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褐煤强化产甲烷菌群的群落分析及条件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以白音华褐煤为底物,利用从我国多地煤矿及污水处理厌氧罐中富集-混合-驯化得到的高效混合菌群进行产气,分析其群落组成并优化产气条件.[方法]采用Miseq高通量测序分析混合菌群结构,通过Plackett-Burman (P-B)和Box-Behnken (B-B)试验对褐煤产气影响因素和条件进行筛选和优化.[结果]本源和外源微生物样本混合样品(HN+MD+WT)经驯化后菌群产气效率最高.该样品菌群中细菌群落多样性丰富,以变形菌门的脱硫弧菌属Desulfovibrio (15.07%)、拟杆菌门的屠场杆状菌属Macellibacteroides (14.6%)、厚壁菌门的梭菌属Clostridiaceae (9.77%)、互营菌门的脱硫代硫酸盐弧菌属Dethiosulfovibrio (8.76%)以及热袍菌门Oceanotoga属(8.66%)为主.古菌全部为广古菌门,其群落多样性则较为单一,其中甲烷卵圆形菌属Methanocalculus (80.28%)占据绝对优势.Plackett-Burman (P-B)试验结果表明温度、CoCl2添加量和NiCl2添加量是影响褐煤产气的关键因素;Box-Behnken (B-B)试验结果表明最优产气条件为:温度36℃,CoCl2添加量0.17 g/L,NiCl2添加量0.02 g/L,最优条件下褐煤累计产甲烷量(周期20 d)达到159.33 μmol/g.[结论]经过驯化可以得到高效的产气菌群,优化培养条件可使产气效率明显提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白蚁肠道共生微生物的作用:酵母,一个“隐身”的特别菌群
编辑人员丨2023/8/6
长期以来,白蚁对木质纤维素的降解能力令人惊叹,毫无疑问,其在全球碳循环中扮演着一个十分重要的角色.这一强大功能的实现极大地依赖于一种特别的肠道“消化液(digestome)”,它的构成不仅包括了来自白蚁自身产生的木质纤维素降解酶系统,还来源于独特与多样的肠道共生微生物的贡献(包括了古细菌、细菌、酵母以及其他真核生物),它们的协同作用能有效地将木质纤维素生物质高效转化为乙酸、甲烷、二氧化碳、氢气等物质.然而,到目前为止,我们对这类昆虫的独特肠道生物转化系统的认识还很不深入,特别是针对肠道内的那些各类共生微生物菌群的功能、白蚁与共生微生物间的相互关系、以及潜在的科学与应用价值还无法给予明确的科学解释,更不用说针对其肠道中的共生酵母菌群,一类通常被忽略的独特微生物.近20多年来,越来越多的研究证据表明,白蚁肠道共生酵母在与寄主的关系中表现了不可或缺的重要性与独特功能,已被证明广泛分布于不同白蚁及许多其他昆虫的肠道中.随着近20年来越来越多昆虫肠道共生微生物酵母群被发现和鉴定,他们潜在的功能以及与寄主的共生机制被逐步解析,这些研究结果进一步揭示了“隐身”的昆虫肠道酵母类微生物菌群与寄主的营养、关键生物质转化过程中的重要酶系统、转化过程中的关键中间产物的转化与利用、抵御外源性的重要病原物,甚至对白蚁种群繁衍的远缘交配等方面均可能发挥了重要和不可缺少的作用.本文将试图归纳相关研究的最新进展,系统总结与解析白蚁肠道来源共生酵母的重要科学价值及其在不同领域的潜在应用前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微生物直接电子传递:甲烷代谢古菌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甲烷是重要的温室气体,同时也是广泛的可再生能源.深刻认识甲烷代谢过程中的微观机理可为人类实现甲烷的减排及其作为能源的合理利用打下坚实的理论基础.古菌介导的直接电子传递(DET)作为甲烷代谢的重要途径,已成为近年来环境微生物领域的研究热点.本文对互营氧化产甲烷、电能无机自养产甲烷以及厌氧甲烷氧化3个过程中参与DET的微生物进行综述,并着重阐述它们各自的发生机理.DET既存在于甲烷合成代谢,又涉及厌氧甲烷氧化.前者根据电子来源的不同,可分为微生物种间DET产甲烷和电能无机自养产甲烷两种类型.后者则是甲烷氧化古菌将甲烷氧化产生的电子传递至胞外电子受体.在甲烷合成代谢过程中,产甲烷古菌主要通过互营细菌外膜细胞色素蛋白、菌毛或导电性固体3种方式进行电子的直接吸收.相反,甲烷氧化古菌可通过外膜细胞色素蛋白将电子传递至胞外固体或微生物.今后对于古菌介导的DET研究将集中在甲烷代谢电子传递链的各个组成部分及其与细菌之间的相互作用,以便将DET机制用于实际问题的解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获取有机物厌氧降解产甲烷过程中关键功能类群——互营细菌培养物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互营代谢是微生物之间的重要种间互作关系之一,参与互营代谢的微生物广泛存在于土壤、淡水和海水沉积物、厌氧消化反应器、动物肠道和极端环境中(如地下油藏),在有机物厌氧降解转化为二氧化碳和甲烷的过程中发挥着关键性的作用.研究互营细菌的物质代谢和能量传递的分子机制,对认识缺氧环境中的元素生物地球化学循环具有重要意义,也为解决全球能源危机、缓解气候变暖提供理论指导.但是,互营细菌生长缓慢、对氧气敏感,其分离培养的难度大.本文主要回顾了互营细菌的分离策略及其生理生化特征,展望了互营细菌分离培养的发展趋势,并指出以高通量筛选与定向分离相结合的方法,获得具有特定生理生态学功能的互营细菌,是互营微生物资源和分类学研究的发展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丁酸氧化菌群对抗生素及活性炭协同作用响应
