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肿瘤性病变临床病理学特征
编辑人员丨5天前
目的:对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MILE)和浸润性复层产生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特征结合文献进行分析。方法:收集空军军医大学西京医院病理科2007年1月至2019年3月16例具有SMILE/ISMC成分的宫颈肿瘤性病变,患者的临床病理资料包括发病年龄、临床表现、组织学类型、肿瘤浸润深度、脉管侵犯和淋巴结转移状态、国际妇产科联盟(FIGO)分期以及随访情况,同时行组织化学阿辛蓝和淀粉酶消化法过碘酸-雪夫(PAS-D)染色,免疫组织化学细胞角蛋白(CK)7、p16、p63、p40、PAX8、MUC6、p53染色,此外结合宫颈腺癌浸润模式分类系统对12例浸润性腺癌成分进行评估。结果:患者平均发病年龄49.7岁(范围33~65岁),大多数患者(13/16)发生阴道出血。SMILE和ISMC形态学分别表现为非浸润性或浸润性复层上皮伴全层细胞,具有不等量的胞质内黏液。5例SMILE成分分别与原位腺癌(1例)、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或浸润性腺癌(3例)共存;13例ISMC成分分别为单一型ISMC(3例)、合并普通型宫颈腺癌(8例)、合并鳞状细胞癌(2例)。所有单一型ISMC均具有脉管侵犯且浸润深度超过10 mm。11例具有ISMC成分的浸润性腺癌均为Pattern C肿瘤,组织学呈弥漫破坏性间质浸润、实性结构或低分化肿瘤。组织化学阿辛蓝和PAS-D染色证实SMILE/ISMC成分(7/7)细胞质内富含酸性和中性黏液。免疫组织化学染色SMILE(4/4)和ISMC(8/8)成分CK7和p16均呈弥漫强阳性表达,p63和p40表达于SMILE(1/3)和ISMC(2/8)成分复层上皮细胞巢的周边细胞或仅少部分细胞,在ISMC成分中,部分瘤细胞MUC6(5/7)阳性表达、PAX8(2/8)局灶阳性表达、p53呈野生型表达模式(4/10)或完全阴性(6/10)。具有随访资料的13例患者目前均存活(平均随访时间50.5个月,范围4~140个月)。结论:SMILE是一种少见、独特的宫颈上皮内病变,ISMC属于与其形态学相似的浸润性病变,具有ISMC成分的肿瘤可能具有较强的侵袭性,充分认识宫颈SMILE和ISMC对临床和病理医师尤为重要。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5天前
-
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一例
编辑人员丨2023/8/6
患者28岁,因性生活后出血1年于2017年3月19日入院.1年前患者出现性生活后阴道少量流血,无腹痛、腰酸等不适.患者月经规律,孕5产2,分别于2007、2016年行剖宫产术分娩.妇科检查:外阴无异常,阴道通畅;子宫颈后唇见约2.0 cm×1.5 cm大小的菜花状肿物,有触血;子宫正常大小,无压痛,双侧宫旁、附件区未扪及明显异常.血清鳞状细胞癌抗原(SCC-Ag)水平为3.8μg/L.液基薄层细胞学检查(TCT)诊断为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行阴道镜检查及子宫颈3、6、9点活检后病理诊断为:(子宫颈)HSIL累及腺体.遂于2017年3月23日行子宫颈锥切术,术后病理检查镜下观:子宫颈弥漫HSIL,累及腺体(图1);部分腺体由复层上皮组成,全层细胞的胞质含有黏液,部分胞质含空泡,部分胞质透明,细胞核拥挤,轻度核异型(图2),可见核分裂象及凋亡小体.免疫组化法检测:HSIL组织中弥漫表达p16、p63蛋白,非典型的产生黏液的细胞中弥漫表达p16蛋白(图3),局灶表达p63蛋白(图4).细胞增殖相关核抗原(Ki-67)指数达90%.原位杂交法检测HPV16、18型阳性.术后病理诊断: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SMILE),合并HSIL并累及腺体,切缘阴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复层产黏液上皮内病变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2023/8/6
WHO(2014)女性生殖系统肿瘤分类中,新增加一种宫颈原位腺癌(AIS)亚型,即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该亚型有独特的病理特点,临床并不常见,处理上应该按照AIS处理.本文将回顾相关文献作一综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6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6
目的 探讨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学特征、诊断、鉴别诊断及预后特点.方法 收集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的临床病理资料,分析其临床病理特征及免疫表型.结果 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患者年龄28 ~ 33岁,平均29.5岁.患者3例因体检发现,3例以不规则出血就诊.5例行细胞学检查阳性,6例行HPV检测均提示高危型感染.显微镜下病变与周围间质边界清晰,腺腔内由复层未成熟圆形、卵圆形细胞核与含黏蛋白的空泡大小不等的上皮细胞混合构成.5例伴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1例伴子宫颈原位腺癌.6例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均表达p16和CEA,不表达ER和vimentin,其中5例p63散在表达,Ki-67增殖指数高,特殊染色PAS、AB-PAS均阳性.2例行全子宫切除,4例行子宫颈锥切.随访6 ~ 40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子宫颈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是一种少见的、发生于年轻女性的特殊类型子宫颈原位腺癌,与高危型HPV密切相关,常伴其他病变.典型的组织病理学表现结合免疫表型可明确诊断,治疗可酌情采用宫颈锥切,需密切随访.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6
