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的质性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 了解肝癌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需求,为临床制定延续照护策略提供参考.方法 采用描述性质性研究,通过目的抽样法选取17例接受免疫治疗的肝癌患者进行半结构式深度访谈,并应用内容分析法进行资料分析和主题提炼.结果 共提炼出4个主题和14个亚主题:缓解躯体不适需求(消化系统不适症状、皮肤不适症状、全身性不适症状和神经系统不适症状),健康生活方式指导需求(饮食指导需求、康复锻炼指导需求、睡眠促进需求和免疫疗法相关信息支持需求),社会心理支持需求(家庭支持需求、社会参与需求、情绪自我调适需求),社会资源支持需求(降低经济负担需求、社区卫生资源支持需求、多渠道延续照护需求).结论 肝癌免疫治疗患者延续护理服务需求较高,且需求呈现个体化及多样性特征.医护人员需重视患者症状管理,加强健康生活方式宣教,关注患者负性心理和社会参与度,结合患者延续护理需求构建并实施供需匹配的延续照护方案.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北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评价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背景 我国老龄化程度不断加深,居民医疗与养老服务的需求与日俱增.探讨医养结合服务如何高效率、高质量发展,对积极应对人口老龄化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目的 评价北京市养老机构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为改善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效率、优化资源配置提供参考依据.方法 2018 年 5 月对北京市养老机构现场调查.采用数据包络分析(DEA)的产出导向的BCC模型,对北京市 62 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的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分别进行评价.投入指标包括:机构床位数、医务人员数、养老护理员(护工)人员数.产出指标包括:完全失能/重度障碍老人数量、部分失能/中轻度障碍老人数量、自理老人数量.结果 北京市 62 家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中,DEA有效单元比例分别占12.903%、35.484%、12.903%,综合效率、纯技术效率、规模效率平均值分别为 0.599、0.788、0.760.其中,规模报酬不变的占 12.903%,规模效益递减的占 70.968%,规模效益递增的占 16.129%.结论 所调查的北京市养老机构医养结合服务综合效率偏低,存在资源浪费、供需不匹配的现象.建议养老机构科学定位目标群体,提供精准服务,合理计算入住容量,推进医疗机构与养老机构的服务合作,而政府要继续贯彻相关扶持政策的进一步落地.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近红外光谱监测在儿童体外膜肺氧合中的应用及研究进展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体外膜肺氧合(extracorporeal membrane oxygenation,ECMO)作为针对循环、呼吸功能衰竭的有效支持技术,近年来在儿童中应用越来越广泛。但使用ECMO支持的患儿脑、肾、胃肠、肢体等组织损伤的发生率仍然较高。ECMO治疗期间,各种传统血流动力学监测方法受到一定限制。近红外光谱(near-infrared spectroscopy,NIRS)技术作为一种无创、实时、连续的监测方法,可以监测局部组织氧饱和度(regional oxygen saturation,rSO 2)的变化,进而评估组织灌注、代谢及氧供需平衡,成为潜在组织损伤的早期监测指标。本文就NIRS技术在儿童ECMO治疗中的应用现状进行综述,以期为临床通过NIRS技术监测ECMO治疗患儿早期病情变化提供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的理论探索与研究路径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分级诊疗制度是全面深化医药卫生体制改革中一项基础性、关键性的重大制度,是推动健康中国建设的重要途径。挖掘分级诊疗体系供需侧多元主体和谐共生机制,促进科学合理的分级诊疗就医秩序形成,已成为亟须回答且具有重大社会影响的公共命题。作者围绕当前我国分级诊疗体系缺乏系统性、整体性、协同性的现实问题并基于文献综述发现的学术议题,以和谐管理理论与共生理论为指导,遵循"利益相关主体界定→和谐共生要素分析→和谐共生机制梳理→和谐共生效应阐释→和谐共生理论模型构建与验证"的逻辑思路,提出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形成的理论构想与未来研究路径,以期为学界探索分级诊疗体系和谐共生机制铺设道路。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相关性的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讨近红外光谱(NIRS)脑氧饱和度监测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患者术后脑卒中的相关性,为术中NIRS监测提供证据。方法:纳入2018—2020年在南京鼓楼医院心胸外科接受急诊手术治疗及经右腋动脉选择性单侧脑灌注的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的患者193例。NIRS用于术中脑灌注的监测,记录基础值和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最低值。根据术后有无卒中发生分为无卒中组( n=178,92.2%)和卒中组( n=15,7.8%)。