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四川省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调查及多样性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4/3/30
目的:系统调查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现状,为该区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与可持续开发利用提供科学依据.方法:以全国第四次中药资源普查技术规范为指导,采用样方和样线相结合的方法,实地调查和记录区域内药用植物的相关信息,并进行多样性特征分析.结果:巴塘县药用植物共有 97 科343 属674 种,其中菊科、蔷薇科、毛茛科、豆科和唇形科为优势科;药用植物的生活型以草本为主;药用部位主要为全草类和根及根茎类;巴塘县药用植物的地理成分表现出热带区系占优的特征,且有超过 2/3 的药用植物出现在亚高山森林灌丛中药区;重点调查的药用植物共有71 种,均为2020 年版中国药典收载品种;有17 个物种属于珍稀濒危野生药用植物.结论:巴塘县药用植物资源种类较为丰富,且大多属于野生药用植物资源,建议加强野生药用植物资源保护及合理利用的研究,采取积极的对策和措施提高药用植物资源的蕴藏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3/30
-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脑血管病患病率及分类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调查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不同年龄人群卒中分类,为该地区有针对性防治卒中提供依据.方法 2011年10月至2014年6月采用横断面调查方法,整群、分层抽样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的德格、甘孜、理塘、巴塘、康定5个县居民和农牧民1万名,采用问卷方式收集人口学特征、卒中、高血压病等信息,纳入有效问卷完成者9186名,按年龄段分为18~29、~39、~49、~59、≥60岁5组,每组纳入调查对象分别为2492、2356、2161、943、1234名.卒中分类为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脑梗死、脑出血、蛛网膜下腔出血.组间患病率差异采取χ2检验.结果 9186名调查对象中,男4602名,占50.1%;女4584名,占49.9%.卒中患者174例,患病率为1.89%,由小到大5个年龄组的卒中患病率分别为0.08%(2/2492)、0.68%(16/2356)、1.39%(30/2161)、2.65%(25/943)和8.18%(101/1234),不同年龄段脑血管病患病率差异有统计学意义(χ2=693.72,P<0.01).卒中分类中脑梗死、脑出血、短暂性脑缺血发作、蛛网膜下腔出血所占比例分别为44.2%(77例)、43.7%(76例)、7.5%(13例)、4.6%(8例),以上卒中类型中高血压病患病率分别为77.9%(60/77)、94.7%(72/76)、7/13和5/8.结论 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脑血管病患病高,并且出血性卒中明显高发,其高血压病患病率也最高,提示高血压病是当地出血性卒中高发的重要危险因素,应根据当地卒中发病特点有针对性地做好卒中健康教育工作.