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云贵高原地区非小细胞肺癌患者靶向治疗驱动基因的表达情况和突变特征
编辑人员丨4天前
目的:探讨云贵高原地区非小细胞肺癌(NSCLC)患者驱动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突变分布特征,为高发区肺癌的个体化分子靶向治疗提供依据。方法:收集云南省肿瘤医院2016年1月至2019年8月收治的行肺癌8基因[表皮生长因子受体(EGFR)、间变性淋巴瘤激酶(ALK)、鼠类肉瘤病毒癌基因(RAS)、RET原癌基因(RET)、鼠肉瘤病毒v-Raft同源致癌基因(BRAF)、肉瘤致癌因子(ROS1)、人表皮生长因子受体2(HER-2)、细胞间质上皮转化因子(MET)]联合检测的2 249例NSCLC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云贵高原地区NSCLC驱动基因的表达情况及其突变分布特征。结果:云贵高原地区NSCLC驱动基因表达的阳性率为67.05%(1 508/2 249),其中西双版纳、玉溪、宣威、红河和曲靖地区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76.92%、72.38%、71.88%、71.79%和71.24%;回族、哈尼族、壮族、布依族、满族、土家族和阿昌族患者的阳性率较高,分别为84.38%、85.00%、75.00%、100%、100%、100%和100%。NSCLC患者驱动基因的阳性率与性别( P<0.001)、吸烟史( P<0.001)、年龄( P<0.001)、病理类型( P<0.001)及是否宣威地区( P=0.027)有关,与民族( P=0.748)和肺癌家族史( P=0.676)无关。EGFR、RAS、BRAF、HER-2和MET基因突变率分别为44.46%、10.98%、1.24%、0.89%和0.76%,ALK、RET、ROS1基因重排率分别为4.67%、1.29%和0.89%。女性患者EGFR突变率为56.67%,高于男性患者(33.19%, P<0.001);男性患者RAS突变率为12.66%,高于女性患者(9.17%, P=0.010)。汉族患者RAS突变率为11.49%,高于少数民族患者(7.17%, P=0.032)。宣威地区患者RAS突变率为24.74%,高于非宣威地区患者(8.15%, P<0.001);而EGFR突变率为40.63%,低于非宣威地区患者(45.25%, P=0.045);ALK重排率为1.56%,低于非宣威地区患者(5.31%, P<0.001);宣威地区未检出HER-2突变患者。无吸烟史患者EGFR突变率为51.10%,高于有吸烟史患者(29.70%, P<0.001);无吸烟史患者ALK重排率为5.35%,也高于有吸烟史患者(3.16%, P<0.001);无吸烟史患者RAS突变率为9.34%,低于有吸烟史患者(14.63%, P=0.008)。 结论:云贵高原地区NSCLC驱动基因表达的阳性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其中EGFR、RAS突变率与国内平均水平相近,ROS1、ALK和RET基因重排率以及BRAF、HER-2和MET基因突变率略低于全国平均水平。EGFR、RAS、ALK基因在云贵高原地区NSCLC患者中阳性率较高,且具有不同的人口学特征和临床特征,在选择靶向治疗人群中具有重要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云贵高原少数民族罕见冠状动脉瘘1例
编辑人员丨4天前
44岁男性患者,因饱餐后胸闷发作频繁,诊断为冠状动脉瘘,经全麻体外循环下冠状动脉瘘修补术治疗后效果良好。冠状动脉瘘是一种少见的心脏畸形,单支冠状动脉瘘比较常见,双支冠状动脉瘘比较罕见;而前降支和回旋支共干瘘入右心室流出道同时合并巨大瘤样冠状动脉瘘更为罕见。本例是生活在云贵高原的少数民族,独特的地域、生活习惯以及复杂的病变为诊治过程提供了一些思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4天前
-
气候变化下中国潜在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动态
编辑人员丨2024/7/13
