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重症监护室感染患者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达标情况及其影响因素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探讨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在重症监护室(ICU)患者中的达标情况,不同谷浓度对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影响,以及影响谷浓度的因素.方法 纳入2020年1月至2022年12月入住黄山市人民医院综合ICU并静脉滴注去甲万古霉素的成年患者.记录患者去甲万古霉素的用药方案、稳态下的谷浓度,比较不同谷浓度分组间临床疗效、肾功能损伤的情况,观察不同肾功能状态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用logistic回归分析稳态谷浓度的影响因素.结果 纳入患者97例,仅33.0%(32/97)达到目标谷浓度(10~20 mg/L),51.5%(50/97)低于目标谷浓度,15.5%(15/97)高于目标谷浓度.谷浓度不同的三组,临床治愈率和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存在差异(P<0.05).不同肾功能状态的患者谷浓度达标情况存在差异,肾功能亢进及正常者,以低于目标浓度为主,随着肾功能障碍加重高于目标浓度的比例呈升高趋势(P<0.05).单因素分析显示每日剂量、年龄、性别、身高、体重、体重指数(BMI)、急性生理与慢性健康状况评价Ⅱ(APACHE Ⅱ)评分、序贯器官衰竭评价(SOFA)评分、血肌酐、尿素氮、降钙素原、是否合并感染性休克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均与去甲万古霉素的谷浓度显著相关(P<0.05).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提示年龄、SOFA评分、血尿素氮、性别及是否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素(P<0.05).结论 ICU患者不同肾功能状态下去甲万古霉素的稳态谷浓度较难达到目标,且以谷浓度偏低更多见,临床治愈率低,而谷浓度的升高,肾功能损伤发生率升高.年龄、性别、SOFA评分、血尿素氮水平及使用去甲肾上腺素是去甲万古霉素谷浓度的独立影响因子.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太原市生态管理分区
编辑人员丨6天前
明晰生态系统服务供需的匹配程度和权衡/协同关系,对科学划分生态管理分区和城市的可持续发展具有重要意义.本研究基于多源数据,以街道为尺度单元量化了太原市生态系统服务供给及需求量,借助Getis-Ord Gi*工具和相关性分析方法探究了 6种生态系统服务供需比冷热点区域及供需间的权衡/协同关系,并根据自然资源特征及社会经济情况提出了生态管理分区及管控建议.结果表明:太原市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分布具有空间分异性,在供给方面,固碳量、空气净化、热环境调节、休闲服务在东西部较高,土壤保持西部较高,产水服务南部较高;在需求方面,固碳量、热环境调节、产水和休闲服务呈现出中部及东南部高、四周低的特点,空气净化需求南部和北部较高,土壤保持需求西部较高.生态系统服务供需不匹配特征明显,6种服务供需风险等级总体呈现由汾河向东西两山递减的规律.供给方面,产水服务与其他5种服务呈现为权衡关系;需求方面,空气净化和土壤保持与其他4种服务呈现为权衡关系.本研究提出了"保护优先-调控为主-协同治理"的分区框架,将研究区分为3个一级分区和8个二级分区,并提出了差异化管护策略.本研究可为平衡生态系统服务供需关系、促进城市可持续发展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沉积硅藻记录的近40年来神农架大九湖湿地生态水文变化
编辑人员丨1周前
人为水文调控正深刻改变湿地生态系统的结构与功能.由于缺乏长期监测记录,目前针对湿地生态系统如何响应人为水文调控的报道较少.本研究基于神农架大九湖五号湖的一根长44 cm的沉积岩芯多指标记录,重建了近40年来大九湖生态水文变化过程,并探讨其驱动因子.结果表明:五号湖的硅藻群落经历了 3个主要演化阶段:1980-2008年以底栖硅藻为主,2008-2016年浮游硅藻迅速增加,2016年以来小型脆杆藻占主导.冗余分析表明,硅藻组合变化与总有机碳、总氮和Mn/Fe值显著相关.2008年以来硅藻组合变化反映了五号湖由早期富含有机质的泥炭地向浅水湖泊转变,主要响应筑坝提升水位;2016年以来底栖和附生硅藻增多,响应大九湖移民搬迁后水生植物扩张、水体透明度增加的过程.沉积硅藻记录揭示了大九湖的环境变化过程,为湿地保护提供了科学依据.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脾主为卫"理论从脾论治骨质疏松症
编辑人员丨1周前
