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南切梢小蠹幼虫不同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对比观察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为探究和分析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 & Faccoli幼虫3个发育阶段头部感器的差别及其功能作用,应用场发射扫描电子显微镜对其触角和口器上的感器进行了对比观察.结果表明: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头式为下口式,头部前方有1对1节的触角,着生有锥形感器1和末梢锥形感器1~4,且每种感器在每根触角上的数量仅有1~3个;口器分为上唇、上颚、下颚和下唇4部分,共有5类12种感器,分别为毛形感器1~2、刺形感器1~5、锥形感器2、指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2、4、5,每种感器的数量有4~406个不等.毛形感器和刺形感器表面光滑、无孔,位于口器的各个部位,为机械感器;锥形感器和末梢锥形感器表面具孔,集中分布于触角、下颚须和下唇须端部,应为化学感器;指形感器为下颚须和下唇须特有,每侧仅有1个,可能对声音震动有感知能力.随着幼虫龄数的增加,不同发育阶段的幼虫头部各感器的类型、数量和分布保持稳定,但各感器的大小呈指数级增加.研究结果将为理解云南切梢小蠹幼虫取食行为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云南松树冠受害表征与有害生物复合危害的关系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重要的生态林造林树种之一.钻蛀性害虫松墨天牛Monochamus alternatus Hope、几种切梢小蠹Tomicus spp.、微红梢斑螟Dioryctria rubella Hampson和一种病害松针褐斑病Lecanosticta acicola能在云南松人工林内严重发生,对森林健康构成威胁.本研究选取树冠枯梢率作为云南松树势的评价标准,筛选出引起树冠枯梢的主要因子,建立云南松树冠受害表征与不同种类(数量)有害生物复合危害之间的关系,以期探索对云南松有害生物进行遥感监测预警的精准判别方法.[方法]设置标准地,抽样选择35株受害状为局部枝梢枯萎和29株系统性萎蔫的云南松,分别调查其上有害生物的种类和数量.使用Pearson相关性分析等方法研究云南松枯梢率与各致害因子(松墨天牛、切梢小蠹、微红梢斑螟和松针褐斑病)之间的关系.通过多元线性逐步回归的方法,筛选出导致云南松树冠局部枯梢的主要因子,建立枯梢率关于主要有害生物种群数量的反演模型.[结果]局部枝梢枯萎植株的树冠枯梢率与两种切梢小蠹的种群数量均呈高度正相关,与树木胸径和其他致害因子呈较弱或无相关性.分析标准地每木调查结果发现,树冠有无病梢不能显著影响枯梢率情况.建立了通过枯梢率(Y)反演云南松树冠两种切梢小蠹混合种群数量(X)的回归模型:Y=12.0984+0.9835 X,Adj-R2=0.8081.明确了在蛀梢阶段,云南松树势随着切梢小蠹种群数量上升而下降.在蛀干阶段,切梢小蠹和松墨天牛的钻蛀活动主要集中在濒死木和枯立木上.[结论]引起树冠局部枯梢、树势下降的主要因子为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成虫的蛀梢活动;引起树冠系统性萎蔫、树木死亡的主要原因是松墨天牛与切梢小蠹的蛀干活动.应用本研究模型可通过判别云南松树冠枯梢率估算两种切梢小蠹在蛀梢期的混合种群数量,为航天遥感或无人机监测虫情提供可靠的理论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松林两种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是我国西南地区的重要造林绿化树种.近年来,云南省祥云县云南松林受到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的共同危害.本文对两种害虫在蛀梢期的危害特性和空间分布进行了研究,以期为切梢小蠹的发生监测及防治提供依据.[方法]利用地统计学方法分析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成虫蛀梢期的空间分布特性.[结果]受害程度不同的云南松林内两种切梢小蠹的危害差异显著,轻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11.38%,中度受害林分内受害梢率为36.56%,而重度受害林分则达到59.7%.分析全方向的变异函数曲线图得知,蛀梢期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云南松林中均呈聚集分布.其中,两种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空间依赖范围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而局部空间连续性依次是:轻度受害林分>中度受害林分>重度受害林分.[结论]云南松林两种切梢小蠹成虫在蛀梢期的空间分布格局为聚集分布,明确两者在该时期存在聚集危害的特性,导致云南松因树梢受到聚集危害变为衰落木,从而有利于成虫蛀干危害和繁殖.本文为探究两种切梢小蠹在云南松林中的危害机制提供理论基础,也为虫害监测及防治提供参考与技术支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两种切梢小蠹危害云南松的时空生态位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 Kirkendall&Faccoli和横坑切梢小蠹Tomicus minor (Hartig)是中国云南地区两种危害松属Pinus L.植物的钻蛀性害虫,常在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 Faranch.上共同危害,通过蛀梢和蛀干为害造成树木衰弱死亡,生态破坏,带来经济损失.[方法]通过样地调查和树木解析,对两种小蠹在“梢转干”及“干转梢”时期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进行了研究.