陆地生态系统固碳是减缓大气CO2浓度升高的重要途径,了解气候变化下潜在自然植被生态系统碳储量(ECS)有利于区域土地管理政策的制定.该研究基于遗传算法对LPJ-GUESS模型的敏感参数进行校准,使用降尺度的气候数据驱动模型,结合Mann-Kendall趋势检验、Sen's斜率估计方法和偏相关分析法,分析2001-2100年中国ECS的时空格局、趋势变化特征及气候主导因子.结果表明:1)校准后的LPJ-GUESS模型模拟ECS的纳什效率系数和皮尔逊相关系数分别为0,751、0,901,表明LPJ-GUESS模型可以较好地模拟中国ECS.2)2001-2020年,中国潜在自然植被ECS由东南向西北递减,总量为156.06 Pg,其中植被、凋落物、土壤碳储量分别占34.2%、1.9%、63.8%.相比于2001-2020年,2081-2100年ECS具有相似的空间分布,ECS总量预计增加0.51-11.16 Pg;2001-2020年和2021-2100年,中国潜在自然植被ECS的增加速率分别为8.5 g·m-2·a-1、3.7-21.0 g·m-2·a-1.3)2021-2100年中国东南部、内蒙古高原、青藏高原等地区ECS显著增加(37-44g·m-2·a-1),云贵高原南部、两广丘陵等地区ECS显著减少(45-72g·n1-2·a-1).4)不同区域的气候主导因子不同:气温在中国西北地区主导ECS变化;受区域干旱程度影响,ECS与降水量的相关性由东南向西北递增;辐射在高纬度、高海拔地区主导ECS变化;在中国47.9%-56.1%的区域CO2浓度主导ECS变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
覆盖材料对云贵高原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特征以及柑橘品质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4/6/1
采用田间试验,研究了玉米秸秆覆盖(JF)、白色地膜覆盖(BF)、黑色地膜覆盖(HM)和园艺地布覆盖(YD),以及清耕作为对照(CK)对云贵高原柑橘园土壤理化性质、细菌群落特征及柑橘品质的影响.结果表明,与CK相比,不同覆盖处理下柑橘产量、单果重、果汁率、可食率、维生素C含量和可溶性固形物等指标均提高,可滴定酸含量则有所降低,进而提高了固酸比,其中以JF处理效果最显著.BF、HM和YD处理降低了土壤pH值,JF处理则相反,不同覆盖处理均能提高土壤温度、含水量、有机质和养分含量,JF处理对土壤有机质、全氮、全磷、全钾、有效磷和速效钾含量的提升作用最明显,BF处理下土壤温度最高.JF、HM和YD处理均能显著提高Chao1指数和Observed species指数,而BF处理则相反.在门水平上,覆盖提高了有益菌放线菌门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致病菌拟杆菌门的相对丰度;在属水平上,覆盖提高了有益菌热酸菌属、朱氏杆菌属、Babeliales、红杆菌属和脱氯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降低了致病菌Saccharimonadales、成对杆菌属、金黄色杆菌属、芽孢八叠球菌属和丛毛单胞菌属的相对丰度.此外,覆盖还使土壤细菌共生网络变得简单而稳定.冗余分析结果表明,土壤全氮和细菌群落红杆菌属是提升柑橘产量和品质的关键因子,其解释率分别为45.67%和39.40%.方差分解分析结果表明,土壤理化性质和细菌群落的共同作用对柑橘产量和品质提升的贡献最大,其解释率为45.0%.综上所述,覆盖能有效改善土壤理化性质,提升土壤养分供应水平,优化细菌群落结构,提高柑橘产量和品质,其中,玉米秸秆覆盖可优先作为云贵高原柑橘园土壤的地表覆盖措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1
-
中国海菜花属植物隐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4/13
近20年来,随着分子生物学的兴起,越来越多的证据表明生命之树的各个分支中都存在大量的隐种多样性,占据未被发现的生物多样性的极高比例.准确地评估濒危类群的隐种多样性水平,不仅能更好地理解物种形成在生物多样性式样及过程中的异质性作用,而且也更有利于生物多样性的有效保护及管理.海菜花属(Ottelia)是我国二级重点保护植物,为泛热带水生植物类群,我国云贵高原及其邻近区域为该属重要的物种多样性中心之一.由于该属具有高度的表型可塑性,缺少明确的鉴别特征,致使其属下分类一直未能很好解决,这极大限制了相关保护措施的制定.因此,本研究在对我国海菜花属植物广泛采样的基础上,利用多位点联合贝叶斯方法对其进行物种划分研究.结果表明:我国海菜花属植物至少包括14种,分子证据支持将海菜花种下3个变种提升为种,同时海菜花(O.acuminata)和靖西海菜花(O.jingxiensis)内存在隐种现象.喀斯特地区的异质性生境及西南地区水系间的地理隔离可能是我国海菜花属特有类群快速分化的主要原因.基于本研究结果,我们建议将各分类群(包括存疑类群)分别作为独立单元就地保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13
