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积极应对共病的挑战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随着社会经济快速发展和人口老龄化进程的加快,人类平均寿命显著增长,个体同时患有多种疾病(即共病),已成为当今人群健康的新常态,并构成了对人类健康的严峻挑战。共病不仅会大幅降低患者的生活质量、增加残疾和死亡风险,同时也加剧了疾病治疗和护理的复杂度,使得卫生系统承受更大的负担并面临更高的成本压力。本文首先梳理了共病的基本定义及其在公众认识中常见的误区,继而深入剖析了共病流行对于人群整体健康水平、社会经济发展以及卫生体系建设产生的深远影响。在此基础上,对共病带来的挑战进行了深入分析,并据此提出了具有针对性的应对策略与建议。文章的核心目标是在于引起社会各界对共病问题的广泛关注,并倡导采取更为积极主动的措施,包括规划布局针对共病的预防与诊疗体系,推动精准预防和精准治疗的有效实施,从而有效增进人民健康福祉,有力助推健康中国的建设。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凝聚推进中国式现代化的磅礴力量(社论)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历史见证壮阔的征程,时间镌刻奋斗的足迹.今天,我们迎来中国共产党成立103周年,正在中国式现代化道路上踔厉奋发、勇毅前行.走过峥嵘岁月,历经风雨洗礼,百年大党风华正茂;永葆赤子之心,砥砺复兴之志,千秋伟业气势如虹.回望100多年来的不平凡历程,我们党团结带领人民取得了巨大成就,特别是新中国成立75年来,依靠全体中国人民艰苦奋斗,中国从一穷二白发展为世界第二大经济体,数亿农村贫困人口全部脱贫,创造了人类发展史上的奇迹.党的十八大以来,面对世所罕见、史所罕见的重大风险挑战,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团结带领亿万人民顶住外部压力、克服内部困难,开创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时代,为中国式现代化提供了更为完善的制度保证、更为坚实的物质基础、更为主动的精神力量.今年以来,在党中央坚强领导下,各地区各部门贯彻稳中求进、以进促稳、先立后破的要求,巩固和增强经济回升向好态势,扎实推进高质量发展,加快发展新质生产力,持续增进民生福祉,保持社会大局和谐稳定,共同书写中国式现代化建设新篇章.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时空耦合分析
编辑人员丨3周前
国家公园是国家生态安全屏障,面对生态系统服务退化与人类福祉提升的供需矛盾日益凸显的现实困境,明晰国家公园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是国家公园科学管理的基础,也是可持续发展的内在需求.以祁连山国家公园为例,基于土地利用、统计年鉴和农牧户问卷调查数据,利用耦合协调模型,分析了国家公园试点建设过程中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关系.结果表明:(1)国家公园建设的推进,提升了生态系统服务价值,主要贡献来源于冰川;空间上表现为能值聚集特征,高值区成片分布,低值区主要分布在西北区域.(2)农牧户福祉水平不断提升,主要体现在基本物质需求上,空间上呈现为"中间低东西高"的分异格局.(3)生态系统服务与农牧户福祉的耦合协调性有失衡趋势,主要表现为中度协调区面积下降,磨合区面积增加,超过三分之二的区域处于生态系统服务滞后于福祉发展水平;空间上,体现为严重失调区集中分布,磨合区逐渐成片,中度协调区逐步破碎化.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基于需求层次理论和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
编辑人员丨3周前
生态管理分区是实现生态系统有效管理的重要途径,是生态保护和管理的前提基础,对改善区域生态系统结构,实现生态文明建设,提升人类福祉具有重要意义.以黄河流域县域为基本研究单元,通过测算2020年粮食生产、产水、固碳、土壤保持、生境质量以及休闲娱乐等6种典型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和需求,进一步融合马斯洛需求层次理论对生态系统服务供需进行分层,最终利用象限法和耦合协调度模型划定黄河流域生态管理分区.研究结果表明:(1)2020年黄河流域六种生态系统服务的供需格局差异明显,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在空间上呈现"南高北低"的分布格局,需求则呈现"东高西低"的分布格局,供需分布格局与区域生态用地以及人类活动有着密切关系.(2)综合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受到人类对不同类型生态系统服务需求的差异性和层次性的影响,综合供给高值区分布在黄河流域南部生态本底较好的区县,综合需求高值区分布在郑州、西安、济南等核心城市及周边区县.(3)将黄河流域划分划定为五类生态管理分区:A生态潜力型分区,需要挖掘生态系统服务潜力,提高生态系统服务利用效率.B生态改善型分区,需要提高生态系统服务供给能力,改善生态环境质量.C生态保护型分区,需要加强生态保护和恢复,减少外来干扰.D生态调节型分区,需要维护生态环境,调整农业产业结构以实现环境、社会、经济和生态效益的统一.E生态协调型分区,需要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协调经济社会发展和生态保护.研究结果可为黄河流域国土空间优化和生态系统服务管理与保护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内涵解析与研究框架
编辑人员丨3周前
耕地是一个典型的半自然、半人工复合生态系统,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已然成为耕地资源研究领域的热点和前沿.然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研究更多遵循"分布格局-生态过程-服务水平-人类福祉"单向级联逻辑,较少关注耕地系统中自然生态与人类社会的交互关系.基于以"资源单元、资源系统、使用者、治理系统"为主体的社会-生态系统一般分析框架,构建了社会-生态系统视角下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分析框架,提出以"背景诊断-交互分析-机制揭示-治理路径"为脉络的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管理研究的理论逻辑与研究框架,有助于阐明耕地生态子系统与社会子系统交互过程中的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和权衡关系及其与人类福祉的相互影响,揭示处于社会-生态系统中的以耕地生态系统服务为抓手的耕地生态系统演化与发展的因果机制、反馈机制,进而丰富耕地生态系统服务的人地关系理论,为促进耕地多功能保护、实现耕地资源可持续发展提供理论参考和实践借鉴.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3周前