-
子宫颈原位腺癌65例临床病理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子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学特征.方法 回顾性分析65例子宫颈AIS的临床表现、HPV类型、细胞学结果、手术方式及术后病理学特征.结果 患者中位年龄38岁,年龄以30~39岁居多;41%患者有阴道流血、白带异常及阴道排液等症状,59%患者无临床表现;HPV感染阳性率为94%,其中主要型别为HPV18型,占46%,HPV16型、45型及其它型别分别占29%、5%和5%,HPV阴性占6%;细胞学结果提示腺上皮异常占32%,49%患者表现为鳞状上皮病变,14%患者未见上皮内病变;子宫颈活检及锥切术后病理结果显示单纯AIS仅为34%,同时合并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占66%,其中产生黏液的复层上皮内病变(stratified mucin-producing intraepi-thelial lesion,SMILE)亚型占14%;49例患者行根治术,术后微浸润癌占8%,浸润性腺癌占12%,未发现淋巴结转移,余16例患者行子宫颈锥切术保守治疗,术后随访3~48个月,未见复发.结论 子宫颈AIS患者发病年龄呈年轻化趋势,细胞学筛查敏感性不高,HPV检测存在一定阴性值,细胞学筛查联合HPV检测可提高阳性检出率,AIS亚型SMILE易误、漏诊.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8例临床病理学分析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宫颈浸润性复层产黏液的癌(ISMC)的临床病理学特点、诊断和鉴别诊断.方法 回顾性分析8例ISMC的临床病理资料和免疫表型,并复习相关文献.结果 8例ISMC的患者年龄为32~68岁,平均年龄46岁,中位年龄43.5岁.2例因体检发现,4例以不规则阴道出血就诊,2例因绝经后阴道出血就诊.8例ISMC患者HPV检测均提示高危型感染.镜下组织病变与周围组织界限清楚,主要特点为实性巢团状,巢团内细胞镶嵌式或叠瓦状排列,其内可见散在分布、数量不等的产黏液细胞,周边细胞栅栏状排列.4例为ISMC伴子宫颈高度鳞状上皮内病变(HSIL),1例为ISMC伴微小浸润性鳞状细胞癌,1例为ISMC伴普通型腺癌,1例为ISMC伴腺鳞癌,1例为单纯性ISMC.8例ISMC均表达CK7、p16和CEA,CK5/6弥漫性表达或部分表达,p40散在表达或不表达,p63散在表达,不表达Pax-8、p53、ER和PR,Ki-67增殖指数均90%以上.腺癌的特殊染色过碘酸-雪夫染色(PAS染色)阳性.8例均行子宫颈活检,1例行子宫颈锥切,7例行全子宫+双附件切除.随访后,均未复发.结论 ISMC是新近发现的一种少见的宫颈浸润性黏液性腺癌,与人类乳头状病毒(HPV)感染高度相关,组织学特征独特,可独立发生或伴发于其他类型宫颈癌,临床预后好于胃型黏液腺癌,差于普通型腺癌.需与腺鳞癌、腺样囊性癌/基底细胞癌、黏液表皮样癌、伴有少许黏液细胞的鳞状细胞癌相鉴别.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
宫颈原位腺癌28例临床病理观察
编辑人员丨2023/8/5
目的 探讨宫颈原位腺癌(adenocarcinoma in situ,AIS)的临床病理特征、免疫表型、鉴别诊断、治疗及预后.方法 按照第四版WHO女性生殖器官肿瘤分类标准对2009年1月至2016年5月安徽省妇幼保健院28例诊断为宫颈原位腺癌的病例进行重新分类,分析其临床病理学特征并采用免疫组织化学Envision法检测细胞周期蛋白依赖性激酶抑制剂(p16)、癌胚抗原(CEA)、肿瘤增殖抗原(Ki-67)在其组织中的表达.结果 病人年龄范围26~54岁,中位年龄39.5岁;临床表现为阴道不规则流血46.4%(13例),接触性出血28.6%(8例),阴道排液3.5%(1例),其余6例无明显临床症状;所有病例均先行宫颈活检或宫颈锥切术,组织学特征24例AIS为宫颈内膜型,镜下与正常宫颈黏液上皮相似,上皮空泡状,具有颗粒状胞质,细胞核增大,染色质粗糙,腔缘可见核分裂象和凋亡小体;3例AIS为肠型,上皮出现类似于肠上皮的杯状细胞,胞质有大量黏液,位于细胞一侧,局部区域混合有宫颈内膜型AIS;1例为复层产生黏液的上皮内病变(SMILE),复层上皮的所有细胞都含有黏液空泡,细胞核有异型性,染色质浓染,核分裂象可见;28例AIS,17例(60.7%)伴有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其中2例伴低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15例伴高级别鳞状上皮内病变.免疫表型:p16、CEA在原位腺癌中的阳性率分别为96.4%(27/28),85.7%(24/28),Ki-67增殖指数为40%~80%.28例中17例行单纯子宫切除术,11例行宫颈锥切术,4例锥切后切缘阳性.23例获得随访,中位随访时间41.5个月,4例复发,其中2例为切缘阳性,复发后病理仍为宫颈原位腺癌,另2例复发为浸润性腺癌,后行全子宫双附件及盆腔淋巴结清扫术,1例术后13个月死亡,1例术后8个月无瘤生存.结论 宫颈AIS具有特殊的形态学特征,常伴发宫颈鳞状上皮内病变,容易造成病变漏、误诊,p16、CEA、Ki-67联合使用有助于AIS的诊断,宫颈AIS的治疗首先应行宫颈锥切术,若无生育要求的女性可行全子宫切除,术后密切随访是必要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3/8/5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