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雷帕霉素靶蛋白在镧致子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雷帕霉素靶蛋白(mTOR)在镧致子代大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损伤中的作用及对仔鼠大脑发育和学习记忆的影响。方法:选择成年雌、雄性Wistar大鼠各32只,按体重采用随机数字表法分为4组,每组16只,雌雄各半。雌鼠分别饮用不同含量的氯化镧溶液[0.0(对照)、2.5、5.0、10.0 g/L],而雄鼠正常饮水。将雌鼠和雄鼠按照1∶1方式入笼进行交配,雌性大鼠自妊娠期开始染镧,其仔鼠染镧至断乳后4周。对4组仔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实验,通过空间探索观察镧对仔鼠学习记忆的影响;取仔鼠大脑皮层,尼氏染色后镜下观察皮质尼氏体数量变化。采用实时荧光定量PCR法测定仔鼠大脑皮层神经细胞mTOR mRNA表达水平;采用蛋白免疫印迹(Western blot)法检测仔鼠皮质神经细胞磷酸化mTOR(p-mTOR)蛋白含量。结果:与对照组[(121.75 ± 11.20)g、(1.43 ± 0.10)%、(0.86 ± 0.08)%]比较,2.5、5.0、10.0 g/L染镧组仔鼠体重明显下降[(110.00 ± 11.59)、(98.88 ± 7.95)、(85.63 ± 7.25)g, P均< 0.05];脑组织系数、皮质系数明显升高[(1.56 ± 0.18)%、(1.66 ± 0.14)%、(1.89 ± 0.16)%,(0.94 ± 0.08)%、(1.01 ± 0.07)%、(1.08 ± 0.09)%, P均< 0.05]。5.0、10.0 g/L染镧组脑重[(1.63 ± 0.05)、(1.61 ± 0.03)g]明显低于对照组和2.5 g/L染镧组[(1.73 ± 0.06)、(1.70 ± 0.06)g, P均< 0.05]。与对照组(53.25 ± 9.93)比较,各染镧组仔鼠大脑皮质神经细胞尼氏体数量(36.13 ± 3.98、27.50 ± 5.21、13.63 ± 5.93)明显下降( P均< 0.05)。空间探索实验结果显示,与对照组[(5.75 ± 1.98)次、(10.69 ± 2.96)s、(3.75 ± 1.28)次]比较,10.0 g/L染镧组仔鼠穿过目标象限次数[(3.63 ± 1.41)次]、在目标象限停留时间[(5.12 ± 2.09)s]明显降低( P均< 0.05),5.0、10.0 g/L染镧组仔鼠穿过平台次数[(1.88 ± 0.84)、(1.13 ± 1.12)次]明显降低( P均< 0.05)。皮质组织mTOR mRNA(1.00 ± 0.28、0.74 ± 0.19、0.58 ± 0.13、0.45 ± 0.29)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0.69 ± 0.07、0.33 ± 0.06、0.30 ± 0.04、0.17 ± 0.03)组间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F = 8.33、139.12, P均< 0.05)。 结论:镧暴露可损伤皮质神经细胞,影响仔鼠大脑发育。镧通过降低仔鼠大脑mTOR mRNA和p-mTOR蛋白表达水平以及空间探索观察能力,致仔鼠学习记忆能力下降。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母鼠孕期、哺乳期及子代持续高碘对子鼠甲状腺功能、记忆能力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大鼠孕期、哺乳期及其子代持续高碘摄入,对子代大鼠甲状腺功能和学习记忆的影响及可能机制。方法:6 ~ 8周龄Wistar大鼠,体重为220 ~ 240 g,适应性喂养1周后,雌雄以1 ∶ 1交配。孕鼠分为正常碘摄入组(NI)、10倍高碘摄入组(10 HI)以及100倍高碘摄入组(100 HI),通过饮水及饲料摄碘,摄碘量分别为7.5、75.0、750.0 μg/d,每组8只孕鼠,其子代断乳后继续给予不同倍数碘至180 d。利用Morris水迷宫测定子鼠空间学习记忆能力。子鼠颈总动脉取血,分离血清待测,利用酶联免疫吸附试验(ELISA)法测定血清游离三碘甲状腺原氨酸(FT 3)、游离甲状腺素(FT 4)、促甲状腺激素(TSH)水平;提取海马总RNA,实时荧光定量PCR(Real-time qPCR)检测10-11易位甲基胞嘧啶双加氧酶(TET)1、2和3 mRNA表达;共聚焦免疫荧光共定位观察脑组织中甲状腺激素受体β1(TRβ1)和TET 3表达。 