对比分析两组患者术前、术中和术后临床差异,并分析最低NIRS值和NIRS变化值[(基础-最低)/基础]与术后卒中发生的关系。 结果:与无卒中组相比,卒中组术前合并心房颤动(6.7%比0.6%, P=0.026)和低血压(26.7%比9.0%, P=0.031)发生比例更高。两组患者手术方式无差异,但卒中组手术中体外循环时间长于无卒中组[(256.1±84.8)h比(217.8±58.4)h, P=0.020]。卒中组术后机械通气时间[(139.3±172.8)h比(35.6±45.6)h, P<0.001],气管切开(20.0%比1.1%, P<0.001)、急性肾损伤(73.3%比30.3%, P=0.001)和连续性肾替代治疗比例(46.7%比11.8%, P<0.001),以及死亡率(20.0%比5.1%, P=0.022)均高于非卒中组。两组患者术中左侧和右侧基础NIRS、深低温停循环期间最低NIRS值差异均无统计学意义,但卒中组右侧NIRS变化值大于无卒中组(15.2%±15.7%比9.2%±7.0%, P=0.006)。 结论:NIRS用于急性A型主动脉夹层术中深低温停循环期间的脑氧饱和度监测对控制脑氧供需平衡具有指导价值,相较于最低NIRS值,NIRS变化值与术后卒中更具有相关性。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麻醉管理
编辑人员丨6天前
脑血运重建术可用来增加或替代有脑缺血危险患者的脑血流量,如烟雾病、脑血管闭塞性疾病、颅底肿瘤和复杂动脉瘤等。文章分别从麻醉管理、术后管理、并发症的预防三方面来分析总结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术中管理重点在于维持稳定的脑血流量和正常的颅内压,从而优化脑氧供需平衡,术后管理则应严格进行血流动力学监测及疼痛控制,减少术后并发症的发生。然而,脑血运重建术的围手术期管理策略仍需要深入研究和不断探索,从而改善患者的远期生活质量,为临床提供更多的参考。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先天性心脏病新生儿围手术期脑氧供需平衡与皮层脑功能研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目的:探索先天性心脏病(CHD)新生儿手术前后脑氧供需平衡与脑功能的影响因素。方法:选取我院NICU收治的CHD新生儿,分别在手术前、后采用近红外线光谱技术(NIRS)监测脑组织血氧饱和度(TOI)和氧摄取分数(FTOE),结合临床特征和振幅整合脑电图(aEEG)的结果,分析手术前、后TOI、FTOE的水平和影响因素。结果:共纳入90例CHD新生儿,术前监测TOI 0.56±0.05,术后0.59±0.03,均低于正常新生儿平均水平( P<0.05)。术前FTOE 0.36±0.07,术后FTOE 0.39±0.04。术后TOI、FTOE均较术前明显改善。TOI术后较术前改善程度与术前发绀程度呈负相关( β:-0.202),术后FTOE则无明显差异。术前需要呼吸支持的患婴,术前TOI水平较低( β:-0.879));术前导管前SpO 2较高,则术前TOI也较高( β:0.214)。术前aEEG背景模式轻度异常的患婴术后FTOE较背景模式正常的患婴显著减低( P<0.05),术后aEEG监测显示睡眠觉醒周期(SWC)不成熟的患婴术后TOI较SWC成熟的患婴显著减低( P<0.05)。延迟关胸是术后死亡的风险因素。 结论:CHD患婴术后TOI较术前明显改善,尤其是紫绀型CHD改善显著。术前TOI与呼吸支持级别负相关,与导管前SpO 2正相关。术前脑电活动波幅较低的患婴术后脑氧摄取分数亦较低。术后监测脑功能异常则脑氧饱和度亦较低。NIRS监测TOI与aEEG检测皮层脑功能,具有较好的一致性,可以用于指导CHD新生儿围手术期脑保护策略的目标管理。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加强临床监测智能化研究 提升患者围麻醉手术期安全性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临床监测技术体现了现代医学与生物工程、电脑技术与新材料的完美结合。医学发展与时代科技进步息息相关,临床监测技术更是现代医学与科技完美结合的载体之一 [1]。既往的监测技术不断改进,无线智能监测和人工智能技术等脱颖而出,应用领域正在逐步扩大,极大地丰富了临床监测的内涵,如传统的血氧测量技术改进为数字化血氧测量技术,通过复杂的信号处理系统,提高对动脉灌注信号获取和静脉噪声隔离的水平,使脉搏氧饱和度监测的抗运动干扰性能以及获取弱灌注条件下信号的能力显著提高;超声可视化技术在围麻醉手术期的应用,让麻醉科医师多了"一只眼睛",使血管穿刺置管和区域神经阻滞操作又准又快;经食道超声心动图监测使无数患者心脏手术效果得到了及时评估,并发症得到了及时处理;听觉诱发电位指数和脑电双频谱指数在镇静麻醉深度监测中得到广泛应用;机体、器官组织氧供需平衡监测使危重患者的抢救和治疗得到更直接的指导;新型凝血监测技术使临床对凝血功能障碍的判断和处理更为及时准确。同时网络信息化、人工智能(AI)、虚拟现实(VR)技术进入临床监测领域,使监测大数据信息获取和智能化分析更加完善。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失血性休克导致器官功能障碍的新研究方向
编辑人员丨6天前
失血性休克(HS)是全球青壮年人群的主要死亡原因之一。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是由组织氧供需不平衡引起,与患者的不良预后密切相关。线粒体功能障碍是HS导致多器官功能障碍的重要机制之一,而线粒体质量控制可通过线粒体生物发生、线粒体动力学、线粒体自噬、线粒体衍生囊泡和线粒体蛋白稳态等一系列过程调控线粒体功能,调控线粒体质量控制可以改善器官功能障碍。本文就线粒体功能障碍对HS器官功能的影响及线粒体质量控制的可能机制进行综述,以期进一步了解HS的损伤机制并指导临床救治。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
基于智慧养老知识云对中国智慧养老的探究
编辑人员丨6天前
中国人口老龄化已经成为不可忽视的社会问题,但是传统的养老模式呈现服务供需矛盾、碎片化、智能低以及医养分离的现象,无法应对人口老龄化带来的挑战。智慧养老知识云以“互联网+智慧养老”的概念为基础,建立一个全面性、双线性、医养结合的老年医养服务体系,有助于改善中国养老行业的现状。
...不再出现此类内容
编辑人员丨6天前
