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博格达吐鲁番兽(二齿兽类)的骨骼学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吐鲁番兽(Turfanodon)是一类生活在二叠纪晚期的二齿兽类,曾广泛分布在新疆至华北一带.目前该属下建立有两个种——博格达种(T.bogdaensis)与九峰种(T.jiufengensis).两个种都具有相对完整的头骨材料,但只有九峰种报道了下颌及头后骨骼材料.一批产自新疆吐鲁番地区,可以归入到博格达吐鲁番兽的新材料,具有一系列可以明显区别于九峰种的特征,包括头骨的鼻吻部侧面平坦,下颌齿骨侧架成肿突状,以及股骨头为近半球状.吐鲁番兽属的鉴别特征也有更新,包括眼框周缘平坦,两条翼骨前支上的嵴向后汇聚,以及一个可能的自有衍征:肩胛骨上参与塑造乌喙孔的凹缺很大.吐鲁番兽腭部的中嵴两侧发育有副嵴,这一特征区别于除肌龙兽(Myosaurus)、掘铁兽(Kembawacela)和水龙兽(Lystrosaurus)外的其他二齿兽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二叠纪脑包沟组的四足动物群——4.二齿兽类的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华北二叠纪的二齿兽类记录很少.从2009年开始在内蒙古大青山地区脑包沟组中采集到大量的二齿兽类化石,从中可以鉴别出7个形态类型,它们可能代表了7个物种:其中2个与边缘大青山兽(Daqingshanodon limbus)密切相关,3或4个与新疆吉木萨尔兽(Jimusaria sinkianensis)关系密切,1个可能与吐鲁番兽(Turfanodon)关系密切.研究表明华北的二齿兽类在种级也具有很高的多样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小型兽类及其寄生蚤群落结构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小型兽类(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组成和分布,为鼠疫防控提供依据.方法 以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3个乡镇海拔1000~2250m的农耕区和居民区2种生态环境为调查空间范围,采用夹夜法和笼夜法捕获小兽,梳捡体表寄生蚤,分类计数,运用群落生态学指标进行群落结构和物种多样性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兽3目4科9属17种240只,主要是啮齿动物187只(占77.92%),其次是食虫动物51只(占21.25%),居民区小兽捕获率为1.58%,以小家鼠占47.37%(9/19)和褐家鼠占26.32%(5/19)为主要优势种;农耕区小兽捕获率为10.85%,以卡氏小鼠(23.08%)、斯氏家鼠(12.22%)、灰麝鼩(11.76%)、长尾大麝鼩(11.31%)、锡金小鼠(10.41%)和齐氏姬鼠(10.41%)相对较多.1 000~1 500 m低海拔地区以啮齿动物小鼠属和食虫动物麝鼩属为主,随海拔升高至2 000 m以上,啮齿动物姬鼠属和绒鼠属相对优势度增加.检获小兽寄生蚤5科7属7种26匹,居民区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相对较多,农耕区近端远棒蚤二刺亚种、穗缘端蚤中缅亚种和方叶栉眼蚤相对较多,小兽平均染蚤率为7.08%,总蚤指数为1.53.小兽及其寄生蚤的物种丰富度、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农耕区比居民区高,反之优势度居民区高于农耕区,居民区与农耕区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极为不相似;不同海拔带中小兽及其寄生蚤群落生态学指标无明显区别,不同海拔带之间小兽群落相似性为中等相似.结论 华坪县与攀枝花市交界地区有家、野两型疫源地的主要宿主和媒介分布,具有鼠疫的宿主和媒介基础,但总体上鼠密度和蚤指数相对不高,可认为干热河谷地区鼠疫风险不高,有待加强鼠传疾病及其宿主媒介的监测.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鄂尔多斯盆地陕北肯氏兽组合带的肯氏兽型二齿兽类
编辑人员丨2023/8/5
陕北肯氏兽(Shaanbeikannemeyeria)是二马营组下部常见的四足动物.这个属在分类学上还有一些问题没有解决,例如本属是否有效,包括几个种等.自1978年以来又陆续采集到一些材料.陕北肯氏兽首现于和尚沟组顶部.描述了发现的所有陕北肯氏兽化石,厘清其鉴定特征,了解个体差异,确认其系统位置.陕北肯氏兽只包含一个有效种:戏楼沟种(S.xilougouensis),其独有衍征包括:枕部相对腭部强烈倾斜因而头骨腹面短,前颌骨有剑尖状的后背突,齿骨背侧内缘呈背凸的刀片状,隅骨的反折翼有一独立的后腹突,15枚背椎.这一属种在头骨形态上存在个体间差异,例如枕高相对枕宽比、吻尖形态(尖或钝)、颧弓眼眶部分形状以及齿突形态.有些差异可能与个体发育有关,例如齿突和长牙的发育程度、前颌骨在颧弓上向后延伸程度、前颌骨与额骨的距离、间颞部宽度及顶骨出露程度.基于头后骨骼可以判定二马营组下部还存在第二种肯氏兽类,可能是副肯氏兽(Parakannemeyeria).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