结果:与NI组[(4.95 ± 0.53)、(12.62 ± 1.81)pmol/L,(7.70 ± 1.04)mU/L]相比,10 HI和100 HI组血清FT 3、FT 4水平[(4.60 ± 0.49)、(4.62 ± 0.54),(11.67 ± 1.54)、(10.85 ± 1.56)pmol/L]显著降低( P均< 0.05),血清TSH水平[(9.62 ± 0.93)、(9.77 ± 1.28)mU/L]显著升高( P均< 0.05)。与NI组相比,10 HI和100 HI组定位导航实验连续5 d平均逃避潜伏期显著增加( P均< 0.05),第6天空间探索实验显示穿越平台次数显著减少( P均< 0.05);且TET 3在海马组织中的mRNA表达显著下降( P均< 0.05)。免疫荧光结果显示,TRβ1和TET 3在100 HI组子鼠脑血管壁内膜、脑室脉络丛、神经元共定位表达。 结论:母体孕期、哺乳期高碘摄入,子代继续高碘摄入至180 d时出现空间学习记忆能力下降,可能与甲状腺激素改变以及TET 3、TRβ1在脑中的相互作用有关。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孕期慢性应激致大鼠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蛋白质组学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研究大鼠孕期慢性应激致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相关的差异蛋白及信号通路,探讨可能的作用机制。方法:于2019年7至10月,选择80~90日龄SPF级未曾受孕的雌性SD大鼠16只,体重(200±20)g;90~100日龄SPF级雄性SD大鼠12只,体重(220±20)g。适应性饲养1周后随机分组,雌鼠分为对照组和模型组(各8只);雄鼠分为对照交配组(8只)和模型交配组(4只),正常饲养。建立慢性不可预知温和应激(CUMS)模型,连续刺激21 d。应激前1天,第1、7、14、21天对雌鼠进行内眦静脉取血,测定皮质酮含量。利用Morris水迷宫实验检测子鼠的空间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苏木素-伊红和尼氏染色观察子鼠海马组织形态学变化,采用同位素标记相对和绝对定量(iTRAQ)技术对子鼠海马组织进行蛋白质组学相关分析。结果:与对照组比较,模型组雌鼠血浆皮质酮含量明显增高( F=7.717, P<0.05),模型建立成功。与对照子鼠组比较,模型子鼠组逃避潜伏期延长、游泳平均速度降低、跨越平台次数减少、目标象限游程缩短( P<0.05)。模型子鼠组海马组织结构中细胞形态不规则,神经元数量少,尼氏体分布不均匀、体积小、数量少。子鼠组共筛选出5 065个蛋白,差异蛋白共26个( P<0.05),其中上调和下调分别为19、7个。差异蛋白主要参与23种生物学过程、14种细胞组分和9种分子功能。京都基因和基因组百科全书(KEGG)富集分析显示,共富集到57条通路,其中8条信号通路明显富集( P<0.05),可能参与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的信号通路有5条,包括神经活性配体-受体相互作用、cGMP-PKG信号通路、黏附连接、FoxO信号通路和Notch信号通路,主要有酪氨酸蛋白激酶受体、α2A肾上腺素能受体、cGMP依赖性蛋白激酶等差异蛋白可能参与损伤过程。 结论:孕期慢性应激可能导致子代学习记忆能力损伤,蛋白质组学方法所富集的信号通路和筛选的关键差异蛋白可能在损伤过程中起重要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妊娠期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大鼠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目的 通过实验性甲减妊娠大鼠模型的建立,初步探讨妊娠期甲减和药物干预对大鼠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方法 选取SD雌性大鼠20只随机分为对照组(CON组)和甲减组(PTU组),采用丙硫氧嘧啶(PTU)建立甲减模型,电化学发光免疫法检测雌鼠甲状腺激素水平,比较两组指标差异.造模成功后与雄鼠合笼交配,将甲减组孕鼠再随机分为孕期未干预组(Ⅰ组)、孕早期干预组(Ⅱ组)和孕中晚期干预组(Ⅲ组).通过莫里斯水迷宫(MWM)实验测试仔鼠学习记忆能力.通过苏木精伊红染色(HE)、尼氏染色及免疫组化观察仔鼠海马神经元的形态结构、成熟神经元核蛋白(NeuN)和突触相关蛋白(SYN)的表达情况.结果 ①PTU组雌鼠较CON组TSH显著增高、FT4显著减低(P<0.05).