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封面说明
编辑人员丨2024/8/10
封面图片由成都理工大学地理与规划学院石松林副教授2020年8月21日拍摄于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稻城县亚丁国家级自然保护区洛绒牛场(28°24'N,100°23'E).保护区地处青藏高原东部,横断山脉中段,发育了高山、极高山、高山峡谷、冰川宽谷、现代冰川等不同的地貌类型,主要由仙乃日、央迈勇、夏诺多吉三座雪山和周围的高山河流、湖泊、森林、灌丛、草甸等景观组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8/10
-
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分布格局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2024/4/27
土壤微生物是陆地生态系统的重要组成部分,影响着土壤形成和肥力、植物生长和胁迫耐受性、养分周转和碳储存等过程.本研究于山西亚高山鬼箭锦鸡儿灌丛采集了腐殖质层、0~10、10~20、20~40、40~80 cm 土壤样品,探究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组成、多样性以及土壤剖面细菌群落的构建机制.结果表明: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优势细菌门为放线菌门(19%~28%)、绿湾菌门(10%~36%)、酸杆菌门(15%~24%)和变形菌门(9%~25%).芦芽山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α-多样性沿土壤深度的增加而显著降低,并且不同深度土壤细菌群落的β-多样性存在显著差异.土壤pH、含水量和酶活性是影响细菌群落分布格局的主要生态因子.腐殖质层和0~10cm 土层土壤细菌群落具有更复杂的相互作用关系,但整体上鬼箭锦鸡儿灌丛土壤细菌群落以共存作用为主.土壤细菌群落的构建主要以随机过程为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4/27
-
四川省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系统调查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和记录区域内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巴塘县药用植物共有 97 科343 属674 种,其中菊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和唇形科为优势科;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主要为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巴塘县药用植物的地理成分表现出热带区系占优的特征,且有超过 2/3 的药用植物出现在亚高山森林灌丛中药区;重点调查的药用植物共有71 种,均为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有17 个物种属于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结论: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且大多属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建议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研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蕴藏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坡向对川西亚高山土壤酶活性和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研究土壤微生物代谢的资源限制对理解生态系统的功能和过程至关重要.然而,山地生态系统土壤微生物养分限制特征在小尺度,尤其是坡向上的空间分异格局和驱动因素仍不清楚.本研究在具有代表性的川西亚高山理县米亚罗选取了植被类型不同的阳坡(灌丛)和阴坡(森林),在黑水县雅克夏选取了植被类型相同的阳坡和阴坡(灌丛),测定了参与土壤碳氮磷循环的酶活性,通过酶化学计量比量化了微生物的养分限制.