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17年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调查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调查确定云南省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的流行范围,并评估其流行风险,为鼠疫监测及防控工作提供依据。方法:2017年,在玉龙县8个乡镇,每个乡镇根据地理景观、海拔、人口、面积等各选取2 ~ 3个自然村作为调查样点,10 - 11月采用夹(笼)夜法捕获小型兽类宿主动物及其寄生蚤,采集宿主动物脏器等分离鼠疫菌,并用胶体金试纸条检测鼠疫F1抗原和抗体,自毙小型兽类标本同时进行反向间接血凝试验(RIHA)检测鼠疫特异性抗原;采集犬、猫、鼠等指示动物血清使用间接血凝试验(IHA)进行鼠疫F1抗体检测。结果:共获包括自毙小型兽类在内的宿主动物1 019只,隶属4目6科12属22种。其中工具捕获小型兽类1 016只,室外996只,室外捕获率为25.28%(996/3 940),其构成为齐氏姬鼠占30.32%(302/996)、斯氏家鼠占22.09%(220/996)、大绒鼠占17.37%(173/996)、灰麝鼩占12.35%(123/996),均是调查区小型兽类的优势种;社鼠占8.13%(81/996)、大足鼠占4.02%(40/996)、褐家鼠占1.81%(18/996),均为常见种。居民区室内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20只,捕获率为1.11%(20/1 800)。其中褐家鼠占30.00%(6/20)、大足鼠占25.00%(5/20)、小家鼠占10.00%(2/20),均为居民区优势鼠种。8种18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67匹,隶属3科5属5种,总染蚤率为1.77%(18/1 019),总蚤指数为0.070。居民区室内获寄生蚤49匹,3种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染蚤率为19.05%(4/21),蚤指数为2.333。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9.52%(2/21),蚤指数为0.571;猫栉首蚤指名亚种蚤指数最高,为1.571,染蚤率为4.76%(1/21),二者为居民区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室外5种14只小型兽类染带寄生蚤18匹,染蚤率为1.40%(14/998),蚤指数为0.018。其中缓慢细蚤染蚤率最高,为0.50%(5/998),蚤指数为0.005;特新蚤指名亚种染蚤率次之,为0.40%(4/998),蚤指数为0.004;方叶栉眼蚤的蚤指数最高,为0.007,染蚤率排第三,为0.30%(3/998);棕形额蚤指名亚种的染蚤率和蚤指数均最低,分别为0.20%(2/998)和0.002。方叶栉眼蚤、缓慢细蚤和特新蚤指名亚种为室外小型兽类体表主要寄生蚤种。共采集指示动物血清419份,其中犬血清402份,IHA检测结果阳性1份,阳性率为0.25%(1/402);猫、鼠血清共17份,IHA检测结果均为阴性。小型兽类脏器分离培养鼠疫菌、胶体金试纸条检测均为阴性;自毙小型兽类RIHA检测阴性。结论:玉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新增一个鼠疫指示动物阳性点,应加强该区域的鼠疫疫情监测和防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及分子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了解青海省自然疫源性病区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并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I(COI)基因作为分子标记,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分子水平的物种鉴定。方法:2009 - 2016年,在青海省6个州的16个市(县),采集小型兽类标本为研究对象,分析小型兽类地区分布、不同海拔分布、生态环境类型分布;采用PCR扩增小型兽类的COI基因部分片段序列(长度约650 bp),并进行同源性比较、遗传距离和系统发育分析。结果:共捕获小型兽类1 631只,分别隶属于3目7科21属30种;其中啮齿动物926只,分别隶属于5科19属25种,占56.78%。格尔木市采集的小型兽类数量最多(313只),2 800 ~ < 3 000 m的海拔段为小型兽类分布最高峰(532只),沙地草原捕获数量最多(612只)。共成功扩增292只小型兽类COI基因,同源性比对与目标序列一致。种内遗传距离为0.01% ~ 2.90%,种间遗传距离为4.00% ~ 12.00%,种间遗传距离大于种内遗传距离;属间遗传距离为13.00% ~ 21.00%,科间遗传距离为22.00% ~ 25.00%。邻接法(NJ)系统发育树显示,同种个体聚为有很高支持度的单一分支共形成20个,置信度为98% ~ 100%。结论:青海省小型兽类空间分布受地区、海拔、生态环境等自然地理因素的综合影响,且分子鉴定法可弥补形态学鉴定中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河南发现银星竹鼠
编辑人员丨2024/7/6
2023年6-7月,在开展河南小型兽类物种多样性调查时,于河南省信阳市狮河区罗家沟林场(113°58′0.40″E,31°51′13.80″N,海拔351.3 m)采集到2号竹鼠标本,确认为银星竹鼠Rhizomys pruinosus,为河南省兽类地理分布的属、种新记录(路纪琪,王廷正,1996;路纪琪,王振龙,2012).剥制标本、头骨标本及组织样品等均保存于郑州大学生物多样性与生态学研究所(IBE01169♂、IBE01416♀).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6
-