骨质疏松症是一种全身性骨病,属中医学"骨痿""骨枯"等范畴."脾主为卫"是对脾作为后天之本、气血生化之源具有的保卫机体和抗邪防病功能的概括.本文对"脾主为卫"的内涵和"脾主为卫"与骨质疏松症之间的关系进行了概述,基于"脾主为卫"理论对骨质疏松症的病因病机和治疗进行了探讨;提出脾虚为主、肝脾肾亏虚是骨质疏松症的根本病因,气血津液失调、痰瘀内生是骨质疏松症的重要病机;认为骨质疏松症的治疗当以补脾为要、顾护根本,兼顾肝肾、化痰祛瘀.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强化临床实习学生标准预防的教学实践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以医院感染重点科室专科培训和多媒体教育干预为主的多元化标准预防教育在临床实习学生标准预防中的应用及效果。方法:科教科和感染管理科结合国内外医院感染案例,设计并制作了标准预防和职业防护视频。视频内容涉及知识培训和技能培训两个方面,重点通过对医院感染重点科室的专科培训来强化196名医护学生的职业风险认知和医院感染防控及职业防护技能。从理论考试成绩、问卷调查实习学生实施标准预防的态度和依从性、两组学生针刺伤等职业暴露的发生率,比较两组实习学生标准预防教育培训的效果。采用SPSS 18.0进行 t检验和卡方检验。 结果:除对实施标准预防的不利因素的认识外,理论考试成绩、医院感染风险的认知、标准预防的意义认知、实施标准预防的有利因素、自我效能评价、标准预防依从性自我评价等6项,试验组与对照组学生相比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5)。两组实习学生职业暴露发生率比较差异有统计学意义(1.02% vs. 7.14%; χ2=4.69, P<0.05)。 结论:贯穿整个实习期的多元化标准预防教育干预,拓展和加深了学校教育内容,使学生在临床实习期具备良好的职业风险认知和应对技能,保障了患者和自身的安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基于CiteSpace的国内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护理研究的可视化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探讨我国肿瘤患者静脉血栓栓塞症(VTE)护理研究热点及发展趋势,为护理人员开展相关研究及临床实践提供参考与启示。方法:检索中国生物医学文献数据库、中国知网、万方数据库和中国科技期刊数据库中以肿瘤患者VTE为核心的护理研究学术期刊论文,检索时限为建库至2022年2月11日,借助CiteSpace 5.8.R3软件进行文献关键词共现、聚类和突变分析。结果:共纳入文献1 678篇,我国肿瘤患者VTE护理研究发文量整体呈指数型增长趋势。"妇科肿瘤"为最为高频关注的肿瘤类型,"围手术期""PICC""化疗"为主要聚焦的研究场景;"肺癌""卵巢癌""风险评估""预防护理干预"及"生活质量"等为研究的前沿热点。结论:我国肿瘤患者VTE护理研究在需求的引领和国家政策的驱动下处于发展上升期。建议我国护理学者在该领域深化特异性风险评估与细节化预防、加强院外持续随访,继续推进完善循证护理、生活质量等相关研究,还可结合该领域国外护理研究、国内外医疗研究以明晰进一步研究方向。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与分析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杭州市城区便秘流行病学调查结果,了解近年该地区便秘患病率及其危险因素。方法:2022年8月至2023年6月期间,采用整群随机抽样法,对杭州市区望江、四季青、浦沿、长河、紫阳、萧山城厢、转塘和半山8个街道的43个社区居民开展横断面调查,由社区医生面对面填写书面调查问卷。以Bristol粪便分型结合罗马Ⅳ功能性胃肠病诊断标准,调查居民便秘的患病率,运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便秘的危险因素。结果:共计有10 479名居民接受调查,男性5 551例(53.0%),女性4 928例(47.0%)。总体便秘患病率为10.6%(1 107/10 479),男、女患病率分别为11.0%(613/5 551)和10.0%(494/4 928),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不同体质指数(BMI)人群便秘患病率差异无统计学意义( P>0.05)。70岁以上人群患病率最高为15.4%(264/1 717)。不同职业、婚姻状态和不同文化程度的人群便秘患病率的差异均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既往有高血压或糖尿病的人群、有长期服药史的人群以及父母或子女有便秘史者,其便秘患病率均高于无此类情况者,差异亦有统计学意义(均 P<0.001)。将可干预的因素纳入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的结果显示,食水果少(OR=1.284,95%CI:1.061~1.553, P=0.010)、饮食口味喜辛辣偏咸(OR=1.234,95%CI:1.039~1.466, P=0.016)、睡眠时间过长(OR=1.644,95%CI:1.260~2.144, P<0.001)、睡眠无规律(OR=1.370,95%CI:1.127~1.665, P=0.002)及几乎不运动(OR=1.388,95%CI:1.168~1.649, P<0.001)均为发生便秘的危险因素;而饮食混合搭配(OR=0.709,95%CI:0.608~0.826, P<0.001)和肉食为主(OR=0.604,95%CI:0.495~0.736, P<0.001)、饮酒量适中(OR=0.659,95%CI:0.534~0.812, P<0.001)或少及不饮酒(OR=0.523,95%CI:0.428~0.638, P<0.001)、不吸烟(OR=0.819,95%CI:0.674~0.995, P<0.001)为便秘的保护性因素。