房病灶,早期诊断乳腺癌,术后并发症发生率低.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