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省新龙县鼠疫耶尔森菌差异区段分型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四川省新龙县分离的鼠疫耶尔森菌(鼠疫菌)开展差异区段(DFR)分型研究,为鼠疫研究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选取新龙县和其他5个鼠疫县分离的鼠疫菌16株,按鼠疫菌DFR分型方法,使用23个DFR和pMT1的扩增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采用BioNumerics 6.6软件进行分型,确定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结果 石渠县鼠疫菌菌株聚为第1类,为Genomovar14型;新龙县鼠疫菌DFR基因型与德格、巴塘、理塘、雅江县相同,聚为第2类,均为Genomovar05型.结论 新龙县分离到的鼠疫菌基因型为Genomovar05型,新龙县鼠疫自然疫源地属于青藏高原喜马拉雅旱獭鼠疫自然疫源地的一部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CRISPR基因分型及地区分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对四川省鼠疫耶尔森菌(Yersinia pestis)做规律成簇的间隔短回文重复序列(Clustered regularly interspaced short palindromic repeats CRSIPR)基因分型和地区分布研究,为四川鼠疫防治提供科学依据.方法 对132株鼠疫菌培养和提取核酸,应用3对CRISPR引物对被试菌株DNA进行PCR扩增、测序和分析,确定四川省鼠疫菌的CRSIPR基因型.结果 132株鼠疫菌共发现17种spacer,包括YPa 9种、YPb 5种、YPc 3种,新发现的1种space阵列.所有鼠疫菌株被分为2个CRISPR基因簇(Cc3',Ca7),3个基因型(37'型、22型和sc01型).其中石渠县青海田鼠型菌株基因型为37'型,石渠县人间鼠疫的菌株为22型,德格县旱獭型菌株基因型为22型,巴塘县、理塘县、雅江县和新龙县旱獭菌株基因型为sc01型.结论 四川省鼠疫菌菌株具有明显的地区分布特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不同麻醉方式应用于高原藏区产妇无痛分娩的比较研究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不同麻醉方式在高原地区产妇无痛分娩中的应用.方法:选取在2016年12月至2018年2月在巴塘县人民医院住院分娩的产妇92例,随机分为对照组(29例,未实行分娩镇痛)、观察A组(31例,连续硬膜外麻醉)、观察B组(32例,腰硬联合麻醉),对各组产妇VAS评分、产程、分娩方式、母婴并发症和不良反应进行比较分析.结果:观察B组VAS评分在镇痛给药后各时间段均显著低于观察A组(P <0.05,P<0.01);观察A、B两组第1产程和总产程时间均极显著低于对照组(P<0.01);与对照组相比,观察A、B两组的阴道顺产率显著提高(均P <0.05),而剖宫产率显著下降(P <0.05,P<0.01);观察A、B两组的新生儿窒息发生率均显著低于对照组(均P <0.05),观察B组的头痛和皮肤瘙痒不良反应的发生率显著高于观察A组(均P<0.05).结论:应用麻醉方式进行分娩镇痛可有效减轻高原地区产妇分娩疼痛、缩短产程时间、提高自然分娩率、降低剖宫产率、减少新生儿窒息的发生.其中腰硬联合麻醉镇痛效果优于连续硬膜外麻醉,但头痛和皮肤瘙痒的发生率较高.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甘孜州318国道鼠疫疫源地施工人员感染风险调查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了解四川省境内318国道沿线疫源地施工人员对鼠疫防控知识的知晓情况,及施工工人居住环境中的鼠群密度以及带菌水平.方法 对理塘、巴塘、雅江3个现鼠疫疫源县境内的318国道沿线疫源地施工队按照行政村分段,并进行系统抽样,再对抽取施工队进行单纯随机抽样,对抽取对象进行面对面调查.结果 对所获动物材料443份进行细菌学检验,分离到鼠疫菌46株,自毙喜马拉雅旱獭体内检出鼠疫菌32株,占全部分菌数的70%;采集到牧犬、藏系绵羊、旱獭等动物血清523份,其中阳性血清38份,最低滴度为1:640,最高滴度为1:40 960;采用不同生境路线法调查旱獭密度,平均旱獭密度0.90只/ha;5 m夹线法共捕鼠56只,总捕获率7.33%;对捕获的197只旱獭进行体蚤梳捡,染蚤率88%,蚤指数4.72,获蚤930只,主要以谢氏山蚤、斧形盖蚤和指形盖蚤为主.