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1970—2013年山东省胃癌死亡变化趋势及其空间聚集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1970—2013年山东省胃癌死亡率和空间聚集性分布特征及其变化趋势。方法:1970—1974、1990—1992和2004—2005年胃癌死亡资料分别源自全国第一次、第二次和第三次死因回顾抽样调查(山东省部分),2011—2013年胃癌死亡资料源自山东省全死因监测数据。以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为指标描述胃癌死亡水平,其中山东省年龄标化死亡率以Segi′s世界标准人口计算,各县(市、区)年龄标化死亡率以1964年中国人口计算。应用死亡率差别分解法对不同年代胃癌死亡率差异的影响因素进行分解,估计不同时期人口和非人口因素的贡献度。采用ArcGIS 10.2软件对1970—1974年和2011—2013年山东省各县(市、区)胃癌死亡水平进行地图可视化展示。采用DeoDa 1.12软件进行全局和局部空间自相关分析。结果:1970—2013年山东省胃癌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均呈先升后降趋势,胃癌粗死亡率由1970—1974年的18.33/10万上升至2011—2013年的28.51/10万,胃癌Segi′s世界人口年龄标化死亡率由1970—1974年的20.94/10万降至2011—2013年的18.17/10万。1990—1992年、2004—2005年和2011—2013年非人口因素对粗胃癌死亡率上升的贡献值分别为95.59%、48.45%和-20.57%,呈持续下降趋势。山东省1970—1974年和2011—2013年各县(市、区)胃癌粗死亡率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7和0.57,年龄标化死亡率Moran′s I指数分别为0.75和0.44。局部自相关分析显示1970—1974年和2011—2013年胃癌年龄标化死亡率高高聚集区分别为31和19个,重叠的县(市、区)为7个,其中6个位于胶东地区。 结论:1970—2013年山东省胃癌粗死亡率和年龄标化死亡率均呈先升后降,胃癌死亡率分布存在明显空间聚集性且随时间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江苏安徽早三叠世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裂齿鱼科是新鳍鱼类干群的一支,只生活于三叠纪.根据江苏句容和安徽巢湖早三叠世奥伦尼克期晚史密斯亚期海相地层中发现的6块保存较好的化石,命名了裂齿鱼科一新种,吴氏三叠鱼(Teffichthys wui sp.nov.).它代表了三叠鱼属的第三个种,时代上略晚于非洲马达加斯加早史密斯亚期的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贵州印度期晚第纳尔亚期的优雅三叠鱼,是该属迄今已知最年轻的种.新种具有三叠鱼属的共近裔特征(一块喷水骨,38-41列侧线鳞,尾鳍轴上鳍条不超过3条),但同时它以一些自近裔特征与马达加斯加三叠鱼和优雅三叠鱼相区别,如主鳃盖骨和下鳃盖骨水平接触,鳞片光滑并且后缘无锯齿.根据新种与其他裂齿鱼科鱼类的详细比较,修订了三叠鱼属及裂齿鱼科的鉴定特征.在分支系统学研究的基础上,讨论了裂齿鱼科与其他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关系.研究结果为了解新鳍鱼类干群的系统发育和分类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新疆下三叠统韭菜园组一新小型兽头类
编辑人员丨3周前