编辑人员丨2023/8/6
本研究构建了以丁酸为唯一碳源的厌氧消化反应器,利用16S rRNA基因测序技术分析氯四环素(Chlortetracycline,CTC)单独抑制及CTC与颗粒活性炭(Granular active carbon,GAC)协同作用下,互营丁酸氧化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动态变化,探究环境胁迫下微生物之间的相互作用及其对CTC及CTC和GAC协同作用的响应.结果表明,原始反应器群落中,已知的互营丁酸氧化菌Syntrophomonas(11.6%)和乙酸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48.5%)分别在细菌和古菌群落中占主导优势.添加40 mg/L和50 mg/L CTC条件下,甲烷产量分别降低40.4% 和49.3%.Syntrophomonas对CTC表现出耐受性,但与其呈正相关联系的细菌(如unclassified Firmicutes和unclassified Comamonadaceae)以及乙酸氧化菌Tepidanaerobacter活性被CTC明显抑制,从而影响丁酸降解率,同时造成代谢产物积累,导致产甲烷量降低.单独添加GAC以及在40 mg/L和50 mg/L CTC抑制下添加GAC,甲烷产量分别降低2.9%、48.5% 和64.7%.共现网络分析结果显示,添加GAC明显增强了Geobacter以及与其呈正相关联系的细菌(Azonexus等)的活性.而产甲烷古菌Methanosaeta和Methanoculleus与Azonexus等大部分细菌呈负相关,因此,添加GAC可能间接影响了产甲烷古菌的活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导电碳颗粒促进污泥厌氧消化及微生物种间电子传递的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添加导电碳颗粒能够促进厌氧消化过程稳定性、底物降解率以及产沼气品质的同步提高.本文总结了以活性炭和生物炭为代表的导电碳颗粒对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影响,探讨了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机理,阐述了导电碳颗粒介导的微生物直接种间电子传递(Direct interspecies electron transfer,DIET)在强化污泥厌氧消化中的作用机制,分析了复杂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DIET互营关系的研究现状,同时对导电碳颗粒的物理化学特性及其对污泥厌氧消化产甲烷的影响进行了分析,最后对未来导电碳颗粒促进城市污泥厌氧消化的研究进行了展望.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产甲烷条件下岩溶湿地沉积物中古菌群落的变化规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背景]桂林会仙湿地位于喀斯特峰丛洼地和峰丛平原的过渡区,主要由岩溶地下河补给,水质呈现富钙偏碱特征,是一处典型的岩溶湿地环境,湿地沉积物以反氧环境为主,独特的环境特征使之成为研究新型反氧微生物的理想场所.氢型产甲烷菌和乙酸型产甲烷菌是环境中有机质反氧降解的重要参与者,但目前会仙湿地产甲烷菌生理生态功能的研究十分有限.[目的]揭示乙酸盐营养型产甲烷条件和氢气营养型产甲烷条件下岩溶湿地环境古菌群落结构的变化规律和产甲烷菌的主要类群,探讨岩溶环境古菌的功能和相互关系.[方法]以会仙岩溶湿地沉积物为研究材料,分别以乙酸盐和氢气为唯一能源物进行富集培养,结合未添加任何能源底物的对照处理,动态监测产甲烷通量,分别构建了 3个共包含 146条古菌 16S rRNA基因全长序列的文库,以及 3个共包含 138条甲基辅酶M还原酶基因 mcrA基因序列的文库,通过构建系统发育树比较分析不同产甲烷底物培养条件下典型岩溶湿地古菌群落的变化规律.[结果]从乙酸型和氢型产甲烷条件培养物顶空气中都检测到了几乎等浓度的甲坑产生,甲烷八叠球菌是 mcrA文库中主要的古菌类群,其中包含了 Methanosarcina属古菌、Zoige Cluster Ⅰ(ZC-Ⅰ)和 ANME-2d Cluster(AD)类群古菌,以及两个相对独立且不包含任何参考序列的分支KT-Ⅰ和KT-Ⅱ,可能代表产甲烷菌的新类群;经过两种产甲坑条件的富集培养后,ZC-Ⅰ 、AD和 KT-Ⅱ 类群古菌的序列数占比有较为显著的增加(45%-155%);深古菌(Bathyarchaeota)是所有古菌16S rRNA基因文库的优势类群,序列占比为 88%-100%,其中 MCG-11亚群最为丰富,占所有深古菌的 84%,并且在乙酸盐产甲烷条件下增加了 17%.[结论]会仙湿地沉积物中蕴涵着丰富的新型古菌序列,沉积物中主要的氢型产甲烷菌和乙酸型产甲烷菌都来自甲烷八叠球菌目,深古菌在岩溶环境和乙酸型产甲烷条件下可能都发挥着重要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典型煤层水微生物产甲烷潜力及其群落结构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5