结果表明:不同坡向间土壤酶活性及其化学计量比在米亚罗差异显著,而在雅克夏则不显著.米亚罗阳坡土壤碳氮磷获取酶化学计量比为1∶0.96∶0.92,接近于全球尺度上的1∶1∶1,米亚罗阴坡(1∶1.39.∶0.75)和雅克夏不同坡向(1∶1.09∶1.35)则偏离于1∶1∶1.两个地点坡向间矢量长度无显著差异,表明坡向对微生物碳相对限制无显著影响.米亚罗阳坡矢量角度(43.6°)显著高于阴坡(28.7°),微生物主要受氮的相对限制,偏最小二乘路径模型显示,矢量角度主要受土壤养分计量比的直接影响.而雅克夏不同坡向间矢量角度介于50.3°~51.4°,且坡向间无显著差异.坡向间植被类型的不同通过土壤性质驱动了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变异,为预测土壤酶活性及微生物养分限制的空间格局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2/30
-
中国阿尔泰山西部表土花粉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阿尔泰山是个完整的自然地域综合体,自然地理要素垂直地带性分异显著,对花粉搬运、沉积、保存有较大影响.根据对中国阿尔泰山西部53个表土样品花粉谱特征分析,基于植物群落样方物种调查结果,运用聚类分析和主成分分析方法,探讨了该区域表土花粉与现代植被分布的对应关系.研究表明(1)阿尔泰山西部表土花粉组合与现代植被分布基本一致,各植被带均存在特有的花粉组合,荒漠草原带蒿属—藜科—禾本科—麻黄属组合优势明显,草原灌丛带以禾本科—蒿属—蔷薇科—藜科组合为主,山地森林带表现为云杉属(或云杉属+冷杉属)—桦木属—蔷薇科—禾本科—莎草科组合,亚高山灌丛带以桦木属—禾本科—柳属—莎草科组合为主,高山草甸带表现为唇形科—禾本科—桦木属—蔷薇科—莎草科组合.聚类分析可将各植被带准确鉴别开,主成分分析表明湿度是影响其分布的主导因素.(2)云杉属、冷杉属、蔷薇科、桦木属、柳属、豆科、麻黄属、禾本科、蒿属、藜科、菊科、唇形科、莎草科、唐松草属含量高、变化幅度大,为该区域主要的表土花粉类型.其中,云杉属、桦木属代表性较好,禾本科、冷杉属、莎草科代表性较低,藜科、蒿属具超代表性.花粉含量高低除自身因素外,某些科(属)还可能与保存条件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特点和代表性
编辑人员丨2023/8/6
充分认识并掌握我国自然遗产地山地植被垂直带谱代表性, 对正确评估自然遗产地的价值进而制定相关保护管理政策具有重要的科学意义和现实意义.该研究基于群落调查数据、全球1 km2土地利用数据, 通过对比分析、空间分析等方法, 从植被垂直带谱的地带性、完整性及不同垂直带群落物种更替等角度, 分析论证了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植被垂直带谱的代表性.结果显示: 神农架自然遗产地从低海拔到高海拔依次发育有常绿阔叶林带(遗产地南坡)、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带、落叶阔叶林带、针阔混交林带、针叶林带及亚高山灌丛和草甸带, 其北坡保存的地带性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是北半球常绿落叶阔叶混交林生态系统的最典型代表.神农架自然遗产地拥有的植被垂直带谱是"全球生物地理区划"中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最完整的植被垂直带谱, 在东方落叶林生物地理省具有唯一性和代表性, 在较小的水平距离范围内浓缩了中亚热带、北亚热带、暖温带、温带和寒温带等生态系统特征, 成为研究全球气候变化下山地生态系统垂直分异规律及其生态学过程的杰出范例, 具有突出的世界自然遗产价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季风对亚洲热带植物分布格局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亚洲是全球季风气候最典型的区域,也是热带植物分布距离赤道最远的地区.揭示季风对热带植物迁移与进化的影响规律,有利于深入认识东亚植被分布和生物多样性形成与维持机制.亚洲地区夏季盛行东亚季风、南亚季风和西北太平洋季风.历史上,季风盛行的时间与早期被子植物在东南亚群岛、华夏古陆起源的时间大致吻合,季风可能促进了被子植物的快速分化与扩散.季风是热带植物得以向北扩散到我国滇黔桂交界区和雅鲁藏布江河谷的根本原因,并导致了热带季节性雨林、热带季雨林、干旱河谷稀树灌丛或草原、海南岛西部滨海稀树草原等特殊植被的形成.亚洲的三大夏季风在高山纵横、大河奔流和石灰岩地貌密布的中国西南与中南半岛一带交汇、叠加,使之成为一些典型热带类群的物种多样与特有种分布中心.这可能是中国-缅甸生物多样性热点地区形成与维持的一个重要原因.随着全球气候变暖,季风可能促进热带植物的进一步北迁,增加中国南方植物区系的热带植物成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高寒草毡层基本属性与固碳能力沿水分和海拔梯度的变化