调查施工人员335人,平均年龄38 y(最小18y,最大68 y),以男性(83%)、汉族(78%)为主,文化程度主要为初中(142人,42%)和小学(98人,29%).外来务工人员数占全部调查对象的95%,务工时间主要以4个月以上(占全部对象34%)和一个月以内(占全部对象26%)为主;90%调查对象无正规建筑公司推荐或组织,长期以小工程队形式存在,人员配备15~20人.335名调查对象中,知晓鼠疫传播基础知识知的有81人(占全部对象24%);81人中对鼠疫“三报、三不”知晓仅22人,且正确回答率为占全部对象5%;58%调查对象居住方式以帐篷为主,其中地铺占63%,简易床占29%;90%调查对象施工环境主要为高山草甸和高山灌丛.各施工队均未配备医务人员,也无相应伤口消毒、处置医疗用品.81%调查对象午休期间在草场睡觉;71%调查对象在工作结束后洗手;61%调查对象表示在施工期间未从事捕猎行为,并愿意去听相关鼠疫知识的讲解;34%调查对象愿意在发现病死动物后上报,但其中94%的人不知道疫情正确上报单位;88%调查对象在工友出现类似鼠疫症状时选择上报施工管理人员.施工负责人在工人出现疑似鼠疫症状时,10人中有3人选择报告疾控中心,余表示让工人自行前往卫生院进行医治.结论 甘孜州318国道沿线施工人员鼠疫知晓率低,工作环境危险度大,人员个人防护不到位,且人员流动性大,发生人间鼠疫感染风险大,远距离传播风险高.建议相关部门加大施工人员鼠疫防护知识宣传及监测,防治人间鼠疫发生.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龙蜥属Diploderma(爬行纲Reptilia:鬣蜥科Agamidae)部分物种的分类及分布记录修订
编辑人员丨2023/8/6
尽管学者近期在中国龙蜥属Diploderma分类研究上取得了连续进展,我国龙蜥属物种的分布资料中仍有大量的存疑记录,例如多种龙蜥同域分布、记录分布点远离其余已知分布区、记录点与模式产地处于完全不同的生物地理区系等.本文结合形态及分子数据,对龙蜥属部分存疑记录进行了修订.确定了先前报道的云南省、西藏自治区、四川省、甘肃省及湖北省的草绿龙蜥Diploderma flaviceps记录为同属其他物种的误记;其中,四川省北部及甘肃省南部报道的草绿龙蜥为米仓山龙蜥D.micangshanense的误定,云南省中西部的草绿龙蜥为沙坝龙蜥D.chapaense的误定,西藏自治区与湖北省的草绿龙蜥分别为巴塘龙蜥D.batangense及米仓山龙蜥的误定,以上两地的巴塘龙蜥与米仓山龙蜥则分别代表西藏自治区和湖北省的省级爬行动物新记录.此外,确认了昆明龙蜥D.varcoae分布于云南省西双版纳的报道为地点信息的误记,实际标本采于云南省大理市鸡足山.确定了云南省景东彝族自治县先前记录的云南龙蜥D.yunnanense实际为沙坝龙蜥的误定,并拓展了早先认为是狭域分布的沙坝龙蜥的分布范围,将其分布区向西北方向扩大至云南省中西部.最后,更新了我国已知龙蜥属物种的分布及相关文献,并讨论了我国自然历史博物馆在更新物种分类及分布信息上的滞后及其对后续研究及物种保育的负面影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肠道EB病毒相关淋巴组织增殖性疾病误诊为肠结核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5
临床资料患者,男,22岁,因“间断腹痛、腹泻5个月,发热2个月,加重20 d”于2019年5月14日入院.患者5个月前出现腹痛、腹泻,初呈钝痛、绞痛性质,尚可忍受,每日解褐色水样便约5次,持续4~5d后能自行缓解.伴潮热、盗汗、纳差、乏力,未监测体温.症状反复,未予重视.2个月前出现发热,体温最高达40℃,伴畏寒,腹痛、腹泻加重,于当地医院住院治疗,考虑“肠结核”,予以经验性抗结核治疗(异烟肼0.3 g/d,利福平0.45 g/d,乙胺丁醇0.75 g/d,吡嗪酰胺1.5 g/d),症状缓解后出院.20 d前,上述症状加重,体温最高达42℃,发热以夜间为主,腹痛、腹泻明显,解淡红色水样便,于外院住院治疗,肝功能示:丙氨酸转氨酶295 U/L,门冬氨酸转氨酶78 U/L;胃肠镜检查示:慢性非萎缩性胃炎,末段回肠充血,结直肠多发溃疡,病检提示中降结肠可见肉芽肿组织,符合溃疡表现.予以HL2E方案(异烟肼0.3 g/d,利福喷丁0.45 g q2w,乙胺丁醇0.75 g/d)抗结核及对症治疗,症状无缓解.为进一步诊治经急诊收住结核科.患者务农,长期居住于四川甘孜州巴塘县,否认肝炎及其他传染病史,否认过敏及手术史,家族史、个人史无特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基于MaxEnt模型的川西高原松茸气候生态适宜性与潜在分布