主要基于晚二叠世的头部材料,中国近年来报道了多个兽头类物种.记述了新疆韭菜园组的小型包氏兽超科(Baurioidea)新材料,包括一个头骨吻端及咬合的下颌以及两个头后骨架,并命名为迷惑韭菜园颌兽(Jiucaiyuangnathus confusus).虽然标本为幼年个体,新种有以下鉴定特征:上颌骨侧面中部有小圆坑;泪骨与鼻骨接触;前颌骨后端在内鼻孔外侧有容纳下颌齿的窝;犁骨前部侧缘有小型三角形脊向背腹两侧延伸,组成细长的犁骨孔的侧缘;额骨有尖角延伸到鼻骨后侧部;齿骨的联合部收窄并指向前方;5枚前颌骨齿,上下犬齿缺失,前颌骨齿与上颌骨齿间有齿缺,下颌前部无齿缺,10枚上颌骨齿,12枚齿骨齿,后部齿加长,有大的主尖及小的前后副尖;寰椎神经弓与神经棘愈合,枢椎神经棘倒向后方,前乌喙骨孔位于前乌喙骨与肩胛骨间.齿系与小型包氏兽超科成员南非的Ericiolacerta parva及俄罗斯的Silphedosuchus orenburgensis类似.新的头后骨骼材料提供了难得的研究包氏兽超科成员头后骨骼的机会.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对肠道菌群和代谢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4/4/27
目的 揭示轻度无症状钩虫感染对中老年人群肠道菌群与代谢的影响,为蠕虫-肠道菌群相互作用的研究提供参考.方法 以2022年10月-11月安徽省黄山市祁门县、黄山区乡村土源性线虫病监测点居民检出钩虫感染者(改良加藤厚涂片法钩虫虫卵阳性)为感染组,以钩虫虫卵阴性者为对照组.采集受检者新鲜粪样,提取肠道菌群DNA,扩增16S rRNA基因并测序.计算基于丰度的覆盖估计值(ACE)、PD-wholetree、Chao指数和Shannon指数等多样性指数,采用主坐标分析(PCoA)和不加权算术平均对方法(UPGMA)层次聚类分析的β多样性分析,比较感染组和对照组肠道菌群分布的差异,通过指示值分析筛选两组的指示性菌群.用甲醇-水萃取粪样中的代谢物,进行气相色谱-质谱(GC-MS)和液相色谱-质谱(LC-MS)双平台非靶向测序的代谢组学分析,用正交偏最小二乘方判别分析(OPLS-DA)建立筛选感染组与对照组差异代谢物的模型,制作火山图.根据P值、变量权重值和差异倍数筛选差异代谢产物.通过京都基因与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数据库检索差异代谢物的相关代谢通路,对差异代谢物进行富集分析.两个代谢物之间的线性相关程度采用Pearson相关分析.结果 研究对象共22人,其中感染组11人,对照组11人.感染组平均年龄72.2岁,均为轻度无症状带虫者;对照组平均年龄53.1岁.测序共获得1 755 649条16SrRNA序列,经序列质控和拼接后聚类为1 245条扩增序列变体.共鉴定出15个门22个纲58个目94个科191个属389个菌种.多样性指数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肠道菌群多样性的ACE、PD-wholetree、Chao和 Shannon指数分别为 188.768、16.533、192.667 和 5.195,对照组分别为 167.829、15.294、157.371 和 4.898,两组间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t=1.266、0.952、1.266、0.962,均P>0.05).PcoA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与对照组的肠道菌群有不同程度的重叠,但仍可分为两个不同的类群.UPGMA层次聚类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和对照组均先在本组中聚类,再与另一组聚类,两组间仅有1例重叠.多元变量统计分析显示,感染组的优势菌群有7个,分别为普雷沃菌、普氏粪杆菌、变栖克雷伯菌、Parasutteralla、粪球菌、梭菌UCG-014和肠杆菌;对照组的优势菌仅1种,为普通拟杆菌.指示值分析结果显示,感染组指示值居前的菌群依次是普雷沃菌、克雷伯菌、拟杆菌、小杆菌、肠杆菌、粪球菌、UCG-002、粪杆菌;对照组则依次为变形菌门的Clade_Ⅰ a和Clade_Ⅲ、布劳特菌、另枝菌、Lachnoclostridium、嗜胆菌和苏黎世杆菌.建立的OPLS-DA模型能有效区分感染组和对照组的粪样代谢物,共鉴定出400个有差异粪样代谢物,其中156个显著上升,244个显著下降.KEGG富集分析结果显示,差异粪样代谢物显著富集在蛋白质的消化与吸收(P=0.000)、中心碳代谢(P=0.000)、矿物质吸收(P=0.000)、氨酰基-tRNA合成(P=0.000)、神经活性的配体-受体相互作用(P=0.003)等代谢通路上.粪样代谢物中delta 2-三己胺与(22E)-3β-经基-5α-胆甾-7,22-二烯酸(r=0.935,P<0.01)等15对代谢物呈正相关关系,棕榈酰溶血磷脂酰乙醇胺与氨基戊酸甜菜碱(r=-0.500,P<0.05)等9对代谢物呈负相关关系.结论 安徽省黄山市乡村中老年人群无症状钩虫感染可影响肠道菌群的组成和代谢,有利于营造有益菌的共生和定植环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云南中三叠世一恐头龙科小型主龙型类