编辑人员丨2023/8/6
高寒草毡层是高原寒区自然植被下形成的松软而坚韧且耐搬运的表土层,认识其生态功能是促进草牧业生产休养保护和工程施工主动利用的前提.通过对青藏高原东部若尔盖高原植被的广泛调查,在布设沼泽、退化沼泽、沼泽化草甸、湿草甸、干草甸和退化草甸水分梯度群落样地,以及亚高山草甸、亚高山灌丛草甸、高山灌丛草甸和高山草甸海拔梯度群落样地的基础上,通过对不同类型群落样地草毡层容重、土壤颗粒组成和土壤有机碳(S0C)含量的测定分析,比较了水分和海拔梯度下草毡层固碳能力.结果表明,草毡层厚度平均为30cm,沼泽湿地草毡层容重最小,SOC含量在300g/kg以上;退化草甸容重最高,SOC含量显著下降.不同群落草毡层SOC密度在10---24kg C/m2之间,随着土壤水分有效性的降低而降低;高山灌丛草甸草毡层SOC密度比草甸高15%.研究得出,保持草毡层稳定的质量含水量阈值为30%,SOC含量阈值为30g/kg;高寒植被草毡层在沼泽到草甸的退化演替中,容重、紧实度变大,有机碳含量减少,碳密度和碳储量下降;灌丛草甸的固碳能力大于草甸,但灌丛草甸的生产功能降低;保持可持续发展的草地生产能力,维护固碳生态功能,需要防止草毡层退化,抑制草甸向灌丛草甸演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川西次生灌丛和不同类型人工林对土壤养分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8/6
为评价不同树种造林对土壤养分循环的影响,以落叶阔叶灌丛为对照,比较研究川西亚高山造林恢复28年后4种人工林(连香树Cercidiphyllum japonicum、油松Pinus tabulaeformis、落叶松Larix kaempferi和华山松Pinus armandii)土壤有机质(SOM)、可溶性有机碳(DOC)、可溶性有机氮(DON)及全氮(TN)、全磷(TP)、土壤铵态氮(NH4+-N)和硝态氮(NO3--N)的含量,结合林地凋落物贮量及细根生物量等参数,试图揭示不同人工林土壤养分差异化的影响因素.结果显示:人工造林影响土壤的养分循环,与落叶灌丛林地相比,除连香树样地TP密度及2015年10-20 cm的SOM、TN密度外,落叶人工林土壤养分基本呈下降趋势.除华山松样地的可溶性有机质(DOC、DON)外,油松及华山松人工林土壤地力的退化趋势更甚于落叶人工林样地,其土壤有机质含量、TN、TP密度、可溶性有机质及速效养分均呈不同程度的下降.不同人工林间土壤养分的差异性与不同树种的凋落物、细根、土壤容重及涵水能力差异化有关.综上所述,人工林林分结构单一导致小气候恶化、凋落物分解缓慢是造成土壤养分循环功能下降的重要原因;选择有利于养分循环的阔叶树种营造针阔混交林以改善林分结构和土壤环境条件,可促进土壤养分的循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祁连山亚高山灌丛优势植物水分来源
编辑人员丨2023/8/6
选取祁连山东部亚高山灌丛的6种优势植物:山生柳(Salix oritrepha Schneid)、头花杜鹃(Rhododendron capitatum Maxim)、绣线菊(Spiraea salicifoliaL.)、高山柳(Salix cupularis)、千里香杜鹃(Rhododendron thymifolium Maxim)和金露梅(Potentilla fruticosa Linn),利用稳定同位素技术及多元线性混合模型(Isosource)定量分析典型高寒区植物的水分来源.结果表明:乌鞘岭地区7-8月的大气降水线为δD=7.775δ180+ 12.34(R2=0.871,P<0.001),反映了该地区气温低,湿度大的气候特点;6种优势植物的水分来源主要是降水,其次为0-10cm土壤水,地下水对各种植物水分的贡献率最小;6种优势植物对各水源的利用在不同时段有差异,7月份主要利用降水和浅层土壤水,而8月份各种植物的主要水源均为降水;绣线菊和头花杜鹃利用土壤水分的能力较强,头花杜鹃对地下水的利用率高于其他植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