-
云南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蚂蚁物种多样性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哀牢山地处青藏高原、横断山地和云贵高原三大自然地理区域的结合部,在这样一个特殊的地理气候区域内栖息着怎样的蚂蚁群落?不同海拔高度引起的气候条件差异导致蚂蚁群落结构和多样性产生了怎样的差异?为了揭示这一科学问题,本文采用样带法、样地调查法和多样性指标法研究了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的蚂蚁物种多样性.在哀牢山国家级自然保护区东坡垂直带记录蚂蚁7亚科47属150种,喜马毛蚁(Lasius himalayanus)是蚂蚁群落的优势种,同时发现常见种2个,较常见种20个,较稀有种55个,稀有种72个,稀有种占了物种总数的48.00%.东坡4个垂直带蚂蚁群落的Shannon-Wiener多样性指数顺序为:中南段>北段>中北段>南段.相关性分析显示蚂蚁的物种数和多样性指数与海拔存在显著负相关性,物种数、个体密度和多样性指数与乔木郁闭度存在显著负相关性.蚂蚁群落在海拔梯度间表现出高度的不相似性和强烈的更替模式,不同垂直带间的蚂蚁群落同样表现出高度的不相似性和强烈的更替格局.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东坡各垂直带蚂蚁物种数、个体密度、多样性指数总体上随海拔升高而降低,主要受海拔和气温因素制约;这些指标普遍出现多域效应现象,有时出现中域效应现象,说明不同海拔高度上栖息着适应了不同气候类型的物种聚集群,同时受到人类干扰和干热河谷气候的影响.哀牢山自然保护区东坡蚂蚁物种丰富度低于西坡,主要受湿度因素影响.从相似性系数看,栖息于保护区不同生境的蚂蚁群落间分化明显,具有不同的生态功能和保护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分布、结构与植物多样性特征
编辑人员丨2024/3/23
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是集中分布于云贵高原和滇西山地同海拔地段、发育于亚热带半湿润季风气候下的一类森林植被.该植被类型在《中国植被》(吴征镒,1980)和《中国植被志》(郭柯等,2020)中均没有被单独列出,而在《云南植被》(吴征镒和朱彦丞,1987)和《云南生态系统名录》(高正文等,2020)中,均被命名为"半湿润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在《中国常绿阔叶林:分类、生态、保育》中被划为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型下的"西部典型常绿阔叶林植被亚型"(宋永昌,2013).这一植被类型被认为是云贵高原的水平地带性植被,为中国所特有(Zhu et al,2019).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23
-
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老年肌少症患病率及危险因素的横断面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4/1/6