[结果] “梢转干”时期之后,横坑切梢小蠹主要分布在主干中下部,云南切梢小蠹分布在主干中上部;侧枝上主要分布着云南切梢小蠹,而横坑切梢小蠹数量很少;5月中旬进入“干转梢”阶段,两种小蠹同时进入羽化期,云南切梢小蠹在6月1日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横坑切梢小蠹则比其晚10 d左右到达羽化高峰期;两种小蠹成虫转梢危害后随机分布.两种小蠹的时间和空间生态位宽度均较大,发生期较长,在云南松上分布范围较广.两种小蠹空间生态位重叠较小,在云南松七的分布趋于分离,对空间资源的需求具有较大差异;而时间生态位重叠较大,在云南松的生长季节能同时危害,且发生期较一致,危害期长.[结论]两种小蠹在空间生态位上的种间竞争强度较小,而在时间生态位上的竞争较大.通过研究比较两种切梢小蠹时间及空间生态位的特性及差异,为遥感监测云南松林的生物灾害提供了支撑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红外热成像监测云南松切梢小蠹虫害:针叶尺度观测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寻求基于红外热成像技术监测云南松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危害的可行性,该研究以不同受害程度的云南松(Pinus yunnanesis)针叶为研究对象,利用红外热成像仪观测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云南松针叶温度的日变化规律,并通过不同受害程度针叶的叶绿素含量、叶片含水量以及净光合速率(Pn)、气孔导度(Gs)、蒸腾速率(Tr)等生理生化因子来分析解释针叶温度的变化.结果 表明:(1)云南松针叶内叶绿素和水分含量随受害时间增加逐渐降低,叶绿素含量下降速率比含水量下降速率快;(2)叶片的Pn、Gs及Tr随受害程度增加而降低,针叶温度与大气温度的温差(△T1-a)则随受害程度增加而变大;(3)不同程度受害针叶温度与健康针叶的温差(△T)在14:00-15:00之间达到最大,轻度、中度和重度受害针叶△T分别可达0.6、0.7、2.5℃;(4)不同程度受害针叶的Gs、叶片含水量与△T呈较强的负相关关系.针叶受害后叶片内部水分失衡引起叶温变化,利用红外热辐射对于温度变化的敏感性,可通过红外热成像技术精确探测针叶温度的变化,从而检测到云南松遭受云南松切梢小蠹危害的程度.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云南松三种同域共存切梢小蠹梢转干期的空间分布格局
编辑人员丨2023/8/5
分布在我国西南地区的横坑切梢小蠹,云南切梢小蠹和短毛切梢小蠹同域危害寄主云南松,给林业生产带来巨大损失.为探讨同域切梢小蠹种群在共存下对其空间分布格局的影响,采用传统聚集指标法和地统计学方法研究了三者在梢转干期不同受害云南松纯林树冠中的空间分布型.结果 表明重度受害样地中云南切梢小蠹种群密度显著高于横坑切梢小蠹,在轻度受害样地则相反;传统聚集指标法结果显示同域共存的3种切梢小蠹种群在不同受害程度云南松中均为聚集分布,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聚集是由环境因素和昆虫本身的聚集习性引起;地统计学结果表明除重度受害样地中短毛切梢小蠹呈随机分布外,其余切梢小蠹在不同种群密度下均呈聚集分布;除重度受害样地横坑切梢小蠹外,其他小蠹的空间依赖范围为4.01-7.45 m.横坑切梢小蠹和云南切梢小蠹在不同受害林分中拟合的半变异函数模型在球形模型和高斯模型之间转换.同域共存关系不影响不同种群密度下的切梢小蠹种群空间分布类型,但影响其半变异函数模型和理论参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六种阔叶树种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生长的化感作用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为了筛选营建云南松抗虫混交林的树种,该研究观察了云南切梢小蠹非寄主植物川滇桤木、缅桂、滇朴、樟树、麻栎和山茶六种阔叶树种叶片不同浓度的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及幼苗生长的化感作用.结果表明:(1)川滇桤木、滇朴、麻栎和山茶四种阔叶树种叶片的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表现出低浓度促进,高浓度抑制效应.(2)在测试浓度范围内,樟树和缅桂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种子萌发和幼苗生长存在抑制作用.综上所述,六种阔叶树种对云南松的化感作用敏感性不同,低浓度范围内的川滇桤木、滇朴、麻栎和山茶树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生长表现出促进作用,樟树和缅桂叶片水浸提液对云南松生长具有抑制作用.因此,结合营林技术,可选用川滇桤木、滇朴、麻栎等阔叶树种与云南松混交,营建云南松抗虫混交林.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云南切梢小蠹对初侵害云南松挥发物的电生理和行为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5
云南切梢小蠹Tomicus yunnanensis(Kirkendall and Faccoli)是一种蛀害云南松Pinus yunnanensis的本土害虫.为深入了解其寄主选择机制,用顶空动态法和浸提法分别提取了初侵染云南松针叶和松脂的挥发性化合物,并用气相色谱-质谱联用技术(GC-MS)、气相色谱-昆虫触角电位测量系统(GC-EAD)、生测法鉴定和筛选了对云南切梢小蠹具有活性功能的成分.结果表明:云南松针叶和松脂中共有18种化合物,均为萜烯类物质,但两者化学成分的构成有显著差异.针叶中单萜类占99.98%,主要是 α-蒎烯(80.82%)、β-蒎烯(8.78%)、D-柠檬烯(4.77%)、莰烯(2.86%)和β-月桂烯(1.42%),而松脂以单萜类和双萜类为主,前者以α-蒎烯(21.38%)、3-蒈烯(21.42%)和异松油烯(2.78%)为主要成分,后者仅有长叶松酸(51.13%)一种.云南切梢小蠹对α-蒎烯、β-蒎烯、3-蒈烯、γ-萜品烯和4-烯丙基苯甲醚有触角电位反应,其中α-蒎烯、3-蒈烯和γ-萜品烯具引诱作用,4-烯丙基苯甲醚和β-蒎烯则为驱避功能.研究可为开发植物源引诱剂或与性信息素结合进行种群监测和诱杀提供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