编辑人员丨2023/8/5
通过野外实地调查,结合文献中松茸分布数据,采用生态位因子分析和最大熵模型对川西高原松茸的分布规律及适生区范围进行模拟和验证,分析气候因子与动态分布之间的关系,预测未来松茸适生区的变化.结果表明:模型训练集和验证集曲线下面积(AUC)值均>0.90,模型预测结果极准确.影响松茸潜在分布的环境变量主要有最冷月最低温度、最冷季雨量、气温年温差等气候因子和土壤类型,累计贡献率达90.3%.松茸适宜分布区的生态位参数为:最冷月最低温度-18.5~-5.4℃、最冷季雨量15.7 mm以下、气温年温差39.5~45℃、土壤类型为半淋溶土(包括燥红土、褐土、灰褐土、黑土和灰色森林土).川西高原松茸的适生区分布在高原西南部、南部、中部、东部的海拔1900~3600 m地区.雅江、乡城、康定、九龙、稻城、理塘、巴塘、丹巴、马尔康、小金、金川、理县、茂县等县(市)的部分乡镇松茸适生指数较高,得荣、道孚、新龙、炉霍、白玉、泸定、壤塘、汶川、黑水、九寨沟等县(市)的部分乡镇有松茸中、低适生区存在.适生区破碎分散,依河流和山脉走向呈片状或枝状不连续分布,中适生区与高适生区相连,低适生区是高、中适生区的延伸.未来气候变化对川西高原松茸生长有利,气候适生区总体呈增加趋势,低海拔岷江流域受影响程度高于高海拔地区.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棘球绦虫感染调查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调查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种群动态及其棘球蚴感染情况.方法 2018年5、8月和10月,在青海省玉树市巴塘乡和隆宝镇牧场布置鼠夹捕捉啮齿类动物,测量捕获的动物体质量和头体长并根据形态学进行种类鉴定.提取动物肝脏组织和病灶组织DNA,PCR扩增棘球绦虫线粒体cox1基因进行虫种鉴定,PCR检测阳性组织样本进行病理观察.计算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基于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构建系统进化树.结果 累计捕获小型啮齿类动物285只,其中高原鼠兔143只(50.2%)、青海田鼠141只(49.5%)、高原松田鼠1只(0.3%),高原鼠兔和田鼠在栖息地选择上表现出明显分离.青海田鼠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正相关(r=0.350,P=0.264),在8月达到最高水平;高原鼠兔数量与植被覆盖度呈负相关(r=-0.371,P=0.235),在8月活动频率最低、5月活动频率最高.高原鼠兔雌雄性别比例为1∶0.96,田鼠雌雄性别比例为0.82∶1;高原鼠兔体质量(r=0.519,P<0.01)和头体长(r=0.578,P<0.01)随月份呈逐渐增大趋势,田鼠体质量(r=-0.401,P<0.01)和头体长(r=-0.570,P<0.01)随月份呈逐渐下降趋势;田鼠中未发现棘球绦虫感染,高原鼠兔石渠棘球绦虫感染率为2.1%.系统进化树显示,青海省玉树市石渠棘球绦虫和四川省甘孜藏族自治州石渠县境内发现的石渠棘球绦虫cox1基因序列一致.结论 青海省玉树市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主要为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高原鼠兔和青海田鼠分别在5月和8月达到最大种群数量;随着玉树市棘球蚴病防治措施的有效实施,人群定居点周围小型啮齿类动物棘球蚴感染率处于较低水平,但仍然存在棘球蚴病传播风险.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