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海拉尔盆地是我国重要的煤层气产区,其中生物成因煤层气是煤层气的重要来源,但复杂物质转化产甲烷相关微生物群落结构及功能尚不清楚.[目的]研究煤层水中的微生物代谢挥发性脂肪酸产甲烷的生理特征及群落特征.[方法]以内蒙古自治区二连盆地和海拉尔盆地的四口煤层气井水作为接种物,分别添加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厌氧培养;定期监测挥发性脂肪酸降解过程中甲烷和底物的变化趋势,应用高通量测序技术,分析原始煤层气井水及稳定期产甲烷菌液的微生物群落结构.[结果]除海拉尔盆地H303煤层气井微生物不能代谢丙酸外,其他样品均具备代谢乙酸、丙酸和丁酸产生甲烷的能力,其生理生态参数存在显著差异,产甲烷延滞期依次是乙酸<丁酸<丙酸;最大比产甲烷速率和底物转化效率依次是丙酸<乙酸<丁酸.富集培养后,古菌群落结构与煤层气井水的来源显著相关,二连盆地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calculus(相对丰度13.5%-63.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7.9%-51.3%),海拉尔盆地的优势古菌为氢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bacterium (24.3%-57.4%)和复合营养型产甲烷古菌Methanosarcina(29.6%-66.5%);细菌群落则与底物类型显著相关,硫酸盐还原菌Desulfovibrio (12.0%-41.0%)、互营丙酸氧化菌Syntrophobacter (39.6%-75.5%)和互营丁酸菌Syntrophomonas (8.5%-21.9%)分别在乙酸钠、丙酸钠和丁酸钠处理组显著富集.[结论]煤层气井水微生物可降解挥发性脂肪酸(乙酸、丙酸和丁酸)并具有产甲烷潜力;乙酸可能被古菌直接代谢产甲烷,而丙酸和丁酸通过互营细菌和产甲烷古菌代谢产甲烷.Desulfovibrio、Syntrophobacter和Syntrophomonas分别在乙酸、丙酸和丁酸代谢过程中发挥了重要作用.这些结果为煤层气生物强化开采提供了一定的微生物资源基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污水/城市污泥中抗生素对厌氧消化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污水处理厂的现有工艺主要针对化学需氧量(COD)和氮/磷的处理,忽视了对抗生素的去除,导致污水厂出水及污泥中抗生素含量较高.厌氧消化是污水及城市污泥资源化的常用手段,但容易受残留抗生素的影响.从抗生素的残留情况、抗生素对生物气/甲烷产量及挥发性脂肪酸代谢过程的影响、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以及去除抗生素抑制的方法4个方面,综述污水/城市污泥中抗生素对厌氧消化体系影响的研究进展.研究表明,大多数抗生素会抑制生物气/甲烷产量并造成挥发性脂肪酸累积;水解酸化菌大多对抗生素不敏感,但互营有机酸氧化菌的活性容易受抗生素抑制;与氢营养型产甲烷菌相比,乙酸营养型产甲烷菌更容易受抗生素影响;预处理(热水解、臭氧氧化、碱处理)及添加外源介质(零价铁、活性炭等)等手段可以在一定程度上缓解抗生素对厌氧消化的抑制作用.未来应在属/种水平上深入探讨单一及联合抗生素对微生物群落结构的影响,并进一步开发削减抗生素和抗生素抗性基因的厌氧消化工艺,以加速实现污水/城市污泥的资源化进程并降低抗性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碳基材料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效率和微生物群落的影响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5
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是一种可回收再生能源的生物处理技术,目前运行中主要存在系统稳定性差和效率低等问题,添加碳基材料能够提高餐厨垃圾厌氧消化效率并对系统运行产生积极影响.从甲烷产生和微生物群落变化两方面,综述碳基材料(生物炭、活性炭、碳布等)作为添加剂对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系统的影响.其主要影响机理为(1)厌氧消化系统稳定性;(2)种间直接电子传递(DlET);(3)微生物群落.已有研究表明,碳基材料可促进餐厨垃圾厌氧消化产甲烷效率,提升甲烷产量1.1%-1 685%,缩短产甲烷迟滞期27.5%-95.7%.此外,碳基材料添加会引起厌氧消化系统中细菌和古菌群落结构变化,碳基材料通过选择性地富集功能微生物,促进微生物间互营代谢,进而影响系统稳定性和产甲烷效率.提出未来在餐厨垃圾厌氧消化的研究中,应着重关注碳基材料在连续运行系统中的分离与回收方法,优化不同厌氧消化条件下碳基材料的添加策略,通过代谢组学分析探究碳基材料对厌氧消化体系中微生物的作用机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