②在定位航行试验中,各组仔鼠到达平台的躲避潜伏期均表现逐渐缩短.第5天,Ⅰ组仔鼠到达平台的潜伏期较CON、Ⅱ、Ⅲ组明显延长(P<0.05);Ⅱ、Ⅲ组与CON组变化不大(P>0.05).③空间探索阶段Ⅱ组仔鼠的滞留时间与Ⅰ组相比有明显差异(P<0.05);Ⅰ组的仔鼠穿越平台次数与CON、Ⅱ、Ⅲ组有明显差异(P<0.05).④各组仔鼠海马组织HE染色和尼氏染色无明显差异.但与CON组相比,Ⅰ、Ⅱ、Ⅲ组仔鼠海马组织NeuN、SYN蛋白的平均吸光度值均显著降低(P<0.05).结论 甲状腺功能减退对妊娠大鼠子代认知功能及海马神经元发育会产生不良影响,孕期不同阶段干预对子代认知功能的影响不同,干预越早,对认知功能的损伤越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不同光照时长对麋鹿茸生长和繁殖季的溢出效应
编辑人员丨2024/6/22
光周期可影响鹿角脱落和新茸再生,麋(Elaphurus davidianus)冬至解角,冬季持续的光照时长改变对鹿茸生长速度、角形态发育及夏季的繁殖溢出效应尚未见相关报道.依托北京麋鹿苑2018年出生的同父异母雄性麋鹿12头,于2021年11月—2023年3月进行光照时长处理实验,依次分组为:自然光照(对照组)、缩短光照2h、延长光照3h和6h;记录实验麋鹿解角日期,红外测量新茸再生速度,测定脱落的麋角形态参数,并持续追踪记录翌年发情期等级序位、打斗、交配、繁殖绩效等参数.结果显示:持续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提前(8.5±0.4)d、缩短2.93cm(P<0.01,n=3)、减轻9.81g(P<0.01,n=3);延长3h光照(10L∶14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分别较对照组(8L∶16D),推迟(10.5±0.3)d、增长 5.47cm(P<0.01,n=6)、增加 18.64g(P<0.01,n=6);延长 6h 光照(12L∶12D)使麋鹿解角日期、角主干总长度、单角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推迟(13.5±0.6)d、增长10.43cm(P<0.01,n=6)、增加44.31g(P<0.01,n=6).光照时长对麋角切片重量的影响差异极显著(P<0.01,n=6),缩短2h光照(6L∶18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减轻(0.1230±0.0561)g/片;延长光照3h(10L∶14D)、6h(12L∶12D)使麋角切片重量较对照组(8L∶16D)分别增加(0.1200±0.0318)g/片、(0.3133±0.0618)g/片;冬季延长光照可明显增加夏季雄性麋鹿的交配机会和爬跨时长,增加发情持续天数、累积持续时间,增加查验母鹿发情、维护领地和圈群次数,提高交配成功率.综上所述,麋角脱落与光照时长之间密切相关,冬季持续光照时长变化对麋角脱落日期及繁殖产生了溢出效应,其机理仍需进一步研究,结果可为今后开展不同光照对麋角脱落及新茸再生多样化的分子调控机制研究提供理论支撑,可指导鹿科动物鹿茸产量提高、育种、保护与可持续发展.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6/22
-
产卵次数和寄主幼虫龄期对草地贪夜蛾寄生蜂螟蛉盘绒茧蜂生物学特性的影响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评价本地寄生性天敌昆虫螟蛉盘绒茧蜂Cotesia ruficrus对重大入侵农业害虫草地贪夜蛾Spodoptera frugiperda幼虫的寄生潜能.[方法]采用选择性试验研究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的寄生偏好性;采用非选择性试验研究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1,2或3龄幼虫后子代蜂的发育历期、出茧数、羽化率、性比(雌性占比)、成蜂寿命及个体大小;通过直接观察法确定羽化后24 h已交配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产卵次数,测定不同产卵次数对螟蛉盘绒茧蜂子代的发育历期、出茧数、羽化率、性比、成蜂寿命和个体大小的影响;采用小叶碟法测定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结果]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1-3龄幼虫时,寄生率为34%~54%,卵-幼虫历期为8.7~9.9 d,蛹历期为3.9~4.1 d,每头寄主出茧数为19.7~41.2粒,羽化率为84.4%~92.0%,雌性占比为31.5%~38.8%;子代雌成蜂的个体均大于雄成蜂的;寄生草地贪夜蛾1或3龄幼虫时子代雌成蜂的寿命明显长于雄成蜂的.