基于COI基因的赣北地区小泡巨鼠的鉴定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以线粒体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COI)基因为目的基因,利用DNA条形码技术对未知鼠样本进行鉴定.方法 采用夹夜法对九江市武宁县宋溪镇某村的鼠密度进行调查,经形态学初步鉴定后,以捕获的 1 只无法明确鉴定的大型鼠样本为对象,提取基因组DNA并采用COI基因通用引物BatL5310 和R6036R进行PCR扩增及测序,将测序结果在NCBI网站进行BLAST比对,采用MEGA7 软件选择最大似然法构建系统发育树.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7 只,密度为3.38%,经形态学鉴定有褐家鼠2 只,黑线姬鼠2 只,臭鼩鼱2只,形态学初步鉴定为青毛巨鼠或小泡巨鼠的未知鼠1 只,提取的未知鼠样本DNA通过PCR成功扩增出COI基因目的条带,与NCBI基因库中小泡巨鼠(KP995219)序列同源性高达 100%,系统发育树显示该鼠样本与小泡巨鼠(KP995219、KP995203)处于同一分支,遗传距离分别为 0、0.0016,而青毛巨鼠(NC_036730)单独处于另一分支,遗传距离较远.结论 赣北地区首次报道小泡巨鼠,采用COI基因的DNA条形码技术可快速、准确的进行鼠种鉴定,有助于弥补非常见鼠形态学鉴定困难的不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深圳机场小型兽类组成、多样性及时空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4/4/27
Bird strikes are a serious threat to the safe operation of the global aviation industry,and many birds feed on small mammals.Therefore,understanding the species composition,density,distribution and population dynamics of small mammals inside and outside of airports is of great significance for airport bird control and flight safety.To under-stand the characteristics and spatiotemporal variation of the species,quantity,and diversity of small mammals in the run-way area and peripheral areas of Shenzhen Bao'an International Airport,four small mammal surveys were carried out in Shenzhen Airport from November 2021 to July 2022.A total of 152 small mammals from 6 species,4 genera,2 families,and 2 orders were captured by 1 343 effective clips.Rattus losea(37.50%)and Mus caroli(36.84%)were the dominant species.The capture rate of the four surveys was 11.66%±2.42%,and the seasonal variation of the capture rate was not significant.The total capture rate and rodent capture rate in the airport were significantly lower than those outside the airport.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were the highest in November,while Pielou index was the lowest.Species richness index and Shannon-Wiener index inside the airport were slightly lower than outside the airport,while Pielou index was higher than outside the airport.The results indicate that small mammals should be controlled both inside and outside the airport to reduce the attraction of birds such as birds of prey,thereby reducing the risk of bird strikes at the airport.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海拔梯度变化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影响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4/3/16
2022年5-10月,利用夹夜法和陷阱法对四川西岭雪山小型兽类群落的海拔梯度变化进行了研究,在海拔1 000~4 600 m设置 102 个样方,捕获小型兽类32种884只.以400 m海拔梯度分析小型兽类群落:随海拔梯度升高,群落第一优势种形成了从北社鼠Niviventer confucianus(海拔1 000~1 800 m),转变成中华姬鼠Apodemus draco(海拔 1 800~3 400 m),再到松田鼠属未定名种Neodon sp.(海拔3 400 m以上)的替换现象;物种多样性垂直分布格局为中峰格局,物种丰富度在海拔1 800~3 400 m最高;发现松田鼠属Neodon一新物种,确认壮鼩鼹Uropsilus ro-bustus Wan,2015新种地位成立.本研究强调了对完整海拔梯度进行全面抽样调查的重要性,从而能够较为客观地反映真实的生物多样性海拔分布格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2018-2022年闽南口岸地区小型兽类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16