未发现主食偏好与便秘的患病风险存在关联(精粮:OR=1.147,95%CI:0.944~1.393, P=0.167;无特殊偏好:OR=0.935,95%CI:0.783~1.117, P=0.459)。被调查者对便秘自我主观评价与客观标准符合率,阴性高于阳性(95.8%比38.0%)。 结论:便秘在杭州市城区人群中患病率偏高。良好的生活和饮食习惯可明显降低便秘的发病率。应加强便秘的预防宣教工作,倡导健康的生活方式。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25家三级医院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现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分析中国25家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NICU)中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现状和危险因素,为探讨真菌败血症预防策略提供依据。方法:对“基于证据的质量改进方法降低中国新生儿重症监护病房院内感染发生率的整群随机对照试验”建立的早产儿临床数据库资料进行二次分析,回顾性分析2015年5月至2018年4月生后7 d内收入中国25家三级医院NICU的24 731例早产儿的真菌败血症发生现况。根据早产儿是否发生真菌败血症分为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分析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和病原。使用χ 2检验比较不同出生胎龄、不同出生体重和不同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使用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比较真菌败血症组和未发生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预后。通过倾向性评分匹配144例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和288例无真菌败血症组早产儿,使用单因素和多因素Logistic回归分析方法分析发生真菌败血症的危险因素。 结果:24 731例早产儿中166例(0.7%)发生真菌败血症,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出生胎龄为(29.7±2.0)周,出生体重为(1 300±293)g,其中87.3%(145/166)为出生胎龄<32周的早产儿。出生胎龄和出生体重越低,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越高(均 P<0.001)。极早产儿和超早产儿真菌败血症发生率分别为1.0%(117/11 438)和2.0%(28/1 401),极低出生体重儿和超低出生体重儿中分别为1.3%(103/8 060)和1.7%(21/1 211)。3家NICU无真菌败血症发生,其余22家NICU真菌败血症的发生率范围为0.7%(10/1 397)~2.9%(21/724),差异有统计学意义( P<0.001)。166例早产儿真菌败血症病原菌主要为念珠菌150例(90.4%),其中白色念珠菌有59例、非白念珠菌有91例,非白念珠菌以近平滑假丝酵母菌(41例)为主。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调整 OR=1.52,95% CI 1.04~2.22, P=0.030)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调整 OR=2.55,95% CI 1.12~5.80, P=0.025)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调整 OR=2.50,95% CI 1.50~4.17, P<0.001)、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调整 OR=1.05,95% CI 1.03~1.08, P<0.001)和长时间使用全肠外营养(TPN)(调整 OR=1.04,95% CI 1.02~1.06, P<0.001)均是发生真菌败血症的独立危险因素。 结论:中国NICU早产儿真菌败血症主要病原为白色念珠菌和近平滑假丝酵母菌。真菌败血症早产儿发生中重度支气管肺发育不良和严重早产儿视网膜病风险增加。使用广谱抗菌药物、长时间中心静脉置管和长时间使用TPN可增加早产儿发生真菌败血症的风险。后续需针对这些危险因素采取措施以降低NICU真菌败血症发生率。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北京市密云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现状研究
编辑人员丨1周前