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在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上的产卵次数对子代蜂生物学特性影响显著.随产卵次数增加螟蛉盘绒茧蜂子代雄成蜂寿命缩短,个体变小;与羽化后24 h已交配的螟蛉盘绒茧蜂雌成蜂寄生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1次的相比,寄生3次后,螟蛉盘绒茧蜂子代蜂卵-幼虫历期显著延长了 0.7 d,蛹历期缩短了 0.4 d,每头寄主出茧数显著增加了 25粒,雌性占比显著降低了 58.8%.螟蛉盘绒茧蜂羽化后24 h已交配雌成蜂对草地贪夜蛾2龄幼虫的寄生功能反应为Holling Ⅱ型,日最大寄生量为17.5头,瞬时攻击率为0.043,平均处理时间为1.368.[结论]本研究首次评价了螟蛉盘绒茧蜂对草地贪夜蛾幼虫的寄生潜能,表明该寄生蜂是草地贪夜蛾的有效本地天敌,为进一步利用本地天敌控制入侵害虫提供了技术储备和理论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黄翅绢丝野螟求偶及交配的行为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目的]探明黄翅绢丝野螟Glyphodes caesalis的求偶及交配行为节律,为该虫性信息素提取鉴定、两性通讯机制和群集诱杀技术研究提供理论基础.[方法]统计黄翅绢丝野螟的雌、雄蛹性比,测定成虫在光期和暗期的羽化率,观察其求偶和交配行为;利用等比配对试验测定寄主(菠萝蜜)、成虫日龄和暗期时段对交配率、交配时长和交配次数的影响.[结果]黄翅绢丝野螟雌、雄蛹平均性比为1.06:1,雌蛹占比显著大于雄蛹占比.黄翅绢丝野螟成虫羽化高峰期集中于光暗转换期的前、后2 h,交配仅发生于暗期,寄主(菠萝蜜)的存在对该虫交配有促进作用,有果组交配率为93.33%±2.89%,显著高于无果组(71.67%士14.43%);有果组和无果组交配日龄分别为3-5日龄和3-7日龄;有果组3日龄成虫的交配率为53.33%±11.55%,显著高于无果组(31.67%± 5.77%),两组交配率随日龄增加逐渐降低.有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进入暗期的0-2 h,其中暗期0-0.5 h为交配高峰期,较无果组提前,交配率为36.67%±17.56%;无果组交配时段主要集中在暗期的0-3.5 h,其中暗期1.0-1.5 h为交配高峰期,交配率为16.67%±11.55%.黄翅绢丝野螟雌成虫最多交配2次,雄成虫最多交配4次,但雌、雄成虫的交配比例随交配次数增加而递减;首次交配时间越早其多次交配概率越高,首次交配发生于3日龄的雌、雄成虫分别可进行2次和4次交配,首次交配发生于5日龄后的雌、雄成虫均无多次交配行为.[结论]黄翅绢丝野螟可进行多次交配,寄主菠萝蜜对其交配有促进作用,该虫交配行为具节律性,仅在暗期发生交配,交配高峰期为3-4日龄、大多发生在暗期的0-2 h内.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11/11
-
甲状腺功能减退孕鼠的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Reelin蛋白表达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观察甲状腺功能减退(甲减)孕鼠的仔鼠学习记忆能力及海马Reelin蛋白表达.方法:选取交配成功孕鼠随机分为对照组、甲减组、治疗组,各15只;甲减组和治疗组孕鼠于妊娠第6天(GD6)~GD14时给予含有20 mg/L丙基硫氧嘧啶(PTU)的自来水建立妊娠期甲减模型至仔鼠出生;治疗组在GD15时,皮下注射注射左旋甲状腺激素0.02μg/g;对照组孕鼠喂养正常食物和自来水;所有仔鼠出生后正常喂养至第7天(PN7),每组保留仔鼠30只;分别测量所有GD6、GD15孕鼠体质量和仔鼠PN0体质量,GD15时每组取5只孕鼠测定血清总甲状腺素(TT4)和促甲状腺激素(TSH)值;每组选取15只PN7仔鼠进行Morris水迷宫定位航行和空间探索实验测试仔鼠学习记忆能力,每组15只仔鼠采用免疫组化方法检测海马组织Reelin蛋白的表达情况.