编辑人员丨2024/3/23
现在的中国南方地区在三叠纪时期曾位于特提斯洋东部.在该区域产出的众多海生爬行动物中,恐头龙(Dinocephalosaurus)的形态特化,颈部极度增长,可与时代略晚的长颈龙(Tanystropheus)相比拟.这两种爬行动物分别归属于恐头龙科(Dinocephalosauridae)和长颈龙科(Tanystropheidae),而这两个科的成员加之另外一些基干物种代表了主龙型类(Archosauromorpha)中一系列早期分异出的支系.报道一件产自云南罗平地区中三叠世安尼期地层的主龙型类成年个体新标本IVPPV18579,与目前已知的早期主龙型类成员相比,该标本显示出与恐头龙属一致但区别于其他属种的特征,主要包括前颌骨发育有超过外鼻孔后缘的较长后背侧突,方骨前后向较宽大且具有后边缘的凹缺,大部分尾椎上的人字骨带有远端前后向的延展.然而,新标本体型明显小于恐头龙,且显示出与恐头龙属和梳齿龙属(另一恐头龙科成员)不同的鉴别特征,例如吻部窄长、牙齿短锥状且异齿性弱、枢椎和前部颈椎的神经棘显著更高等.基于最新的用于早期主龙型类系统发育分析的特征矩阵,系统发育分析结果确定V18579代表一个新的恐头龙科成员,在恐头龙科中与恐头龙属互为姊妹群关系.于是基于V18579建立了一新属新种:玲珑南蛇龙(Austronaga minuta),同时对其进行了详细的解剖学特征描述,并讨论了它可能具有的水生适应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山西天镇辛窑子早更新世马科化石新材料
编辑人员丨2023/9/30
20世纪80年代在桑干河盆地一带考察泥河湾层时,在山西省天镇县南高崖乡的辛窑子沟一带发现了很多哺乳动物化石地点并出土了大量哺乳动物化石.最近的研究系统记述了马科化石的5个种,加上此前曾记述过的1个种,在辛窑子沟一带的早更新世地层中产出的马科化石至少有6个种.其中古马型马有4种:三门马(Equus sanmeniensis)、德氏马(E.teilhardi)、黄河马(E.huanghoensis)和古马(E.stenonis);两种三趾马:中国长鼻三趾马(Hipparion(Proboscidipparion)sinense)和山西近三趾马(H.(Plesiohiparrion)shanxiense).研究表明在早更新世期间新出现的古马型马的多样性是显著的,仅在辛窑子动物群中就有4种.而延续到早更新世的三趾马这些新近纪残留类群在辛窑子动物群中仍然有两个种.三门马和中国长鼻三趾马是早更新世期间真马与三趾马共存的最典型代表.它们在中国的产出地点很多,分布也较广,并有较大幅度的重叠.辛窑子动物群中马科化石种类的多样性表明它们所依赖摄食的植被也应存在较大的多样性.高冠的颊齿和发育的白垩质及完全臼齿化的前臼齿指示这些马科种类食物粗糙,很可能是单子叶草类.它们的栖息地应为草原草甸环境,且其范围较大,以便满足6个马科种类在那里摄食与活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云贵地区中三叠世近鲱形类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的分类学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9/30
小型近鲱形类(Halecomorphi)贵州中华真颌鱼(Sinoeugnathus kueichowensis)发现于中国云贵地区中三叠世拉丁期海相地层中,曾被归入弓鳍鱼目(Amiiformes)真颌鱼科(Eugnathidae).基于模式标本和15块新标本的详细观察,对该属种进行了重新描述和分类学修订.对这些标本的研究揭示了该属种在早前研究中一些未被描述或识别错误的形态特征,包括斧状的眶前骨,两个宽大的次眶骨,上颌骨具有感觉管和三对额外肩胛骨.首次将中华真颌鱼纳入近鲱形类分支系统学研究中;结果显示,中华真颌鱼与云南罗平安尼期的复兴鱼(Subortichthys)构成姐妹群,两者与欧洲圣乔治山地区拉丁期的Allolepidotus和始真颌鱼(Eoeugnathus)一起组成预言鱼目(Ionoscopiformes)底部的一个单系群(命名为复兴鱼科).中华真颌鱼的分类学修订为了解预言鱼目的系统发育关系和古地理演化提供了新的信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9/30