目的:了解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慢性呼吸系统疾病护理现状,探讨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方法:采用混合研究方法,于2018年11月21—22日对北京市密云区的4家社区卫生服务中心(含下属服务站)进行实地调研,对内科、全科和慢性病管理科的护士进行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和工作内容的问卷调查;根据目的抽样法,就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进行半结构式访谈。结果:共回收有效问卷63份,调查结果显示,护士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总得分为(62.0±14.4)分,慢性阻塞性肺疾病、支气管哮喘、阻塞性睡眠呼吸暂停的知识得分分别为(55.5±19.3)、(61.0±21.6)、(69.5±25.1)分。中级及以上职称者知识总得分高于初级职称者[(67.0 ±12.9)分比(54.0 ±13.6)分, t=-3.07, P<0.01]。护士的工作内容按参与度由高到低依次为:护理操作(22/63,34.9%)、健康教育(18/63,28.6%)、护理评估(8/63,12.7%)。质性访谈共14名护士,提炼出3个主题:护士的工作内容以完成护理操作为主;护士希望以医护防团队合作形式参与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护士期盼以实际需求为导向的理论与实践培训。 结论:社区卫生服务中心护士的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知识有待提高,呼吸护理专业性有待体现。建议开发适宜基层机构的培训课程和护理指南、以团队合作形式开展慢性呼吸疾病管理,以更好地发挥护士在慢性呼吸系统疾病管理中的作用。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
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
编辑人员丨1周前
流感是由流感病毒引起的一种急性呼吸道传染病,严重危害人群健康。流感病毒抗原性易变,传播迅速,每年可引起季节性流行,在学校、托幼机构和养老院等人群聚集的场所易发生暴发疫情。每年季节性流感流行在全球可导致300万~500万重症病例,29万~65万呼吸道疾病相关死亡。孕妇、婴幼儿、老年人和慢性基础性疾病患者等高危人群,患流感后出现严重疾病和死亡的风险较高。2023年2月中旬至4月底,我国呈现一波以甲型H1N1亚型为主的流感流行季,强度略高于新冠疫情前的自然流行年份,今冬明春可能会面临新冠、流感等呼吸道传染病交互或共同流行的风险。接种流感疫苗是预防流感、减少流感相关重症和死亡的有效手段,可以减少流感相关疾病带来的危害及对医疗资源的挤兑。我国现已批准上市的流感疫苗有三价灭活流感疫苗(IIV3)、四价灭活流感疫苗(IIV4)和三价减毒活流感疫苗(LAIV3),其中IIV3和IIV4包括裂解疫苗和亚单位疫苗,LAIV3为减毒疫苗。流感疫苗在我国属于非免疫规划类疫苗,居民自愿接种。自2018年起,中国疾病预防控制中心在每年流感流行季之前均更新并印发当年度的《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2年9月以来,新的研究证据在国内外发表,新的流感疫苗在我国上市,为更好地指导我国流感预防控制和疫苗使用工作,国家免疫规划技术工作组流感疫苗工作组收集和整理国内外最新研究进展,在2022年版指南的基础上进行更新和修订,形成了《中国流感疫苗预防接种技术指南(2023-2024)》。本指南更新的内容主要包括:第一,增加了新的研究证据,尤其是我国的研究结果,包括流感疾病负担、疫苗效果、疫苗安全性监测、疫苗预防接种成本效果等;第二,更新了一年来国家卫生健康委员会、国家疾病预防控制局发布的流感防控有关政策和措施;第三,更新了2023-2024年度国内上市使用的流感疫苗种类;第四,更新了本年度三价和四价流感疫苗组分;第五,更新了2023-2024年度的流感疫苗接种建议。本指南建议:所有≥6月龄且无接种禁忌的人都应接种流感疫苗。≥18岁人群可在一次接受免疫服务时,在两侧肢体分别接种灭活流感疫苗和新冠疫苗;<18岁人群,建议流感疫苗与新冠疫苗接种间隔>14 d。对可接种不同类型或不同厂家疫苗产品的人群,可由受种者自愿选择接种任何一种流感疫苗,无优先推荐。结合流感疫情形势和多病共防的防控策略,尽可能降低流感的危害,优先推荐以下重点和高风险人群及时接种:①医务人员,包括临床救治人员、公共卫生人员、卫生检疫人员等;②≥60岁的老年人;③罹患一种或多种慢性病人群;④养老机构、长期护理机构、福利院等人群聚集场所脆弱人群及员工;⑤孕妇;⑥6~59月龄儿童;⑦6月龄以下婴儿的家庭成员和看护人员;⑧托幼机构、中小学校、监管场所等重点场所人群。对于接种灭活流感疫苗,6月龄~8岁儿童首次接种流感疫苗的应接种2剂次,间隔≥4周;2022-2023年度或以前接种过1剂次或以上流感疫苗的儿童,建议接种1剂次;≥9岁儿童和成年人仅需接种1剂次。对于接种减毒活流感疫苗,无论是否接种过流感疫苗,仅接种1剂次。建议各地在疫苗供应到位后尽早开展接种工作,尽量在当地流感流行季前完成接种。同一流行季,已按照接种程序完成全程接种的人员,无需再次接种。孕妇在孕期的任一阶段均可接种灭活流感疫苗。接种单位在整个流行季都可以提供接种服务。本指南适用于各级疾控机构、医疗机构、妇幼保健机构和接种单位等从事流感防治相关工作的专业人员。根据国内外研究进展,本指南今后亦将定期更新、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1周前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