结果:甲减组、治疗组孕鼠TT4明显低于对照组,TSH明显高于对照组,提示妊娠期甲减造模成功;GD15时甲减组、治疗组孕鼠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PN0时甲减组、治疗组仔鼠体质量明显低于对照组(P<0.05);仔鼠定位航行实验,同一天甲减组潜伏期明显长于治疗组(P<0.05),甲减组穿越站台次数明显少于治疗组(P<0.05);甲减组PN7仔鼠Reelin蛋白表达明显低于对照组和治疗组,差异有统计学意义(P<0.05).结论:妊娠期甲减影响子代学习记忆能力,其机制可能与妊娠期甲减可降低仔鼠海马Reelin蛋白表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西花蓟马成虫昼间交配习性和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西花蓟马Frankliniella occidentalis是一种毁灭性的世界性入侵害虫,对我国蔬菜和花卉等作物具有重大威胁.为了更好地应用蓟马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监测和防治,本试验在室内对西花蓟马昼间交配习性、雌雄互作和雄成虫聚集信息素释放节律进行研究.[方法]通过单独配对和群体配对两种方法研究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第1,4,8和12小时4个不同时间的交配行为;采用显微摄像系统研究西花蓟马雌雄成虫间4个不同时间的互作节律;采用固相微萃取法和气质联用仪分析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两种组分neryl(S)-2-methylbutanoate和(R)-lavandulyl acetate在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节律.[结果]西花蓟马成虫在光照阶段的4个不同时间内的交配率、交配历期(持续时间)、雌雄互作次数和雄成虫对雌成虫的交配尝试次数均不存在显著差异,说明交配行为和雌雄互作行为不具有明显的节律性.西花蓟马雄成虫聚集信息素具有引诱活性的neryl (S)-2-methylbutano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的释放率不存在显著差异,其释放节律与西花蓟马成虫的交配相关行为相一致.另一种不具有引诱活性的组分(R)-lavandulylacetate在光照阶段的这4个不同时间释放率具有显著差异,呈逐渐增高趋势.[结论]本研究证实了西花蓟马成虫在室内光照条件下交配相关行为不存在明显的节律性,其聚集信息素主要引诱成分neryl (S)-2-methylbutanoate的释放亦无明显的节律性.该结果为进一步研究西花蓟马聚集信息素不同组分的行为调控作用提供了理论依据,同时为合理高效地应用聚集信息素进行西花蓟马田间种群动态监测和防控提供指导.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应用8-OH-DPAT建立早泄大鼠模型方法初探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探讨运用8-羟基-2-(二丙基氨基)四氢萘氢溴酸盐(8-OH-DPAT)腰骶脊髓节段蛛网膜下腔囊内注射建立早泄大鼠模型的可行性及实用性. 方法:选择雄性Wistar大鼠24只,按照1∶1随机分为2组,A组:空白对照组(等量生理盐水);B组:模型组[将8-OH-DPAT溶于10 ml生理盐水中,按0.8 mg/(kg·d),进行腰骶脊髓节段蛛网膜下腔囊内注射,持续4周].雌性Wistar大鼠24只,摘除卵巢后,于合笼前36 h皮下注射苯甲酸雌二醇20μg以诱导雌性大鼠发情.在第2周和第4周时,将雄性大鼠和激素诱导的雌性大鼠合笼,进行交配实验,每次30 min.观察和记录雄性大鼠的交配行为,包括骑跨潜伏期、插入潜伏期、射精潜伏期、骑跨次数、插入次数、射精次数. 结果:药物干预后,B组的射精潜伏期[(502.35±46.72)s]明显低于A组[(712.35 ±36.77)s],骑跨潜伏期[(8.69±2.48)s]明显低于A组[(11.22±3.60)s],骑跨次数[(7.53±1.84)次]明显低于A组[(13.28±0.24)次],插入潜伏期[(12.08±1.39)s]明显低于A组[(22.33 ±2.45)s],射精次数[(4.26±0.89)次]明显高于A组[(2.01±0.48)次],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P均<0.05);插入次数[(6.45±1.89)次]与A组[(7.49±2.21)次]无明显差异(P>0.05). 结论:用8-OH-DPAT腰骶脊髓节段蛛网膜下腔囊内注射,可以较好的建立早泄大鼠模型,该模型对深入研究早泄机制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