为掌握闽南口岸地区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2018-2022 年选择闽南地区厦门、漳州、泉州三地口岸及周边 400 m范围内,采用鼠笼法和鼠夹法对小型兽类进行调查,每季度 1 次.对捕获的小型兽类进行形态鉴定和统计,计算其物种数、丰富度指数、多样性指数和均匀度指数,分析其变动规律.结果显示,2018-2022 年共捕获小型兽类1 066 只,分属2 目2 科3 属5 种,优势种为臭鼩鼱(68.35%),其次为褐家鼠(24.35%).指数变化存在季节性.通过调查初步掌握闽南地区口岸小型兽类群落的多样性特征,可为口岸小型兽类防制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16
-
三峡库区重庆段2019-2021年小型兽类及体表媒介蚤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分析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型兽类(小兽)及体表媒介蚤监测结果,为相关鼠源疾病防控提供基础资料和科学依据.方法 收集整理2019-202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及其体表媒介蚤监测资料,分析小兽物种构成和密度变化以及小兽染蚤率、蚤指数等.利用SPSS 25.0软件进行x2检验对数据做统计分析.结果 2019-2021年间三峡库区重庆段监测发现小兽共10种2 860只,平均小兽密度为1.67%.其中居住区密度为2.74%,小兽密度呈现逐年下降趋势(x2=22.493,P<0.001),优势兽种为黄胸鼠、褐家鼠和小家鼠;耕作地密度为0.60%,小兽密度在较低水平波动,各年小兽密度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41.953,P<0.001),以黄胸鼠、四川短尾鼩、小泡巨鼠为主;居住区与耕作地小兽构成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 003.754,P<0.001).小兽染蚤率为18.67%,总蚤指数为0.70,缓慢细蚤为优势蚤种.鼠疫血清抗体检测均为阴性.结论 2019-2021年三峡库区重庆段小兽种群及密度与成库时相比均发生了明显变化,黄胸鼠为优势鼠种,室内黄胸鼠密度远高于国家鼠疫控制标准,蚤种有缓慢细蚤和印鼠客蚤,应高度关注,加强鼠疫监测和及时开展灭鼠灭蚤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重庆市2021-2022年鼠传病原体监测结果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监测重庆市重点地区小型兽类携带5种常见鼠媒病原体的流行情况,为指导当地鼠源疾病的防控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2021-2022年,在重庆市中心城区、万州区、涪陵区3个监测点使用笼夜法捕捉小型兽类,提取其肝、脾、肺、肾组织的核酸样本,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qPCR)检测问号钩端螺旋体(钩体)、莫氏立克次体、巴尔通体,反转录实时荧光定量PCR(RT-qPCR)方法检测汉坦病毒及大别班达病毒.运用Excel 2010软件进行数据汇总和整理,SPSS 22.0软件对实验数据进行统计分析,种群构成比、病原体携带率的比较采用x2检验进行统计分析.结果 共捕获小型兽类9种1 188只,其中褐家鼠最多,占比为33.50%,黄胸鼠占比为26.77%,四川短尾鼩占比26.01%,小家鼠占比为9.85%,其余还捕获小泡巨鼠、大足鼠、北社鼠、黑线姬鼠、灰麝鼩,不同监测点的小型兽类种类构成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714.786,P<0.001).所有检测样本中,发现汉城型汉坦病毒阳性4份(只),问号钩体阳性24份(只),巴尔通体阳性8份(只),其余均为阴性.共发现33只小型兽类呈阳性,其中2只黄胸鼠、1只褐家鼠同时携带问号钩体和汉城型汉坦病毒,病原体总体携带率为2.78%,其中汉坦病毒总携带率为0.34%,问号钩体总携带率为2.02%,巴尔通体总携带率为0.67%,3种病原体的携带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x2=18.857,P<0.001).结论 重庆地区小型兽类中监测到问号钩体、巴尔通体和汉坦病毒,检出阳性较多的小型兽类为褐家鼠、黄胸鼠和四川短尾鼩,主要分布于重庆城区的重点行业和万州区的农村居民区,当地应对鼠源疾病流行及防控予以重点关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
海省海东市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种及其鉴定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25
目的 结合鼠疫疫源地调查和监测工作对青海省海东市小型兽类体表寄生蚤的构成、宿主选择和分布进行调查研究,并应用分子生物学方法对部分常见和疑难蚤种进行分子鉴定,以提高蚤种分类鉴别准确性.方法 应用细胞色素C氧化酶亚基Ⅰ(CO Ⅰ)基因对蚤类进行分子鉴定,并结合传统形态学分类方法综合鉴别蚤类.结果 海东市共发现和记录体表寄生蚤61种(亚种),隶属4总科5科28属.测得4科13属20种计99条蚤CO Ⅰ基因序列片段(约658 bp),种内遗传距离为0.2%~2.9%,种间为3.3%~22.9%,种间距离明显大于种内.结论 系统进化分析显示各蚤种单系的支持率均>99%,CO Ⅰ基因和传统形态分类方法的结合可以更准确地鉴定海东市蚤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25