-
整体观念指导下的视觉康复策略探讨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类所感知的外界信息80%来自视觉,视觉损伤严重影响患者的生理健康、心理健康和社会功能,并且给家庭和社会带来沉重的经济负担.因此,视觉障碍不仅是公共健康问题,也是社会经济问题,加强视觉康复工作对增进民生福祉具有重要意义.本文回顾了视觉损伤、视觉康复的定义演变,基于整体观念着重对视觉康复策略进行了探讨,强调通过医学、工学、教育等学科交叉,以及医疗、教育和社会保障等多部门合作,实现患者的全面康复和社会回归.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精准医学开拓个体化医疗领域"蓝海市场"的进程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大科学、大数据时代,精准医学(precision medicine,PM)在概念、规模、技术手段、应用范围等各方面已有质的飞跃,正在为高科技研发提供源源不断的动力.与传统医学所提倡的辩证施治相比,作为循证医学加强版的PM力求标本兼治,且百发百中,强调个体生命的生物学、个体行为、生活方式和生存环境等相关因素的动态互作,并以此为基石量身定制全方位的个性化医疗与健康服务.乘势而为的一大批学术机构、研究联盟以及资金充裕的生物技术、生物制药项目也在各自的创新之路取得了令人鼓舞的佳绩;其宏伟蓝图是推动多维度、全方位的医疗保健产品与服务,逐渐将可预判(Predictive)、可预防(Preventive)、可个性化(Personalized)、可参与/分享(Participatory)的"4P医学"一一落到实处.如果将PM视为未来医学发展的标杆并藉此满足全人类对整体福祉和健康、富足生活的渴望,那么该如何去客观衡量该领域的进展与成效?相信《中国医药导刊》的读者们在浏览2024年1月PM专刊时,这一现实问题会在脑海中反复涌现.鉴于此,为协助读者深入了解PM领域的主要发展历程,凸显该领域后续发展的任重道远,本述评主要以最近十年为坐标,回顾性梳理和探讨几个PM相关重要里程碑事件以及抢滩失败的教训来捕捉一些核心路径.作为人类与各种疾病激烈抗争的前沿阵地,PM既需要跨学科、综合性理论与高新技术手段的支持,也需要多边合作、互利共赢之策略.更为重要的是,PM除了引以为傲的科学价值、社会价值与大众吸引力以外,还需要依赖可行的商业模式来实现其崇高使命.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人类社会与生态系统的高度耦合使得社会生态风险成为系统风险治理的主要对象.生态系统服务作为联系生态过程与人类社会活动的纽带,是解构社会生态风险的核心变量与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关键抓手.本文首先从生态系统服务视角阐明社会生态风险的内涵与生成机理,提出"客观风险-感知风险-风险行为"的风险演化逻辑.然后,基于驱动-压力-状态-影响-响应(DPSIR)模型提出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拓展有关社会生态系统风险研究和管理实践的内容和方法体系.最后,提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研究应当关注以下议题:1)生态系统过程、生态系统服务与人类福祉传导机制探索;2)社会主体行为的响应及其对生态系统服务和人类福祉的影响机制探讨;3)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多尺度评估模型构建.耦合生态系统服务的社会生态风险分析框架基于人与自然的互馈关系探讨风险形成、演化与治理逻辑,可为明晰生态问题的深层意蕴和化解社会生态风险的路径选择提供思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中国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现状与展望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土壤动物多样性及其影响的地表过程是陆地生态系统健康的重要基础.中国的土壤动物研究已走过70余春秋,在土壤动物群落的物种组成及地理分布格局等方面取得了丰硕成果.随着土壤动物生态功能日益受到重视,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作为土壤动物地理格局与生态系统服务的联系桥梁,迎来了新的发展契机.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可分为4个维度:1)土壤动物群落表观特征的时空格局;2)土壤动物群落食性与习性等群落内在特征的时空格局;3)土壤动物相关的生物和非生物互作关系的时空格局;4)土壤动物相关或调控的关键生态过程的时空格局.传统的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以土壤动物本身及其地理分布为焦点,为使其能更直接地与生态系统服务相联系,建议:1)从纯粹的生物地理学研究转向土壤动物群落相关或主导的重要"关系"和"生态过程"的时空格局研究;2)拓展土壤动物地理学研究的时空尺度;3)探究多尺度-多因子-多过程土壤动物相关数据的整合分析方法;4)构建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研究的标准参照系.土壤动物生态地理学的研究目标是揭示土壤动物群落"生态位"变化规律,实现对土壤动物群落及其生态功能的精准调控,进而服务于生态系统健康和人类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个月前
-
医疗人工智能中的算法黑箱及其核心伦理问题
编辑人员丨2024/7/13
医疗人工智能中的算法黑箱在机器的实践中造成了突出的伦理问题与风险,算法黑箱这一概念的本质是人类对人机关系失控的形象化描述,医疗人工智能算法黑箱的核心伦理问题在于人机关系的失控.关于问题的解决,本文在反思以透明化为代表的技术叠加方案的基础上,提出解决问题的核心策略必须立足于机器所面向的医疗实践,超越技术视域的局限性,寻求有意义的控制,使机器的实践回归医疗人工智能技术发展的根本目标,更好地满足现实医疗需求和促进人类健康福祉.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2024/7/13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