-
胸膜肺炎放线杆菌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茎部功能区表达及其与猪肺组织结合蛋白的筛选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胸膜肺炎放线杆菌(Actinobacillus pleuropneumoniae,APP)可引发猪的传染性胸膜肺炎,给世界养猪业造成了巨大损失.黏附是APP在致病过程中的第一步,新型黏附分子——三聚体自转运黏附素(Trimeric autotransporter adhesin,TAA)是该菌感染肺组织的重要毒力因子,茎部区2 464-2 574氨基酸(BD3)序列区域在细菌的黏附中发挥重要作用,但其如何结合肺脏组织尚属未知.本文表达TAA的茎部功能区,筛选其在肺组织中的结合蛋白.[方法]原核表达及纯化TAA功能区BD3蛋白,与猪肺组织共孵育,通过免疫共沉淀技术捕获BD3的结合蛋白并质谱鉴定.构建猪cDNA文库获取该蛋白核酸序列,进行生物信息学分析.[结果]经质谱分析获得与BD3结合的猪肺组织蛋白的肽段,数据库搜寻比对发现角蛋白1为TAA BD3区与猪肺组织结合的蛋白;构建cDNA文库筛选并测序后获知其基因序列.生物信息学分析显示该序列与猪源及人源角蛋白核酸序列相似性低,猪源细胞角蛋白1作为一个单独的进化分支,与其他角蛋白差异较大;该蛋白在8-100 aa处有一个跨膜区;主要二级结构元件为α螺旋和β折叠;该蛋白在82-362 aa处存在一个G蛋白α亚单位,在515-552 aa处存在一个TSP1区域(凝血酶敏感蛋白1型重复区域).[结论]与TAA茎部BD3结合的猪肺组织角蛋白1的发现,为TAA黏附肺组织细胞的研究奠定基础,有助于揭示APP专嗜肺组织的致病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豫西地区早三叠世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3/8/6
随着微生物沉积学的诞生与发展,地质记录中微生物席活动相关沉积构造已被广泛识别和报道.但是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仍建立在与现代微生物席宏观形态特征的对比与猜测基础之上.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和直接成因证据的缺乏,使微生物沉积学的进一步发展遇到了严重障碍.豫西地区早三叠世陆相碎屑岩地层中发育丰富的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类型,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微观特征研究提供了良好材料.研究显示,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具有特征明显的微观特征.除之前报道的悬浮颗粒、微生物纹层等特征外,本次研究还在光学薄片中发现了圈层结构的微生物扰动颗粒,在扫描电镜下发现了类型多样的微体生物化石.对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微观特征的观察,丰富了微生物成因沉积构造的判别依据,为微生物沉积学发展与应用提供了新的材料和新的视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有孔虫
编辑人员丨2023/8/6
四川海相三叠系地层分布广泛,发育富含有孔虫化石的碳酸盐岩,是我国研究三叠纪有孔虫生物地层的理想地区之一.四川广安谢家槽剖面早—中三叠世地层中产丰富的有孔虫化石,共识别出12属34种(包括未定种).根据有孔虫化石群在地层中的分布特点,自下而上划分出4个组合带,即Rectocornuspira kalhori-Cornuspira mahajeri,Glomospirella vulgaris-Arenovidalina chialingchiangensis,Meandrospira pusilla-Glomospirella irregulariformis和Glomospira sinensis-Arenovidalina amylovoluta组合带.有孔虫化石带的建立为该地区海相三叠系地层的时代确定和划分对比提供了重要的化石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