背景:目前中国关于肌少症的流行病学研究资料集中在部分省会城市和发达地区,而云贵高原地区老年人肌少症的研究则刚起步,对肌少症的发生发展机制、影响因素和防治方法的认识还存在不足.目的:基于2019年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AWGS2019)对世居云贵高原地区老年人进行肌少症筛查和发病风险评估,分析云贵高原部分地区老年人肌少症的患病率及风险因素.方法:在贵州省六盘水市和云南省昆明市招募老年研究对象1 327名(男性 650名,女性677名),采用亚洲肌少症工作组标准(AWGS2019)评估筛查肌少症并采集受试者的社会人口学特征、临床资料和体力活动水平等资料,采用单因素分析筛查肌少症的可能影响因素,其中计数资料组间比较采用χ2检验、计量资料组间比较采用t检验,将通过单因素筛查的指标纳入二元logistic回归模型,评估肌少症的危险因素,并计算优势比和95%置信度区间.结果与结论:①云贵高原地区老年人肌少症检出率为14.62%(男性12.73%,女性16.49%);②年龄增长(OR=1.158,95%CI:1.133-1.185)、女性(OR=2.416,95%CI:1.629-3.586)、空腹血糖≥7.0 mmol/L(OR=1.653,95%CI:1.071-2.551)、吸烟(OR=1.595,95%CI:1.043-2.438)和低体力活动水平(OR=1.778,95%CI:1.154-2.737)均是肌少症的独立危险因素,而体质量指数则是肌少症的保护因素(OR=0.708,95%CI:0.583-0.859);③结果表明,年龄增长、女性、空腹血糖≥7.0 mmol/L、吸烟和低体力活动水平均增加了肌少症的患病风险,而体质量指数的增加则可以降低肌少症的患病风险,提示老年人(尤其是女性)在增龄过程中除了保持健康生活方式外,还应该尝试维持一个略高的体质量指数水平,以降低增龄过程中罹患肌少症的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1/6
-
1990-2018年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功能时空格局与演变
编辑人员丨2023/8/19
探明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服务格局演变对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保护和管理具有重要意义.采用水量平衡模型,探明1990-2018年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分布特征,从全国、分区和栅格3个尺度揭示中国水源涵养演变规律.结果表明:(1)中国生态系统水源涵养时空异质性显著,整体南高北低、东高西低.不同植被水源涵养服务差异显著,以常绿阔叶林最高,草地最低.(2)中国水源涵养服务随高程升高呈阶梯式下降,随坡度变化因坡度梯度而不同,平坡区随坡度升高而升高,缓坡一陡坡区随坡度升高而降低.(3)中国多年平均水源涵养量为1.54× 1012 m3/a,以热带-亚热带季风区为主导,约占总量的77.9%.水源涵养服务演变全国尺度显著下降,分区尺度仅温带大陆气候区显著下降.(4)栅格尺度仅16.0%栅格变化显著,主要为极显著降低和显著降低,约占栅格总数的7.61%和5.30%,主要分布于藏东南、云贵高原西部、冀东北、浑善达克沙地、天山东麓和台湾省等地,它们是中国水源涵养保护与建设的重点区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
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
编辑人员丨2023/8/19
黑颈鹤(Grus nigricollis)是我国国家一级重点保护野生动物,被IUCN列为近危(NT)物种.黑颈鹤越冬种群主要分布在中国云南省东北部和西北部、贵州省西北部以及西藏自治区中南部,还有少部分分布于不丹.对黑颈鹤这一高原鹤类的越冬分布与数量展开调查,有助于了解该物种的种群数量变化趋势.为掌握全球黑颈鹤越冬种群分布与数量现状,我们于2022年1月至3月初在中国新疆、西藏、云南、贵州以及不丹,基于历史分布位点与当地居民观测记录,采用直接计数法对黑颈鹤越冬分布及种群数量开展调查.结果表明:(1)青藏高原黑颈鹤越冬种群数量为11,812-11,895只,云贵高原为5,577-5,715只,综上目前全球黑颈鹤总数约为17,389-17,610只,较2020年中国同步调查数据与不丹调查数据的总和增加了 11.81%-13.23%;(2)新疆且末县吐拉牧场为新发现的黑颈鹤越冬地,这一发现将黑颈鹤越冬地的北限从30°N拓展至37°N.基于本次调查及以往文献,我们建议将黑颈鹤西藏越冬种群划分为日喀则越冬种群、拉萨-山南越冬种群和林芝越冬种群.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19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